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说:中国的近代性(1840-1919)

新民说:中国的近代性(1840-191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人博 著
图书标签:
  • 近代史
  • 中国近代史
  • 新民说
  • 思想史
  • 文化史
  • 社会史
  • 政治史
  • 近代中国
  • 历史
  • 19世纪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6517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96755
品牌:新民说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新民说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1
字数:2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法律、历史、思想研究学者及爱好者,法学专业学生、

  1.中国近代立宪史扛鼎之作,中纪委2014年度推荐图书/凤凰网2014年度十大好书《法的中国性》的姊妹篇。

  2.1840—1919的政法变革是一个不可替代而又极富历史和实践意义的理论标本,为什么“富强焦灼感”替代“立宪主义”的本体论价值成为中国近代立宪的规定性情绪?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此间面相复杂、歧义丛生的政制思想谱系?于今日而言, 其能够开放出来的实践意义又有哪些?

内容简介

  1840—1919的政法变革是一个不可替代而又极富历史和实践意义的理论标本,《新民说:中国的近代性(1840-1919)》以其为对象,着重考察了鸦片战争、戊戌变法、清廷预备立宪、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事件,阐述了近代中国对西方由守旧到开放、由局部到整体,以及由模仿到吸收的“近代性”过程,主要回答了为什么“富强焦灼感”替代“立宪主义”的本体论价值成为中国近代立宪的规定性情绪,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此间面相复杂、歧义丛生的政制思想谱系,以及于今日而言, 其能够开放出来的实践意义又有哪些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认为,中国人在此过程中并非完全被动响应,而是有着主动、积极的自我选择。
  毫无疑问,近代性是西方扩张的一个结果。西方大踏步地前进,中国则节节败退。中国正是在这“前进—后退”的二元结构里,展开了自己的立宪史及近代性——不断革命成了我们的近代性自身。
  日本的近代性带有二重性:无论是“脱亚入欧”还是“兴亚抗欧”,中国这个因素一直是绕不过去的。要“入欧”首先是要“脱亚”, “脱亚”之“亚”的真实意思是中国,“脱亚”首先得“脱华”,不脱去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就不可能“入欧”。
  而中国的“抵抗”则主要表现为在西方面前的极端落后性。这种落后性可以用反动势力的强大进行解释,也可以用中国国家自身的性质来说明。这倒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中国的所有西方意义上的进步之路全都被堵死了。当上层官僚的异议都成为禁忌,中国革命只能越来越向下层民众推移,“下层革命”就成了中国抵抗的方式。而抵抗,则凸显了中国近代性的特质。无论我们有多少不情愿、不甘心,也无论我们对历史做过多少次假设,我们无法、也无能接纳西方的“进步”则成了一种*严酷的事实。而不断革命成了我们的近代性自身。

作者简介

  王人博,著名法学家,代表性著作有:《法治论》《权利论》《法的中国性》《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等,另著有随笔集《桃李江湖》《孤独的敏感者》。其中,1989年与程燎原合作《法治论》,是90年代国内外极具影响的学术著作,国内系统研究法治理论的开山之作,被评为“1978-2014影响中国十大法治图书”;《法的中国性》荣获中纪委2014年度推荐图书、凤凰网2014年度十大好书、法制日报2014年度十大法治图书等。

目录

代序 中国的近代性

受损的传统世界
一 一个因应变故的新方略
二 西学对中学的冲击
三 “君民共主”思想的确立
四 遗产与资源

西方的诱惑
一 制度的重要性
二 传统与西化
三 在中西之间
四 以自由为体

求生之道
一 预备立宪
二 宪法性文件
三 宪制的“预备”

