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近代立宪史扛鼎之作,中纪委2014年度推荐图书/凤凰网2014年度十大好书《法的中国性》的姊妹篇。
2.1840—1919的政法变革是一个不可替代而又极富历史和实践意义的理论标本,为什么“富强焦灼感”替代“立宪主义”的本体论价值成为中国近代立宪的规定性情绪?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此间面相复杂、歧义丛生的政制思想谱系?于今日而言, 其能够开放出来的实践意义又有哪些?
王人博,著名法学家,代表性著作有:《法治论》《权利论》《法的中国性》《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等,另著有随笔集《桃李江湖》《孤独的敏感者》。其中,1989年与程燎原合作《法治论》,是90年代国内外极具影响的学术著作,国内系统研究法治理论的开山之作,被评为“1978-2014影响中国十大法治图书”;《法的中国性》荣获中纪委2014年度推荐图书、凤凰网2014年度十大好书、法制日报2014年度十大法治图书等。
代序 中国的近代性
受损的传统世界
一 一个因应变故的新方略
二 西学对中学的冲击
三 “君民共主”思想的确立
四 遗产与资源
西方的诱惑
一 制度的重要性
二 传统与西化
三 在中西之间
四 以自由为体
求生之道
一 预备立宪
二 宪法性文件
三 宪制的“预备”
革命
一 论战
二 革命中的隐患
三 用心很苦的“临时约法”
四 探求新方案
“五四”思想
一 告别传统
二 惟民主义
三 自由主义
结语 历史的意义
一 文化的实用主义
二 中国目标
三 政治的激进主义
近代性这个概念具有暧昧性。它自身无法回答“谁的近代性”以及“如何近代性”。毫无疑问,近代性是西方扩张的一个结果。这样说,并不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否定西方,而是描述一个事实;“扩张”在这里是个中性词。也就是说,西方从自己的过去,那个离自己很近的“中世纪”走出来,通过与自己的过去对峙的方式认识自己。与过去相比,现在的自己无疑是个“新我”,而如何确证这个新我的主体身份,光有“中世纪”这一面镜子是不够的。历史反射出来的只是一个镜像,它还需要一面实体性的镜子。
这便是“东方”。作为东方中国的近代性,便是西方入侵/扩张的一个结果。西方大踏步地前进,中国则节节败退。在这凯歌高奏的前进队伍里,既有到处寻找买主的资本意志,也有探险家冒险的激情,还有为了建立普遍神圣王国的传教士的宗教献身,当然也有手握兵刃的军事征服。正是在这进与退的关系中,西方在东方以及中国的身上验证了自己的理性、科学、解放、实证主义的威力,并进一步确认了自己的近代性。相反,在败北的中国这里,自己因为失败与被征服而无法确认自己。与前进的西方相比,败北的中国则是非理性、愚昧、奴役、空虚、颓废的代词,而这个代词的发明也是西方的。就是说,理性是西方的,非理性也是西方的。中国在这滴着血的近代性中丢掉的不仅是自己的领土和主权,而且还丧失了命名自己的权利。欧洲是欧洲的,亚洲也是欧洲的。我的意思是说,这里的“亚洲”,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地理学概念,它或多或少也带有某种意识形态的色彩。人类居住地是西方根据自己的理性、科学丈量和测算而划分命名的。亚洲既在欧洲之东,也在欧洲之后。
