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政府间分权看待政府间关系:理论阐释与中国实践

以政府间分权看待政府间关系:理论阐释与中国实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承礼 著
图书标签:
  • 政府间关系
  • 分权制衡
  • 联邦制
  • 中国政治
  • 公共管理
  • 政治学
  • 宪法学
  • 区域治理
  • 权力分配
  • 制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301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6034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理顺政府间关系是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当代中国政府间关系的调整始终未能取得理想的结果,与本土理论的贫瘠和西方理论的滥用不无关系。作为职能部门的“条”和作为政府单元的“块”之间的相互结合形成了当代中国政府间关系的整体轮廓。政府间分权作为一种有效的政府治理途径,本书通过扬弃现有的政府间分权理论,建构出一种新的“使政府间分权制度化”的理论框架,系统总结当代中国政府间关系变化的历史经验,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来检验市管县体制的历史功过,预测省直管县(市)体制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潜在优势与缺点,并结合当代中国的制度和政策演进历史,提出以政治集权背景下的财政分权作为核心变量来理解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行为,为传统的政府间关系跳出“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就放”的恶性循环开辟了一条可能的路径。


  

内容简介

  

作为单一制国家,当代中国的政府间关系展现了一种条块结合的层级制结构。解析这种层级制结构展现的政府间关系有赖于理论拓展和实践启发。本书致力于以政府间分权理论为基础,研究当代中国的政府间关系,主要进行了如下研究工作:一是以政府间分权的比较制度分析为出发点,从理论上阐释使政府间分权制度化的必要性和构建制度化的政府间分权规则;二是根据相关理论文献提炼出政治集权和财政分权这两个基本分析维度,以此来解读当代中国中央与省级政府之间以及省以下政府之间的关系;三是评估政府间分权对中央与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以期更好地理解和理顺当代中国的政府间关系。

作者简介

刘承礼,安徽宿松人,中央编译局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副研究员。先后于安徽财经大学经济系、四川大学经济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获经济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在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东亚研究院、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系访问学习。在财政结构和政府间关系、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乡村治理等领域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译文10余篇。主持的研究课题有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城乡发展一体化视野下市管县体制与省直管县(市)体制的比较研究”、中央编译局社科重点项目“基于财政分权理论的分权化治理问题研究”。

