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版本随机发放。
科幻的字面意义是科学的幻想。科学不应该仅仅是狭义上的科学技术,也应该包括人文科学部分。这两部分是促进人类进步的一个双螺旋结构。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幻想则应该是一种对未来热情的、积极的思索。科幻作品可以想象,可以天马行空,但必须有现实的注脚,——《北京折叠》这个故事明显是符合这一点的。在一个被折叠的城市这样的大胆设定背后,作者郝景芳注入了她对未来世界的独立的、严肃的思考。故事的整体格调虽然并不明快,但非常有现实感和力量感。《北京折叠》所呈现出来的思想性,是许多科幻作品所不具备的。这一点其实不仅仅表现在《北京折叠》中,郝景芳的其他科幻作品,包括她早期的一些科幻短篇,甚至一些寓言性故事中都有体现(这种立足于现实,饱含人文关怀的思想性无论是在郝景芳的长篇科幻小说《流浪苍穹》,还是在其短篇合集《孤独深处》《去远方》中都有体现,并且始终贯穿)。这也说明了《北京折叠》的写作,并不是作者心血来潮,而是作者本人一贯的观察、写作,坚持的结果。
相关产品链接请点击进入:
此次出版的《孤独深处》首次收录郝景芳的雨果奖提名作品《北京折叠》。
同时也收录了郝景芳在2010年至2016年间发表的一些科幻小说,之前从未出版,这次是初次集结成册。
郝景芳,女。清华大学物理系本科,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经济学博士。
2006年开始从事写作,其科幻作品包括长篇科幻小说《流浪苍穹》,短篇小说集《孤独深处》《去远方》。
2016年4月,其短篇小说《北京折叠》获得雨果奖zui佳中短篇小说提名。
前言
北京折叠
弦歌
繁华中央
宇宙剧场
最后一个勇敢的人
生死域
阿房宫
谷神的飞翔
深山疗养院
孤单病房
拖延症患者
折叠城市分三层空间。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间,五百万人口,生存时间是从清晨六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空间休眠,大地翻转。翻转后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第二空间生活着两千五百万人口,从次日清晨六点到夜晚十点,第三空间生活着五千万人,从夜晚十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然后回到第一空间。时间经过了精心规划和最优分配,小心翼翼隔离,五百万人享用二十四小时,七千五百万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时。
大地的两侧重量并不均衡,为了平衡这种不均,第一空间的土地更厚,土壤里埋藏配重物质。人口和建筑的失衡用土地来换。第一空间居民也因而认为自身的底蕴更厚。
老刀从小生活在第三空间。他知道自己的日子是什么样,不用彭蠡说他也知道。他是个垃圾工,做了二十八年垃圾工,在可预见的未来还将一直做下去。他还没找到可以独自生存的意义和最后的怀疑主义。他仍然在卑微生活的间隙占据一席。
老刀生在北京城,父亲就是垃圾工。据父亲说,他出生的时候父亲刚好找到这份工作,为此庆贺了整整三天。父亲本是建筑工,和数千万其他建筑工一样,从四方涌到北京寻找工作,这座折叠城市就是父亲和其他人一起亲手建的。一个区一个区改造旧城市,像白蚁漫过木屋一样啃噬昔日的屋檐门槛,再把土地翻起,建筑全新的楼宇。他们埋头斧凿,用累累砖块将自己包围在中间,抬起头来也看不见天空,沙尘遮挡视线,他们不知晓自己建起的是怎样的恢弘。直到建成的日子高楼如活人一般站立而起,他们才像惊呆了一样四处奔逃,仿佛自己生下了一个怪胎。奔逃之后,镇静下来,又意识到未来生存在这样的城市会是怎样一种殊荣,便继续辛苦摩擦手脚,低眉顺眼勤恳,寻找各种存留下来的机会。据说城市建成的时候,有八千万想要寻找工作留下来的建筑工,最后能留下来的,不过两千万。
