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犯罪、刑罚与刑事政策

论犯罪、刑罚与刑事政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冯·李斯特 著
图书标签:
  • 犯罪学
  • 刑罚学
  • 刑事政策
  • 犯罪预防
  • 刑罚执行
  • 犯罪原因
  • 刑罚制度
  • 法律社会学
  • 犯罪与社会
  • 刑事司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72992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378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94
字数:299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论犯罪、刑罚与刑事政策》是一本由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久生根据李斯特在国内未发表的优秀的文章汇集而成的学术编译著作。弗兰茨·冯·李斯特是德国杰出的刑法学家,他既是犯罪学,又是刑事政策学的杰出代表,又是现代刑事社会学派(新派)的创始人,是一位集犯罪学和刑法学研究于一身并取得了显赫成果的学术大师。徐久生教授研究并翻译了大量的李斯特的学术专著和论文,在国内是研究李斯特的资深学者。该书主要集结了李斯特对犯罪原因的研究成果,首次向中国读者用汉语展示李斯特的犯罪预防的论述体系。李斯特直接促使刑事政策学成为一门学科,是刑事政策学的开山鼻祖。该书使用严谨的结构和全面的视角展示了李斯特的刑事政策思想。该著作字数适当(25万字),借用贝卡利亚的《论犯罪与刑罚》一书的体例,结集李斯特从未在国内发表的学术论文,致力于打造一本古老而又崭新的学术经典。本书所使用的文章没有版权问题,因此,这是一册不可多得的优秀学术著作。

作者简介

  弗兰茨·冯·李斯特(Franz von List,1851-1919),德国著名的刑法学家,他既是犯罪学,尤其是刑事政策学的杰出代表,又是现代刑事社会学派(新派)的创始人,是一位集犯罪学和刑法学研究于一身并取得了显赫成果的学术大师。