精彩书评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选题/1

第二节 文献述评及其启示/4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33

第四节 主要贡献与不足/37

第二章 政府间分权的比较制度分析/40

第一节 引言/40

第二节 单一制国家和联邦制国家的政府间分权/41

第三节 基于各国宪法文本的政府间分权解析/46

第四节 政府间分权的依据、结构与制衡/56

第五节 评论性结语/64

第三章 使政府间分权制度化与制度化的政府间分权/66

第一节 引言/66

第二节 政府间分权理论的比较研究/69

第三节 政府间分权为什么需要制度化/75

第四节 何谓制度化的政府间分权/81

第五节 政府间分权何以制度化/87

第六节 评论性结语/92

第四章 当代中国条块结合的政府间关系/93

第一节 引言/93

第二节 纵向的政府间关系:集权与分权的动力学/96

第三节 横向的政府间关系:内生和外生的因素/106

第四节 条块关系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112

第五节 评论性结语/116

第五章 中央与省级政府间关系:政府间分权Ⅰ/118

第一节 引言/118

第二节 建国以来中央与省级政府之间关系的演进/119

第三节 政治集权与财政分权:两个分析维度/131

第四节 中央与省级政府之间的关系:一个模式,四种解释/148

第五节 评论性结语/158

第六章 省以下政府间关系:政府间分权Ⅱ/160

第一节 引言/160

第二节 市管县体制是否会走向终结/163

第三节 正在进行的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175

第四节 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的悖论/184

第五节 评论性结语/187

第七章 政府间分权与政府行为/189

第一节 引言/189

第二节 建立在政治集权基础之上的中国式财政分权/192

第三节 政治集权基础上的财政分权与中央政府行为/204

第四节 政治集权基础上的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220

第五节 评论性结语/240

中文参考文献/243

英文参考文献/257

图表索引

表2.1从财政收支集中度指标上看财政分权/45

表3.1联邦制和单一制的比较/73

表3.2不同情况下的不确定性和预期性/75

表5.1传统计划经济时期中央与省级政府之间关系的演进

(1949—1978)/120

表5.2改革开放之后中央与省级政府之间关系的演进

(1978—2014)/124

表6.1强地级市所辖强县的产业结构/166

表6.2强地级市所辖强县的财政结构(2011,亿元)/167

表6.3强地级市领导班子成员的来源/169

表6.4弱地级市所辖强县的产业结构/170

表6.5弱地级市对其所辖农村地区的支持(2011,万元)/171

表6.6样本弱县的一般预算情况(2011,亿元)/173

表6.7安庆市流出人口结构 (2000)/175

表6.8各省财政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176

表6.9各省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181

表7.1相关重要文件对税收立法权的表述/192

表7.2相关重要文件对税务机构设置的表述/195

表7.3相关重要文件对税收行政权(征管权)的表述/196

表7.4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缺口/229

表7.5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主要支出项目排序的变化/239

图3.1单一制条件下的地方政府竞争/79

图3.2制度化的政府间分权的特征/82

图4.1地方财政收支占全国的比重/108

图7.1中央财政支出与中央财政收入之比/214

图7.2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215

图7.3地方上解收入和补助地方支出占中央收支合计的比重/216

图7.4各项主要支出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217

图7.5中央预算外资金收支占全国的比重/218

图7.6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比重的变化/219

图7.7经济建设费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228

图7.8社会文教费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228

图7.9地方预算外资金收支占全国预算收支的比重/231

图7.10各地支援不发达地区的支出总额/233

图7.11地方财政收支结构/235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
第二节 文献述评及其启示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四节 主要贡献与不足

第二章 政府间分权的比较制度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单一制国家和联邦制国家的政府间分权
第三节 基于各国宪法文本的政府间分权解析
第四节 政府间分权的依据、结构与制衡
第五节 评论性结语

第三章 使政府间分权制度化与制度化的政府间分权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政府间分权理论的比较研究
第三节 政府间分权为什么需要制度化
第四节 何谓制度化的政府间分权
第五节 政府间分权何以制度化
第六节 评论性结语

第四章 当代中国条块结合的政府间关系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纵向的政府间关系:集权与分权的动力学
第三节 横向的政府间关系:内生和外生的因素
第四节 条块关系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第五节 评论性结语

第五章 中央与省级政府间关系:政府间分权Ⅰ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建国以来中央与省级政府之间关系的演进
第三节 政治集权与财政分权:两个分析维度
第四节 中央与省级政府之间的关系:一个模式,四种解释
第五节 评论性结语

第六章 省以下政府间关系:政府间分权Ⅱ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市管县体制是否会走向终结
第三节 正在进行的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
第四节 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的悖论
第五节 评论性结语

第七章 政府间分权与政府行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建立在政治集权基础之上的中国式财政分权
第三节 政治集权基础上的财政分权与中央政府行为
第四节 政治集权基础上的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
第五节 评论性结语
中文参考文献
英文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以政府间分权看待政府间关系:理论阐释与中国实践》:
  政府间分权的不可逆性是指除非经历了一些重大的变革,否则分权的基本原则无需进行改变的一种特征。那么,哪种形式的政府间分权具备不可逆性呢?显然,如果正式规则和非正式约束健全,政府间分权的逆向行动必然会付出高昂的成本。也就是说,制度化的政府间分权具备不可逆性,因为高昂的违约成本使得政府间分权不可能轻易地回到原初状态。在不可逆的情况下,政府间分权一旦给定,便如同一种契约形成一样,它便受到宪法和法律法规的保护,任何一方不得借故否定既定的分权契约。如果任何一方违背分权契约,它将会受到对方以相同的方式违约所带来的惩罚。这种不可逆性反映的是权力在各级政府之间的一种理性回归,只是这种理性回归的行为受到正式规则和非正式约束的固化。如果政府间分权被正式规则和非正式约束相对固定下来,参与分权的任何一方便没有激励去违背分权契约,而是寻求在既定的分权契约下认真履行自己的权力和职责。诚然,由于正式规则和非正式约束的缺位,单一制和联邦制条件下的政府间分权都不完全具备不可逆性,单一制条件下权力在全国性政府与地区性政府之间的经常性收放;联邦制条件下权力在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的相互让渡,这两种情形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具体的例子。从短期看,国家权力在全国性政府与地区性政府之间的收放或转让是政府间分权的一种自我调适;而在长期,当正式规则和非正式约束健全后,政府问分权将会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在那时,分权行为将是不可逆的。
  ……