垃圾站的工作能找到也不容易,虽然只是垃圾分类处理,但还是层层筛选,要有力气有技巧,能分辨能整理,不怕辛苦不怕恶臭,不对环境挑三拣四。老刀的父亲靠强健的意志在汹涌的人流中抓住机会的细草,待人潮退去,留在干涸的沙滩上,抓住工作机会,低头俯身,艰难浸在人海和垃圾混合的酸朽气味中,一干就是二十年。他既是这座城市的建造者,也是城市的居住者和分解者。
老刀出生时,折叠城市才建好两年,他从来没去过其他地方,也没想过要去其他地方。他上了小学、中学。考了三年大学,没考上,最后还是做了垃圾工。他每天上五个小时班,从夜晚十一点到第二天清晨四点,在垃圾站和数万同事一起,快速而机械地用双手处理废物垃圾,将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传来的生活碎屑转化为可利用的分类的材质,再丢入再处理的熔炉。他每天面对垃圾传送带上如溪水涌出的残渣碎片,从塑料碗里抠去吃剩的菜叶,将破碎酒瓶拎出,把带血的卫生巾背面未受污染的一层薄膜撕下,丢入可回收的带着绿色条纹的圆筒。他们就这么干着,以速度换生命,以数量换取薄如蝉翼的仅有的奖金。
第三空间有两千万垃圾工,他们是夜晚的主人。另三千万人靠贩卖衣服食物燃料和保险过活,但绝大多数人心知肚明,垃圾工才是第三空间繁荣的支柱。每每在繁花似锦的霓虹灯下漫步,老刀就觉得头顶都是食物残渣构成的彩虹。这种感觉他没法和人交流,年青一代不喜欢做垃圾工,他们千方百计在舞厅里表现自己,希望能找到一个打碟或伴舞的工作。在服装店做一个店员也是好的选择,手指只拂过轻巧衣物,不必在泛着酸味的腐烂物中寻找塑料和金属。少年们已经不那么恐惧生存,他们更在意外表。
老刀并不嫌弃自己的工作,但他去第二空间的时候,非常害怕被人嫌弃。
那是前一天清晨的事。他捏着小纸条,偷偷从垃圾道里爬出,按地址找到写纸条的人。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的距离没那么远,它们都在大地的同一面,只是不同时间出没。转换时,一个空间高楼折起,收回地面,另一个空间高楼从地面中节节升高,踩着前一个空间的楼顶作为地面。唯一的差别是楼的密度。他在垃圾道里躲了一昼夜才等到空间敞开。他第一次到第二空间,并不紧张,唯一担心的是身上腐坏的气味。
所幸秦天是宽容大度的人。也许他早已想到自己将招来什么样的人,当小纸条放入瓶中的时候,他就知道自己将面对的是谁。
秦天很和气,一眼就明白老刀前来的目的,将他拉入房中,给他热水洗澡,还给他一件浴袍换上。“我只有依靠你了。”秦天说。
秦天是研究生,住学生公寓。一个公寓四个房间,四个人一人一间,一个厨房两个厕所。老刀从来没在这么大的厕所洗过澡。他很想多洗一会儿,将身上气味好好冲一冲,但又担心将澡盆弄脏,不敢用力搓动。墙上喷出泡沫的时候他吓了一跳,热蒸汽烘干也让他不适应。洗完澡,他拿起秦天递过来的浴袍,犹豫了很久才穿上。他把自己的衣服洗了,又洗了厕所盆里随意扔着的几件衣服。生意是生意,他不想欠人情。
秦天要送礼物给他相好的女孩子。他们在工作中认识,当时秦天有机会去第一空间实习,联合国经济司,她也在那边实习。只可惜只有一个月,回来就没法再去了。他说她生在第一空间,家教严格,父亲不让她交往第二空间的男孩,所以不敢用官方通道寄信给她。他对未来充满乐观,等他毕业就去申请联合国新青年项目,如果能入选,就也能去第一空间工作。他现在研一,还有一年毕业。他心急如焚,想她想得发疯。他给她做了一个项链坠,能发光的材质,透明的,玫瑰花造型,作为他的求婚信物。
“我当时是在一个专题研讨会,就是上回讨论联合国国债那个会,你应该听说过吧?就是那个……anyway,我当时一看,啊……立刻跑过去跟她说话,她给嘉宾引导座位,我也不知道应该说点什么,就在她身后走过来又走过去。最后我假装要找同传,让她带我去找。她特温柔,说话细声细气的。我压根就没追过姑娘,特别紧张,……后来我们俩好了之后有一次说起这件事……你笑什么?……对,我们是好了。……还没到那种关系,就是……不过我亲过她了。”秦天也笑了,有点不好意思,“是真的。你不信吗?是。连我自己也不信。你说她会喜欢我吗?”
