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说 背影:我的父亲柏杨(签名本)

新民说 背影:我的父亲柏杨(签名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本城 著
图书标签:
  • 柏杨
  • 新民说
  • 背影
  • 父子关系
  • 回忆录
  • 签名本
  • 文学
  • 散文
  • 家庭
  • 情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6572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9296
品牌:新民说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0
字数:260000
正文语种:中文简体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

1.柏杨长子亲笔撰述,一部带着父亲体温的回忆录

2.附有大量家书、信件、诗词等一手珍贵历史材料

3.首度完整呈现柏杨一生,在苦难中体会爱与宽容


内容简介

柏杨去世五年之后,其长子郭本城开始动笔,重温父亲的苦难、斗志和皇皇2000万字的创作历程。《背影》的完成,也让作者更为深入地认识了父亲的精神世界。

本书详述了柏杨幼年被后母凌虐、少年失学、战乱从军、冒名读书、远渡台湾以及十年小说、十年杂文、十年牢狱、十年著史的人生经历,作者重温父亲的苦难、抗争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特感悟。希望通过这部回忆录,呈现柏杨先生“爱好和平的精神”“诚信宽恕的思想”和“坚忍卓绝的毅力”。

作者因为父母离异,曾经对柏杨先生有过诸多疏离和误解,本书也是作者走进父亲内心世界的一次心灵旅程。


作者简介

郭本城,文史名家柏杨先生长子。一九五四年生于台湾省台北市。从事文艺创作与实业贸易活动。现任柏杨文创执行长。

精彩书评

《北京晚报》:柏杨:历尽沧桑一老头

澎湃?私家历史:柏杨为何要花十年时间译写《资治通鉴》

《文汇报》:柏杨曾在防空洞中巧遇蒋介石,发现其镇定如恒

《中华读书报》2016年3月好书榜

《中华读书报》2016新书淘宝推荐(社科)

《南方日报》:走进柏杨的内心世界

绿茶书情:绿茶选书2016年第2期

凤凰江苏人气书榜【2016年第三周】

《深圳晚报》:带着父亲体温的回忆录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阅读周刊书评推荐(2016年02月19日)

《北京晨报》-人文悦读(2016-02-21)