前言/序言


《地方自治的理论与实践:权力下放的逻辑与挑战》 第一章:地方自治的基石:概念、起源与核心要素 本章将深入探讨“地方自治”这一核心概念,解析其理论渊源与历史演进。我们将追溯地方自治思想的萌芽,从古希腊城邦的雏形,到近代民族国家兴起后对中央集权的反思,再到现代民主政治中地方自治作为权力制衡与公民参与重要载体的演变。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本章将清晰界定地方自治的内涵,区分其与地方分权、地方政府等相关概念的异同。我们将梳理支持地方自治的主要理论流派,包括自由主义强调个体权利与地方自主的视角、多元主义关注社会利益的表达与整合,以及共和主义视域下地方作为公民参与与共和美德培养的土壤。此外,还将探讨地方自治在不同政治哲学体系中的定位,例如它如何与民主、法治、效率等政治目标相契合或存在张力。 历史演进与模式探究: 本章将考察地方自治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的发展轨迹。我们将分析导致地方自治兴起的关键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如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社会结构的分化、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等。同时,本章将深入研究地方自治的多种模式,如英美模式中的“代理型”自治,强调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的代理人,其权力来源于中央授权;大陆法系模式中的“自主型”自治,强调地方具有固有的、不可剥夺的自治权;以及混合型模式,结合了两者的特点。我们将对比不同模式在权力来源、职责范围、财政自主性、官员选任机制等方面的差异。 地方自治的核心要素: 本章将系统梳理构成地方自治体系的关键要素,并对其进行深入剖析。 法律地位与权力来源: 地方自治的法律基础是什么?是宪法性规定还是普通法律?地方政府的权力是从中央直接授予,还是源自地方的固有权利?我们将探讨不同国家在法律上对地方自治权保障的程度和方式。 自治范围与事权划分: 地方政府可以自主决定哪些事务?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教育、医疗、交通、土地规划、治安等领域的权责如何划分?我们将考察事权划分的原则,如效率原则、接近性原则、专业性原则等,以及常见的权力划分模式。 财政自主性与资源配置: 地方政府如何获得财政收入?税收权、收费权、转移支付在地方财政中的作用是什么?地方政府在预算编制、财政支出、债务管理方面享有怎样的自主权?我们将深入分析地方财政的运作机制,以及财政自主性对地方自治能力的影响。 组织结构与人事管理: 地方政府的组织形式有哪些?(如议行合一、议行分立、市长负责制等)地方官员(包括民选官员和行政官员)的选任、任期、考核机制如何?我们将探讨不同组织结构对地方治理效率和问责机制的影响。 参与机制与公民权利: 地方自治如何保障公民的参与权?(如地方选举、公投、听证会、公民提案等)公民在地方决策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地方政府如何回应公民的诉求?我们将聚焦于地方自治与基层民主的联系。 第二章:权力下放的理论维度:中央与地方的博弈逻辑 本章将从理论层面剖析中央与地方之间权力分配的逻辑,探讨权力下放的原因、机制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我们将引入并辨析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框架,以理解政府间关系的动力学。 理性选择理论视角: 在理性选择理论的框架下,我们将分析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作为理性行动者,如何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来选择权力下放的程度。中央政府可能出于效率提升、应对地方差异、减轻执政负担等目的进行权力下放;而地方政府则会争取更多自主权以更好地满足地方需求、实现地方发展目标。本章将探讨信息不对称、代理问题(principal-agent problem)在中央地方关系中的体现,以及如何通过契约、监督等机制来解决这些问题。 新公共管理(NPM)与绩效导向: 新公共管理思潮强调效率、效果和市场化机制在公共部门的应用。在这一理论框架下,权力下放常常被视为提升公共服务提供效率、激发地方创新活力的重要手段。本章将分析NPM如何影响中央对地方的绩效考核体系,以及地方政府如何在绩效压力下进行权力运作。我们将讨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绩效管理模式,以及它们在促进地方自治与实现国家整体目标之间的平衡。 政治忠诚与地方利益的张力: 政治理论中,中央政府与地方之间的关系,也涉及政治忠诚的维度。地方自治的程度,可能影响地方精英对中央政府的忠诚度,以及地方发展利益与国家整体利益之间的潜在冲突。本章将探讨如何通过制度设计,例如财政激励、政治参与渠道、利益协调机制等,来缓解这种张力,并寻求中央与地方的和谐共处。 “有效治理”的权衡取舍: 权力下放并非越多越好。本章将深入探讨“有效治理”的理论框架,分析在不同情境下,适度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权衡。我们将考察“最小有效集权”(subsidiarity principle)的内涵,即凡是地方能够有效履行的职责,应由地方承担,中央只在地方无法胜任或需要统一协调时介入。同时,本章也将讨论权力下放可能带来的“寻租”、“地方保护主义”、“政策碎片化”等负面效应,以及中央政府如何通过制度性约束来规避这些风险。 治理网络与合作治理: 现代政府间关系已不再是简单的命令与服从关系,而是呈现出日益复杂的治理网络。本章将引入“合作治理”(collaborative governance)和“治理网络”(governance networks)的理论,分析中央与地方之间,以及地方政府之间,如何通过跨部门、跨层级的合作来解决复杂社会问题。我们将考察在权力下放背景下,合作治理机制如何促进信息共享、资源整合与风险分担,以及它对地方自治的积极影响。 第三章:地方自治的实践挑战:风险、应对与优化 本章将聚焦于地方自治在实际运行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并探讨相应的应对策略与优化路径。我们将从现实的视角审视理论的落地,以及在实践中需要克服的障碍。 财政不平衡与“中央-地方”博弈: 地方财政自主性是地方自治的关键,但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导致财政能力差异巨大。本章将深入分析地方财政的不平衡问题,例如“财政收支矛盾”、“对上级转移支付的依赖”、“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等。我们将考察中央政府如何通过转移支付、税制改革等方式来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同时探讨地方政府如何创新财政管理,拓展收入来源,提高支出效率,以实现财政的可持续性。 能力建设与人才短缺: 权力下放的同时,也对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本章将探讨地方在专业人才、技术设备、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不足,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培训、人才引进、技术支持等方式来提升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我们将关注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环境保护、社会治理等领域的专业化水平。 腐败与权力滥用风险: 权力下放可能伴随腐败和权力滥用的风险。