作为东方国家,中国和日本正是在这“前进—后退”的二元结构里,展开了自己的近代性。日本的近代性更多表现的是“顺从”,而中国因为落后显现的则是“抵抗”。日本的近代性带有二重性:无论是“脱亚入欧”还是“兴亚抗欧”,中国这个因素一直是绕不过去的。要“入欧”首先是要“脱亚”,为什么不说“脱日入欧”呢?因为日本要“脱日”那就不是日本了,而成了虚无;“脱亚”之“亚”的真实意思是中国,“脱亚”首先得“脱华”,不脱去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就不可能“入欧”。“脱华”就须极端地强调中日之间的差异性,“脱华”即是去华,“支那学”便提供了“去除”意义的“学术”基础。进步主义在日本始终是一种悖论式存在:它既能解释欧洲“入侵”日本的根据,“超克论”就是为了反抗这个根据;但又须依赖它来解释日本侵略中国的正当性。所谓“兴亚抗欧”也是以中日极端差异化为前提的,因为正是这种差异才可以解释日本为什么会是“兴亚抗欧”的主角。竹内好把日本的这种近代性称作“优等生文化”。“优等生文化”便是“兴亚抗欧”的根据。
中国的“抵抗”则主要表现为在西方面前的极端落后性。这种落后性可以用反动势力的强大进行解释,也可以用中国国家自身的性质来说明。这倒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中国的所有西方意义上的进步之路全都被堵死了。当上层官僚的异议都成为禁忌,中国革命只能越来越向下层民众推移,“下层革命”就成了中国抵抗的方式。而抵抗,则凸显了中国近代性的特质。无论我们有多少不情愿、不甘心,也无论我们对历史做过多少次假设,我们无法、也无能接纳西方的“进步”则成了一种最严酷的事实。而不断革命成了我们的近代性自身。
这种因极端落后而产生的抵抗也沉积了中国的民族性格,而这种性格在我们个体身上渗出来的便是鲁迅。
竹内好说,“当所有通向进步的道路都被封闭了,所有新的希望都被粉碎了的时候,才能积淀起鲁迅那样的人格吧。不是旧的东西变成新的,而是旧的东西就以它旧的面貌而承担新的使命——只有在这样一种极限条件下才能产生这样的人格”。
鲁迅自己也说过,“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还说,“倘说为别人引路,那就更不容易了,因为连我自己还不明白应当怎么走。……我只很确切地知道一个终点,就是:坟。然而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无须谁指引。问题是在从此到那的道路。那当然不只一条,我可正不知那一条好,虽然至今有时也还在寻求”。
鲁迅的本质是绝望的,是因为绝望而生发出了希望,希望始终存在于绝望中。也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无路可走所以必须前行。“前行”就存在于绝望与希望的拉扯中,无路上的行者便是鲁迅的身影。在鲁迅的人格中,始终存在一种“梦醒之后无路可走”的绝望感,而他偏偏要做一个“无路上行走”的行者。
为什么明明知道前方是“坟”还要苦苦前赶?他对此的解释是:“虽然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绝望,因为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因绝望而反抗绝望,又因绝望而为希望悄然留下了一道细细的缝隙,“因为无望所以抱着希望”(本雅明)。实有存在于虚无之中,虚无也成就了反抗绝望的力量。这便是鲁迅那种“向死而存”“向死而行”的悖论式存在。
这是否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近代性存在方式呢?
这是以前的一本小册子。“以前”的意思是说,如果现在来写或许会有些不同,当然,也只是“或许”。这小个册子在历史学家的眼里可能一文不值,而在思想家眼中肯定又“不够思想”,它自身可能就是一种无用的存在。无用之用便是有用——出版家之所以要重新再版,原因大致在此。
印度学者査特吉说过,(对印度来讲)落后就是进步的障碍,同时也是我们自己的自身。
这或许也是中国近代性的宿命?!
