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丛书·德意志文化(1945~2000年)(套装全2册)

甲骨文丛书·德意志文化(1945~2000年)(套装全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赫尔曼·格拉瑟(Hermann Glaser) 著,周睿睿 译
图书标签:
  • 德意志文化
  • 德国历史
  • 文化史
  • 甲骨文丛书
  • 西方文化
  • 现代德国
  • 历史文化
  • 德国
  • 文化研究
  • 套装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7684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31359
品牌:甲骨文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甲骨文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04
套装数量:2
字数:6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德意志文化(1945~2000年)》是系列译著“莱茵译丛”中的新作品,是一部二战结束后半个多世纪德意志的文化发展史;作者对战后德意志文化史的论述是在德国的战败、东西德的分裂、德国的统一这些大的历史背景中展开的,战后半个世纪的德意志文化史反映了这种历史发展的脉络。
  第一部分“废墟时代”讲述战败之后,在盟国占领之下的德国国内文化景象;第二部分“分裂的德国”关注点在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之后他们各自的文化发展情况、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以及社会文化生活割裂;第三部分“变革的时代”描绘了现代及后现代背景下的德国文化发展;第四部分“德国统一”则聚焦于1990年德国统一之后直到2000年的德意志文化发展状况。
  作者关注的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文化史也不仅意味着文学、哲学、绘画和音乐的历史,还意味着日常生活、媒体、时尚和设计的历史。

内容简介

  《德意志文化(1945~2000年)》全书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图文并茂地展现了1945年二战结束之后到千禧年这半个多世纪的德意志文化的发展变化历程,内容涵括文化中的哲学、文学、绘画、音乐、出版传媒、流行时尚、建筑及工业设计,以及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第一部分“废墟时代”主要讲的是德国战败之后,在盟国占领之下德国国内的文化景象,包括清算纳粹主义,重建民主、社会文化等,最后促成战后德国在历经战乱和困苦之后的文化的“回归”。第二部分“分裂的德国”重点讲述了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之后,两个德国各自的文化发展情况、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以及社会文化生活割裂等。第三部分“变革的时代”主要讲的是德国文化在现代及后现代背景下的发展,包括西德的文化革命、东德文化的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变革”是这一时期德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第四部分“德国统一”则主要关注于1990年两个德国统一之后直到2000年这一时期内德意志文化的发展状况,作者主要对身份危机、文化中的疑难杂症以及政治疆域的模糊等德意志文化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在最后提出了一系列关乎现代工业社会以及德国命运的问题。作者认为,德意志文明的韧性和顽强对德国这个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是不可或缺的,而战后德国文化发展变化的历史极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作者简介

  赫尔曼·格拉瑟(HermannGlaser),1928年生于德国纽伦堡。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其专业领域涵盖日耳曼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历史、哲学,在文化史、文化政策等方面著作等身。他是德国城市议会文化理事会主席、柏林工业大学荣誉教授、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国际作家笔会成员。曾获包括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十字勋章、纽伦堡文化大奖章在内的多个奖项。2013年,格拉瑟在纽伦堡市政厅庆祝85岁生日。

  周睿睿,1985年生于湖北武汉,现为德国汉堡大学社会与经济学院讲师、全球化管理中心研究员、德国文化政策协会成员。在汉堡大学讲授《文化政策研究导论》和《德中公共文化政策比较》。


精彩书评

  德国文化界和史学界的必读经典著作。(他)独创了一种叙事艺术。……这部大师之作的基础是格拉瑟本人亲身经历了所有这些他报道的历史,……很难有另一个史学家能够像他那样,同活生生的德国历史以及其中的事实和数据紧密相连。
  ——奥利弗·舍伊特(汉堡高等艺术学院教授)
  
  大量的细节不是来自封尘已久的档案馆,而是直接取自历史过程的现场,鲜活而真切。读者虽然在读历史,却似乎可以身临其境,随历史的脉搏而律动。
  ——陈洪捷(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

目录

第一部分
第1章 第三帝国的末日
第2章 盟国占领德国
第3章 与纳粹主义清算
第4章 黑暗中的德国
第5章 民主的复苏
第6章 积极的建设者
第7章 文化的回归
第二部分
第8章 两个德国的产生
第9章 巨大的中心国家
第10章 知识分子的荣耀与苦难
第11章 西德文化生活的二分法
第三部分
第12章 现代化与反抗
第13章 西德的文化革命
第14章 东德的配合与阻力
第15章 浮冰与暖流之间
第16章 多元的魔力
第17章 后现代
第四部分
第18章 狂喜和身份危机
第19章 文化的疑难杂症
第20章 政治疆域的模糊