本章将分析导致这些风险产生的根源,如信息不透明、监督机制不健全、问责体系不完善等。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加强审计监督、建立健全的权力运行公开制度、完善举报奖励机制、推进阳光问政等方式来遏制腐败,确保权力在法治框架内运行。 区域发展不平衡与社会公平: 地方自治可能加剧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不同地区在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方面存在差距,进而影响社会公平。本章将分析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以及地方自治可能如何加剧或缓解这一问题。我们将探讨中央政府如何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差别化政策等方式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地方政府如何在区域合作中实现共赢。 地方保护主义与政策碎片化: 在追求地方利益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可能出现地方保护主义,阻碍要素的自由流动,影响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同时,各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上的自主性,也可能导致政策的碎片化,增加企业和公民的合规成本。本章将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机制,并探讨如何通过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加强信息公开、完善法律法规等方式来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政策碎片化。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动态调整: 权力下放不是一成不变的。本章将探讨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动态调整机制。例如,在应对重大危机(如自然灾害、金融危机)时,中央集权的必要性会凸显;而在日常治理中,地方的自主性则更显重要。我们将考察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下,中央与地方权责关系的调整逻辑,以及如何在保持国家统一和整体性的前提下,增强地方的活力和创造力。 第四章:地方自治的制度设计与治理效能:案例分析与经验启示 本章将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地方自治实践的案例分析,提炼出有效的制度设计原则,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启示,为优化地方自治的治理效能提供参考。 案例研究: 本章将精选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的案例,例如: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考察其联邦制下高度自治的州(Länder)在立法、行政、司法方面的权力,以及州与联邦之间的财政分配与协调机制。 美利坚合众国: 分析其分权制下各州在州内和州际关系中的自主性,以及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在不同领域的合作与制约。 法兰西共和国: 探讨其从高度中央集权向分权化转型的过程,以及地方区域(régions, départements, communes)在法国治理体系中的角色。 一些新兴经济体或发展中国家的经验: 考察其在推进地方分权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与成功的模式。 制度设计原则: 基于案例分析,本章将提炼出优化地方自治制度设计的关键原则: 明确的权责划分: 事权、财权、人权的清晰界定,避免模糊地带和推诿扯皮。 合理的财政体制: 确保地方财政的稳定性和自主性,同时兼顾区域公平与国家整体利益。 有效的监督与问责机制: 建立健全对地方政府的监督体系,确保其权力在法治轨道内运行。 充分的公民参与: 鼓励和保障公民参与地方治理,增强地方政府的合法性与回应性。 灵活的调整机制: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对中央与地方关系进行动态调整。 治理效能的衡量与优化: 本章将探讨如何衡量地方自治的治理效能,例如: 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与效率: 居民对教育、医疗、交通等服务的满意度。 经济发展水平与营商环境: 地方经济的增长速度、产业结构优化、吸引投资能力。 社会公平与和谐程度: 区域差距、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水平、社会稳定。 环境质量与可持续发展: 污染治理、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环境保护。 政府的透明度与廉洁度: 公众对政府信息的获取程度、腐败发生率。 在此基础上,本章将提出优化治理效能的具体建议,例如:加强跨地方合作,推广最佳实践,利用数字技术提升治理能力,以及建立常态化的评估与反馈机制。 经验启示与未来展望: 最后,本章将总结各国的经验启示,并对地方自治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我们将探讨在全球化、数字化、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地方自治将面临哪些新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如何构建更加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更加具有活力的政府间关系。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分析框架,以理解地方自治的复杂性,探讨权力下放的逻辑与挑战,并为构建更加科学、高效、公平的政府间关系提供有益的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以政府间分权看待政府间关系:理论阐释与中国实践》这本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所展现出的跨学科视野。作者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学或公共管理学的范畴,而是巧妙地将经济学、社会学甚至历史学的视角融入其中。在分析中国政府间关系时,作者并没有孤立地看待权力分配问题,而是将其置于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市场化进程以及社会结构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例如,书中关于中央如何通过财政手段调控地方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在争取资源和自主权方面的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如何受到市场竞争和区域利益的影响,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跨学科功底。这种多维度的分析,使得书中对中国实践的解读更加全面、深入,也更能揭示出政府间关系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评分

