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史学方法导论》是傅斯年先生关于史学理论的代表性论述,也是他任教北京大学时的讲稿。原书共七讲,今仅存第四讲《史料论略》。此讲也是作者的思想精华,详细阐述了史料的价值、如何辨别史料和整理史料的方法。
本次整理出版,还收录了夷夏东西说》《论所谓五等爵》等五篇文章,案例式地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傅斯年先生的史学思想和研究方法。
作者简介
傅斯年(1896—1950),著名历史学家。字孟真,山东聊城人。在北京大学国学门学习期间曾参加1919年五四运动,任学生游行队伍总指挥。后赴英、德留学。回国后任中山大学教授、代理文学院长。1928年参与筹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并从此担任所长23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后任台湾大学校长。他研究历史注重从史料出发,提出著名的“史学即史料学”观点。著述结集为7卷本《傅斯年全集》。
目录
史学方法导论
拟目
史料论略
第一章 史料之相对的价值
第一节 直接史料对间接史料
第二节 官家的记载对民间的记载
第三节 本国的记载对外国的记载
第四节 近人的记载对远人的记载
第五节 不经意的记载对经意的记载
第六节 本事对旁涉
第七节 直说与隐喻
第八节 口说的史料对著文的史料
夷夏东西说
一、亳—商—殷
(一)商代发迹于东北,渤海与古兖州是其建业之地
(二)亳
(三)商代拓土之三期
二、夏迹
三、夏夷交胜
四、诸夷姓
(一)太皞之族
(二)少皞之族
五、总结上文
姜 原
一、姜之世系
二、姜之地望
三、姜姓在西周的事迹
四、姜羌为一字
周东封与殷遗民
大东小东说
一、大东小东的地望和鲁、燕、齐的初封地
二、周初东向发展之步骤
三、周公之事功
论所谓五等爵
一、五等称谓的淆乱
二、公侯伯子男释字
三、既非五等,更无五等爵制
前言/序言
傅斯年(1896—1950),著名历史学家。字孟真,山东聊城人。在北京大学国学门学习期间曾参加1919年五四运动,任学生游行队伍总指挥。后赴英、德留学。回国后任中山大学教授、代理文学院长。1928年参与筹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并从此担任所长23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后任台湾大学校长。他研究历史注重从史料出发,提出著名的“史学即史料学”观点。著述结集为7卷本《傅斯年全集》。
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朱渊清对傅斯年有恰当评价,他认为,傅斯年虽然“仅仅活了55岁,但却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学术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作为学术组织者,傅斯年对现代社会的职业分工和道德由着清晰的认识和践履。他创办的史语所是中国现代学术的‘路灯’和‘指针’(陈磐语),在中国开创了现代的考古学、语言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并使这些学科迅速走上了国际。作为学者,傅斯年数目不多的论文,如《夷夏东西说》《大东小东说说》《性命古训辨证》等掷地有声;他提出的‘史学即史料学’是一种现代史学的方法理论,傅斯年反对传统,反对疏证,反对‘史观’,强调科学精神、实证主义,提倡以史料为导向进入过去事实,注重史学研究应该从事考证和考古,而免于意识形态和政治关系的干扰。傅斯年的史学方法理论形成于创建史语所、发起殷墟和城子崖等考古发掘的实践活动,《史料论略》则是其史学方法理论的系统论述。”
《史学方法导论》是傅斯年任教北京大学时的讲稿。原书共七讲,今仅存第四讲《史料论略》。今将此讲付印以供读者阅读、学习。本书还附以《夷夏东西说》《姜原》《周东封与殷遗民》《大东小东说说》《论所谓五等爵》等文,以予以佐证,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傅斯年的史学思想和研究方法。
本书以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的《傅斯年全集》为底本校订。在编辑过程中,本着尊重原著,保持作品原貌的原则,仅纠正明显讹误,未对民国时期文字语法做任何改动。
史学方法导论/跟大师学国学·精装版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