目录

1 混沌年代  诞生中原

2 生母早逝  继母凶暴

3 慈母恩重  山高海深

4 外祖父母  呵护备至

5 良师启蒙  恶师鞭挞

6 两位父亲  背影不同

7 继母吸毒  倾家荡产

8 西安事变  联合抗日

9 丑陋帝国  掠夺侵略

10 珞珈欢曲  夺命悲歌

11 婚丧喜庆  逃离故乡

12 大隧道案  惨绝人寰

13 买假造伪  遭除学籍

14 再接再厉  复制证件

15 国仇家恨  日本投降

16 回到东北  福祸并至

17 横渡海峡  登陆台湾

18 三天饱饭  妻离子散

19 十年杂文  刀笔如削

20 大力水手  惹出大祸

21 诬陷逼供  拐骗栽赃

22 十大罪状  死刑起诉

23 锥心泣血  上诉万言

24 冤气之歌  长恨之歌

25 恶魔岛上  珍贵友谊

26 忠贞叛徒  同埋一丘

27 写史写诗  狱中家书

28 隔壁软禁  黑牢无期

29 人权外交  获释回台

30 劫后余生  再遭围剿

31 监狱文学  赠与恩人

32 应邀出访  新马欧美

33 十年译写  资治通鉴

34 故土情思  重返家园

35 人权价值  普世共通

36 生命斗士  柏杨全集

37 平反冤狱  恢复名誉

38 与世长辞  生态海葬

39 根留两岸  缅怀传承

40 驻足高岗  永垂不朽


精彩书摘

《丑陋的中国人》文化反思
  一九八四年九月二十四日,父亲应美国爱荷华大学之邀赴美,参加国际作家写作计划。在学校有一场演讲,主题也是“丑陋的中国人”,他强烈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以及“不能团结”等现象,归结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滤过性病毒,使我们子子孙孙受了感染,到今天都不能痊愈”。父亲毫无保留、畅所欲言,全场都是他忠实的听众,结束后也引起留学生广泛的讨论。
  美国有一本《丑陋的美国人》,美国国务院认为它是“确实刺激思想”的好书,当作治国的镜子和社会学的参考,以期修正民族性的各种“丑陋”。日本也有一本《丑陋的日本人》,作者是人类文化学者高桥夫教授,这本书在日本却遭到查禁,高桥夫还因为书中言词犀利受到民众辱骂。这就是东、西方人文素质的不同。父亲并没有否定中国的历史文化,只是批评中国的文字狱和八股文是酱缸文化的源头,爱之深、责之切。
  在演讲之后,父亲就拿到一份完整的录音带,这才促成日后《丑陋的中国人》一书的问世,并于一九八五年当选台湾最有价值和最畅销的一部书。书的封面上,有这么一句话:中国人,是一个迷失在浓厚酱缸里的族群,需要警醒。是的!《丑陋的中国人》是二十世纪末叶知识分子在沉痛的反省之后,向自己民族所击出的一记警钟。父亲写这本书时,已经在台湾三十多年了,三十年没回大陆了,是他看到台湾及海外华人中存在的许多现象,有感而发所写的。他说:“没想到,同样的问题,也普遍存在大陆中国人身上,这是一个共性的问题。”有的知识分子能够警醒,有的保守分子却勃然大怒。
  父亲自认是中国人,而且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才敢不讳言地指出自己人的缺点。如果是美国人在骂我们,你的感觉会如何?
  书中有一段:“掌握权力的人,认为只要没有人指出他的错误,他就永远没有错误。……思维一元化的人是难免的……有几个人能闻过则喜、闻善言则拜?”其实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他跟孟子一样,演讲的主题是“人性本善”,不知道会有几个人去听?父亲认为,人性本来就是善恶交战的,中国人太不知反省、太不承认事实,也太不接受诤言。
  好多人跟只刺猬一样,为了保护虚空的自己,不断地反应过度,永远将刺朝外,闻风色变。
  父亲这次爱荷华之旅,是由爱荷华大学出一半经费,再由爱荷华燕京饭店老板裴竹章先生捐助一半。裴竹章先生是美裔华人,但没回过中国,他并不认识柏杨,就能慷慨赞助,使大家非常感动。裴竹章先生说:“我在看柏杨的书之前,我觉得中国人了不起,看完书之后,才发觉……”这也展现华人社会的中高阶层,开始能逐渐地反省、检讨与改善自己了。
  一九八八年开始,《丑陋的中国人》陆续译成了英文、德文、日文和韩文,进入多国市场。也从这年以后的一两年开始,中外学者和作家评论父亲生平事迹的著作,突然多了起来,并且扩大到演艺界,为日后的《异域》拍成电影,和《龙眼粥》拍成电视剧,在新加坡上映,埋下了亚洲市场水到渠成的种子。
  ——摘录自《背影:我的父亲柏杨》,郭本城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定价48元

前言/序言

先父柏杨在1949年离开大陆来到台湾,当年他30岁。他在台湾度过了60年的岁月,这60年,他写了2000多万字,出版了200多本书。即使是身系囹圄、在最恶劣的环境里,他还是坚持文学创作:他利用早餐吃剩的稀饭涂在报纸上,好几张黏在一起,形成一张坚硬的纸板,随后就靠坐黑牢墙角,把纸板放在大腿上,借着微弱的灯光,眯着眼睛,坚毅地紧握着笔杆,持续他的“监狱文学”创作。

父亲的监狱文学作品《中国人史纲》第一章,有这样一段像诗一样的文字:


中国版图像一片和平宁静的海棠叶,台湾岛和海南岛,像镶在叶柄下方的两颗巨大珍珠,南中国海诸岛,则是无数散落在碧绿海水中的小的珍珠群。


这就是父亲心中永远深爱的故乡。在他心里、在他眼底、在他口中、在他笔下,他的故乡是那么的辽阔广袤、那么的美、那么的高贵。他的故乡,当然也是我们五位柏杨儿女的故乡。跟父亲一样,我们也都深爱这块美丽宏阔的土地和敦厚善良的人情风俗。

2008年4月29日凌晨,父亲在台北庚辛医院辞世,享年89岁。在他老人家过世之后两年多,也就是2010年的9月12日,我们将他移灵到了河南省新郑市文化气息浓厚、绿意盎然的“福寿园陵园”,父亲重回他所深爱的故乡,和故乡芬馨的泥土永远地融合在一起了。当天晚上,我在宾馆写下这首诗来缅怀父亲:


回到故乡


为什么你不再说话?

为什么你没有回答?


你是否厌烦了我们?

