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能源技术

生态能源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肖波,魏泉源,李建芬 等 著
图书标签:
  • 生态能源
  • 新能源技术
  • 可再生能源
  • 能源转型
  • 环境工程
  • 可持续发展
  • 绿色能源
  • 生物能源
  • 清洁能源
  • 能源效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6964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109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1
字数:3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供能源、化工、材料、环境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生态能源是指服务于工业社会的能源不仅具备能源的物质功能,而且具备生态的保护功能。生态能源技术是指以生态能源资源为中心的能源生产﹑能源储运﹑能源加工、能源和材料利用的新工业、新技术、新装备体系。它研究生态能源工业体系的新原理﹑新方法﹑新设备、新材料、新思想中的科学技术和哲学理论问题。生态能源发展有四大任务,一是生物质低成本、高效率、高品质能源和材料转化技术与新能源装备发开;二是生物质能源收集、加工、储运与商贸的国家基础构建;三是废弃土地能源植物的种植;四是生态能源论理和生态能源队伍构建。
《生态能源技术》主要介绍了生态、能源及其生态与能源的关系;揭示了能源的本质,提出“热机器时代”的时代定义;提出了对生态能源定义、含义与内容,生态能源技术定义、含义与内容,分析生态能源的任务和全面替代化石能源的目标;总结了化石能源的作用和重要性及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社会观念的影响;分析了当前生物质能源存在的问,介绍了各种生态能源技术,包括生物法制气、制油,直接燃烧、热解气化,热解液化、生物质化工、生态能源种植、加工、储运、基础设施、生物质能源装备等;分析了能源、经济和社会的关系,生态能源发展与社会思想观念的关系。

内容简介

本书以生态能源技术为主线,从生态和能源的现状分析入手,重点阐述了生态能源技术理论、能源植物种植及其收运技术、生物质直接燃烧技术、生物质生物转化和热化学转化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全书共分8章,包括生态与能源的关系、生态能源技术理论、生态能源植物种植技术、生态能源植物收割与贮运技术、生物质直接燃烧技术、生物质生物转化技术、生物质热化学转化技术、生态能源基础建设。
本书内容丰富,取材新颖,对生态能源技术进行了比较完整和深入的讨论,系统性强,可供能源、化工、材料、环境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作者简介

肖波: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生态能源研究所所长。多年从事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共负责承担纵、横向研究项目4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了包括《Bioresource Technology》和《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在内的论文100余篇。编著《生物质能源循环经济技术》著作一部,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指导毕业和在读硕士生70多名、博士生20名。肖波教授所研究的生物质微米燃料技术在德国、挪威、澳大利亚等国的同行中产生了一定的国家影响影响,目前正在运用微米燃料高温燃烧技术开发垃圾制氢、清洁钢铁冶炼技术。

内页插图

目录

1生态与能源的关系 001
1.1地球生态系统及其功能 001
1.2生态现状 002
1.2.1 沙漠现状与危害002
1.2.2 盐碱地现状与危害003
1.2.3 石漠化现状与危害005
1.2.4 水土流失现状与危害008
1.2.5 气候变暖及其危害010
1.2.6 国际碳减排计划012
1.3能源现状 015
1.3.1 化石能源现状015
1.3.2 水能的概况及负面影响017
1.3.3 风能现状及其局限性019
1.3.4 太阳能发电及其局限性022
1.3.5 地热能及其局限性024
1.3.6 潮汐发电及其局限性027
参考文献029

2生态能源技术理论 031
2.1生态能源 031
2.2能源的数量概念 031
2.2.1 化石燃料的储量031
2.2.2 生态能源的储量032
2.2.3 生态能源与化石能源的比较032
2.3能源的品质概念 033
2.3.1 能量密度和能流密度033
2.3.2 能源的储量和分布033
2.3.3 能源转化的品位问题033
2.3.4 能源的连续供能和运输问题034
2.4能源的市场概念 034
2.4.1 能源消费预测034
2.4.2 能源市场预测034
参考文献.035

3生态能源植物种植技术 036
3.1能源植物 036
3.1.1 能源植物的定义和特点036
3.1.2 能源植物种类036
3.1.3 能源植物利用037
3.1.4 高效能源植物038
3.2能源植物的使命 044
3.3生态修复与能源植物种植技术 045
3.3.1 沙漠绿化与能源利用046
3.3.2 盐碱地修复与能源利用047
3.3.3 石漠化改造与能源利用052
3.4水生能源植物养殖技术 057
3.4.1 浮萍..057
3.4.2 满江红059
3.4.3 水葫芦061
3.4.4 藻类064
3.5能源植物种植存在问题及研究趋势070
参考文献071

