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两种版本随机发放
科幻的字面意义是科学的幻想。科学不应该仅仅是狭义上的科学技术,也应该包括人文科学部分。这两部分是促进人类进步的一个双螺旋结构。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幻想则应该是一种对未来热情的、积极的思索。科幻作品可以想象,可以天马行空,但必须有现实的注脚,——《北京折叠》这个故事明显是符合这一点的。在一个被折叠的城市这样的大胆设定背后,作者郝景芳注入了她对未来世界的独立的、严肃的思考。故事的整体格调虽然并不明快,但非常有现实感和力量感。《北京折叠》所呈现出来的思想性,是许多科幻作品所不具备的。这一点其实不仅仅表现在《北京折叠》中,郝景芳的其他科幻作品,包括她早期的一些科幻短篇,甚至一些寓言性故事中都有体现(这种立足于现实,饱含人文关怀的思想性无论是在郝景芳的长篇科幻小说《流浪苍穹》,还是在其短篇合集《孤独深处》《去远方》中都有体现,并且始终贯穿)。这也说明了《北京折叠》的写作,并不是作者心血来潮,而是作者本人一贯的观察、写作,坚持的结果。
海报:
内容简介
郝景芳以《北京折叠》被世人所熟知,也因此获得了2016年雨果奖提名。
此次出版的《去远方》首次集结了郝景芳在近几年的获奖作品,也收录了近几年她从未出版过的短篇科幻小说,可以说是篇篇经典。
目录
前言
莫比乌斯
去远方
癫狂者
雕 塑
镜 子
城 堡
看不见的星球
我们的房子会衰变
祖母家的夏天
遗迹守护者
山中问答
皇帝的风帆
揭 发
九颜色
精彩书摘
城市里的人陆续变成雕塑,人们不知道是为什么。
起初还当作爆炸性新闻来报道,有无数记者围在石化了的女人的身边,按动快门,闪光灯连成炫目的一片。女人张着大嘴,扭曲着脸,一动不动地摆pose。她生前可能不知道自己有一天会受到令所有当红女明星都嫉妒的超高关注,如果知道,那她在出门前可能会换一件衣服,至少不会穿一件开了线的衬衣,露出里面劣质内衣残次的花边。女人大概有四十五岁,也许有五十岁了,头发蓬乱,但看上去斗志昂扬,至少从她最后留下的吵架的造型看,她的精力是相当旺盛,甚至过剩的。
第二个事例是与女人在同一天变成雕塑的两个辛勤工作的维持城市街道整齐的人。他们还在跑,手里的棍棒还举在头顶,人就石化了,这让他们的造型成为独一无二的动感造型,这在后来几天的很多事例中都是绝无仅有的,只是当整个城市的大部分人口都陆续石化了,才有更多动感造型出现,奇异程度超过他们。不过这是后话了。他们变成雕塑后,公务机构相当尴尬,他们遮遮掩掩地用丝绒布把两个人罩起来,装上一辆三轮拖回到办公室,不允许记者拍照。他们非常不能理解这件事情的出现。在他们看来,自己这样的身份应当是免疫的,一个粗俗的妇女当街变成石头也就罢了,怎么自己的人也会变成石头。
当第三、第四件事例出现,媒体的曝光达到了顶峰。人们开始从简单的猎奇变成了集体的关注。调查和解释层出不穷,先是有警察和私家侦探介入其中,立案侦破,从个别变态者利用新科技犯罪丧心病狂,到大规模恐怖势力试图制造恐慌分裂国家,再到外国不怀好意者悄悄潜入妄图破坏我国社会安定,以及私家侦探给出的复杂的图像—情杀加仇杀:女人的丈夫有了情人,于是将女人害死,而情人的哥哥,也就是维持街道的公务人员试图教训男人,也被害死,而第三、第四个死者—一个企业家和一个流浪汉,分别想为死掉的公务人员和女人报仇,因此也无辜受害,而元凶丈夫和他的情人至今逍遥法外。这个故事相比而言最为完整,因此吸引了最多关注的目光,只是到最后,有人查出来女人的前夫几年前就病死了,这个故事才勉强自圆其说,没有越来越大地扩张下去。
