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1
这样和世界相处:送给对自己仍怀有期待的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这样和世界相处: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的十五堂生活自修课》是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对普通人而言富有生活价值的一本书,国内首次翻译引进
★《这样和世界相处: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的十五堂生活自修课》特别针对解决以下几类人的问题:
①从小被父母百般宠爱,以至于总想让别人服从自己,从而不能与周围人好好相处的人;
②缺乏安全感、总是患得患失,对自己的现状和未来过于担忧,每日处于焦虑和恐惧的情绪之中的人;
③总是感到孤单,没有人认同和理解自己的人;
④对于进入新环境,如新学校、新工作单位感到恐惧的人;
⑤一直因为自卑而抬不起头来,总是小心翼翼地生活,不愿和他人有过多接触的人
★本书在阿德勒去世后出版,是其一生巅峰的、成熟的、极具实用价值的作品。全书蕴含阿德勒一生思想精髓:“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并强调人的“社会意识”,引导读者修正自己的生活风格,更好地融入社会,融入世界。
★通俗易懂,对于洞悉自己和周围人的言行所对应的内心世界,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是普通读者了解心理学、了解人性、人的内心和行为模式及生命的意义所在的心理学经典读物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穷其一生,带给年轻人的心智成长礼物,引导缺乏社会兴趣的年轻人健康独立地融入社会,培养良好的社会兴趣和正确的人生观,化解生活中遇到的困境,卸下包袱,走上一条正确的成长之路
★精装品质,经典收藏
巅峰
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德勒的十五堂生活自修课,一步步带领你的心灵与世界和谐相处,走出自己孤单的岛屿
,找到理想的生活状态。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在本书中生动细腻地阐述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各种形态、特质、行为习惯,进而剖析出适合自己的人生任务,修饰我们的生活风格,帮助读者建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社会兴趣,从而达到理想的生活状态。
如果:
你总是害怕和陌生人说话;
你总是对进入新环境感到胆怯;
你总是与周围的事物格格不入;
你总是孤单、焦虑、极度缺乏安全……
那么,请你听著名个体心理学大师阿德勒将通过本书与你娓娓道来:
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是可以被解决和克服的。
关键就在于,
你是否懂得建立“社会兴趣”,
为自己塑造健康的生活风格和对困境的认知,让自己适应社会,
进而借助社会的力量,去解决问题和克服困境。
人生,没有真正的完美,
但有真正的圆满。
你一直追寻的心灵良药,
不是孤傲,而是给世界一个拥抱。
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生于维也纳,现代世界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者,也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者,与弗洛伊德齐名,世界心理学史中无法避开的少数璀璨的心理学家之一,心理学界泰斗级人物。阿德勒曾与弗洛伊德合作过十年,后因对弗氏的泛性论不能苟同而散伙,继而发展自己的人格理论。其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其著作有:《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生活的科学》《理解人性》《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教育》等。