4生态能源植物收割与贮运技术 074
4.1收割技术 074
4.1.1 农作物秸秆收割技术074
4.1.2 水生植物收割技术079
4.1.3 林木收割082
4.2生物质预加工085
4.2.1 生物质破碎086
4.2.2 生物质干燥091
4.2.3 生物质成型093
4.3生物质运输 097
4.3.1 车辆运输097
4.3.2 其他运输方式098
4.4生物质的贮存 099
4.4.1 生物质贮存存在的问题099
4.4.2 生物质贮存模式100
4.4.3 生物质的贮存安全管理100
参考文献102

5生物质直接燃烧技术 103
5.1生物质直接燃烧技术现状103
5.1.1 层燃技术104
5.1.2 浮悬燃烧技术104
5.1.3 流化床技术105
5.1.4 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106
5.2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技术109
5.2.1 生物质成型燃料109
5.2.2 生物质成型燃料应用技术112
5.2.3 生物质成型燃料推广及经济效益分析113
5.3生物质微米燃料高温燃烧技术 115
5.3.1 生物质微米燃料燃烧原理115
5.3.2 生物质微米燃料116
5.3.3 生物质微米燃料121
5.3.4 生物质微米燃料高温燃烧技术128
参考文献134

6生物质生物转化技术 137
6.1沼气转化技术 137
6.1.1 沼气的产生137
6.1.2 沼气发酵原理137
6.1.3 沼气发酵工艺控制因素研究138
6.1.4 沼气发酵工艺139
6.1.5 沼气应用技术145
6.2生物柴油技术 149
6.2.1 生物柴油特点149
6.2.2 生物法生产生物柴油149
6.2.3 提高生物酶法的生产效率的方法150
6.2.4 生物酶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153
6.3生物乙醇技术153
6.3.1 燃料乙醇产业发展状况154
6.3.2 生物乙醇的原料155
6.3.3 发酵法生产生物乙醇155
6.3.4 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制取乙醇159
6.4生物制氢 165
6.4.1 制氢方法165
6.4.2 生物制氢165
6.4.3 产氢细菌的种类及产氢机理168
6.4.4 生物制氢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170
参考文献171

7生物质热化学转化技术 174
7.1生物质热解技术 174
7.1.1 生物质热裂解的概念174
7.1.2 生物质热裂解反应机理175
7.1.3 热解反应动力学176
7.1.4 热解工艺178
7.1.5 热解产物179
7.2生物质气化技术 180
7.2.1 生物质气化的原理及工艺180
7.2.2 气化工艺180
7.2.3 气化反应器182
7.2.4 生物质气化制备燃气.188
7.2.5 生物质气化技术的应用196
7.3生物质液化技术 200
7.3.1 生物油的特性200
7.3.2 生物质液化技术——热化学法202
7.4热化学转化技术的比较 208
7.4.1 原料供应要求209
7.4.2 技术工艺比较210
7.4.3 产品性质及其用途比较210
参考文献212

8生态能源基础建设 216
8.1生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216
8.1.1 化石能源基础设施216
8.1.2 生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218
8.2生态能源硬件基础建设 219
8.2.1 能源植物种植基础建设219
8.2.2 收集基础建设220
8.2.3 贮藏基础建设220
8.2.4 运输基础建设221
8.2.5 其他基础设施221
8.3生态能源软件基础建设 222
8.3.1 生态能源软件基础建设现状222
8.3.2 中国生态能源产业软件基础设施建设着重需要加强几个方面224
8.4生态能源商贸与管理225
8.4.1 生态能源原料的商品与管理225
8.4.2 生态能源产品的商贸与管理227
8.5生态能源队伍建设227
8.5.1 生态能源队伍建设的必要性227
8.5.2 生态能源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228
8.5.3 加快生态能源队伍建设的意见及对策230
参考文献230