前言/序言


跨越世纪的思索:战后欧洲的嬗变与文化的重塑 一部关于战后欧洲社会、政治与文化深层肌理的恢弘巨著。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国家的文化现象,而是以更宏大的视角,审视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伊始,整个欧洲大陆,特别是西欧核心区域,所经历的一系列深刻的结构性转型。它旨在解析,在一个饱受战争创伤、意识形态对立(冷战格局)与经济重建的复杂背景下,欧洲的知识分子、艺术创作者以及普通民众是如何重新定义“欧洲性”、处理历史创伤,并探寻未来发展路径的。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上下两卷,力图勾勒出战后欧洲文化景观从废墟中萌发、经历高歌猛进的“黄金时代”,最终走向多元化与身份焦虑的完整轨迹。 --- 上卷:重建的秩序与思想的熔炉(约1945-1970年代初) 第一部分:废墟上的哲学重建 本卷开篇即深入探讨了二战对欧洲核心哲学传统的颠覆性影响。纳粹主义的兴起与覆灭,使理性主义、启蒙精神等传统欧洲价值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现象学与生存论的兴盛: 详细阐述了以萨特、加缪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思潮如何迅速占据知识界高地。探讨了“自由”、“责任”、“荒谬”等核心概念,如何成为战后一代人面对历史巨变时自我定位的工具。特别分析了这种思潮在法国知识分子生活中的日常渗透,以及它如何与政治行动(如阿尔及利亚战争中的立场)紧密结合。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回归: 聚焦于阿多诺、霍克海默等人在流亡归国后的思想整合。本书细致梳理了他们对“文化工业”的早期批判模型,认为大众传媒和消费主义的兴起,并非简单的娱乐化,而是对个人主体性更隐蔽的规训。对比了他们对技术理性(Technological Rationality)的深刻忧虑,以及这种忧虑与欧洲重建工业基础之间的内在矛盾。 结构主义的兴起与对人本主义的反思: 在存在主义热情消退后,结构主义(列维-斯特劳斯、拉康)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范式。本书探讨了这种范式如何试图超越传统的人文主义主体,将文化现象置于更深层的、无意识的、语言结构之下进行考察。 第二部分:艺术的断裂与新景观 战后艺术不再满足于对古典美的再现,而是试图直接面对创伤和不确定性。 抽象表现主义的欧洲对应: 侧重分析欧洲(尤其是意大利和法国)的“无形艺术”(Art Informel)和“空间主义”。探讨了艺术家如何通过对材料的暴力处理(滴溅、涂抹、撕裂)来表达战争的非理性经验,以及这种探索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在精神内核上的异同。 戏剧的“荒诞”革命: 重点剖析了贝克特、尤内斯库等人的“荒诞派戏剧”。分析了其舞台布景的极简与对话的重复性,如何精确地映射了战后人们对于意义瓦解的体验,以及对传统线性叙事方式的彻底颠覆。 电影作为时代镜子: 深入研究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诞生及其对欧洲电影美学的影响。探讨了罗西里尼、德西卡等导演如何将镜头对准普通民众的日常困境,拒绝好莱坞式的叙事圆满,以一种近乎纪录片的方式重构战后社会的真实面貌。 --- 下卷:社会结构的重塑与身份的漂移(约1970年代中后期至世纪之交) 第三部分:社会运动与文化政治化 七十年代以降,欧洲社会进入了身份政治和反思的深水区。 “一九六八”的遗产与反思: 本卷首先回顾了1968年学生运动对既有权威体系的冲击。但重点在于分析运动失败或被吸纳后的后续影响——特别是它如何催生了女权主义、环保运动以及对殖民历史的深刻反思。 后结构主义与解构的浪潮: 详细考察了德里达、福柯、利奥塔等思想家对宏大叙事的挑战。探讨了后结构主义如何从理论层面瓦解了统一的“欧洲文化”定义,并对历史的连续性、知识的客观性提出了根本性的质疑。分析了“权力/知识”模型在批判战后体制合法性中的作用。 消费社会与异化: 转向社会学层面,关注消费主义在西欧的全面胜利。布尔迪厄的“场域”和“惯习”理论被用作工具,分析了文化品味和生活方式如何成为新的社会区隔标准。探讨了中产阶级的壮大、福利国家的完善与个体精神空虚之间的悖论。 第四部分:记忆、边缘与欧洲身份的再定位 世纪末,欧洲在面对全球化和历史责任时,文化表达转向了对“他者”的关注和对记忆的复杂处理。 历史书写的争议: 探讨了战后欧洲对纳粹大屠杀(Holocaust)记忆的集体处理方式——从最初的沉默到后来的制度化纪念。分析了围绕记忆的“政治正确”与历史真相之间的张力,以及不同国家(如德国与法国)在处理“集体罪责”问题上的差异化路径。 