第一章 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第二章 你的“生活风格”,决定你的困境
第三章 人生的任务
第四章 身体与灵魂
第五章 体形、运动、个性
第六章 自卑情结
第七章 优越情结
第八章 失败的形态
第九章 娇生惯养者的非真实世界
第十章 神经官能症的性质
第十一章 性变态
第十二章 童年的早期回忆
第十三章 妨碍社会兴趣发展的境况
第十四章 白日梦、夜梦
第十五章 人生的意义
人生就是所有问题的集合,寻找人生的意义也是一种问题。
每个人对人生意义的解释也不一样,因为它是测量思想、感情以及行动的基本依据。不过,真正的人生意义这张底片,是在个人犯错或遇到障碍时,才会显影出来的。
我们之所以会选择咨询、教育或治疗这一类工作,就是要缩小人生意义与个人错误行为间的差距。
举个例子来说明:许多古老民族的历史传说、个人创作,包括荷马、普鲁塔克及古希腊、古罗马的其他作家的作品,基督教经典、英勇冒险故事、童话、寓言、神话,都对人的性格做了深刻的描写。长久以来,在解读人类生活风格方面,都是诗人做得最成功。诗人们能够把个人的生活、行动、死亡在与时代的紧密关系中,用高超的手法整体性地表现出来,这是令人赞叹的。毫无疑问,在各个民族里面,也有许多不知名的人士,对人性有着超乎常人的了解,并且把他们的经验传给子孙。很明显,诗人以及那些对人性有超然了解的伟大天才,都对人与人的互动关系有着深刻的洞见,也因此显露出他们的不凡。这种才华主要来自他们对于人类的兴趣,他们超然的经验、非比寻常的知识与洞见,是社会兴趣带给他们的报酬。
他们的作品有一个共通特性,是人们一定会留意到的,那就是:能够预测人性的改变及其在行为上的表现。也就是说,他们用推测的办法,看到了隐藏在外在表现背后的东西,也就是他们看到了个人行为的“惯性律”。许多人称这种天赋为“直觉”,认为只有高人才能拥有这样的能力。然而事实上,这种天赋是最常见的,无论在错综复杂的生活里,或是在面对茫然莫测的未来时,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使用它。
所有我们遇到的问题,对我们来说都是全新的经验,因为它们总会有些不同。因此,如果我们只用单一方法,例如“条件反射”来解决,就很有可能产生错误的判断。因为人生的每个问题都不同,也都有各自不同的要求,这让我们必须重新检视所有可以采用的行为模式。
心理学在脱离哲学范畴之前,一直是种对人不会有害的学问,当时一般民众对人性的认知,起源于哲学家的人类学研究。然而,即使在当时学风主要还是在找寻一些适用于大众的普遍法则,当然,也没忽视单一个体的人性。由于哲学家把掌控世事的法则转移到人性里去,学者们对人的研究有了许多不同的观点。然而,人心里面那个深不可测又不为人知的强大力量究竟是什么?康德、席勒、黑格尔、叔本华、哈特曼、尼采以及其他人,都在道德律、意志、权力、意志或是“下意识”等名词中寻找答案。而强调内省的功夫,也在这时期开始流传开来。透过这个方法,人们应该就能预言心理意向以及相关的行为。不过,这个方法并没有流传下来,人们也因此不再相信它。的确,因为没有人可以保证,从内省得到的东西具有客观的意义。
到了科学发达时代后,实验方法获得普遍的认同,并且被采用。人们利用逻辑和机器,谨慎选择问题及安排测验,希望对人的感官,对智能、个性、人格有更多了解。不幸的是,用这种科学方法来研究人性后,人格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就逐渐丧失了。后来出现的遗传学理论,又把整个人性都放弃了,事实上,遗传学也只能证明某人拥有的生物能力,而不是具有使用这个基因的能力。内分泌腺影响理论也指向同一方向,他们把力量集中在自卑的一些病患案例上,以及在器官有缺陷时,人们的心理补偿问题。
接着出现了精神分析学派,这让心理学经历了一次“文艺复兴”。无所不能的人类(命运主宰者)在性欲(libido)的名义下复活了,在地狱中痛苦,在潜意识中得到巨细靡遗的描述,“原罪”也在罪恶感中得到同样的表现。这时,天堂没有列在精神分析的清单中,但是日后创造的“理想自我”概念,也就是“个体心理学”的完美“理想”理论,支持了这个观念。尽管如此,这个创新的理论是往生活风格、个人的惯性运动路线上,以及向人生意义的新方向迈出了一大步。尽管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沉迷于他的性隐喻,因而无法觉察到在人类前面盘旋的这个目标。此外,精神分析学说“被骄纵儿童”的世界拖累得太厉害了,使其总是把这一型人格看作是心理结构的永恒样式,也使其看不到人类进化中较深层的精神生活。其暂时成功,是无数骄纵放肆者支持的缘故,这些人很高兴地接受了精神分析的观点,认为这是可以放诸四海而皆准的规则,也因此更强化了他们自己的“生活风格”。