在警察和侦探之后,站出来发表观点的是科学家。有关专家从雕塑的材质化验得出结论:雕塑是普通的碳酸钙,碳和钙都是人体具备的元素,因此作案手段应该是某种化学手段,在短时间让人体材质迅速变质,凝化成石头,就像卤水点豆腐一样。这种手段既残忍又先进,一定是某组织有预谋的破坏活动。警方因此提醒市民,出外一定要结伴出行,不要去人少而僻静的地方,遇到陌生人靠近一定要主动远离。卤水点豆腐的比喻把市民吓坏了,仿佛凶器是像卤水一样轻巧的一滴,人们不敢出门,不知道凶手会从哪儿出现,有时候雨落在身上都会有人尖叫,以为从天而降的卤水要把自己点成豆腐。人们对陌生人的怀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时候有人掏钱买东西,小贩会撒腿就跑,以为客人掏出的是先进的武器。所有人都拿出了高强度外套作为抵御。
可是奇怪的是,石化的事例还是一件接一件不断发生。报纸报道的频率变低了,当事件的频率太高,报纸报道不过来,就干脆放弃了。人们关注这些事情的热情也不像最初那么高,比起关注他人的不幸,人们更关心自己的不幸。疑神疑鬼的高度提防蔓延到城市的各个角落,随时随地能看到举着棍棒自卫的人。只有一些好事胆大的少年还搜集每个事件的时间地点,用数列推算规律,并跑到地方以身试法。可是从来没有准确过。
时间拖得越久,人们的神经越麻木。恐惧也是有时限的。尽管恐惧的峰值幅度随着时间推移会不断增加,甚至达到歇斯底里的程度,但持续不断的日常恐惧却慢慢被麻木所取代,人们逐渐学会了在恐惧中日常作息,与恐惧和平共处,久而久之,一种绝望的气息升腾开来,绝望本身就是恐惧与麻木发酵的结果。
石化仍然在上演。有的时候父亲正在教训儿子,说自己当年是怎样厉害,突然就石化了。有的时候官员正在批改文件,皱了皱眉想了想,刚刚在纸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手还在握着笔就变成了雕塑。还有很多时候人们是在打架中死去的,死掉的人还在张牙舞爪,面目狰狞,四条胳膊相互把对方的脸按成扭曲,嘴里还骂着对方过世的先祖,两个人就一起成了雕塑。雕塑将两个人永远联系在一起,瞬间的仇恨变成永生永世,比任何誓言管用。
在最初的一个月,很少有人注意到,石化的事例都有着共同的特征。第一个去世的女人是个爽快的人,只是脾气暴躁,变成雕塑的那天早上,她因为卖红薯的小贩找给她钱太慢而大发雷霆。执行公务的两个人脾气倒不暴躁,只是他们当天太想让街道变得焕然一新,迎接上级领导当天的视察,以至于情绪过于急切,没能区分街上的垃圾和捡垃圾的人。至于后来的企业家和流浪汉,他们一个下令去拜访摇摇欲坠的危楼里最后一户居民,另一个接受命令去拜访,结果都在路上石化了,流浪汉手里还端着本应放到居民门口的一筐腐烂的臭鱼。鱼是如此之臭,以至于当天的记者都不情愿给他拍照。
直到第二个月的末尾,才有人灵机一动,在报纸副刊发表了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估计作者也是猜测,因此他的语气与其说是找到答案,不如说是发表文人式的感慨。当时的猜测已经太多,经检验,大半毫无道理,作者因而也不怕猜得不对。他说,从每个人雕塑的面容看,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丑。所有人都在自己最出丑的一刻被固定住了,邪恶的、残忍的、欺骗的、暴躁的,都在那一瞬间。
文章甫一发表,没有引起太大轰动,可是转载陆续变多了,变成雕塑的人也陆续变多了,文章慢慢火了起来。每天都有人突然凝固,人们带着脸上的愤怒、冷漠、麻木、惊惶、得意,凝固在自己最不愿意的那一瞬间。有时人开着车凝固了,车停在路中央,挡住一天的公路。有时人在商场里凝固了,雕塑摔倒砸向柜台,砸出碎玻璃飞溅到空中。