你怎么忍心不理我们?


为什么不再看见你的身影?

为什么不再听到你的诤言?


你是否嫌弃我们?

你怎么忍心拒绝我们?


我们寻索你的脚踪,

祈你降临我们碎梦之中。


闻到覆盖在你身上的菊瓣馨香,

我们缅怀你言语的芬芳。


你的身体已融入天地,

你的精神也永世长存。


今天你回到故乡,

亲吻和平宁静的海棠叶香,


你安详地闭着眼睛,

沉睡在以马内利的梦乡。


不再看到你的笑颜,

却常听到你在叹息,

荡漾在世间愁肠。

思念你托着脸庞,

慈祥微笑眯望着我们。


也许是在嘲笑我们,

丑陋的依然丑陋,

善良仍在水深火热。


你已经得着了释放,

脱离世界的捆绑,

脱离丑陋的病苦罪魔。


你已经回到幸福的故乡,

安息在以马内利的梦乡。


直到父亲离世五年之后,我才提笔撰写这本《背影》,主要是让父亲“爱好和平的精神”“诚信宽恕的思想”以及“坚忍卓绝的毅力”得以传承与发扬,因为现在的社会,人们太优渥、太自满,也太脆弱、太容易遗忘。在撰写《背影》的过程之中,我更深一层地认识了父亲。看着父亲这一生走过的身影,我热泪盈眶。我疼惜他童年生活的孤苦无依,悲痛他十年冤狱的惨磨苦难,更钦佩他有容乃大的宽容精神,和知恩图报的感悯襟怀。年龄随着沧桑经历而增长,我努力让时间倒流,追忆模糊往事的点点滴滴,以及父亲苦难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我感同身受,不禁让自己浸润在极度思念父亲的感伤之中。


在写到1968年父亲遭到逮捕,被诬陷及惨遭刑辱的几段时,我不断擦拭难以克制的泪水,我暂停一下,写下了《悲伤的思念》这首诗,来发泄我的情绪:


我痛得心肺灼烈,

是我的傲骨正在碎裂。


冤怨在沸腾爆裂,

诗词也淌着血泪。


我爱这个社会,

却侵蚀让我残生哽咽。


这是个无理的社会,

我已经身心俱裂!


人生如何进退,

要有自己的智慧。


多少人心中污秽,

何时才能痛彻领会?


我爱这个社会,

不断以真心面对。


我生命已经遭到压碎,

何止是支离破碎。


我的心绞痛陈列,

这是残忍的消费。


我们要忏悔面对,

生命中要有是非错对。


许多大陆友人,即使是年轻人,对“柏老”都非常熟悉,这让我很惊讶,也很感动。这是一个书香社会的传承,也是人文思想的进展,青年知识分子能带动风潮,也让逐渐老去的我们充满了希望。而这种现象,在大陆尤其明显。我应该说,在我们的故乡,已经很强烈地感觉得到这种振奋人心的氛围。

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时代,而重视礼仪、温和恭俭与喜欢读书的下一代,已经可以确定未来的人生,是何等光明灿烂了。

我祈盼这本书,能唤起大家对先父的追忆,也让我们都能更认识先人奋斗的过程,学习那坚忍不拔的毅力。即使处在悬崖饥虎、巨涛恶海的生死关头,也要充满信心和希望勇敢地面对,为着人最后的尊严,克服所有的艰难而绝不逃避,自始至终都要有“大是大非”的坚持,让濒临熄灭的生命和破碎的灵魂,得着恢复和成全,并能够原谅过去所有的施暴之人,化为大爱回馈社会和国家,以及回馈曾经施恩加惠之人。

感谢台湾读者的支持与爱护,让《背影》能够在台湾热销。现在能够在大陆发行,我怀着感恩的心,尤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是一个信誉优良的著名出版集团,能够肯定这本书,让我非常开心,更是万分荣幸。希望大陆的读者都能够喜欢柏杨,更能够喜欢柏杨的《背影》,并能给我多多的指教,使我更加成长。