那些使用精神分析技巧的人,投入很大的能量和耐心,想借着这个理论来证明:人的表现行为、症状是和性欲连在一起的。
这个结论,使得人类的行为,在本质上看上去都像是一个虐待狂所表现出的冲动。
然而,“个体心理学”首先就很清楚地指出:“所有的失常行为,都是起源于骄纵儿童对世界的不满。”不过,精神分析也有一条认识进化冲动的途径——对冲动的暂时适应。可是这一努力没有成功,它以常见的悲观态度,把死亡意愿这一观念看成是人们最终要完成的目标。但这并非是积极且健康的适应策略,仅是期待终会到来的死亡而已。
因此,个体心理学坚决地站在进化的立场,而且从进化的观点把所有人的奋斗看作是个人追求完美的奋斗。对生命的渴求,不论物质的、精神的层面,都是和这种奋斗意志连在一起的。因此,到目前为止,当每个人的心理形式出现时,都是由负面向正面的状态前进。每个人在他生命初始时,都为自己设计了一些惯性定律,为了顺应这些定律,他会利用他内在的能力、缺陷,以及他对周围环境的最初印象,来设定他自己的行为法则和思考逻辑。惯性律人人不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节拍、旋律、方向。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把自己和那些无法达到的完美理想做比较,因此总是会受到自卑感的压迫,但也会因为它的驱策而向前奋进。
由此我们可以推论:从永恒的观点说,到绝对正确的观点说,每一个人的惯性律都是有问题的。每个文明社会中,人们都会从自己的观念与情感数据库中选取材料,为自己设计出无法达到的理想境地。因此,为了研究出人们在创造完美理想时,其精神力量的持续程度有多深,就必须向过往去探索。我想我们必须深深敬佩这股力量,因为多少世纪以来,它为我们架构了一个可靠的人类社会生活的理想蓝图。毫无疑问地,“不可以杀人”“爱你的家人”,这两条定律几乎永远不可能从人的知识与情感中消失,几乎永远都会是人类意识里的最高法则。人类社会生活的这些准则,以及一些其他准则,毫无疑问地都是进化的产品,并和人的关系源远流长,就像呼吸与站姿和人的关系一样,架构起理想的人类社会秩序。本书里所说的“进化冲动”“进化目标”,指的就是这一理想生活区。这些准则提供给个体心理学唯一的铅垂线,所有和进化作对的其他目标或生活模式的对错,都只能靠它来评量。而这时个体心理学也变成了一种“价值心理学”(PsychologyofValues)。就像医学的发展一样,它的研究与发现,让它成为文明进化的促进者,同时它也是一种“价值科学”(ScienceofValues)。
因此,人们之所以会有自卑感,是因为要克服困境、向上奋斗,以及社会兴趣,这三个研究基础个体心理学的,是在考虑个人与群众时,不可缺少的。它们所代表的真理可以被忽略,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可以被误解,可以对它吹毛求疵,但是绝对没法抹杀掉它的价值。总之,在对任何人格做正确评估时,必须考虑到这些事实,并了解他的自卑感、求生的奋斗,以及他社会兴趣的状况。每个文明在进化的压力下,都会做出不同的结论,以及出现错误的途径。同样地,人类也一样,在发展的过程中,创造属于生活风格的心灵结构,以及相连接的适当情感,是孩子在成长时的工作。在一个非中立的环境里,孩子的情感和行动能力,可以作为他创造力的标准,提供给他一个非常不同的“人生预备学校”。孩子常在不客观的指引下,根据自己的主观印象,为自己开发一条人生道路,或是一个目标,或是未来要攀登的一座高峰的前景。个体心理学所要让人了解的,在于个人透过他的优越目标、自卑感强度、社会兴趣多寡三方面所显示的意义。在仔细检查过这些因素的彼此关系之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它们对于社会兴趣的范围与性质全都有贡献。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人,绝不能和生活脱离关系,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不能和生活区脱离关系。他对生活区的态度,会最先在他的人生风格上表现出来。
也因为如此,实验的最佳测量结果,也只是处理个人生活层次中的一些部分,实验不能告诉我们任何有关一个人的个性,乃至未来他个人与生活区关系的后续发展。因此,个体心理学用来发现人生风格的技巧,首先必须假定个人对人生问题的认知没有问题,以及人生问题对个人的重要性。
