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中国历N史文献学的成立时期
评分第六章G
评分这本干净设计好!印的有点不行
评分*看不起普通会员!客服烂到爆!我还有一单呢!3.28到现在还在处于打包完成状态!客服长期离线!后台自动抹掉我的留言!拖朋友用plus专属客服一催,马上回复说立即去跟进(但是至今也没见动作!)枉我电器手机什么都在这里买,书更是长期购入,真是岂有此理!
评分2条
评分x第五章
评分历史文献学
评分文献本身的真伪,经过了辨别,但辨伪工作仍未完成,还必须进一步辨别真文献中的记事是否信实,是为辨伪事。历史文献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各阶级成员站在自己的阶级立场上,对于社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问题,都会有不同的看法,记载史事,也就会有不同的观点。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总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①,而对于敢于反抗的农民,则极尽诬蔑丑化之能事。清修《明史》,号称精审,赵翼云:“《明史》则博览群书,而必求确核。盖取之博而择之审,洵称良史。”②但《明史》记张献忠,却不但斥之为“流贼”,且云:张献忠“嗜杀,一日不杀人,辄悒悒不乐……将卒以杀人多少叙功次,共杀男女六万万有奇”!①张献忠起义的崇祯年间,全国共有多少人口,史书失载。但《明史·食货一》载有三个数字:洪武26年,天下口60,545,812;弘治四年,口53,28l,158;万历6年,口60,692,856。《明实录》则对明代各帝在位年间的全国人口数,多有记载,亦均不超过6700万。②那么,张献忠所杀的“男女六万万有奇”从何而来?《明史》记事,为何前后矛盾至此?修刻流传过程中有意或无意造车录》所载全国人口数字?显然,这是封建史家为了丑化农民起义而有意编造的伪事。剥削阶级总是按照他们当时的政治需要来记述历史,如果史实与其政治要求相矛盾,便不惜歪曲史实以迎合政治需要。逼于政治要求,许多号称良史的封建史家,也只好对统治者隐恶虚美,曲加回护。此外,史书中还有因传闻异词,或作者记忆失真,又限于条件,一时无从核实而造成的记事失实。总之,由于阶级的限制、时代的限制、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等原因,历史文献中难免有失实的记载,有伪事,必须加以考订,使记事显出真相,才能成为历史研究的可靠史料。
评分M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