革命
一 论战
二 革命中的隐患
三 用心很苦的“临时约法”
四 探求新方案

“五四”思想
一 告别传统
二 惟民主义
三 自由主义

结语 历史的意义
一 文化的实用主义
二 中国目标
三 政治的激进主义

精彩书摘

  《新民说:中国的近代性(1840-1919)》:
  (三)议院与民权
  “救亡”是萦绕于戊戌维新的主旋律,也像一根红线,贯穿于宪制思潮的始终。这条红线可以说明,为什么维新人士主要对西方的“议会”和“民权”感兴趣,为什么二者能成为他们观察、接受西方宪制的核心范畴。就文化资源而言,中国儒家传统中的民本主义,既是他们认同西方议会、民权的“亲和力”,也是他们深入探究西方宪制真义的障碍。从思想渊源来讲,王韬、郑观应等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君民共主观”直接或间接地成为他们的阶梯,是这一理路的延伸和发展。与上一代知识分子相比,他们虽然对西方文化有了
  更多的了解,对议会的看法前后也有变化,而且提出了上一代知识分子没能提出的“民权”这一全新概念,但他们对议会、民权的价值认同模式并不是新的。这里为了叙事的方便,暂且把议会和民权分开来谈,虽然维新人士通常是把二者结合在一起的。在维新人士中,对西方议会把握较为准确的是严复。他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尚自由。……法令始于下院,是民各奉其所主之约,而非率上之制也。”这种用平等、自由和自主的材料构造的“议院”,自然不同于那种
  “通下情”之具的议院。这个观点也得到后来的梁启超的认同。这是一个新的起点和标志:在此之前,任何改良思想,包括七八十年代的王韬、郑观应等知识分子的君民共主思想,都是以假定传统政体具有合法性为前提的,但现在它的合法性受到了怀疑,须参用一种新的道德要求取而代之。“议会”——这个中国文化的异质因子——则成了中国自救富强的新希望。中国近代的宪制思潮就这样随着甲午战争的隆隆炮声烟去之后而舶来中国。从此之后,宪制被视作中国富强的必经之路,被一代又一代的先进人士高扬着、咏唱着,而一次又一次的腥风血雨则使他们心痛、悲怆,然后又有人从这悲怆中站出来、走下去,至死不渝。
  议会与民权是宪制的两面。民权存在于议会,议会则是民权的表征。维新人士对民权的体认要比对议会的体认更具有中国文化的意味。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是他们藉以观察民权的第一个窗口。以“在中国实首倡言公理,首倡民权”自诩的康有为在他所写的《实理公法全书》中就提出了“人有自主之权”,“权归于众”,君主只是民众所确立的“保卫者”和所选择的“中保人”这一民权思想。梁启超的思路与他老师差不多,他甚至断言:“《春秋》大同之学,无不言民权者。”如此立论的还有谭嗣同,他说过与梁相类似的话。当他们高扬三代之治,释发传统的民本思想时,或许并不知道:儒家的民本思想与西方的民权概念并不是一个东西,过多地强调传统,这本身就在损坏民权概念的价值。明明是在受西方的诱惑,却非要说儒家传统更有魅力,这是文化上的自信,还是自卑?
  ……

前言/序言

  近代性这个概念具有暧昧性。它自身无法回答“谁的近代性”以及“如何近代性”。毫无疑问,近代性是西方扩张的一个结果。这样说,并不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否定西方,而是描述一个事实;“扩张”在这里是个中性词。也就是说,西方从自己的过去,那个离自己很近的“中世纪”走出来,通过与自己的过去对峙的方式认识自己。与过去相比,现在的自己无疑是个“新我”,而如何确证这个新我的主体身份,光有“中世纪”这一面镜子是不够的。历史反射出来的只是一个镜像,它还需要一面实体性的镜子。

  这便是“东方”。作为东方中国的近代性,便是西方入侵/扩张的一个结果。西方大踏步地前进,中国则节节败退。在这凯歌高奏的前进队伍里,既有到处寻找买主的资本意志,也有探险家冒险的激情,还有为了建立普遍神圣王国的传教士的宗教献身,当然也有手握兵刃的军事征服。正是在这进与退的关系中,西方在东方以及中国的身上验证了自己的理性、科学、解放、实证主义的威力,并进一步确认了自己的近代性。相反,在败北的中国这里,自己因为失败与被征服而无法确认自己。与前进的西方相比,败北的中国则是非理性、愚昧、奴役、空虚、颓废的代词,而这个代词的发明也是西方的。就是说,理性是西方的,非理性也是西方的。中国在这滴着血的近代性中丢掉的不仅是自己的领土和主权,而且还丧失了命名自己的权利。欧洲是欧洲的,亚洲也是欧洲的。我的意思是说,这里的“亚洲”,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地理学概念,它或多或少也带有某种意识形态的色彩。人类居住地是西方根据自己的理性、科学丈量和测算而划分命名的。亚洲既在欧洲之东,也在欧洲之后。

