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胡宗南夫人深情回忆,畅销台湾半个世纪的感人传记
2.一部呈现胡宗南情感、家庭生活的温婉力作
3.作者陪伴胡宗南三十年, 点滴叙写饱含情感的温度与张力
4.山河巨变、漫天烽火,无法阻挡他们追求爱情的脚踪
5.一个特殊家庭的悲欢离合,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沧桑巨变
一九三○年,叶霞翟与胡宗南因一张照片结下情缘;一九三七年抗战前夕,他们互定终身。随后她远赴美国游学,他奋战在抗日前线,但是二人没有忘记彼此的约定。十年之后,他们终成眷属。赴台后,相伴十二年,胡宗南在她的陪伴下,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本书由叶霞翟撰写,讲述与胡宗南相爱、相伴三十年的生活点滴,文字温婉质朴,情感真挚动人。通过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沧桑巨变。
叶霞翟(1914~1981),1947年春与胡宗南结婚,台湾著名教育家、散文家。上海光华大学毕业,获乔治•华盛顿大学政治系学士学位,威斯康辛大学政治系硕士、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光华大学、金陵大学。1949年后任台湾教育部门特约编纂,台北师范专科学校校长,退休后专任文化大学家政研究所所长。著有《家政概论》《家政学》,论文集《婚姻与家庭》《主妇与青年》,散文集《军人之子》《山上山下》等。
辑一
一张照片
万卷诗书
黎明前后
甘苦之间
再接再厉
求学问道
天地悠悠
辑二
结婚十周年
倾诉
茫茫一百日
去年中秋夜
大将军的小故事
梅林花开
附录
要做大丈夫
——先父胡宗南将军逝世三十周年纪念 / 胡为真
三分之一
——先父胡宗南将军逝世四十周年纪念 / 胡为真
醉美三峡
——思念母亲 / 胡为美
坦率地说,一开始我有些担心这类题材会过于沉闷或说教,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设。作者的笔法,时而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在分享人生的智慧,时而又像一个心有不甘的少女在记录青春的遗憾。这种情绪上的多维性,使得全书的阅读体验极为丰富。书中对权力中心边缘地带生活的描绘尤其引人入胜,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氛围,被作者捕捉得淋漓尽致。文字中透露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淡然和释怀,但那份淡然之下,依然能感受到过往岁月中经历的惊涛骇浪。语言组织上,我感受到了明显的时代烙印,那种老派的、讲究章法的句式,读来别有一番韵味,绝非时下流行的那种快餐式叙事可以比拟。读完之后,留下的不是简单的故事梗概,而是一连串关于命运和选择的哲学思考。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老酒”。它的魅力不在于制造戏剧性的高潮,而在于那种绵延不绝、深入骨髓的真实感。作者的叙事策略非常高明,她没有试图去评判历史的是非功过,而是将自己作为一个记录者,忠实地呈现她所见证的一切。这种克制的表达,反而比任何激烈的控诉都更有力量。我尤其喜欢其中穿插的那些对传统文化和生活哲学的体悟,它们像锚一样,将故事牢牢地定在了特定的文化土壤上,使得整本书的格局一下子打开了,不再仅仅是一个人的回忆,而是特定阶层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精神图景。文字的质感是温润的,没有锐利的棱角,却能像涓涓细流一样,慢慢渗入读者的内心深处,留下悠长的回味。它是一份珍贵的口述历史,也是一份饱含深情的生命回顾录。
评分这本回忆录的文字,读起来就像是走进了那段尘封已久的岁月里,笔触细腻得让人不禁屏住呼吸。作者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了她所经历的那些风云变幻的瞬间,却没有过多渲染情绪,反而让那些历史的重量感更加沉甸甸地压在心头。读到某些段落,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味,看到那些鲜活的面孔在眼前一一闪过。尤其是一些关于日常生活琐事的记述,那些看似平淡的细节,反而折射出那个时代背景下人物的坚韧与不易。这不仅仅是一位将帅夫人的自述,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一个特定群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文字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时而舒缓如山间清泉,时而又像暴风雨前的宁静,张力十足,让人欲罢不能。整本书的叙事结构流畅自然,没有丝毫堆砌辞藻的痕迹,一切都显得那么真诚而朴素,这种质朴的力量,恰恰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评分翻开这本书的瞬间,我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所吸引,它不像教科书那样严肃刻板,而是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和生活的温度。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她不是一个宏大的历史叙述者,而是一个身处漩涡中心,却努力保持清醒的观察者。那些关于家庭伦理、个人情感与时代责任的交织与冲突,被她娓娓道来,真实得让人心痛。特别是那些对人情世故的描摹,那种在特定环境下,人们不得不做出的权衡和牺牲,读来让人深思。文字的韵律感非常强,那种老派的、饱含文化底蕴的表达方式,与书中描述的场景交相辉映,营造出一种既疏离又亲近的奇妙阅读体验。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复杂人物关系时的克制,她没有简单地去褒贬任何一方,而是将复杂性留给了读者自己去体会和判断,这种尊重读者的态度,是许多现代回忆录中难以寻觅的珍贵品质。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简直就是一幅工笔细描的历史画卷。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都被作者用极其精准的词汇细致地勾勒出来,没有一丝含糊不清之处。我常常在想,要记录下如此纷繁复杂的往事,需要多么强大的记忆力和多么冷静的梳理能力。它不同于那些充满煽情色彩的文学作品,这里的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了岁月的打磨,沉淀出了坚硬的光泽。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耳边能听到老式留声机的乐声,闻到旧式家具散发出的木头香气。作者对于细节的执着,让那些逝去的时光拥有了触手可及的质感。这种细节的堆砌,非但没有拖沓之感,反而构建起一个无比坚实可信的叙事世界,让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它提供了一种罕见的、从内部审视历史的机会,角度刁钻而又极其深刻。
评分正在品读 读完在追评
评分*学家,代表性著作有:《法治论》、《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宪政的中国之道》,另著有随笔集《桃李江湖》、《孤独的敏感者》。其中,1989年与程燎原合作《法治论》,是九十年代国内外极具影响的学术著作,“国内系统研究法治理论的开山之作”;《宪政的中国之道》对中国百年宪政思想史的研究,是一种真正本土化的学术
评分正如杨炼所说:“他像个灵巧的内心侦探,善用对话这一独特文体,跟踪、追寻、审视、厘清当代中国文学诸大家。”
评分★ 一位资深艺术评论人的“单口相声”,现代艺术也可以这样有趣生动——没有抽象的概念,没有拗口的术语,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讲述现代艺术的故事。
评分※编辑推荐※
评分吉恩在一次专访中笑言,如果这本书没让你流一滴泪,他就把你买书的钱退还。
评分有签名 装祯精美 非常好
评分很喜欢各种口述历史,看看当年的状况如
评分我让西西弗留在山下,让世人永远看得见他的负荷!然而西西弗却以否认诸神和推举岩石这一至高无上的忠诚来诲人警世。他也判定一切皆善。他觉得这个从此没有主子的世界既非不毛之地,亦非微不足道。那岩石的每个细粒,那黑暗笼罩搭讪每道矿物的光芒,都成了他一人世界的组成部分。攀登山顶的奋斗本身足以充实一颗人心。应当想象西西弗是幸福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