很明显,人生问题的解决,需要一定程度的社会兴趣介入,和整个人生的紧密结合,以及与其他人合作、交际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就会出现各种强烈的自卑感,以及随之而来的后果。自卑感种类繁多,但“躲避”与“迟疑不决”是它的主要类型,和自卑感同时出现的肢体失常与精神现象,我将它们命名为“自卑情结”。
有些人一生不断地追求优越,要超人一等,这便是想用“优越情结”来消除“自卑情结”,因此,他们不顾人类该有的社会兴趣,总是渴望有个人表现的机会,来遮掩不为人知的“自卑情结”。只要我们清楚了解了一个失败案例中的种种现象,答案通常都可以在童年早期找到。在这类案例中,我们看到的病人,总是缺乏与其他人交往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说:教育家、老师、医生、牧师的任务,就是要增加人的社会兴趣,然后给予他勇气去和别人打成一片。然而,到底要怎样做呢?你应该做的是,告诉他失败的真正原因,同时让他信服,把他对人生的错误想法告诉他,让他能更加清楚地看到生命带给人类的意义。
但是若我们要完成这一个任务,就必须具备关于人生问题的详尽知识,必须了解社会兴趣方面的细小缺失,还有自卑与优越情结里的种种类型。同样地,辅导人士也必须对童年时期可能阻碍社会兴趣发展的环境与事物,有广博的经验。到目前为止,经验告诉我,探寻人格结构的最可靠数据,都在童年最早的记忆里,包括孩子在家庭成员中的位置,以及曾犯下的任何幼稚的错误行为,在童年期的白日梦、夜梦,包括引起疾病的外在因素中,因此必须要对整个童年期有完整的了解,才能找出关键答案。
……
前言人类的困境,从儿童期就已经开始
在这世界上,每个人的独特性,实在无法用一个简短的公式,或用几句话来表达。心理学之中的普遍规则,包括我所创立的个体心理学所立下的规则,都应该只是研究“人类个体”这个学术领域的工具。
因此,我从不墨守成规,并且十分重视弹性和灵活性,其间更要有缜密的心思和辨别真伪的能力。由于我对“规则”有着这样的看法,我对“个体”在儿童时期就拥有自由的创造力,以及在日后人生中创造力会受到限制这个观点,越来越有信心。因为这个观点,孩子在追求完美、自我实现、学习技巧、自我成长等自由表现时,拥有很大的空间。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可
以把环境和后天教养的影响,当成为那些陶醉在游戏中的孩子们建造一座生活城堡的建材和资源。
此外,我也深深领悟到另外一个重要观念: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一旦孩子们要塑造自己的生活模式,就一定要朝向正确的方向,并且一定要用对方法,这样他们才能经得起人生的种种考验,并且不会因为受到一点挫折,就让那座象征自己生活模式的城堡,在一瞬间崩塌。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之中,必定会经常碰到各种难以预料的问题,这时不能只依靠后天训练的条件反射(ConditionedReflex),或者先天的反应能力来解决它。如果孩子们遇到的问题都只靠这两种能力来解决,是十分危险的。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个世界总是不停地给予他们各种考验,生活中总是会有困难出现在面前,这时就需要孩子用创造力去解决。各家心理学派中的那些重要术语,其实背后都有着同样的重大意义,不论是本能、冲动、感觉、思想、行动,还是对快乐与痛苦的态度、对自我的爱、社会兴趣(socialinterest)等名词,都不例外。
我们心中去套用什么样的生活模式或风格,就决定了我们在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因为“整体”决定“部分”的发展。
困境,可测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指数
事实上,要评估一个人的心理状况如何,可以从“当他面临无法逃避的困境时,会如何反应”来观察。人生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和困境,这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包括我们对自己、对其他人,或对工作和爱情所采取的态度。通常在第一个问题还没解决时,就已经和其他三个不同的问题纠结在一起了。而这些问题都不是容易解决的,并且是在人生中无可避免的,却又没有人可以为我们解答,因为这些问题起源于个体和人类社会、地球及异性的关系。