前言/序言

生态是指地球上一切与生命依存相关的自然循环系统的生存状态。能源是供给热、光和动力等能量的资源。世界能源发展到今天,主导能源并没有发生本质改变,仍然是基于烃类化合物燃烧热做功的能源形式占的主导地位,也就是通过烃类能源的碳、氢与氧的燃烧获得热能,再经过各种能量转换和利用。根据能源的烃类物质特性,人类未来的能源也只能主要依靠烃类物质资源。生态系统在生物变化过程中不断生长和蓄积着取之不尽的生物质烃类资源。低能源品位的生物质烃类资源可以通过能源科技不断进步,转变成为现代工业社会所需的能源。
生态能源是指能源资源不仅具备能源功能,而且具备生态功能,在获取能源的同时,又能保护生态环境,并具有化石能源的材料功能,在化石能源枯竭之日,能够接替其功能。生态能源的具体任务就是让生态系统生长更多的生物质烃类资源,并攻克提升低品位生物质燃料的能源品质等科学问题,通过大农业的能源收割和加工,为工业社会生产需求提供取之不尽的能源,摆脱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消耗了大量的化石能源。化石能源在开采和使用过程中对生态产生了负面影响,甚至破坏了正常的生态系统,直接威胁地球上生命的生存。科学地开发和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能源,让生态系统满足人类的能源需求,同时让人类的能源利用不损害生态系统,使能源供给和生态维护达到和谐一致,这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科学问题。在当今能源资源日益紧张,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人类的生存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威胁,与生态相和谐的生态能源技术系统的开发和利用迫在眉睫。
本书站在生态保护的立场上,去开发能源、挖掘能源、规划能源,确立了生态能源的发展方向。运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去认识能源、研究能源、改变能源,构建生态能源技术的发展框架。
自古以来,人类需要的能源,主要有两类用途:一类是热;另一类是力。热是生活和生产所需要达到的温度;力为生产提供动力、制造产品和运输物质。人类动力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阶段是生物动力,依靠人和牲畜的运动产生动力。在人类生物动力阶段,人马决定政权,力气决定胜负。第二阶段是机器动力,依靠燃料燃烧获得机械动力。自从瓦特发明蒸汽机以后,机器动力巨大无比,逐步大规模地取代了生物动力,导致了工业革命。机器动力的应用程度和先进性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机器动力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主要依赖于化石能源,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化石能源在人类生产力飞跃发展的历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化石能源与现代社会已形成了唇齿相连的关系。
然而,化石能源资源有限,开采的高峰期已经过去,资源正在走向匮乏,过度的开采和使用已经造成生态和环境的严重影响,人类应该尽早为“后化石能源时代”做准备。生物质能源和化石能源一样,都是烃类能源。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生长的生物质能源是全世界每年能源消耗总量的10倍,无论是从资源角度,还是从能源形式上讲,生物质都有潜力替代化石能源。同时,生物质能源在生长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防沙固土,调节气候,保护环境和生态。然而,在几十年新能源探索的历程中,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应用落于太阳能和风能之后,生物质能源的优势不能发挥。这其中既有科学技术的问题,又有思想方法和社会观念的问题。如何充分发挥生物质能源的优势,需要科学技术、系统工程、战略理论、劳动观念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并与生态保护的需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生物质材料在能源、物质和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优越性,建立生态能源理论和技术体系,本书为此进行了初步尝试。
生态能源技术的目标就是要解决当前生物质能利用瓶颈的这一科学问题,通过新技术与装备,将生物质能转变成为能够满足大工业的适用性和经济性要求的工业能源,以工业能源需求带动荒山荒地的能源植物种植业、收割业、加工业、储运业和商贸业的发展,以此促进生态建设,形成生态能源产业链,促成能源-环境-经济的协调统一,保障人类生态和能源的长治久安。
本书是编著者长期从事生态能源技术研究和实践成果的积累。参与本书编著的主要成员有:华中科技大学肖波教授,武汉轻工大学李建芬教授、陈晶晶老师,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魏泉源工程师,华中科技大学刘石明老师、胡智泉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成功、何丕文、王布匀、程群鹏、刘翠霞、易其国、张乐观、胡沔、郭大兵以及硕士研究生张永光、齐方杰、李倩、江程程、张艳丽等。武汉轻工大学研究生王强胜、路遥等为本书进行资料收集、整理、文字修改和校对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本书还吸收和借鉴了该领域有关的研究成果,作者在此对给予本书以启示及参考的有关文献著作者深表谢意。希望本书能为读者了解和研究生态能源技术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同时本书还吸收和借鉴了该领域有关的研究成果,作者在此对给予本书以启示及参考的有关文献著作者深表谢意。希望本书能为读者了解和研究生态能源技术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由于编著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妥之处,敬请专家与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16年5月