王人博
2015年4月1日
坦白讲,最初我被这本书的厚度和学术性略微震慑,但一旦沉浸进去,那种知识的饕餮盛宴便让人欲罢不能。它的结构安排极具逻辑美感,章节间的过渡衔接得浑然天成,仿佛是一部精妙的交响乐,各个声部在不同的乐章中交替出现,最终汇合成一个宏大而统一的主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坚实的跨学科能力,他游刃有余地在政治学、社会学、文学批评的领域间穿梭,用不同学科的语言来解读同一批文本和事件。这使得全书的论证立体而多维,避免了单一学科视角的局限性,给予读者一个更加丰满、更接近真实历史现场的认知体验。
评分阅读这本著作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历史,不如说是一次与近百年前的知识精英进行深度对话的体验。书中所探讨的,关于文化身份的焦虑、传统与现代的拉扯、以及如何建构一个面向未来的“新公民”,这些议题在今天的社会依然有着惊人的现实回响。作者没有回避历史的悖论和矛盾,他坦诚地展示了那个时代改革派知识分子在理想与实践之间的巨大落差。特别是关于知识分子在政治动员中的角色定位,以及他们对民众教育的期盼与失望,这些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反思,极大地触动了我。读完之后,我对“中国如何走向现代”这个问题,有了一种更加审慎和敬畏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老练,它既有宏大的时代背景铺陈,又有对关键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我常常在阅读时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能亲耳听到梁启超那种慷慨激昂的演讲,也能感受到章太炎在文字背后坚韧不拔的抵抗精神。作者在处理史料时,展现出一种近乎匠人的精准,大量的原始文本被巧妙地编织进流畅的论述中,使得那些抽象的思潮有了坚实的文本支撑。更难得的是,作者的笔调充满了对那个时代人物的尊重与理解,没有用后世的视角去轻易批判他们的局限性,而是致力于还原他们所处的语境,探讨他们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所能做出的最佳选择。这种温和而深刻的叙事,让历史人物不再是教科书上扁平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探索者。
评分对于一个长期关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极为宝贵的理论工具。它不仅仅是关于“发生了什么”,更是关于“人们是如何思考和理解正在发生的一切”的深度挖掘。我尤其关注作者如何构建“近代性”这个概念的谱系,从早期的器物层面引入,逐步深入到制度、伦理乃至个体精神层面。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框架,极大地帮助我理清了近代中国思想史脉络的复杂性。它揭示了许多我们在今天看来似乎是理所当然的观念,在那个时代是如何艰难地被一步步塑造、争夺和确立的。这本书迫使我反思,我们今天所依赖的许多“现代”基石,其根源究竟可以追溯到哪些激烈的思想冲突与妥协之中。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像其他历史著作那样仅仅罗列事件,而是深入剖析了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内部思想的激荡与演变。我特别欣赏作者如何将那些复杂的哲学思辨与社会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读这本书,就像是跟随一群思想先驱者走过了一段充满迷茫与探索的旅程。他们试图用西方的思想框架去理解和重塑一个古老的国度,这种挣扎与创造的过程,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关于“国民性”的讨论部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褒贬,而是展示了不同流派之间微妙的张力,他们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定义“现代”,以及这些定义如何影响了他们对政治改革的设想。那种思想交锋的火花,即便隔了百年,读来仍令人心潮澎湃,感觉自己也参与到了那场定义中国未来的世纪大辩论之中。
评分书的内容非常的好,贱的书要多买哦,以后可能会涨价。
评分薄薄的一本小书,可以慢慢的阅读
评分《画的秘密》作者马克-安托万·马修烧脑神作之二,是一次挑战漫画极限的艺术实验。
评分正版,不错。这个商品还真好,非常喜欢,也很欣赏京东的售后服务和配送速度真的不错,买东西就在京东买,选自营没有错更:多正品保障更多售后保障更快到货和退换速度无人能敌,看天下网购发货速度谁最快答京东商城售后服务谁最好答:京东商城配送服务谁最强:京东商城,品质保障谁最棒答:京东商城,正所谓:要问电商哪家强,中国网购数京东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
评分买了一堆新民说的书,看了不错!
评分看看近代史另一种解读方法
评分还不错 满意 价格划算 书还没看 应该很有意思
评分欧洲艺术漫画奇才马修全新烧脑神作
评分新民说不错,终于在京东618的日子,凑齐了这套书。非常棒,精装印刷,很大气。内容更不必说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