这些问题是否能得到解决,更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好坏。人是整体社会的一部分,而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则取决于他是否能解决这些问题。这可以看成是学生必须面对的数学习题,错得越多,他的生命受到威胁的程度也就越高。通常只有在人们对社会的信赖感没有崩溃时,这些问题和威胁才不存在。
不幸的是,某些外在因素(不可控制的环境变量),会影响你是否能解决自己的问题。或者,某些需要你和别人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当你无法完成时,这些事通常就会导致你的心理出现一些病症,包括环境不适、神经官能症、企图自杀、犯罪、吸毒或性变态,等等。
如果一个人对社会生活越来越不能适应,我想知道的是──他对社会失去信赖和安全感的这种现象,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这不只是学术问题,对临床治疗也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我们意外地发觉在探索这个现象的过程中,这样的不信赖感可以从孩子幼年时的一些经验中找到答案。事实上,儿童在早期的生活里就已经产生和社会疏离的现象,但是当我们发现到孩子们的这些心理障碍时,通常也可以看到孩子对心理障碍的错误反应。在对这些现象做进一步仔细研究后,可以发现:有的时候,合理的干扰会得到错误的响应;某些时候,错误的干扰得到不正确的响应;而某些时候,虽然是极为少见的错误干扰,却又得到正确的响应。所以,从这些研究结果中我们发现,孩子在无法得到社会认同感或安全感时,就会朝错误的方向上采取错误的行为策略,例如,很多人深信,只有征服其他人,才能让社会认同自己。而且他们相当执着,不愿意让任何反对他们的人,用各种方式把他们带回正确的人生轨道上。
人生意义──让脱轨心灵改邪归正的一服药
因此,所谓的教育,不该只是鼓励正面影响力产生的效果,也要去关心孩子们从这些影响力中创造了什么,万一他们所创造出来的方向是错的,至少还有可改进的机会。我们发现,最好的改进办法就是提高与他人合作的意愿,以及对其他人产生兴趣,这服药很有效,每一个案例都因此得到了改善。
孩子一旦建立了他的生活法则、习性和活动,就能和最重要的社会兴趣联结在一起,并且架构起自己生活的心理法则和游戏规则。这些现象可以追溯到五岁时的儿童时期,甚至在二岁时就可以发觉。
本书重点是在讨论人对于自己和外在世界的看法,也就是说,这本书要谈的是有关孩子以及日后沿着同一心理路线成长的成人,如何了解有关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对他们的重大影响。更重要的是“人生的整体性”,也就是所谓的“生活风格”(styleoflife),是在孩子还无法表达它的时候就建立起来的。如果他在智力方面继续发展,就等于是在一个“生活风格”中发展起来的,这个风格是他从来没有用语言去诠释过的,因此他也无法去分辨对错,甚至不能接受他人的批评。
总结来说,关于“人”自己与外在世界的关系,最好的检测方式,就是看他在两者间发现的意义,以及他赋予自己生命的意义。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发现:了解自己的人生意义,发现不同的人对人生意义的不同看法,是多么重要。因为唯有了解自己的人生意义,才知道为何要度过人生困境,以及如何度过人生困境。因此,我们可以说:“人生意义”,也就是联结“人”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才是克服人生困境的一服心理学良药。
这本书,快递员送的及时,服务态度好,书我很喜欢。正版图书。
评分看起来很好看的样子啊,期待,原以为是硬皮的呢
评分 评分书还没看,收藏起来小,京东满400-300活动买的,很值!希望京东以后多搞这样的活动啊,大力支持!
评分书还没看,收藏起来小,京东满400-300活动买的,很值!希望京东以后多搞这样的活动啊,大力支持!
评分看透一个人,不要看他说什么,也不要看他做什么,要看他为什么,即他的行为是出于哪种欲望。这些欲望潜藏在人们日常的行为中,人们的行为总是受一
评分公司组织的送书活动,在这里碰上活动买书非常给力,大家反馈说说很好
评分习惯性购书,电子书实在看不下去。
这样和世界相处:送给对自己仍怀有期待的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