《星辰大海的女儿》 在遥远的星系边缘,一颗名为“艾欧尼亚”的星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一颗巨大的彗星正以不可阻挡之势逼近,而星球本身古老的能源系统也因长年累月的消耗而濒临枯竭。艾欧尼亚的文明,曾经以其璀璨的科技和对宇宙的深刻理解而闻名,如今却如同风中残烛,岌岌可危。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莉拉”的年轻女子。她并非普通的居民,而是星球上守护着古老能量源“星辉之心”的最后一位祭司。莉拉自幼便接受严酷的训练,学习如何引导和维持星辉之心的能量,并解读那些隐藏在古老符文中的宇宙奥秘。然而,她从未预料到,自己将肩负起拯救整个文明的重任。 彗星的到来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一个被遗忘的古老预言。预言中记载,当星辰的轨迹发生异常,一颗被称作“寂灭之星”的彗星将吞噬一切生机,除非有人能够唤醒沉睡在星球深处的“生命之种”,并将其与宇宙最纯净的能量结合。而这个任务,注定落在星辉之心的守护者身上。 莉拉发现,星辉之心虽然强大,但其能量也并非取之不尽。它依赖于星球深处一种罕见的共振晶石,而这些晶石的活性正在迅速衰减。彗星的靠近,不仅带来了毁灭性的撞击,更引发了星球内部能量的剧烈波动,加速了晶石的死亡。 为了寻找唤醒生命之种的方法,莉拉必须踏上一段危险的旅程。她需要穿越被彗星引力扭曲的险峻地带,进入被遗忘的古老遗迹,寻找那些记录着生命之种秘密的古代文明遗物。在旅途中,她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一位愤世嫉俗的星际流浪者,拥有着非凡的导航技巧和对宇宙黑暗面的深刻洞察;一位来自遥远星系的神秘学者,他似乎对艾欧尼亚的过去有着超乎寻常的了解,并掌握着一些莉拉闻所未闻的古老知识。 莉拉也面临着来自内部的挑战。星球上并非所有人都相信预言,一部分人认为应该倾尽所有资源建造逃生飞船,放弃艾欧尼亚;另一部分人则沉迷于眼前的享乐,对即将到来的灾难视而不见。莉拉必须用她的智慧和勇气,团结这些分歧的居民,让他们相信希望并非虚无。 在探索遗迹的过程中,莉拉发现生命之种并非一个实物,而是一种意识,一种与宇宙万物相连接的能量形态。唤醒它需要的是纯粹的牺牲和无私的奉献。她通过解读古老壁画,了解到古代的祭司们曾经通过一种被称为“星语”的仪式,将自己的生命能量与星辉之心融合,从而维持了星球的平衡。 然而,这种仪式代价巨大,几乎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莉拉在一次与彗星的能量碰撞中,意外地与生命之种产生了微弱的共鸣。她感受到了生命的脉动,以及宇宙深处的低语。她明白了,唤醒生命之种的关键,并非简单的融合,而是理解生命循环的真谛——死亡并非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重生。 最终,莉拉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她选择将自己一部分生命能量与星辉之心深度融合,并非是为了牺牲,而是为了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理解和引导能量。她与流浪者和学者共同努力,利用艾欧尼亚仅存的科技,将星辉之心的能量通过一种特殊的频率引导,与生命之种产生了共振。 当彗星的巨大阴影笼罩星球时,艾欧尼亚的地面开始发出柔和的光芒。星辉之心发出耀眼的光辉,与生命之种的意识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道巨大的能量场。这股能量并非为了抵挡彗星,而是将星球本身转化为了一种更为宏大的存在。 彗星最终撞击了艾欧尼亚,但迎接它的并非破碎的星球,而是一片 shimmering 的星云。艾欧尼亚的物质形态消散了,但它的生命意识,连同莉拉的牺牲与奉献,融入了宇宙之中,化为了新的星辰,新的生命之源。莉拉不再是星球的祭司,而是成为了星辰大海的一部分,她的故事,成为了一个关于牺牲、希望与生命永恒的传说,在宇宙中流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阅读一本关于地球未来的“行动指南”。它没有用过于宏大的叙事,也没有过度的煽情,而是用一种务实、严谨的态度,为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往可持续未来的道路。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关于能源效率提升的技术,例如智能电网、节能建筑以及高效的工业生产流程。这些内容让我意识到,所谓的“生态能源”,不仅仅是创造新的能源,更重要的是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能源。书中对智能电网的介绍,让我看到了未来能源分配的智能化和高效化。作者详细解释了如何通过先进的通信和控制技术,实现能源的实时监测、调度和优化,从而减少能源的浪费。此外,书中对节能建筑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从建筑材料的选择,到采光、通风的设计,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智慧。读到这里,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我能够为节能减排做出怎样的贡献。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改变,往往来自于每一个微小的行动。