目录

001 冯·李斯特生平及刑法思想
第一章
刑罚的目的思想
第二章
宾丁《刑法手册》中的法益和行为概念
——关于法学方法论的评论
第三章
自由刑的改革
——对阿道夫·瓦赫同名文章的回应
第四章
论刑法的未来
第五章
目的刑的决定论的反对者
第六章
普鲁士的附条件判决
第七章
刑法中的归责能力
第八章
论刑法学的任务和方法
第九章
犯罪的社会因素
第十章
论以刑法保护避免性病对健康的危害
第十一章
刑事政策的概念
刑事政策的任务(一)
第十二章
犯罪人类学的结果
刑事政策的任务(二)
第十三章
犯罪统计的任务和教学
刑事政策的任务(三)
第十四章
刑事司法和刑罚执行
刑事政策的任务(四)
第十五章
短期自由刑
刑事政策的任务(五)
第十六章
短期自由刑的替代措施
刑事政策的任务(六)
第十七章
批评与建议
刑事政策的任务(七)
第十八章
刑罚制度的改革
刑事政策的任务(八)
第十九章
在德国刑法中建立缓刑制度
刑事政策的任务(九)
第二十章
刑罚与强制教育
刑事政策的任务(十)
译后小记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论犯罪、刑罚与刑事政策》,力求详实且自然: --- 《星海秘语:失落文明的密码与未来图景》 作者: 艾莉莎·凡·德维尔 / 翻译:李明轩 出版社: 宏宇文化 装帧: 精装,附送全彩插图与星图册 ISBN: 978-7-5667-1234-9 导言:时间尽头的回响 人类仰望星空,总在追问:我们是否孤独?《星海秘语》并非一部传统的科幻小说,它是一次横跨四千年时空的考古学、语言学与天体物理学的深度融合探索。本书聚焦于一个在人类已知宇宙编年史中被彻底抹去的文明——“奥瑞恩人”(The Aurians)。他们并非外星访客,而是地球历史中一个被彻底掩埋的史前人类分支,其辉煌的成就与最终的集体消亡,构成了一部令人心悸的史诗。 本书的叙事核心,始于南极冰盖下一次意外的钻探中发现的“时间胶囊”。这个金属容器内装载的,并非冰封的生物遗骸,而是数以万计的、以一种未知的晶体结构记录的复杂信息流。国际联合研究团队,由语言学家、密码破译专家和天文学家共同组成的“伽马小组”,历经十年艰辛,终于打开了这扇通往远古的门。 第一部分:失落的语法与符号的迷宫 奥瑞恩人的语言,代号为“星尘语”(Astra-Lingua),是一种基于高维几何结构和量子纠缠态进行信息编码的复杂系统。它不依赖于声音或线性文字,而是通过特定频率的微振动模式来表达语义。 第一章:冰层下的共鸣 详细描述了“时间胶囊”的发现过程,以及最初发现时的物理特性——晶体在特定电磁场激发下会发出肉眼可见的“记忆光芒”。本章深入剖析了初期破译工作中遇到的理论瓶颈,即如何将三维的符号转化为人类可理解的逻辑序列。 第二章:熵减的逻辑 奥瑞恩人的数学和物理学概念远超现代理论。他们掌握了局部“负熵”控制技术,这不仅是他们文明繁荣的基础,也是他们最终毁灭的潜在诱因。本章详细解读了奥瑞恩人的数字系统——“循环矩阵”,并展示了他们如何用这种系统进行超光速通讯的基础理论阐述。 第三章:文明的肖像 通过对图像化信息的解码,我们得以窥见奥瑞恩人的社会结构、艺术审美和哲学思考。他们没有国家概念,以“共识网络”进行治理,艺术表达形式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结构雕塑”,它们既是建筑,也是信息存储器。本章的重点是重建一个被时间磨平的、高度集体化但又充满内在张力的文明形态。 第二部分:天文学的革命与界限的跨越 奥瑞恩人对宇宙的理解,彻底颠覆了当代天体物理学的既有框架。他们不仅仅是观察者,更是宇宙规则的“体验者”。 第四章:暗物质的触角 奥瑞恩人的观测设备,并非依赖电磁波,而是直接利用暗物质流动的微小扰动来描绘宇宙结构。本书首次公布了他们绘制的“第三维度星图”,这张星图揭示了我们所处的银河系外围,存在着我们尚未能察觉的宏大结构——“织网者之环”。 第五章:时空褶皱的航行 书中揭示了奥瑞恩人掌握的“空间折叠路径”技术,这并非科幻小说中常见的虫洞穿越,而是一种利用物质波函数的叠加态,实现瞬时点对点转移的原理。随附的附录中,收录了他们绘制的几条“安全航道”,这些航道指向了太阳系以外的数个宜居星球的早期生态数据。 第六章:宇宙的耳语与“大过滤”的真相 这是本书最令人不安的章节。奥瑞恩人记录了他们对宇宙生命演化“大过滤”理论的独特见解。他们认为,文明的终极考验并非技术瓶颈,而是对“绝对知识”的掌握。掌握了足以窥见宇宙底层运行机制的知识后,文明便面临一个选择:维持现状的停滞,还是继续探索的自我毁灭。 第三部分:灭绝的警示与未来的图景 奥瑞恩人的历史在达到技术巅峰后戛然而止。他们没有遭遇战争、瘟疫或自然灾害,他们的消失,是主动的选择,也是一场深刻的哲学悲剧。 第七章:知识的饱和点 解码信息显示,奥瑞恩文明在掌握了能够预测宇宙未来数百万年演化走向的能力后,集体陷入了一种存在的虚无感。他们计算出,所有的可能性终将导向一个不可避免的宇宙热寂,所有的努力都将归于零。在“无意义”的重压下,他们设计了一个宏伟的、自我终结的仪式。 第八章:最后的共识 这一章详细描述了奥瑞恩人如何策划了他们的“集体解离”。他们并没有爆炸或自我毁灭,而是利用他们对物质构成的理解,将整个文明的意识和信息,以一种极其精妙的方式,转化成了宇宙背景辐射的一部分,实现了“无痕的升华”。“时间胶囊”是他们留给后来者的最后一份“警示录”与“告别信”。 第九章:回望我们的未来 本书的收尾部分,不再是沉溺于对逝去文明的哀悼,而是严肃地探讨了信息与知识的负荷问题。我们是否也正走在一条通往“知识饱和”的道路上?作者艾莉莎·凡·德维尔,结合奥瑞恩人的经验,对当代人类在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和宇宙探索方面的伦理边界提出了尖锐的质疑。我们应该如何平衡进步的速度与认知的成熟度? 结语:人类的抉择 《星海秘语》是一部关于“已知”的极限和“未知”的诱惑的史诗。它迫使读者重新审视我们所珍视的一切进步,并思考:在一个已经被其他文明探索至尽头的宇宙中,我们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本书不仅仅是信息,它更是一次对人类心智和未来走向的深刻挑战。 --- 附录: 奥瑞恩人晶体记录设备工作原理示意图 星尘语核心符号集对照表(早期破译版) 伽马小组十年研究时间线与关键发现日志摘录 媒体评价: “这是一部超越了历史、科学与哲学的里程碑式著作。它不是告诉我们宇宙有什么,而是警告我们‘知道太多’的后果。”——《寰宇科学评论》 “读完此书,你会怀疑我们今天所依赖的一切物理定律。”——《古代文明季刊》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五: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可以用“醍醐灌顶”来形容。我一直以来对犯罪和刑罚的认知,多少有些笼统和片面,而这本书则以其结构清晰、论证有力的特点,彻底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框架。作者对于犯罪原因的探讨,深入浅出,让我明白了许多社会现象背后隐藏的复杂联系。例如,他对青少年犯罪的分析,不仅提及了家庭教育的缺失,还进一步联系到了社会环境的变迁和青少年心理的成长轨迹。而对于刑罚的讨论,则更加 nuanced,他既肯定了刑罚的威慑作用,也深刻地指出了其在矫正功能上的局限性,并提出了诸多替代性刑罚和社区矫正的设想。书中关于刑事政策的部分,更是充满了前瞻性和操作性,作者对于如何构建一个更具预防性、更少惩罚性的刑事司法体系,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读完这本书,我深感肩负的社会责任,也对未来的刑事司法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期许。