“我不知道啊。”老刀说,“我又没见过她。”
这时,秦天同屋的一个男生凑过来,笑道:“大叔,您这么认真干吗?这家伙哪是问你,他就是想听人说‘你这么帅,她当然会喜欢你’。”
“她很漂亮吧?”
“我跟你说也不怕你笑话。”秦天在屋里走来走去,“你见到她就知道什么叫清雅绝伦。”
秦天突然顿住了,不说了,陷入回忆。他想起依言的嘴,他最喜欢的就是她的嘴,那么小小的、莹润的,下嘴唇饱满,带着天然的粉红色,让人看着看着就忍不住想咬一口。她的脖子也让他动心,虽然有时瘦得露出筋,但线条是纤直而好看的,皮肤又白又细致,从脖子一直延伸到衬衫里,让人的视线忍不住停在衬衫的第二个扣子那里。他第一次轻吻她一下,她躲开,他又吻,最后她退无可退,就把眼睛闭上了,像任人宰割的囚犯,引他一阵怜惜。她的唇很软,他用手反复感受她腰和臀部的曲线。从那天开始,他就居住在思念中。她是他夜晚的梦境,是他抖动自己时看到的光芒。
秦天的同学叫张显,和老刀开始聊天,聊得很欢。
张显问老刀第三空间的生活如何,又说他自己也想去第三空间住一段。他听人说,如果将来想往上爬,有过第三空间的管理经验是很有用的。现在几个当红的人物,当初都是先到第三空间做管理者,然后才升到第一空间,若是停留在第二空间,就什么前途都没有,就算当个行政干部,一辈子级别也高不了。他将来想要进政府,已经想好了路。不过他说他现在想先挣两年钱再说,去银行来钱快。他见老刀的反应很迟钝,几乎不置可否,以为老刀厌恶这条路,就忙不迭地又加了几句解释。
“现在政府太僵化了,做事太慢,体系也改不动。”他说,“等我将来有了机会,我就推快速工作作风改革。干得不行就滚蛋。”他看老刀还是没说话,又说,“选拔也要放开。也向第三空间放开。”
老刀没回答。他其实不是厌恶,只是不大相信。
张显一边跟老刀聊天,一边对着镜子打领带,喷发胶。他已经穿好了衬衫,浅蓝色条纹,亮蓝色领带。喷发胶的时候一边闭着眼睛皱着眉毛避开喷雾,一边吹口哨。
张显夹着包走了,去银行实习上班。秦天说着话也要走。他还有课,要上到下午四点。临走前,他当着老刀的面把五万块定金从网上转到老刀卡里,说好了剩下的钱等他送到再付。老刀问他这笔钱是不是攒了很久,看他是学生,如果拮据,少要一点也可以。秦天说没事,他现在实习,给金融咨询公司打工,一个月十万块差不多。这也就是两个月工资,还出得起。老刀一个月一万块标准工资,他看到差距,但他没有说。秦天要老刀务必带回信回来,老刀说试试。秦天给老刀指了吃喝的所在,叫他安心在房间里等转换。
老刀从窗口看向街道。他很不适应窗外的日光,太阳居然是淡白色,不是黄色。日光下的街道也显得宽阔,老刀不知道是不是错觉,这街道看上去有第三空间的两倍宽。楼并不高,比第三空间矮很多。路上的人很多,匆匆忙忙都在急着赶路,不时有人小跑着想穿过人群,前面的人就也加起速,穿过路口的时候,所有人都像是小跑着。大多数人穿得整齐,男孩子穿西装,女孩子穿衬衫和短裙,脖子上围巾低垂,手里拎着线条硬朗的小包,看上去精干。街上汽车很多,在路口等待的时候,不时有看车的人从车窗伸出头,焦急地向前张望。老刀很少见到这么多车,他平时习惯了磁悬浮,挤满人的车厢从身边加速,呼一阵风。
中午十二点的时候,走廊里一阵声响。老刀从门上的小窗向外看。楼道地面化为传送带开始滚动,将各屋门口的垃圾袋推入尽头的垃圾道。楼道里腾起雾,化为密实的肥皂泡沫,飘飘忽忽地沉降,然后是一阵水,水过了又一阵热蒸汽。
背后突然有声音,吓了老刀一跳。他转过身,发现公寓里还有一个男生,刚从自己房间里出来。男生面无表情,看到老刀也没有打招呼。他走到阳台旁边一台机器旁边,点了点,机器里传出咔咔唰唰轰轰嚓的声音,一阵香味飘来,男生端出一盘菜又回了房间。从他半开的门缝看过去,男孩坐在地上的被子和袜子中间,瞪着空无一物的墙,一边吃一边咯咯地笑。他不时用手推一推眼镜。吃完把盘子放在脚边,站起身,同样对着空墙做击打动作,费力气顶住某个透明的影子,偶尔来一个背摔,气喘吁吁。
老刀对第二空间最后的记忆是街上撤退时的优雅。从公寓楼的窗口望下去,一切都带着令人羡慕的秩序感。夜晚九点十五分开始,街上一间间卖衣服的小店开始关灯,聚餐之后的团体面色红润,相互告别。年轻男女在出租车外亲吻。然后所有人回楼,世界蛰伏。