渐渐地,文人的结论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恐惧重新降临,只是换了一种形式。从前的恐惧是不知道灾难什么时候会来的恐惧,而现在的恐惧是知道灾难一定会来,却无法阻止的恐惧。人们在内心里都知道自己总有丑陋的那一瞬间,如果这是上天的惩罚,那么自己是逃不开的。
在等待的过程中,人们做出各种事。为了抵御恐惧,要引入更强大的对手。通常是欲望,只有陷入欲望的海洋,才能暂时不想到恐惧的逼近。死去的人越来越多了,城市的三分之一人口在街上在广场成为永恒的怪物。每天置身其中,穿过雕塑的丛林,对人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很刺激的修行。
有的人在最后的时光大吃特吃,吃得满脸油水,肚皮撑破,躺在地上四脚朝天,仍想着下一顿吃什么,早已经忘了雕塑的事,最后的样子也就是吃,双手从盘子里抓食物,脸贴近桌子,脸上沾满了菜汁和米粒,眼睛被撑大的嘴挤成一条细缝,就这样成为永恒。也有的人在做爱中死去,死在最激情的那一瞬间。两个人的腿还纠缠在一起,上身分别向后倒去,手互相抓住,让人乍一看觉得他们很相爱。可是只有看到了他们的眼睛,才会发现他们的表情形同陌路。他们以为在爱里的人都是美的,因而不会被命运捉住,就不约而同装作在爱里。还有的人死在钱里,他把银行里所有的钱取了出来,在身边堆成了一座山,一边咧嘴大笑,一边一点一点化为石头。他费尽心力才想到这个让自己保持笑容的办法,他误以为一直笑着就不丑。
有女孩想要保持自己的美丽,她想自己一定不会丑,也一定不要丑,更不要留下丑时刻献给世人。为了以防万一,她提早开始每天化妆,保持表情,摆pose,健身,维持身材,穿最漂亮的衣服,端坐在窗前,哪里也不去,每隔十分钟看一次镜子,以确定自己是否漂亮无疑。她等着命运的叩门,可是始终没有动静。她起初满意于自己的策略,但不知为什么,她心里摆脱不了不安。她生怕自己有一刻放松,一下子被命运赶上,因此神经始终保持紧张。她不断起身,落座,修饰头发,照镜子,到了最后成为焦虑的来来回回。越关注美丽,她越焦虑。直到最后,她终于失去耐心,对钟点工人暴躁地发起了脾气。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只是在失控的瞬间打了钟点工人的脸。结果就在那一瞬间,她成了石头。
有人开始做善事,却在抱起小孤儿朝镜头笑的一瞬死去;有的人相互推诿,在钩心斗角破解阴谋的聪明中死去;也有的人始终坐在一个人的书房,留下一张阴云密布的脸。
世界几乎全部死去了,人们从恐惧进入恐慌,从恐慌进入溃散。人们下意识东奔西跑,可是却不知道应该跑到哪里。在逃散和恐慌的洪流中,不安的争夺越来越多,打架越来越多,暴躁和撒谎也越来越多。余下的人类越来越少。洪流变成水流,水流最后变成石柱的荒原。到了最后没有几个人剩下,有时候两个活人在石林中撞见,忽然都惊吓得大叫起来。
在这不断死亡的世界里,似乎只有一个人没有受影响。他是一个退了休的老教授,每天骑一辆破旧的金属三轮车,拉着鸟笼和花盆慢慢经过大街小巷。他骑得如此慢而平稳,以至于有人偶尔一瞥会以为他已经化为了石头。可是他始终在移动,脸上也总是波澜不惊的淡淡的表情,眼观鼻,鼻观心,一步一步蹬着。
最初没几个人注意到他,他太不显眼,仍在人群中仿佛轻易能找到十个八个。可是到了最后,当和他酷似的老头都化为了石头,当这个世界上只剩下寥寥无几的几个幸存者,充满恐惧的其他幸存者纷纷凑到老人身边,仰头询问:敬爱的长者啊,您是怎么能镇定自若呢?
老头眼睛都没怎么抬,照样慢慢地蹬着三轮车。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呢,他说。
可是您难道不恐惧吗?幸存者睁大眼睛。您难道不知道一瞬间的丑态就变成永恒了吗?这难道不令人害怕吗?
