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的拓展个案较为清晰地再现了某中小国有企业30余年的改革历史及两次产权“改制”的基本历程,从中提炼出了不同组织“场域”中组织领导的“主从关系”、“人缘关系”及“朋友关系”的逐步变迁,这样的“关系”变迁恰恰能够展现两次产权“改制”的内在动因及其结构后果,也反映了从“派系结构”到“关系共同体”的组织结构转型。
作者简介
沈毅,1979年生,江苏镇江人,河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博士后。2004~2014年曾就职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2014年起任教于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目前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组织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中国人社会行为与宏观社会结构分析,特别聚焦于本土“关系”研究。
目录
导 论 学科分际与问题聚焦
第一章 华人本土组织领导研究的基本脉络
第一节 跨文化比较研究视角下华人组织领导权威差距的凸显
第二节 本土化研究视角下组织领导“权力”之外“人情”策略的凸显
第三节 制度主义研究立场下“单位”组织中“主从关系”的权威依附倾向
第四节 从文化到制度:“关系”及“差序格局”在本土组织研究中的再定位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对象选择:体制转型背景下个案叙事研究的契合性
第一节 研究方法的选择:从案例研究、质性研究到叙事研究
第二节 “关系”与“差序格局”研究中的个案叙事传统
第三节 体制转型与国企改革的基本脉络:案例选择的宏观背景
第四节 具体案例状况与调查对象说明
第三章 198年代的“主从关系”依附学:“派系结构”的斗争激化
第一节 ZY厂成立之前的外部“关系”运作与“派系”背景
第二节 “主从关系”依附的普遍盛行与“派系结构”的逐步形成
第三节 “派系”斗争的升级激化与领导层权力的全面交接
第四章 199年代的“人缘关系”笼络学:德治领导背后的“派系”暗流
第一节 稳定压倒一切:“德治领导”的初步目标
第二节 “派系”暗流下的表面和谐:“人缘关系”笼络学的成功运作
第三节 “一次改制”的基本过程及其“民主”后果:“人缘关系”笼络学的巅峰
第五章 2年以后的“朋友关系”动力学:“关系共同体”的发展与危机
第一节 以M为核心的“关系共同体”的逐步确立
第二节 市场化的竞争与可选择的“朋友关系”动力学
第三节 成果的分享与潜在的危机:个人领导及个人“关系”的难以替代性
第六章 体制转型背景下本土“关系”理论与组织领导模式的拓展
第一节 从“派系结构”到“关系共同体”:“关系”与“差序格局”的再探讨
第二节 本土“关系”理论拓展而非“社会资本”理论移植:文化与制度的双重动因
第三节 从“权威性格”到“个人权威”:本土组织领导模式的再探讨
参考文献
后 记
前言/序言
在华人组织研究中,本土“关系”及“差序格局”的理论及应用研究取得了相当影响,但已有的跨文化视角与本土化视角均相对忽略了华人组织领导“关系”实践的体制性背景,从而可能对“关系”运行的不同结构形态及其实质性后果缺乏关注。本书希望通过对某改制中小国有企业30年发展历程的拓展个案分析,来考察其从国有企业到民营企业的组织领导模式变迁,其中的组织领导“关系”实践形态及其变迁可能也体现了体制转型背景下不同组织“场域”的实质意涵与功能定位。
就该个案所展现的故事而言,我们似乎可以看出,拟亲缘的“差序格局”在不同体制背景下的组织领导实践中有可能发展出不同性质的私人“关系”及其结构形态。1980年代在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下,该国有企业内部私人“关系”广泛渗透于行政依附性“主从关系”之中,从而形成不同领导之间划分势力范围的“派系结构”,其中更多显现的是由下而上追逐权力的“主从关系”依附学特征,下对上的“忠”构成了其核心性的价值取向,从而整体上呈现“集权式领导”的基本特征。1990年代在从厂长负责制向股份合作制过渡之中,该企业的“派系结构”依然存在但趋于弱化,特别是在产权分散趋于平均分配的“一次改制”以后,选票政治突出了群众基础的“人缘关系”的重要性,亦即广泛盛行的是由上而下“讨好”“平衡”的“人缘关系”笼络学,上对下的“和”成为主导性的价值取向,从而整体上呈现“人缘式领导”的基本特征。2000年“二次改制”以后,随着内部产权集中与外部市场成熟,该企业在向民营企业转型过程中,上下间的“契约关系”有着向“朋友关系”转化的趋势,从而形成以企业家为中心并与企业骨干人才双赢互利的“关系共同体”。开放性“关系共同体”中的上下属关系则真正表现为相对平等的“朋友关系”动力学特征,双向的朋友之“义”成为其核心性的价值取向,从而整体上呈现“人心式领导”的基本特征。
就其内在线索而言,本书通过该拓展个案所提出“主从关系”“人缘关系”“朋友关系”等三种不同个人“关系”形态的分析性概念,也有助于分析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及产权改制的内在逻辑。亦即1980年代国有企业所盛行的下对上权力依附为主的“主从关系”及其造成的经营困难,是国有中小企业不断改革并最终达成产权平均化的“一次改制”的基本动因;而由此所强化形成的上对下讨好笼络为主的“人缘关系”及其企业内部选票“民主化”的恶果,则是国有企业最终走向产权集中性“民营化”的“二次改制”的根本动因;“二次改制”后市场化的民营企业中由企业家与骨干下属之间紧密相交的“朋友关系”,是企业得以不断发展壮大的组织领导基础。当然,本书的拓展个案并不能代表中国社会或企业组织30年来的整体转型,但其类型学的比较意义是相当明显的,在集权式领导→人缘式领导→人心式领导的组织领导模式转型之中,也可以发现不同体制背景之下法、道、儒等文化传统的选择适应性。总体来看,在不同体制背景及其组织“场域”中所促成的“派系结构”或“关系共同体”之组织结构形态,表明了“关系”实践对于组织绩效的正负双向性。要言之,组织领导的私人“关系”实践始终构成了对规范组织制度的某种实质性替代,即使是积极性的“关系共同体”中所潜藏的个人“关系”领导常常难以转向长远发展的企业科层制度,这可能正是本土组织“关系”理论区别于组织社会资本理论而得以拓展的重要依据。
从“派系结构”到“关系共同体”:基于某国有中小改制企业组织领导“关系”变迁的案例研究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