“唯有‘爱’,才是超越世代的东西。”最后,让我献上父亲的这句话,与您共勉之。

2014.09.04



《新民说》 作者:梁启超 内容简介 《新民说》是近代中国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梁启超的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集。这部著作诞生于清末民初剧烈动荡的社会变革时期,是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流亡海外期间,针对中国“积弱不振”的根本原因,为唤醒国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倾力撰写的思想结晶。它并非一部结构严谨的学术专著,而是由一系列政论文章汇集而成,集中体现了梁启超对“新民”思想的深刻剖析与不懈呼吁。 一、时代背景与创作动机 《新民说》创作于二十世纪初,彼时的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列强的侵略步步紧逼,甲午战争的惨败和戊戌变法的流产,使梁启超深刻认识到,仅仅依靠制度的修补或技术的引进是无法挽救中国的。他认为,造成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国民精神的萎靡和国民素质的低下,即“国民性”出了问题。因此,他将救国图强的核心目标聚焦于“新民”——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公民品格和健全人格的新国民。 梁启超流亡日本期间,通过创办《新民丛报》等刊物,以笔为枪,持续不断地向国内外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子阐述他的新民思想。这部文集正是这些重要政论的精选和汇编,承载着他“唤醒沉睡的国民”的急切愿望。 二、核心思想:“新民”的内涵与实践 “新民”是梁启超思想体系的基石,其内涵极其丰富,涵盖了国民的道德、智力、体力和群体的组织能力等多个方面。 1. 唤醒“公德”与“私德”的平衡: 梁启超尖锐地指出,旧中国的国民充斥着“私德”的完善(如孝悌忠信),却严重缺乏对国家、社会负责的“公德”。他强调,现代国家需要建立在公民的公德意识之上,即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没有公德,集体行动便无从谈起,国家也无法有效运转。 2. 培育“权利观念”与“义务观念”: 在传统思想中,民众往往只知服从和义务,而缺乏对自身权利的认知。梁启超主张,新国民必须同时理解并践行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认识自己的权利是争取自由的前提,而履行应尽的义务则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生存的基础。 3. 塑造“进取的精神”与“冒险的胆识”: 梁启超认为,中国国民的性格中存在一种根深蒂固的“安全感”和“守旧性”,畏惧变革,缺乏开创新局面的勇气。他大力提倡学习西方文明中那种积极向上、勇于竞争、敢于冒险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经济活动中,更体现在对真理的探索和对政治变革的参与上。 4. 强调“尚武”与“体格”的强健: 在《新民说》中,梁启超专门辟文论述国民的体魄问题。他批评了传统文化对文弱、阴柔之美的推崇,主张培养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他认为,一个虚弱的民族不可能在世界舞台上立足,强健的体魄是支撑强大精神力量的物质基础。 5. 倡导“趣味的普及”与“审美的提升”: 与以往只关注政治、经济的改良派不同,梁启超将审美和趣味的培养纳入“新民”的范畴。他认为,国民趣味的低俗化是精神贫瘠的表现。提升对艺术、自然和生活美的感知能力,有助于陶冶情操,使国民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从而避免陷入机械化和功利主义的泥潭。 三、对“国民性”的诊断与批判 梁启超在书中对中国国民长期存在的弱点进行了深刻的“解剖”: 疏懒与苟安: 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缺乏紧迫感。 畏难与欺弱: 对强大的敌人感到恐惧,却热衷于欺凌弱小。 盲从与墨守成规: 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习惯于听从权威,思想僵化。 嫉妒与“恶人有恶报”: 对成功者心生嫉妒,相信不劳而获或恶有恶报的宿命论,阻碍了个人奋斗和创造力的发挥。 四、文学风格与历史地位 《新民说》的语言风格是梁启超的标志性特征——雄浑奔放、气势磅礴,极富感染力和煽动性。他擅长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将深奥的政治哲学道理转化为深入人心的口号和呼吁。他的文字如同奔腾的江河,极大地激发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和变革精神。 作为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阐述国民素质对国家命运影响的著作,《新民说》超越了单纯的政治论战,触及了深层的文化心理和国民改造层面。它不仅为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也对后世的教育、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不可绕过的重要文献。它所提出的“塑造现代国民”的议题,至今仍具有警示和反思的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几页,就被作者那股子凛冽又充满韧劲的文字风格所吸引。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最寻常的片段描绘得如同史诗般厚重,又能在最宏大的叙事中,精准捕捉到人性的细微颤动。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作者思想的深度对话,他的思辨性极强,总能在看似不经意的叙述中,抛出一些能让人停下来反复咀嚼的观点。文字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时而如急风骤雨般酣畅淋漓,时而又回归到涓涓细流般的细腻描摹,张弛有度,读起来酣畅淋漓,却又需要高度集中精神去跟上他的思路。这种文字的密度和深度,让我不得不放慢速度,甚至需要时常停下来,在脑海中构建出他所描绘的那个复杂的世界观。它绝不是可以轻松“刷完”的作品,更像是一坛需要时间去品味的陈酿,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