  作为东方国家,中国和日本正是在这“前进—后退”的二元结构里,展开了自己的近代性。日本的近代性更多表现的是“顺从”,而中国因为落后显现的则是“抵抗”。日本的近代性带有二重性:无论是“脱亚入欧”还是“兴亚抗欧”,中国这个因素一直是绕不过去的。要“入欧”首先是要“脱亚”,为什么不说“脱日入欧”呢?因为日本要“脱日”那就不是日本了,而成了虚无;“脱亚”之“亚”的真实意思是中国,“脱亚”首先得“脱华”,不脱去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就不可能“入欧”。“脱华”就须极端地强调中日之间的差异性,“脱华”即是去华,“支那学”便提供了“去除”意义的“学术”基础。进步主义在日本始终是一种悖论式存在:它既能解释欧洲“入侵”日本的根据,“超克论”就是为了反抗这个根据;但又须依赖它来解释日本侵略中国的正当性。所谓“兴亚抗欧”也是以中日极端差异化为前提的,因为正是这种差异才可以解释日本为什么会是“兴亚抗欧”的主角。竹内好把日本的这种近代性称作“优等生文化”。“优等生文化”便是“兴亚抗欧”的根据。

  中国的“抵抗”则主要表现为在西方面前的极端落后性。这种落后性可以用反动势力的强大进行解释,也可以用中国国家自身的性质来说明。这倒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中国的所有西方意义上的进步之路全都被堵死了。当上层官僚的异议都成为禁忌,中国革命只能越来越向下层民众推移,“下层革命”就成了中国抵抗的方式。而抵抗,则凸显了中国近代性的特质。无论我们有多少不情愿、不甘心,也无论我们对历史做过多少次假设,我们无法、也无能接纳西方的“进步”则成了一种最严酷的事实。而不断革命成了我们的近代性自身。

  这种因极端落后而产生的抵抗也沉积了中国的民族性格,而这种性格在我们个体身上渗出来的便是鲁迅。

  竹内好说,“当所有通向进步的道路都被封闭了,所有新的希望都被粉碎了的时候,才能积淀起鲁迅那样的人格吧。不是旧的东西变成新的,而是旧的东西就以它旧的面貌而承担新的使命——只有在这样一种极限条件下才能产生这样的人格”。

  鲁迅自己也说过,“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还说,“倘说为别人引路,那就更不容易了,因为连我自己还不明白应当怎么走。……我只很确切地知道一个终点,就是:坟。然而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无须谁指引。问题是在从此到那的道路。那当然不只一条,我可正不知那一条好,虽然至今有时也还在寻求”。

  鲁迅的本质是绝望的,是因为绝望而生发出了希望,希望始终存在于绝望中。也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无路可走所以必须前行。“前行”就存在于绝望与希望的拉扯中,无路上的行者便是鲁迅的身影。在鲁迅的人格中,始终存在一种“梦醒之后无路可走”的绝望感,而他偏偏要做一个“无路上行走”的行者。

  为什么明明知道前方是“坟”还要苦苦前赶?他对此的解释是:“虽然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绝望,因为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因绝望而反抗绝望,又因绝望而为希望悄然留下了一道细细的缝隙,“因为无望所以抱着希望”(本雅明)。实有存在于虚无之中,虚无也成就了反抗绝望的力量。这便是鲁迅那种“向死而存”“向死而行”的悖论式存在。

  这是否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近代性存在方式呢?

  这是以前的一本小册子。“以前”的意思是说,如果现在来写或许会有些不同,当然,也只是“或许”。这小个册子在历史学家的眼里可能一文不值,而在思想家眼中肯定又“不够思想”,它自身可能就是一种无用的存在。无用之用便是有用——出版家之所以要重新再版,原因大致在此。

  印度学者査特吉说过,(对印度来讲)落后就是进步的障碍,同时也是我们自己的自身。

  这或许也是中国近代性的宿命?!