读完《以政府间分权看待政府间关系:理论阐释与中国实践》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对中国具体实践的细致梳理和深刻解读。书中关于中国政府间关系的描述,让我有机会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所熟悉的各种政策和制度。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中国模式归类到某个既定的理论框架中,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分析中国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上的动态调整,以及这种调整背后所受到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区域差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书中对税收、财政转移支付、行政审批等具体制度的设计如何体现或影响了分权程度的分析,让我茅塞顿开。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对政府间关系的理解流于表面,但这本书却能深入到具体的制度细节,展示出这些细节背后所蕴含的权力逻辑。它并非教科书式的枯燥论述,而是充满了鲜活的案例和深刻的洞察,让我对中国政治经济的运行机制有了更立体、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观察中国政府间关系的视角。以往我们可能更多地关注中央和地方的政策指令,但这本书则将“分权”作为分析的切入点,让我看到了权力在不同层级政府之间是如何被划分、被博弈、被调整的。作者在理论阐释部分,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理解分权逻辑的工具箱,而在中国实践部分,则运用这个工具箱对中国的现实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中央与地方在财政、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具体案例分析,这些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分权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与挑战。通过阅读,我开始更深刻地理解到,中国政府间关系的动态变化,并非简单的指令性服从,而是在一定框架内,各层级政府在权力边界上的不断试探与协商。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政治经济的运作机制有了更宏观、更具穿透力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就足够吸引人:《以政府间分权看待政府间关系:理论阐释与中国实践》。我一直对政府层级之间的权力分配和互动方式很感兴趣,特别是当涉及到“分权”这个概念时,它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张力——权力如何被界定、如何流动、又如何制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分权”这一核心概念,不仅仅是停留在字面上的解释,而是要能够挖掘出它背后隐藏的逻辑和动力。比如,不同的分权模式(如集权、分权、联邦制等)在现实中会产生怎样的差异?这种差异又如何影响到政策的制定、执行效率以及地方的自主性?更进一步,这本书会不会探讨在不同政治体制下,分权的可能性和局限性?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基于扎实的理论框架,对这些问题进行严谨的论证,提出有洞见的分析,而不仅仅是罗列现象。理论的深度和广度是我阅读的重点,只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实践的复杂性。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部分,绝对是为学术界和对政府治理有深度思考的读者量身定做的。它对“政府间分权”的界定清晰而精准,并且非常有条理地梳理了不同学派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争论。作者并非简单地介绍已有理论,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阐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分析框架。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分权与集权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在不同的政治经济环境下演变。它让我意识到,分权并非意味着地方政府的绝对独立,而是在中央主导下的权力划分与协调。书中对权力分配的维度(如财政权、行政审批权、立法权等)的细致划分,也为理解不同层级政府的实际运作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理论的严谨性是这本书的基石,它为理解后续的中国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让读者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