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顺政府间关系是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当代中国政府间关系的调整始终未能取得理想的结果,与本土理论的贫瘠和西方理论的滥用不无关系。作为职能部门的“条”和作为政府单元的“块”之间的相互结合形成了当代中国政府间关系的整体轮廓。政府间分权作为一种有效的政府治理途径,本书通过扬弃现有的政府间分权理论,建构出一种新的“使政府间分权制度化”的理论框架,系统总结当代中国政府间关系变化的历史经验,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来检验市管县体制的历史功过,预测省直管县(市)体制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潜在优势与缺点,并结合当代中国的制度和政策演进历史,提出以政治集权背景下的财政分权作为核心变量来理解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行为,为传统的政府间关系跳出“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就放”的恶性循环开辟了一条可能的路径。
作为单一制国家,当代中国的政府间关系展现了一种条块结合的层级制结构。解析这种层级制结构展现的政府间关系有赖于理论拓展和实践启发。本书致力于以政府间分权理论为基础,研究当代中国的政府间关系,主要进行了如下研究工作:一是以政府间分权的比较制度分析为出发点,从理论上阐释使政府间分权制度化的必要性和构建制度化的政府间分权规则;二是根据相关理论文献提炼出政治集权和财政分权这两个基本分析维度,以此来解读当代中国中央与省级政府之间以及省以下政府之间的关系;三是评估政府间分权对中央与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以期更好地理解和理顺当代中国的政府间关系。
刘承礼,安徽宿松人,中央编译局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副研究员。先后于安徽财经大学经济系、四川大学经济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获经济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在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东亚研究院、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系访问学习。在财政结构和政府间关系、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乡村治理等领域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译文10余篇。主持的研究课题有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城乡发展一体化视野下市管县体制与省直管县(市)体制的比较研究”、中央编译局社科重点项目“基于财政分权理论的分权化治理问题研究”。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选题/1
第二节 文献述评及其启示/4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33
第四节 主要贡献与不足/37
第二章 政府间分权的比较制度分析/40
第一节 引言/40
第二节 单一制国家和联邦制国家的政府间分权/41
第三节 基于各国宪法文本的政府间分权解析/46
第四节 政府间分权的依据、结构与制衡/56
第五节 评论性结语/64
第三章 使政府间分权制度化与制度化的政府间分权/66
第一节 引言/66
第二节 政府间分权理论的比较研究/69
第三节 政府间分权为什么需要制度化/75
第四节 何谓制度化的政府间分权/81
第五节 政府间分权何以制度化/87
第六节 评论性结语/92
第四章 当代中国条块结合的政府间关系/93
第一节 引言/93
第二节 纵向的政府间关系:集权与分权的动力学/96
第三节 横向的政府间关系:内生和外生的因素/106
第四节 条块关系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112
第五节 评论性结语/116
第五章 中央与省级政府间关系:政府间分权Ⅰ/118
第一节 引言/118
第二节 建国以来中央与省级政府之间关系的演进/119
第三节 政治集权与财政分权:两个分析维度/131
第四节 中央与省级政府之间的关系:一个模式,四种解释/148
第五节 评论性结语/158
第六章 省以下政府间关系:政府间分权Ⅱ/160
第一节 引言/160
第二节 市管县体制是否会走向终结/163
第三节 正在进行的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175
第四节 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的悖论/184
第五节 评论性结语/187
第七章 政府间分权与政府行为/189
第一节 引言/189
第二节 建立在政治集权基础之上的中国式财政分权/192
第三节 政治集权基础上的财政分权与中央政府行为/204
第四节 政治集权基础上的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220
第五节 评论性结语/240
中文参考文献/243
英文参考文献/257
图表索引
表2.1从财政收支集中度指标上看财政分权/45
表3.1联邦制和单一制的比较/73
表3.2不同情况下的不确定性和预期性/75
表5.1传统计划经济时期中央与省级政府之间关系的演进
(1949—1978)/120
表5.2改革开放之后中央与省级政府之间关系的演进
(1978—2014)/124
表6.1强地级市所辖强县的产业结构/166
表6.2强地级市所辖强县的财政结构(2011,亿元)/167
表6.3强地级市领导班子成员的来源/169
表6.4弱地级市所辖强县的产业结构/170
表6.5弱地级市对其所辖农村地区的支持(2011,万元)/171
表6.6样本弱县的一般预算情况(2011,亿元)/173
表6.7安庆市流出人口结构 (2000)/175
表6.8各省财政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176
表6.9各省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181
表7.1相关重要文件对税收立法权的表述/192
表7.2相关重要文件对税务机构设置的表述/195
表7.3相关重要文件对税收行政权(征管权)的表述/196
表7.4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缺口/229
表7.5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主要支出项目排序的变化/239
图3.1单一制条件下的地方政府竞争/79
图3.2制度化的政府间分权的特征/82
图4.1地方财政收支占全国的比重/108
图7.1中央财政支出与中央财政收入之比/214
图7.2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215
图7.3地方上解收入和补助地方支出占中央收支合计的比重/216
图7.4各项主要支出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217
