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影視批評學》力圖在創新電影觀/電視觀與批評觀的基礎上,結閤世界影視理論批評發展的成就以及中國影視理論批評的一般狀況,相對全麵而深入地探討電影、電視批評原理。作為影視學的一門基礎性學科,影視批評學以影視批評特性、影視批評功能、影視批評主體、影視批評模式以及影視批評寫作為主要研究內容。
為瞭使《影視批評學》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和可讀性,《影視批評學》在“影視批評寫作”部分例舉瞭作者已經發錶的三則電影批評文本,並結閤作者的寫作實踐予以具體、細緻的解剖分析。
《影視批評學》作為高等院校影視教育係列教材之一,可供影視學、傳播學,以及相關專業學生使用,也可作為提高影視文化水平的自學讀物。
作者簡介
李道新,1966年9月齣生於湖北石首。1988年畢業於湖北師範學院中文係,獲文學學士學位;1992年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係,獲文學碩士學 位;1996年畢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電影係,獲電影學博士學位,成為中國大陸首屆電影學博士學位獲得者。現任教於北京大學藝術學係,主要從事中國 電影史研究和教學。發錶的主要學術論文有:《建築中國電影批評史》、《中國當代電影現實主義五十年》、《中國早期電影裏的都市形象及其文化含義》、《電影 理論與電影史視野裏的中國電影批評》、《中國電影史研究的發展趨勢及前景》等;齣版的主要學術著作有:《波德萊爾是怎樣讀書寫作的》(長江文藝齣版 社,1998)、《中國電影史:1937-1945》、(首都師範大學齣版社,2000)、《中國電影批評史》(中國電影齣版社,2002),《影視批評 學》(北京大學齣版社,2002)。
目錄
總序
引言:建枸中國影視批評學的初步嘗試
一 影視批評學的學科構成
二 影視批評學的觀念變革
三 建構中國影視批語學的初步嘗試
第一章 影視批評特性
第一節 影視特性
一 意識形態載體
二 審美感受方式
三 影音技術體係
四 商業運作規範
第二節 批評特性
一 史論中介
二 價值趨奉
三 經驗認同
第三節 影視批評特性
一 鏡像探討
二 文化分析
三 産業研究
第二章 影視批評功能
第一節 與創作對話
第二節 與觀眾互動
第三節 與自我交流
第三章 影視批評主體
第一節 文化修養
一 生活積澱
二 文史哲基礎
三 批評觀
第二節 專業素質
一 影視技藝
二 影像感知
三 語言錶達
第四章 影視批評模式
第一節 社會批評工
一 倫道德批評
二 政治批評
三 社會曆史批評
第二節 本體批評模式
一 本文分析
二 作者論
三 類型研究
第三節 文化批評模式
一 影視文化分析
二 女性主義批評
三 後殖民主義批評
第五章 影視批評寫作
第一節 步驟:從資料的收集、整理到意嚮的分析、確定
……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從詞源上看,“批評”(criticize)起初的內涵是“分析”(analyse),後來轉化為評判”(judge)。在分析、評判的層麵上理解批評的特性並試圖建立相應的批評理論,是西方文藝批評界一以貫之的追求。相較而言,中國傳統批評大多采用詩話、詞話、小說評點等鬆散自由的形式,偏重直覺和經驗,習慣於作印象式或妙悟式的鑒賞,以詩意簡潔的文字,點悟和傳達作品的精神內涵或閱讀體驗。中西批評在方法論、功能論和價值觀上的差異,為建構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批評理論,進而闡釋不斷得到充實與整閤的批評特性,留下瞭相對廣闊的話語空間。
毫無疑問,對批評特性的理解和闡釋,構成瞭有史以來批評理論的核心內容。迄今為止,隨著批評理論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已經不再有人把批評視為創作的附庸或論爭的工具,更不會有人把批評看成政治立場的代言者或敵對雙方的戰爭武器瞭。相反,批評已經越來越被當作一項嚴肅的事業以及一種相對獨立的理論創造。在這種理論創造的學術氛圍中,有關批評特性的部分也越來越成為議題的中心和爭論的焦點。確實,如果沒有對批評特性的理解和闡釋,批評所特有的屬性和品質就無法得到彰明;同時,如果沒有對批評特性的理解和闡釋,麵對如下問題,批評界將會陷入茫然無措或模棱兩可的尷尬境地,這些問題是:第一,在共時性的理論與曆時性的史述的宏觀視野裏,批評如何尋找到自己的獨特位置?第二,在特定的世界觀和既有的價值體係中,批評如何確定自身的存在姿態與價值觀念?第三,在所謂客觀世界與主觀經驗的悖立整閤之間,批評如何樹立主體的形象並將主體銘刻在對象之中?
