继《夏娃的觉醒》与《幸福童年的秘密》两本著作出版后,儿童心理学家爱丽丝·米勒在本书中进一步提出,童年经历对当事人的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就算内心否认,身体还是会泄露秘密。
自古以来,东西方文化皆标榜“孝敬父母”为至高道德,但是米勒却向世人呼吁,这些强调“天下无不是父母”的戒律,便是使人染上身心疾病的潜在囹圄。光是宽恕施虐者,并不能达成真正的和解。无论是治疗师或是当事人,都需要努力挣脱“不合理孝顺”的捆绑,才能促成心灵的真正释放。
关于童年的记忆,我们的意识或许说了谎,但身体却是真相的守护者。让勇敢揭发幸福幻象的爱丽丝·米勒成为陪伴你的知情见证者,学习面对童年显性或者隐性的创伤,让生命变得更美好。
在这本书中我主要关注的是:否认我们真实而强烈的情绪,会给身体带来什么后果。这些否认,很多是基于道德与宗教所需。根据我在心理治疗方面的经验(其中也包含了我个人的经验,以及我做过的非常多个案),我大概能了解到:曾在童年受虐的人只能借由极力压抑与分离他们的真实情绪。他们无法爱与尊敬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始终会不自觉地畏惧父母。即便他们非常想要与父母发展出舒适、互信的关系,但仍然无法做到。 《身体不说谎》如果一个人相信他的感觉是他“应该”感觉到的感觉,并且不断地避免去感觉那些他被禁止的感觉,最终他一定会病倒——除非他把这笔帐留给下一代来偿还,将自身不被承认的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
这本书正是要揭露一个被大家忽略的事实,而宗教与道德长久以来一直在掩饰它。
作者在本书借由几位作家和名人的生平阐释了这项准则,而接下来则指出了真正的沟通之道,来帮助我们摆脱自我欺骗的恶性循环。
[德]爱丽丝·米勒 1923.01.12─2010.04.14
爱丽丝·米勒是一位以关注儿童早期心理创伤及其对成年生活影响而闻名世界的心理学家。她颠覆了传统的儿童心理学观点,提醒世人注意到父母对儿童的侵犯所带来的影响,并在欧洲引起巨大共鸣。米勒出生在波兰犹太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纳粹的迫害中幸存,1946年获得奖学金进入瑞士古老的巴塞尔大学,1953年起陆续获得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博士学位,并接受精神分析训练。
米勒2010年辞世,享年87岁,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著作,为广大读者拓宽了看待儿童心理学的视野。
没有一个孩子生来就该承受痛苦,没有一个孩子生来就该被厌恶,他们都是带着翅膀降临到人间的天使,不能单纯地因为被灌输的思想就丢失他们自身的真相和感觉。他们有权利感知自己的真实,拥抱自己的真相。
——身心灵作家 张德芬
001|推荐序·拥抱你的真相 | 张德芬
007|导论·身体与道德
029|第一部·诉说与遮掩
031|一. 对父母的敬畏与其悲惨后果
037|二. 在剧作里争取自由与自己身体被忽视的怒吼
043|三. 背叛自己的记忆
047|四. 自我仇恨与未满足的爱
053|五. 被囚禁的孩子与否认痛楚的必要性
057|六. 在母爱中窒息
067|七. 感觉分裂大师
069|后记
071|第二部·心理治疗中的传统道德与身体知识
073|第二部导读
081|一. 虐童问题的客观存在
089|二. 感觉的旋转木马
107|三. 身体是真相的守护者
113|四. 我可以说出来吗?
121|五. 不愿面对的真相
125|六. 毒品与身体的欺骗
129|七. 觉察的权利
147|第三部·厌食症:对真正沟通的渴望
149|第三部分导读
155|一. 安妮塔·芬克的虚构日记
183|结语
189|后记·身体的反抗:一种挑战
203|注释
有位女士在论坛上写道,她在网络上看到这种说法:我们不再与父母见面,是不可能真的对自己有帮助的。如果这么做,将会觉得父母依然跟在我们身后。而这也正是这位女士现在的感觉。自从她不再去拜访父母以后,她日夜都会想到他们,并且生活在不间断的恐惧之中。这非常容易理解,她生活在恐慌之中,是因为网络上所谓的专家在她身上强化了专家对自己父母的恐惧。这种传道式的道德说的是:一个人对于自己的人生、感觉与需求是没有控制权利的。或许网络上很难找到其他的说法,因为网络的言论上只会反映出我们几千年以的心理状态:孝敬你的父母,你会因此长寿。
本书提到了几位大作家的生平,显示了事情并非总是如此,尤其是当问题中的人是非常敏感且聪慧时。长寿也不能证明第四诫中隐含的威胁是合理的,与此相反,长寿和生活的质量有关。这关乎父母与祖父母是否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并且不要求孩子们以损及他们自身的方式来尊敬长辈,长辈也不能毫无顾忌地对孩子们施以性虐待、殴打或其他折磨方式,并自称都是为了孩子们好。当父母将他们对自己童年已然崩溃的感觉发泄在自己孩子身上时,常常可以减轻自己的负担。但当孩子脱离他们之后,或是表面上的脱离,父母便会很快地生病。