移民与“他者”的文学: 聚焦于战后“客工”(Gastarbeiter)带来的社会变化,以及由此催生的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学创作。分析了移民作家如何通过书写“双重文化身份”的困境,挑战了传统上同质化的欧洲民族文学叙事。 新保守主义的回潮与文化的保守化倾向: 在八十年代,随着撒切尔和科尔等领导人的上台,对战后“社会实验”的批判声浪增强。本部分分析了文化领域中对传统价值的重新呼唤,以及对多元文化主义的抵制情绪在精英阶层中的体现。 结语:迈向新千年 本书最终总结了战后欧洲文化在处理“理性与非理性”、“传统与现代”、“统一与多元”这几对核心矛盾时所展现出的持久创造力与内在张力。它不仅是对一段历史时期的回顾,更是一份关于一个大陆如何在剧烈动荡中,重新寻找其精神支点的思想地图。全书材料翔实,引用了大量一手文献、重要的哲学文本和艺术评论,为理解当代欧洲的文化基因提供了坚实的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尤其是对战后德意志文化感兴趣的朋友,绝对不容错过。它没有过多纠缠于枯燥的政治史或宏大的社会叙事,而是像剥开洋葱一样,一层层展示出战后德国社会在思想、艺术、生活方式上经历的剧烈转型和挣扎。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不仅关注了那些耳熟能详的大师的作品,更深入挖掘了那些在文化边缘挣扎、却对整体面貌产生深远影响的小人物和亚文化现象。比如,书中对“重建美学”的探讨,如何从一片废墟中寻找新的精神支撑,那种混合着羞耻感、决心和对未来的模糊憧憬,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创伤记忆”与“遗忘的冲动”之间的张力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有力的叙事,它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结论,而是引导读者去体会那个时代人们内心深处的复杂纠结。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文化土壤,孕育出了那个时期如此多极化、充满张力的艺术与思想成果。全套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拿在手上就有一种厚重的历史感,阅读体验极佳。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广度和深度兼备,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文化现象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详尽而有生命力的文化地图。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东西德文化差异时的客观和审慎。在冷战的铁幕下,两个德意志的文化发展路径如何相互影响、彼此参照,又如何走向分离,书中给出了非常精妙的阐释。比如,对于东德戏剧艺术在国家意识形态控制下的某种“隐秘表达”,作者的分析尤其到位,那些看似顺从的表象下隐藏的对自由的渴望,被捕捉得非常精准。对于习惯于宏观历史叙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视角转换器,让你从文化作品的肌理中,去触摸历史的脉搏。它不煽情,不刻意拔高,只是冷静地呈现材料,让事实和分析自然而然地引发读者的深思。这套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阅读体验却丝毫没有打折扣,更像是一场精彩的文化之旅。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和内容组织令人称道,它并非按照时间线索简单堆砌事件,而是围绕若干核心的文化议题进行深入剖析,使得整部作品的逻辑性极强,阅读起来层次分明。我特别关注其中关于“新左翼思潮对文化界的影响”的那一部分。它清晰地展示了思想如何渗透到艺术创作的每一个角落,从哲学辩论如何转化为先锋派的舞台剧,再到青年人对既有权威的质疑。书中对于那些在思潮冲击下迷失方向或找到新方向的知识分子的描述,生动而立体,让人体会到思想的巨大能量及其反噬作用。它成功地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鲜活的文化实践案例,极大地提高了可读性。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全面、深刻且具有高度辨析力的著作,它不仅记录了二十世纪下半叶德意志文化的演变轨迹,更深刻揭示了文化在民族自我救赎过程中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