评分

我一直相信,科技的力量,能够改变世界,也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而这本书,则以一种最直观、最有力的方式,向我展示了这种改变的可能性。它没有空谈理论,而是将那些复杂的科学原理,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技术应用,并用生动的案例,证明了这些技术的价值。我特别对书中关于海洋能的部分印象深刻,那些关于如何利用海洋的温差、盐差来发电的描述,让我感到无比震撼。作者详细介绍了海洋热能转换(OTEC)、渗透压发电等技术,并分析了它们的潜在发电量以及在不同海域的适用性。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广阔的海洋,正在成为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宝库。而且,书中还探讨了如何将海洋能与海水淡化、渔业养殖等产业相结合,实现多重效益。这种跨产业的融合思维,让我看到了能源开发的新模式。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生态能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一个更加清洁、更加可持续的世界。

评分

我一直认为,知识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激发人的思考,并引导人走向更广阔的视野。而这本书,无疑就是这样一本能够触及灵魂的著作。它没有给我灌输任何现成的答案,而是提出了一个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并用严谨的科学证据,引导我去探索其中的奥秘。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能量储存技术的部分印象深刻。我知道,新能源的普及,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储存和输送的效率。而这本书,则详细介绍了各种能量储存技术的原理、优缺点以及发展现状,例如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甚至是更具未来感的氢能储存。作者在分析这些技术时,不仅仅停留在技术本身,还深入探讨了其在经济性、安全性以及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考量。这让我明白,一项技术的成熟,需要经过多方面的权衡和考量,并非易事。书中对于不同储存技术的未来发展预测,也让我看到了科技进步的无限潜力。读完这一部分,我开始重新思考我们对“能源”的定义,以及它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这本书让我明白,新能源的时代,不仅仅是发电方式的改变,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变革。

评分

说实话,在拿起这本书之前,我对“生态能源”这个概念并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认知,只知道它大概和环保有关。但读完之后,我才发现自己之前的理解是多么的狭隘。这本书就像一位知识渊博的长者,循循善诱地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它不像一些枯燥的教科书,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那些复杂的原理讲解得浅显易懂。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潮汐能和波浪能的部分,作者描绘的那些巨大的涡轮机在海浪中旋转的场景,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书中对不同类型潮汐发电站的优劣分析,以及它们在不同地理条件下的适用性,都做了细致的阐述。这让我意识到,能源的开发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禀赋来选择最合适的技术。而且,作者在讨论这些技术时,并没有回避其可能存在的环境影响,而是积极地探讨如何将这些影响降到最低,例如通过精心的选址和设计,来避免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干扰。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这本书的专业性和可信度大大提升。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生态能源的认识从“大概”上升到了“深刻”,也让我对这个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开始思考自己是否也能为这个领域贡献一份力量。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导师,它没有简单地告诉你“是什么”,而是耐心地引导你理解“为什么”。我一直对“可持续发展”这个词抱有很高的期望,但究竟如何实现,我始终感到模糊。而这本书,则用一种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方式,为我揭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技术。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CCS)技术的部分。这是我之前不太了解的一个领域,但读完之后,我才意识到它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重要性。书中详细介绍了CCS技术的原理、不同工艺的优缺点,以及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前景。作者并没有回避这项技术可能存在的挑战和争议,而是客观地呈现了各种观点,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对书中内容深信不疑。此外,书中还提及了一些更具前瞻性的技术,例如碳捕获与利用(CCU),以及负排放技术,这些内容让我对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充满了信心。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场技术革命的浪潮之中,充满了探索的动力。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座充满智慧的宝库,里面的每一件“展品”都闪烁着科技的光芒。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改变世界的发明创造充满敬意,而这本书则将许多这样伟大的发明,以一种系统而全面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它不仅仅是罗列各种能源技术,更重要的是,它将这些技术背后的科学原理、发展历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都做了深入的剖析。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地热能的部分,那些关于如何利用地球内部的温度来发电的描述,让我感叹人类的智慧是多么的无穷。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地热发电技术,例如干蒸汽发电、闪蒸发电和双循环发电,并对比了它们的效率和适用范围。更让我惊叹的是,作者还探讨了如何将地热能与其他能源结合,形成更高效、更稳定的能源供应系统。这种跨领域的融合思维,让我看到了能源发展的未来方向。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地热能开发的案例研究,这些真实的案例,让我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科技在实际应用中的魅力。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探索者,不断地发现新的大陆,解锁新的奥秘。