夜晚十点到了,他回到他的世界,回去上班。
……
因为《北京折叠》的缘故,这本集子大概比较受关注。这是我在2010-2016年之间发表的一些科幻小说,从未出版过,是初次集结成册。
我之前曾说过,《北京折叠》是一部构想中的长篇的第一章,但是长篇目前还没有写,就暂时把《北京折叠》先作为短篇收入这个集子。长篇之所以没有写,是因为自我感觉还没准备到位。起初的构想有很多要调整,生活工作经历又让我有新的想法,也许要等很久才会动笔完成。
《孤独深处》的书名,缘于我对科幻小说的感觉。科幻小说构想一个可能性的世界,人站在这个世界的边缘,最容易感觉到出世和异化。出离世界的感觉是最孤独的孤独。
小说集中的个别篇目从未发表。《弦歌》是几年前发表的一个故事,它讲了人类用音乐迎战外星人的英勇故事。这是故事的A面,而在写作的同时,我头脑中就出现了一个B面故事:有关外星人的真相。实际上,这是一个人与人心自身对抗的故事。A面与B面合一,才构成我心中的象征意义。
在上一本集子(《去远方》)之后,我开始写一些更情节化的故事,不像第一本小说集中那么意象化。虽然对于很多读者来说仍然太缺乏情节,但对我自己来说,已经是增加了不少内容。不过,我在意的始终不是情节。我会迷恋于一些抽象的意象,一辈子都在心心念念地想把那些抽象的感觉具象化,这个过程中难免对于情节有所忽略。在未来的写作中,这仍然是我想要努力平衡的因素。
很感谢长久以来默默支持我的朋友和读者。我会一直坚持写下去。写作是生活最重要的快乐源泉,也是孤独深处最重要的情感力量。
2016年6月 郝景芳
老实说,一开始接触这类带有强烈寓言色彩的作品,我有点担心会显得过于说教或空泛。但事实证明,作者成功地用极富画面感的细节将那些抽象的社会议题包裹了起来,使得它们变得可触摸、可感知。我尤其喜欢他对于环境氛围的描绘,那种潮湿、拥挤、充满机械轰鸣声的场景,仿佛可以直接从书页里溢出来,萦绕在周遭。这种感官上的沉浸感,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说服力。它不是在宏大叙事中喊口号,而是在细微之处,用人物的呼吸、汗水、甚至是眼神的闪躲,来构建一个完整的、令人信服的社会图景。每次读到人物为了争取一点点生存空间而进行的那些小心翼翼的博弈,心里都会泛起一种同情,这种同情并非廉价的怜悯,而是对生命韧性的复杂敬意。这本书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某些结构性的问题,而叙述的克制,反而让创口更深邃。
评分每一次重读,总能发现新的层次。它不像快消品,读完就丢在一边,更像是一块需要时间去浸润和消化的陈年佳酿。我发现作者在人物的命运设计上,尤其擅长设置那种“你以为是结局,其实是新的开始”的循环。没有简单的好人或坏人,只有被环境塑造的“功能性个体”。他们的每一次选择,都带着沉重的成本,读起来让人深思现代社会中“选择的自由”究竟是多么昂贵的一项奢侈品。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尽管背景设定看似架空或遥远,但其中折射出的关于资源分配、社会流动性的困境,却是如此贴合我们当下所处的现实语境。这种跨越时空的共振,证明了这部作品超越了单纯的科幻标签,抵达了永恒的人类境遇探讨。它让人在惊叹之余,不由得对自己所处的“稳定”环境产生一丝审视和警惕。
评分这部作品集简直是思想的迷宫,每一次翻阅都像是踏入一个未知的维度。作者的叙事手法极其高明,他总能在看似平实的生活场景中,不动声色地埋下足以颠覆你既有世界观的伏笔。我特别欣赏他那种近乎冷峻的观察力,笔下的人物并非完美无缺的英雄,他们带着时代的烙印、人性的弱点,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适应,有时甚至显得有些卑微。这种真实感,比那些宏大叙事更具穿透力。读到一些段落时,我甚至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压迫感,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个被环境塑形、甚至被挤压变形的个体。