老人还是很平稳,似乎早已知道这个问题,似乎早已等待这个时刻。我早发现了这其中最恐怖的地方,那就是恐惧本身。老人说。人在漫长的等待中虽然可以尽一切努力保持优雅,但是总有自私的那一瞬间,那一瞬间就把什么丑态都露出来了,背叛、欺凌、逃避、冷漠、残忍,甚至包括恐惧本身。它总是躲在什么地方,趁你不备就跳出来将你捉住。人都是自恋的,这就是人性的弱点。庸人不会理解这一点,但历史就是这样。人类啊,就是一种可怜的动物。
老人说完,继续骑车向前走,再也不看他身后几个可怜的仍然张着嘴的求问者。
他的车悠悠地转过狭窄的巷口。他侧过脸撇了撇后面几个人,胸膛涌起一种满意的情绪。他早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刻。他的嘴角露出一丝轻蔑的笑。
就在那一瞬间,他化成了石头。
……
前言/序言
《去远方》(2016雨果奖得主郝景芳作品) 书名: 去远方 作者: 郝景芳 出版信息: (此处可自行填写出版年份、出版社等,如2016年,XX出版社) 作品简介: 《去远方》并非一本描绘具体旅行目的地或旅行攻略的书籍,它的“远方”并非地理坐标上的彼端,而是一种更为深邃、更为普世的探索。这本书以其独特而细腻的笔触,带领读者深入人性的腹地,触碰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追寻。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那些不易察觉的渴望、困惑与微光;它也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被日常所遮蔽的、关于存在与意义的宏大图景。 书中描绘的“远方”,是每一个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面对未知、挑战与选择时,内心深处不断前行的驱动力。这可能是在迷茫中寻找方向的勇气,是在困境中坚持信念的韧性,是在孤独中寻求理解的渴望,抑或是对某种超越现实的理想主义的执着。郝景芳以其擅长构建的、带有科幻色彩的微观世界,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读者在熟悉的日常逻辑中,感受到一丝超越现实的疏离与震撼。 她笔下的角色,往往不是伟大的英雄,也不是跌落尘埃的凡人,而是那些在平凡生活中,努力寻找自身价值和意义的普通人。他们可能生活在一个被高度智能化、信息化的未来社会,也可能身处一个我们当下就能感知的、充满挑战的现实环境。无论背景如何,《去远方》所探讨的核心,始终围绕着“人”本身:人在科技洪流中的位置,人在信息爆炸时代的认知困境,人在社会结构中的个体能动性,以及人在面对复杂道德与情感时的抉择。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异化”与“连接”两种看似矛盾的概念,来审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自身的关系。在某些篇章中,你会看到个体因为过于追求效率、标准化,或是被算法、数据所裹挟,而逐渐丧失原有的情感温度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仿佛被抽离了灵魂,成为机器的附属品。这种“异化”是《去远方》触及的深刻痛点之一,它提醒我们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也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精神上的贫瘠与疏离。 然而,《去远方》并非一味地渲染绝望与冰冷。在这些被异化的表象之下,作者同样描绘了那些微弱却坚韧的“连接”的闪光。或许是在冰冷的屏幕背后,偶然寻到的一个理解的眼神;或许是在漫长而孤独的探索中,一次突如其来的帮助;又或许是角色内心深处,对温暖、情感、以及真正“人性”的本能呼唤。这些“连接”是通往“远方”的希望之光,它们证明了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个体依然能够挣脱束缚,寻找共鸣,构建意义。 《去远方》的叙事风格,往往带有中文科幻的独特诗意。它不像西方科幻那样侧重于宏大叙事和硬核技术,而是将焦点放在人物的情感体验和哲学思考上。郝景芳的语言,细腻、精准,有时甚至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但这种忧伤并非消极,而是对人类境遇的深刻体察。她善于通过描绘环境的细节,来烘托人物内心的波动,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氛围,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充满想象力的空间。 这本书的结构,并非线性的故事发展,更像是多个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片段,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关于“远方”的图景。每一个故事,每一段描写,都可能触及你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你可能会在某个角色的困境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你可能会在他们的追问中,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抛出更深刻的问题,引导读者自行去探索、去思考。 “远方”在这里,也是一种精神的辽阔。它关乎个体如何在一个日益复杂、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保持自我,寻找价值,并与他人建立真实而有意义的联系。它关乎我们如何超越眼前的苟且,去追寻那些更宏大、更永恒的意义,无论是对知识的渴望,对真理的探求,还是对美好情感的珍视。 《去远方》的魅力在于,它让我们在阅读中,仿佛也在进行一场心智的旅行。我们跟着作者的笔触,潜入那些被遗忘的角落,体验那些被忽略的情感,思考那些被回避的问题。这本书不是让你去“读”一个故事,而是让你去“感受”一种状态,去“体验”一次思考。它是一次关于存在、关于人性、关于未来的深度对话,这场对话没有终点,因为“远方”本身,就是一种永恒的追寻。 这本书适合那些对人性有深度思考,对未来有好奇心,并且乐于在阅读中进行自我探索的读者。它不会提供廉价的慰藉,但会给予你一种深刻的启迪。在读完《去远方》之后,你可能会发现,那个你一直在寻找的“远方”,其实就蕴藏在你自己不断前行的每一步之中,以及你与这个世界、与他人建立的每一个微小而真实的连接里。这本书,就是为你开启这扇门,让你看见那片属于自己的、无垠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