评分

一本沉甸甸的书,封面设计简洁而有力,墨绿的底色仿佛孕育着勃勃生机,中央则是一个抽象化的太阳和叶片的融合图形,透着科技感和自然感。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求知欲和对未来的憧憬。我一直对环境问题感到忧虑,也对那些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能源危机、同时又不会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技术充满了好奇。这本书显然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类宝藏。它并非像某些科普读物那样,仅止于概念的介绍,而是深入到技术本身的细节,那些关于如何捕捉阳光的能量,如何转化风的动能,甚至是如何利用微小的微生物产生能量的原理。我发现自己对那些复杂的物理化学公式不再感到畏惧,因为作者用一种清晰、逻辑性极强的语言,将它们层层剥开,让我看到了背后蕴含的智慧和力量。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太阳能电池板效率提升的研究,里面详细阐述了不同材料的特性、制造工艺的演变,以及在实验室中那些令人振奋的突破。读到这里,我仿佛能看到无数科学家在实验室里默默耕耘的身影,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一点点推动着人类走向一个更清洁、更可持续的未来。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在陌生的技术领域里穿梭,每一步都充满了发现的惊喜。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能源时代,思考我们该如何选择,以及我们能够为未来做出怎样的贡献。那种感觉,就像站在一个高处,俯瞰着一片广阔而充满希望的绿色大地。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科技进步,应该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艺术。而这本书,无疑将这种理念展现得淋漓尽致。它并没有将“技术”与“自然”对立起来,而是巧妙地将两者融为一体,展现了人类如何从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库中汲取灵感,并将其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生物质能的部分,那些关于如何利用农作物废弃物、甚至城市垃圾来生产生物燃料的描述,让我大开眼界。它打破了我原有的认知,原来我们生活中看似无用的废弃物,竟然蕴藏着如此巨大的能量潜力。而且,作者在介绍这些技术时,非常注重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将其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在讨论生物质能的推广时,书中详细分析了其在农村地区的应用前景,以及如何为当地农民创造就业机会,这让我看到了科技在改善民生方面的巨大潜力。此外,书中还提及了一些前沿的生物技术,例如通过基因工程改造微生物,使其能够更高效地生产生物燃料,这些内容让我感到了科技的无限可能,也对未来充满了期待。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学习技术知识,更是在感受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一种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它让我相信,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我们一定能够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阅读一本关于“地球的未来”的百科全书,但它又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它让我看到了人类在应对能源挑战方面所付出的努力,以及我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先进核能技术的部分,虽然核能一直存在争议,但作者以一种客观、科学的态度,详细介绍了新一代核反应堆的设计理念、安全特性以及在减少核废料方面的突破。这让我对核能的未来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此外,书中还探讨了一些更具颠覆性的能源技术,例如核聚变,虽然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但作者对其发展前景的描绘,足以让人激动不已。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人类利用核聚变,获得几乎无限清洁能源的宏伟蓝图。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生态能源的认识,不再局限于现有的技术,而是拓展到了更广阔的未来。它让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创新,我们一定能够找到解决能源危机的终极答案。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次深入人心的“能量之旅”。它没有让我感到枯燥乏味,而是用一种充满想象力的方式,将我们身边的能源世界,描绘得生动而有趣。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分布式能源的章节。过去,我总觉得能源的生产和供应是一个庞大而集中的系统,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将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分散到离用户更近的地方。例如,屋顶太阳能、小型风力发电机,甚至是社区微电网。作者详细分析了这些分布式能源的优势,例如提高能源的可靠性、减少输电损耗,以及增强能源系统的灵活性。而且,书中还探讨了如何将这些分布式能源与智能家居系统相结合,实现能源的智能化管理和优化。这让我看到了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清洁、高效、便捷的能源供应,以及我们作为消费者,也能够参与到能源的生产和管理中来。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的能源消费者,而是能够积极参与到能源革命中的一份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