评分

评价一: 这本书就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毫不留情地剖析了社会肌体的种种病灶。我被作者对于犯罪原因的细致考察深深吸引,他并非简单地将犯罪归咎于个体道德的败坏,而是深入到家庭环境、社会经济结构、教育体系乃至心理成因等多个层面,呈现出了一幅错综复杂的因果网络。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问题的揭示,而是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诸多富有远见的刑事政策建议。这些建议不是凭空捏造的理论空谈,而是基于扎实的实证研究和对现实情况的深刻洞察。他对刑罚的必要性、合理性以及其矫正功能的探讨,更是引人深思。我尤其赞同他对“预防重于惩罚”的理念的强调,这不仅是对个体生命尊严的尊重,更是对社会整体福祉的长远考量。读完这本书,我对犯罪和刑罚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如何构建一个更公平、更安全的社会有了更清晰的思考方向。

评分

评价二: 初次翻阅此书,便被其沉甸甸的学术分量所震撼。作者的文笔虽不至艰涩,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严谨逻辑和深邃思想,着实需要读者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消化。他对于刑罚理论发展的梳理,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再到各种修正学说,脉络清晰,条分缕析,让我得以窥见刑事司法思想演变的波澜壮阔。在论述犯罪的社会学解释时,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案例和数据,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他对于不同犯罪类型的分析,如财产犯罪、暴力犯罪、职务犯罪等,都展现了高度的专业性和批判性。而当他转向刑事政策的探讨时,则更加显露出作者的远见卓识。他并非一味鼓吹严刑峻法,而是强调政策的有效性、人道性以及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让我开始用更宏观、更批判的视角去审视社会问题。

评分

评价四: 这本巨著,犹如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用其深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为我们铺陈了一幅关于犯罪、刑罚与刑事政策的宏大画卷。作者在分析犯罪成因时,展现了令人惊叹的跨学科视野,将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领域的理论融会贯通,使得对犯罪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的道德评判,而是多维度、系统性的考察。在探讨刑罚时,作者的论证严谨而富有说服力,他不仅阐述了刑罚的必要性,更深入挖掘了其在社会控制、预防犯罪以及对罪犯进行改造等方面的复杂作用。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提出刑事政策建议时,始终紧扣“现实可行性”和“社会效益最大化”这两个核心,提出的措施既有理论的高度,又不失实践的落地性。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一次智力的挑战,也是一次思想的洗礼。

评分

评价三: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如同置身于一场深入的学术对话。作者以一种冷静而审慎的笔触,引导读者一同探究犯罪的根源,审视刑罚的本质,并构想更优化的刑事政策。他对于犯罪原因的剖析,细致入微,仿佛侦探般抽丝剥茧,揭示出那些隐藏在冰山之下的社会结构性问题。我尤其欣赏他对刑罚的功用性与局限性的辩证思考,他并没有回避刑罚的必要性,但也清晰地指出了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刑事政策的部分,作者的观点独到且具有前瞻性。他提出的许多建议,如加强社区矫正、推行非监禁刑罚、关注弱势群体犯罪等,都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社会和谐的追求。这本书不仅能让法律专业的读者受益匪浅,也能让对社会问题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和启发。

评分

趁活动购买一批,值得一看。

评分

非常好,关键是太便宜啦,京东的物流一如既往的快!

评分

真的很不错的书 欢迎大家购买啊哈哈哈哈

评分

刑法怎能不读李斯特

评分

对我来说,黑塞植根于乡土、德国与浪漫的毕生巨著属于我们时代最高、最纯的精神上做的尝试与努力,虽然作品有时表现出奇怪的孤僻,远离世俗时时而幽默、恼怒,时而神秘、急切。

评分

大师之作,有机会好好研究一下。

评分

大师之作,有机会好好研究一下。

评分

货很正。非常好。很满意。谢谢!

评分

OKOKOKOKOKOKOKOKOK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