评分

我原以为研究这个时期的文化史会是一件相当学术化、甚至有些沉闷的事情,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叙事节奏非常流畅,充满了洞察力,读起来有一种抽丝剥茧的快感。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老到的导游,带着你穿梭于战后柏林的咖啡馆、电影制片厂的片场,以及大学哲学系的辩论会。最让我震撼的是关于“身份重塑”的部分,战败国如何处理那段黑暗的历史,以及如何在一片真空地带重新定义“我是谁”。书中对文学界内部派系斗争的描述,对新浪潮电影的解析,乃至对流行音乐如何成为反叛旗帜的分析,都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和非凡的叙事天赋。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对具体文化产品的深入解读,还原了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侧面。读完后,我对理解现代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在二战后的文化心理结构,有了一个全新的、更具层次感的认识。这是一本需要细细品味的佳作,值得反复阅读。

评分

作为一个对欧洲现代史有着持续关注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觉得要全面理解战后德国,绕不开对其文化重塑的考察。这套书正是填补了这一空白的力作。它不像一般教科书那样将文化视为历史的附属品,而是将其提升到与政治、经济同等重要的地位,认为是理解德国如何从“废墟”走向“新生”的关键。书中对“西方化”浪潮的讨论尤其发人深省,那种在学习美国文化的同时,试图保留和构建自身独特性的复杂心态,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作者没有陷入“文化殖民”或“纯粹民族性”的二元对立,而是展现了文化交融中那种充满矛盾的创造力。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我原先认为理所当然的文化现象,背后都有着复杂的历史根源和思想斗争。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去魅”能力,它把那些被神化或被污名化的文化符号,拉回到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类境遇中去审视。

评分

《每日电讯报》年度**图书

评分

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一世,1451-1504,史上最成功、影响力最强的女性之一。童年不幸,与没心没肺的兄长争权,被当作婚姻和政治斗争的棋子。嫁给阿拉贡王子斐迪南,为现代西班牙国家打下基础。彻底驱逐西班牙的@;资助哥伦布发现美洲;建立异端裁判所;欧洲多个国家的君主都是她的后代。恩里克四世,1425-74,中世纪晚期卡斯蒂利亚最后一位庸主,他统治期间,诸侯势力大增,中央衰弱。他绰号“无能的”,既指政治上昏庸,也指性无能。他可能是同性恋者,而妻子淫乱,所以他的唯一孩子胡安娜公主的血统受到怀疑。虽然平定了异母弟阿方索的反叛,但最终王位被异母妹伊莎贝拉夺得。塔里克•伊本•齐亚德,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

评分

本书是对美国历史中一个@时刻独具匠心的讲述,作者是获得过普利策奖的美国历史学家约瑟夫•J.埃利斯。1776年的夏天见证了美国建国故事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系列事件。十三个殖民地走到了一起,纷纷赞成从大英帝国分离,而英国则派出了有史以来最庞大的舰队,打算横跨大西洋将这场叛乱扼杀在摇篮之中。大陆会议和大陆军被迫接二连三地做出决策,临时的举动却让他们造就了历史。埃利斯以生动而流畅的叙事手法,详细地考察了在这个进展顺利的时刻中的大部分重要人物,包括乔治•华盛顿、约翰•亚当斯、托马斯•杰斐逊、本杰明•富兰克林,以及英国方面的海军上将理查德•豪勋爵和威廉•豪将军。他将政治的和军事的进展作为一个故事的两条线索编织在了一起,向人们展示了这些事件之间的前后关联。

评分

本书作者杰瑞•穆勒 美国华盛顿天主教大学历史学教授。本书讲的是 资本主义从来不单单是个经济学议题。 哲学家、政治家、诗人和社会科学家几个世纪来一直不断地在争论资本主义的文化、道德、和政治影响,百花争鸣。《市场与大师》是关于资本主义思想在西方意识形态中如何形成的一本精彩的历史书籍。

评分

优惠不如以前多了,但碰到喜欢的书还是忍不住下单,这次屯了不少甲骨文系列,书很好,内容也很丰富,希望对自己有提升!

评分

这本书写的一般,主要是意识形态的不一样,读完给人的感觉就是英美外交都是好的、善意的,而中国就是故意刁难他们,这样很明显削弱了这本书的可信度。而且作者完全不提美国对kmt的军事援助和对社会 主义中国的和平演变,只能参考来看。

评分

京东自营品质好,物流速度快,售后有保证,购物还是京东。统一评价了!京东自营品质好,物流速度快,售后有保证,购物还是京东。统一评价了!

评分

之前买书看书兴趣主要集中在像二十四史的中国古代史和中国古典文学上,现在慢慢地对世界历史也很感兴趣了,就多买了些这方面的书来看,发现看其它国家的历史也一样有意思,毕竟人性是相同的,和国籍无关。

评分

乾隆统治中国的时间相当漫长,至其驾崩之时,其形象已经日趋神化。作者尽力将所了解到的乾隆个人生活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