图7.5中央预算外资金收支占全国的比重/218
图7.6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比重的变化/219
图7.7经济建设费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228
图7.8社会文教费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228
图7.9地方预算外资金收支占全国预算收支的比重/231
图7.10各地支援不发达地区的支出总额/233
图7.11地方财政收支结构/235
对于《以政府间分权看待政府间关系:理论阐释与中国实践》这本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所展现出的跨学科视野。作者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学或公共管理学的范畴,而是巧妙地将经济学、社会学甚至历史学的视角融入其中。在分析中国政府间关系时,作者并没有孤立地看待权力分配问题,而是将其置于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市场化进程以及社会结构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例如,书中关于中央如何通过财政手段调控地方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在争取资源和自主权方面的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如何受到市场竞争和区域利益的影响,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跨学科功底。这种多维度的分析,使得书中对中国实践的解读更加全面、深入,也更能揭示出政府间关系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评分读完《以政府间分权看待政府间关系:理论阐释与中国实践》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对中国具体实践的细致梳理和深刻解读。书中关于中国政府间关系的描述,让我有机会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所熟悉的各种政策和制度。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中国模式归类到某个既定的理论框架中,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分析中国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上的动态调整,以及这种调整背后所受到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区域差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书中对税收、财政转移支付、行政审批等具体制度的设计如何体现或影响了分权程度的分析,让我茅塞顿开。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对政府间关系的理解流于表面,但这本书却能深入到具体的制度细节,展示出这些细节背后所蕴含的权力逻辑。它并非教科书式的枯燥论述,而是充满了鲜活的案例和深刻的洞察,让我对中国政治经济的运行机制有了更立体、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观察中国政府间关系的视角。以往我们可能更多地关注中央和地方的政策指令,但这本书则将“分权”作为分析的切入点,让我看到了权力在不同层级政府之间是如何被划分、被博弈、被调整的。作者在理论阐释部分,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理解分权逻辑的工具箱,而在中国实践部分,则运用这个工具箱对中国的现实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中央与地方在财政、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具体案例分析,这些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分权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与挑战。通过阅读,我开始更深刻地理解到,中国政府间关系的动态变化,并非简单的指令性服从,而是在一定框架内,各层级政府在权力边界上的不断试探与协商。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政治经济的运作机制有了更宏观、更具穿透力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就足够吸引人:《以政府间分权看待政府间关系:理论阐释与中国实践》。我一直对政府层级之间的权力分配和互动方式很感兴趣,特别是当涉及到“分权”这个概念时,它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张力——权力如何被界定、如何流动、又如何制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分权”这一核心概念,不仅仅是停留在字面上的解释,而是要能够挖掘出它背后隐藏的逻辑和动力。比如,不同的分权模式(如集权、分权、联邦制等)在现实中会产生怎样的差异?这种差异又如何影响到政策的制定、执行效率以及地方的自主性?更进一步,这本书会不会探讨在不同政治体制下,分权的可能性和局限性?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基于扎实的理论框架,对这些问题进行严谨的论证,提出有洞见的分析,而不仅仅是罗列现象。理论的深度和广度是我阅读的重点,只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实践的复杂性。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部分,绝对是为学术界和对政府治理有深度思考的读者量身定做的。它对“政府间分权”的界定清晰而精准,并且非常有条理地梳理了不同学派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争论。作者并非简单地介绍已有理论,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阐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分析框架。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分权与集权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在不同的政治经济环境下演变。它让我意识到,分权并非意味着地方政府的绝对独立,而是在中央主导下的权力划分与协调。书中对权力分配的维度(如财政权、行政审批权、立法权等)的细致划分,也为理解不同层级政府的实际运作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理论的严谨性是这本书的基石,它为理解后续的中国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让读者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