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被赞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辛稼轩词集,英雄豪情,慷慨以歌。
★明代李濂评点本,源出于元代广信书院本,评批独到,对后世辛词研究多有启发,具有独特的学术史料价值。
★国家图书馆珍藏善本,原版影印,手工宣纸,线装,收藏佳品。
《稼轩长短句》,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集,内容涉及政治、民俗、田园风光等,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
此本李濂评批的《稼轩长短句》,为明嘉靖十五年(1536)王诏刻本,共十二卷,四册,半叶九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前有李濂作《批点稼轩长短句序》。李濂,明代学者,以古文名于世。去职归乡后,出于对辛弃疾词的喜爱,开始评点《稼轩长短句》,涉及到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用字押韵等。此评点本为后人研究辛弃疾词提供了一定的史料研究价值。
辛弃疾(1140~1207),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辛弃疾早年曾参加抗金斗争,后归于南宋。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其词风雄浑豪放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与苏轼同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并称为“苏辛”。
《稼轩长短句》,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集,共收录辛弃疾词六百二十余首,内容涉及政治、民俗、田园风光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
辛弃疾(1140—1207),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辛弃疾早年曾参加抗金斗争,后投归南宋。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辛弃疾一生渴望能去沙场杀敌,然而南归后因坚持主张抗金,屡遭主和派打击,曾向朝廷提出战守之策《美芹十论》及《九议》,但终未被朝廷重用。报国之心无处施展,逐以诗词来抒发他的爱国忧民之情。其词取材广阔,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难酬的悲愤,谴责执政者的屈辱求和。他的词风雄浑豪放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与苏轼同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并称为“苏辛”。开禧三年(1207)秋,辛弃疾卒于铅山,追赠少师,谥忠敏。
《稼轩长短句》应为辛弃疾去世后,后人所编。编排顺序以词调长短为主。《稼轩长短句》的祖本为宋刻信州十二卷本,今已不传,但是以此为祖本的钞本或刊本仍然流传至今,其中以元大德年间广信书院刊印本较为完备,该本辑录辛弃疾词五百七十三首。现藏于国家图书馆。
李濂评《稼轩长短句》,明嘉靖十五年王诏刻本,李濂《批点稼轩长短句序》云:“余家藏《稼轩长短句》十二卷,盖信州旧本也,视长沙本为多。”序中所提信州本即为元大德广信书院刻本。但该本又与元大德广信书院本有所不同。《批点稼轩长短句序》中记载“长短句凡五百六十八阙”而元大德广信书院本共辑录辛弃疾词五百七十三首。
李濂(1488—1566),字川父,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正德九年(1513)进士。历任沔阳知州、宁波同知、山西佥事。嘉靖五年(1526)免归。家居四十余年,益肆力于学,遂以古文名于时。曾著《嵩渚集》《观政集》《祥符乡贤传》《医史》。
李濂去职还乡后,出于对辛弃疾词的喜爱,开始评点《稼轩长短句》,李濂曾在《批点稼轩长短句序》中提到“归田多暇,稍加评点。间于登台步垅之余,负耒荷锄之夕,辄歌数阕,神爽畅越,盖超然不觉尘累之解脱也”。李濂评点的稼轩长短句后来被其友人王诏发现,在王诏的请求下于嘉靖五年,在开封为之校刊重刻。序中曾提“开封贰郡历城王侯诏读而爱之,曰:‘余忝为稼轩乡后进,请寿诸梓,愿惠一言以为观者先。’”
李濂点评《稼轩长短句》中词多达三百余首,涉及到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用字押韵等,评语多为短评。短评的用语极为通俗和口语化,多处仅为四至十字以内。大多数评语都刻在词牌下,个别为旁批、夹批。国家图书馆藏《稼轩长短句》李濂评,明嘉靖十五年王诏刻本,共十二卷,四册,半叶九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前有李濂作《批点稼轩长短句序》。
该书民国时为陶湘所得,有“阳湖陶氏涉园所有书籍之记”印。陶湘藏书散出之后,为张寿镛购得,书中印有“四明张氏约园藏书之印”。解放后,张氏约园藏书由其子女捐赠国家图书馆。
李濂评《稼轩长短句》,虽然不是现存最早版本,但它是唯一一部由明人评点的《稼轩长短句》,为后人研究辛弃疾词提供了一定的史料研究价值。(崔洪铭)
购买《稼轩长短句》这套书,完全是出于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尤其是宋词,一直是我的心头好。而辛弃疾,无疑是宋词领域里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这套书没有让我失望,它所呈现的内容,不仅仅是词句的堆叠,更是对一位伟大爱国者心声的还原。书中对于辛弃疾词作的分析,非常到位,既有对其艺术手法的剖析,更有对其思想情感的挖掘。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那些“愁”的意象的解读,辛弃疾的愁,不是小儿女的矫揉造作,而是家国沦丧、壮志难酬的深沉悲痛。读着读着,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波涛汹涌,那种“欲说还休”的痛苦,以及“却道海棠依旧”的无奈。这本书不仅让我领略了辛弃疾词作的艺术魅力,更让我深深地理解了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所承受的压力与担当。它激发了我对历史的兴趣,也让我对“士”的责任有了新的认识。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到力量和启迪。