从结构上来说,这本书的设计简直是鬼斧神工,它巧妙地运用了非线性的叙事手法,将过去、现在和一种模糊的未来交织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文本空间。起初,这种跳跃感让人略感不适,需要集中全部注意力去梳理脉络,但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你会发现每一个看似随机的片段,其实都是解开更宏大图景的关键拼图。作者似乎并不在乎传统意义上的“流畅”,他更追求的是一种“共振”——让不同的时间点、不同的视角相互碰撞,从而产生更强烈的意义火花。书中对场景和氛围的渲染能力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尤其是对于某些特定地点的描写,画面感极强,仿佛直接被拉入了那个特定的时空背景中,连空气中的湿度和光线的角度都能清晰地感知到。这种环境描写不仅仅是背景板,它们本身就是情节的参与者,影响着角色的选择和命运的走向。整体而言,这是一部需要读者付出努力、但回报也极其丰厚的作品,它挑战了我们对故事讲述的既有认知,并成功地拓展了阅读的可能性。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真是让人欲罢不能,仿佛作者手里握着一根无形的指挥棒,精确地控制着每一个情节的起伏和转折。我原以为这会是一部平铺直叙的记录,结果却被卷入了一场错综复杂、层层递进的探索之中。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急于抛出结论,而是耐心地铺陈细节,让读者在迷雾中自行摸索前行。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参与感和智力上的愉悦。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人物内心挣扎的刻画,那种微妙的心理波动被描摹得淋漓尽致,即便是最微小的犹豫和自我怀疑,也清晰可见。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能感觉到自己正在和书中的角色共同呼吸,分享他们的困惑与顿悟。那种沉浸式的体验,在当今的文学作品中是相当难得的。而且,作者在不经意间植入了一些极具启发性的哲学思考,它们不是突兀的教条,而是自然地融化在人物的日常对话和环境描写之中,需要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其深度。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遣词造句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锐利,构成了一种既典雅又充满生命力的阅读质感。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情感深度的挖掘,那种冷静到近乎冷酷的笔触下,蕴藏着对人性脆弱面的深刻洞察。它没有进行廉价的情感煽动,而是通过冰冷的观察和精准的细节捕捉,让读者自己去感受那种无可避免的悲凉和复杂。作者对“界限”这个概念的探讨尤为精妙,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认知与现实之间,还是欲望与克制之间,那些难以逾越的界限被描绘得如此真实,让人在阅读时常常陷入沉思:我自己的那些界限又在哪里?书中人物的行动逻辑虽然有时显得晦涩难解,但一旦结合上下文深思,便能体会到他们选择背后的必然性——那是一种源于生命底色的、难以抗拒的驱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洁有力,偶尔会冒出一些极具穿透力的短句,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地切开了表象,直击核心。我必须承认,读完之后,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因为它所揭示的东西,可能会让人对一些习以为常的认知产生动摇。
评分这本书的文学野心是显而易见的,它试图探讨的议题超越了日常叙事所能承载的范围,触及到一些形而上学的层面。作者的叙事视角变化莫测,时而是宏大的全知视角,俯瞰众生百态;时而又瞬间聚焦于某一个微不足道的物件,赋予其深远的寓意。这种视角的拉伸与收缩,使得文本的张力保持在一个极高的水平。我特别欣赏它对于“沉默”的处理。很多时候,真正重要的信息并不是被说了出来,而是被刻意地省略、被气氛所取代。作者精妙地利用了文本的“留白”,让未言之语的力量远远大于那些具体的词句。这种“不说”的艺术,展现了作者对语言局限性的清醒认识,以及他试图超越语言本身的创作企图。这本书无疑是那种会留在你脑海中很长一段时间的作品,不是因为它讲述了一个多么惊心动魄的故事,而是因为它改变了你看待事物的一种惯常方式。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解一个极其复杂的谜题,而不是跟随一个既定的故事。作者非常善于设置“红鲱鱼”(误导信息),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自己的预测和判断。每一次自以为已经掌握了故事的主线时,作者总能适时地抛出一个新的信息点,瞬间颠覆你之前的理解,这种智力上的博弈过程,令人十分着迷。这种结构上的复杂性,使得这本书具有极高的重读价值,因为你很清楚地知道,第一次阅读时错过了多少微妙的线索和伏笔。此外,书中对某种特定意象的反复运用,形成了一种潜意识的象征体系,初看可能只觉得是装饰,但随着阅读深入,会发现这些意象构成了作品的暗线,承载着最深层的意义。它不提供廉价的答案或简单的慰藉,而是邀请读者参与到意义的建构之中,这对于追求深度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场盛宴。
评分今年在京东买了书,抢书券买的,还是很划算的。
评分不是精装本,未读,内容无法评论
评分书很好,已经看完了,没有破损
评分还没看 材质不错
评分好
评分还没看,张德芬推荐,值得看
评分心理学书籍,包装很不错,送货速度很快
评分心理学书籍,包装很不错,送货速度很快
评分很有帮助,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