作為打開批評特性的鑰匙,這些問題也成為筆者無法繞過並力圖提供解答方案的關鍵問題。但作為解答影視批評特性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筆者對批評特性的探討,將盡可能與影視理論、影視曆史以及影視批評本身的特點聯係在一起。也就是說,這一節既傾嚮於對批評特性進行認真的學理分析,又立足於在電影/電視背景下將批評特性的探討推嚮深廣。
根據已有的研究成果、筆者的歸納總結以及影視本身的特點,筆者將從史論中介、價值趨奉和經驗認同三個方麵來理解和闡釋批評特性。
一 史論中介
從19世紀開始,在大學、科研機構以至圖書館分類係統的促進下,以人類學、經濟學、曆史學、政治學和社會學等為主要標誌的社會科學學科體係,形成瞭一整套學科規訓製度或日學科製度化。學科製度化的前提之一,是把曆史學當作研究和解釋真正發生在過去的特定事件的學問,而把社會科學當作找尋普遍規律以解釋人類/社會行為的科學。
盡管20世紀中期以來,許多學者如美國“地區研究”的經濟地理學傢以及法國“年鑒學派”的曆史學傢等,都在跨學科或多學科性的感召下,設法填補“曆史”與“社會科學”這種知識論兩極之間的裂隙,但“曆史”與“社會科學”亦即“曆史”與“理論”之間的中間地帶,仍然處於令人不安的未名狀態。然而,批評理論的加盟和批評學科的形成,開始改變瞭這一切。
作為曆史與理論的中介,批評跟曆史話語和理論話語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性,但其既不依附於理論,也不依附於史著。批評的自足自為,使其從來都是次生性話語中最鮮活、最生動的部分。這種鮮活和生動,並不意味著話語的原始和幼稚,相反,它可能蘊涵著最豐富的社會景觀、時代風貌、意識形態癥候和文化遺存。當然,批評話語的細微處、細膩處,通過曆史地展示,也更能凸顯齣主體精神的發展軌跡。也正是因為如此,批評獲得瞭持續生長並不斷完善的土壤,批評學也在製度化的學科體係中為自己爭得瞭一席之地。
另一方麵,具有獨立理論創造的批評學科,為瞭拓展理論視野、提高學術品格,也必須努力地嚮理論話語和曆史話語吸納豐富的營養。其中,一條重要的途徑便是:把批評納入理論和曆史的研究領域,或者說,從理論和曆史的高度重新審視批評的特性、地位和功能,隻有這樣,批評學科纔能在更加深入和廣博的背景下發展,批評特性纔能在此基礎上得到鮮明的呈示。
在西方批評史領域,對文學批評的特性、地位和功能及其與美學和曆史、文學理論和文學史的關係等問題,研究者給予瞭相對充分的研究和辨析。
早在19世紀中期,被丹麥文學史傢喬治·勃蘭兌斯譽為“第一個偉大的現代批評傢”和“現代文藝批評奠基人”的法國學者聖伯甫,就在實證主義哲學指導下,將文學批評與作傢和文學史上的種種實證事實聯係起來。按喬治·勃蘭兌斯的觀點,聖伯甫在批評的藝術方麵作瞭各式各樣的改革。首先,他為批評奠定瞭堅固的基礎,並賦予批評以曆史和科學的踏實的立腳點;古老的批評,所謂哲學的批評,處理文藝文獻,仿佛它們是從雲端墜落下來似的,毫不考慮作者就來評判它們,把它們歸人曆史的或美學的錶格中的某一類。聖伯甫則在作品裏看到瞭作傢,在書頁背麵發現瞭人,他教導他自己的這一代,也教導未來的後人:一本過去的著作,一冊過去的文獻,我們在認識産生它的心理狀態以前,在對撰寫人的品格有所瞭解以前,是不能理解的。隻有到瞭那時,文獻纔是活的;隻有到瞭那時,靈魂纔能賦予曆史以生命;隻有到瞭那時,藝術作品纔變得晶瑩透明,可以被理解瞭。①確實,聖伯甫以實證方法為特徵的傳記批評,由於強調瞭“曆史”與“科學”的立足點,為19世紀以來的文學批評奠定瞭極為穩固的基礎。①同樣,以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批評傢彆林斯基為代錶的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批評,也有意識地將文學批評與文學理論尤其文學史結閤起來。作為一個批評傢,彆林斯基總是從自己對作品的感受和印象人手,通過與對其他作傢或作品的比較,來描述批評對象的特點,並努力賦予作傢及其作品在文學史中以應有的位置。
作為19世紀現實主義美學一曆史批評發展的最高峰,馬剋思、恩格斯的文學批評,更是力圖從美學的和曆史的高度來賞鑒文學作品、評斷文學現象。在《詩歌和散文中的德國社會主義=》(1847)一文中,恩格斯錶示:“我們決不是從道德的、黨派的觀點來責備歌德,而隻是從學和曆史的觀點來責備他。”在《緻斐·拉薩爾>(1859)裏,恩格斯進一步指齣:“我是從美學觀點和曆史觀點,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標準來衡量您的作品的,而且我必須這樣做纔能提齣一些反對意見,這對您來說正是我推崇這篇作品的最好證明。”②總之,從早期對《巴黎的秘密》和德國“真正社會主義”文藝的批評,到對拉薩爾《濟金根》的批評,再到晚年對敏·考茨基《舊人與新人》和瑪。哈剋奈斯《城市姑娘》的批評等等,馬剋思和恩格斯都一直堅持運用美學觀點和曆史觀點相統一的批評方法,對文藝作品和作傢在美學和曆史上的地位進行認真的分析和評判。
……
前言/序言
影視批評學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