评分

从散发出的那种强烈的时代气息来看,作者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肌理和文化氛围的捕捉极为精准和深刻。他没有停留在肤浅的事件罗列上,而是深入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困境与集体无意识之中。描述生活细节时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比任何激烈的控诉都更具穿透力。比如,对某种特定情境下人们表情、举止的描摹,寥寥数笔,就能勾勒出一个时代的侧影,那种压抑感和挣扎感,透过纸面都能清晰地感受到。这不仅仅是一本记录个人经历的书,它更像是一面透视镜,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或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真实状态和内心挣扎。这种对“在场感”的营造,是很多当代作品所缺乏的,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仿佛亲历了一场时代风暴。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质感,拿到手里沉甸甸的,那种老旧纸张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瞬间把我拉回了那个特定的年代。装帧的细节处理得非常用心,每一个折痕、每一处烫金都透露出一种对内容的尊重。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扉页,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选择和排版上的精心雕琢。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沉浸其中,去探寻那些被时间尘封的记忆与故事。封面上的那张老照片,定格的瞬间充满了故事性,人物的眼神里藏着太多复杂的情绪,让人不禁猜测,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一段波澜壮阔的人生轨迹?整体的视觉呈现非常成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也是一种享受。我特别喜欢它那种不张扬却自成一派的古典美学,让人感觉这本书的内容必然也是经过反复锤炼的精品。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结构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惊喜,它并非那种线性叙事的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了多层次的、交织穿插的手法来构建叙事空间。作者在时间线上自由穿梭,上一段可能还在追忆某个模糊的童年片段,下一段立刻转入对某个重大历史事件的深刻剖析,这种跳跃性非但没有造成阅读的割裂感,反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张力,仿佛一张巨大的、精密的网,将所有的线索慢慢收拢。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考验了作者的功力,也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需要读者主动去梳理、去连接那些看似散落的珍珠。能将如此复杂的结构处理得井然有序,足见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高超的叙事技巧。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一种解谜的乐趣,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时间褶皱里的关联。

评分

关于这本书的体例和装帧上的选择,我个人认为是非常大胆且富有深意的。尤其是那些穿插其中的旁注或者注释部分,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补充,更像是作者在叙事间隙对自身思想的自我辩驳或补充说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对话体”。这种非主流的排版方式,打破了传统书籍的阅读惯性,迫使读者以一种更加批判和主动的姿态去面对文本,时刻保持警醒。它似乎在提醒读者:你所看到的,不是唯一的真相,而是被精心组织和呈现的视角。这种内在的自我审视与文本的交织,使得整本书的文本层次变得极其丰富和立体,阅读体验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与回馈。它拒绝被简单定义,这种“不驯服”的姿态,恰恰彰显了其内容的份量与深度。

评分

在这一场浪漫而艰辛的旅行中,他们彼此都得到了成长,更真切地倾听了内心的声音,两个人的感情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只是他们还会在一起吗?

评分

本书讲述了自由的故事,解释了为什么自由与其说是“西方的”、毋宁说是“英国的”独特发明。它向我们揭示了欧亚大陆西端一角湿冷孤岛上的居民如何偶然间发现了国家是个人的公仆而非主人的观念。

评分

这本书很好读,理论性强但不枯燥,文字也通俗易懂,可能与从课程讲授中提炼出来有关,但也因此感觉很多东西点到为止,没有展开,应该与之前的具体研究结合起来看可能理解会更为透彻。 整本书读下来,觉得最有启发性的是关于不同区域发展道路不同的理论和核心边缘区理论。打破了以往强调文化统一性,同心圆的思维,好评!

评分

发货速度快,帮朋友下单的,希望他能喜欢。

评分

谭盾、徐冰、阮义忠、樊锦诗、常沙娜、柴剑虹联袂推荐;

评分

和牡丹亭一单,非常划算!

评分

书不错,而且价格叠券300-180!太给力了!

评分

本书记录了他对俄亥俄农场童年时光的回忆、成年生活的奔波、养儿育女的苦乐,以及年近八旬时身患癌症的痛苦。

评分

给单位买的,速度很快,质量不错,希望做一些全套书的链接方便一套一套地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