文字的密度很高,信息量却不让人觉得负担,反而有一种精炼到极致的美感,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恰到好处地烘托出那种特定的氛围——也许是疏离,也许是挣扎,又或许是某种带着苦涩的希望。它强迫你去思考,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结构、阶层差异,其背后的逻辑究竟是什么?看完合上书本,我的脑海中还回荡着那些复杂的情绪和未解的疑问,这才是真正优秀文学作品的标志。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古典文学的凝练和韵味,又充满了现代性的疏离和节奏感。这种奇妙的融合,使得作品在保持深刻思想性的同时,也具备了极高的审美价值。我不是一个轻易被“风格”打动的人,但在这里,风格本身就成了主题的一部分。它像一面棱镜,将现实的光线折射出斑斓而又令人不安的光谱。特别是对于内心独白的处理,常常是一语双关,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汹涌,充满了未尽之言。这本书需要读者投入极大的注意力去捕捉那些微妙的暗示和留白,它不会把所有东西都摆在桌面上,而是邀请你去参与到意义的构建过程中。这是一种非常高段位的交流方式,它尊重读者的智识,也挑战读者的耐心,最终的回报是丰厚的。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对“空间”和“时间”的独特处理。它没有采用传统小说的线性叙事,而是像一个精密的机械装置,将不同层次、不同速度的生活状态并置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张力和对比。阅读体验是极其碎片化却又最终汇聚成一股洪流的过程。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想象力,这种构建世界的能力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文学范畴,更像是一种社会学实验的视觉化呈现。每一次切换视角,都像是在调节不同的焦距,让你从宏观的社会肌理,瞬间聚焦到某个个体微小的生存细节,那种失重感非常迷人。更深层次上,它探讨的是个体在巨大系统面前的无力感,以及在这种无力感中如何保持一丝自我认知的挣扎。很多描写都带着一种未来主义的冷峻美学,但底色却是极其深刻的人性关怀。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被拉伸、重塑了,看待日常琐事时,总会下意识地去寻找背后看不见的“折叠”或“断层”。
评分快递很给力,昨天下单今天就到了,东西收到了不过还没看,应该很不错。
评分sometimes inconvenient to receive the time,but also
评分买东西的话,在京东购物是很不错的选择,活动多,货品多,各种服务都很到位,客服也很及时回应,更要说的就是京东的物流很快,而且送快递的小哥态度很好,所以在京东购物是很愉快的!!!
评分德 语:ich bezogen, was ich kam zu einer soja-so?e.
评分快递很给力,昨天下单今天就到了,东西收到了不过还没看,应该很不错。
评分喜欢一套套书,在京东买书都上瘾了,不过孩子也爱看书,比什么都值得!
评分又一位有才女子的作品
评分巴纳姆效应又称福勒效应,星相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却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评分质量一如既往的好,为了北京折叠买的,没想到是个短篇,才四十多页。听说挺好的,看看吧^_^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