评分这套《稼轩长短句》的编排,可谓匠心独运。它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循序渐进,将辛弃疾不同时期的创作,以一种更为清晰的脉络呈现出来。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词作背景的介绍,那些历史的细节,那些鲜活的人物,都让冰冷的文字瞬间鲜活起来。例如,在读到那些描绘战场场景的词时,书中补充了当时与金国交战的具体战役,以及辛弃疾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使得我对词中的“刀光剑影”、“旌旗蔽日”有了更为具象的理解。而当词风转向婉约时,书中又会解释其背后的心境变化,是仕途不顺的失意,还是壮志难酬的无奈,亦或是与友人的离别之痛。这种结合史料的解读,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我甚至会对照着书中的地图,想象稼轩当年是如何纵横沙场,又是在怎样的山水间留下他的足迹。有时候,读到一首熟悉的词,在书的引导下,竟能发现许多之前未曾留意到的细节和深意。这套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引路人,让我得以窥见这位伟大词人的丰富灵魂,也让我对南宋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初读《稼轩长短句》,心中激荡,仿若置身南宋词境,与辛稼轩一同纵酒悲歌,共赴沙场。这套书不单单是简单的词集,更是辛弃疾心路历程的史诗。第一卷的词作,多是壮怀激烈之语,一腔报国之志,纵然身处困顿,也难掩其英雄气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寥寥数语,便勾勒出金戈铁马、壮志未酬的画面。读至此处,总觉一股豪情油然而生,仿佛置身于那风起云涌的时代,感受那份沉甸甸的家国情怀。接着,《稼轩长短句》的词作,逐渐转向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对世事无常的叹息,但即便在低沉之处,也未失其骨气。“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句何尝不是在警醒世人,珍惜光阴,不负韶华?翻阅书页,每每读到动情之处,总会停下来,反复咀嚼,细品其中韵味。书中对词作的注释和赏析也极为详尽,既有考据的严谨,又不乏真挚的情感,为我这个初涉古典文学的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辛弃疾内心世界的窗户。这套书不仅是文学上的享受,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让我深刻理解了“稼轩”二字的重量,以及那份属于南宋词人的家国情怀。
评分这次阅读《稼轩长短句》的体验,着实颠覆了我对传统词集的印象。它更像是一部“解构”辛弃疾精神世界的作品。我惊叹于作者在词句解读上的细腻之处,常常能从几个字、几句话中挖掘出作者深层的用意。例如,书中对“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赏析,便不仅仅停留在田园风光的描绘,而是深入剖析了词人在国家危难之际,如何通过对眼前美好景物的描绘,来寄托自己对和平安宁的渴望,以及对底层百姓朴素生活的关怀。这种解读方式,让我对辛弃疾的悲悯情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对当时社会风貌的描写,以及对其他文人墨客的点评,使得整部作品的内容更加立体丰富。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仿佛参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每次合上书,我都会思考,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个如此热爱生活、心怀家国的人,是如何承受那些不公与磨难,又如何在文字中找到慰藉和力量的。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购入《稼轩长短句》,多少有些“跟风”的意味,毕竟辛弃疾的名头太过响亮。然而,拿到书后,我的感受远超预期。这本书的内容,更像是对一位历经沧桑的智者的对话。辛弃疾的词,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他对人生、对国家、对民族的深刻洞察。在那些激昂的词句背后,我看到了他对理想的执着,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在无数次的跌倒后,依旧不屈不挠的生命力。书中一些关于人生哲理的阐述,通过辛弃疾的词句巧妙地流露出来,让人回味无穷。比如,他对于“得失”的淡然,对于“功名”的理解,都带着一种超越时代的智慧。我反复阅读的几首词,都围绕着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宿命感,却又在其中寻找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让我觉得他是一位极其真实、极其 relatable 的人物,尽管他生活在遥远的古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引发读者对自身人生的思考,不仅仅是对于古典文学的鉴赏,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