  王人博

  2015年4月1日



现代中国的思想风暴:从晚清到五四的知识景观重塑 作者:[此处可虚构一位资深历史学家或思想史学者的名字,例如:陈铭德/王思远] 出版社:[此处可虚构一家具有学术声望的出版社名称,例如:世纪文库出版社/沪上学苑] ---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提供一幅详尽而深入的画卷,描绘 1840 年鸦片战争至 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这一关键历史段落中,中国知识界所经历的剧烈思想转型与现代性构建的艰难历程。它并非仅仅关注政治事件的更迭,而是将焦点投射于“观念”与“知识体系”的深层变动之上。全书系统梳理了在内忧外患的冲击下,传统儒学权威如何被系统性地动摇、解构,以及西方思想范式(如进化论、功利主义、民族主义、民主共和观念)如何被引入、本土化并最终形成一股重塑国家形态与国民精神的强大力量。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中西碰撞”叙事,深入探讨了中国知识精英群体内部在面对“救亡图存”这一核心议题时所展现出的多元化、甚至相互矛盾的应对方略。从早期的器物之争,到中期的制度变革呼声,再到后期的文化反思与激进转型,我们得以观察到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思想领域的复杂张力与内在逻辑。 第一部分:传统秩序的崩塌与早期回响(1840s - 1880s) 本部分追溯了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对外部冲击的初步反应。重点分析了“天朝上国”观念的瓦解过程,并考察了以洋务派为代表的早期改革者如何试图在不触动儒家伦理核心的前提下,引入西方的“船坚炮利”。 天朝的迷思与幻灭: 详细剖析了战败对清廷政治哲学基础的冲击,以及早期译介中对西方知识的片面理解。 器物层面的引进与认知局限: 考察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机构的建立,并分析了洋务运动为何在思想层面止步于“中体西用”的困境。这部分着重探讨了张之洞、李鸿章等人在思想上的保守性与实用主义倾向。 早期思想的零星火花: 辨析了如王韬、容闳等少数先驱者对政治、社会制度的早期想象,但这些声音在主流决策层中尚未形成气候。 第二部分:制度的呼唤与理论的激荡(1890s - 1905) 随着甲午战争的惨败,救亡的焦点迅速从器物转向制度。本部分集中探讨了康有为、梁启超为核心的维新派所引发的首次大规模思想解放运动,以及随后的戊戌政变对知识界造成的深刻影响。 变法维新的理论基础: 详细梳理了康有为如何以“托古改制”的方式重新阐释儒家经典,以适应变革的需要。重点分析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当时知识界引发的巨大争议。 梁启超的启蒙工程: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如何通过《时务报》等刊物,成为新思想的“总代理人”。书中详述了“新民”思想的初步形态——强调国民的责任感、爱国心以及现代公民意识的培育。 西方思想的系统性涌入: 考察了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所带来的巨大冲击。进化论如何被迅速吸纳,成为论证体制改革必要性的强有力工具,并引发了关于“物竞天择”与传统“义利之辨”的深刻对话。 革命思潮的酝酿: 考察了兴中会、光复会的建立,以及孙中山“三民主义”早期形态的提出,标志着彻底推翻帝制的革命思想开始在留学生群体中扎根。 第三部分:知识的重构与文化的自觉(1905 - 1911) 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的开启,使得知识分子有机会更直接地参与国家治理的讨论。这十年间,思想界的分化加剧,并出现了对文化身份的深刻反思。 立宪与共和的路线之争: 深入分析了立宪派(如张謇、汤觉休)与革命派(如黄兴、宋教仁)在国家未来蓝图上的分歧,以及这种分歧背后的社会阶层基础和对西方政治模式的不同理解。 新式教育体系的建立与知识分子群体的壮大: 考察了京师大学堂等新式学堂培养出的新一代知识分子,他们对传统科举制度的彻底否定,以及他们如何成为日后思想论战的主力军。 对西方文化的再审视: 在肯定西方科学与民主的同时,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病灶”进行更彻底的挖掘,探讨究竟是“文化”还是“制度”导致了中国的衰弱。 第四部分:共和的幻灭与新文化的黎明(1912 - 1919) 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帝制,但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与随后的军阀混战,使得知识界对“共和”的理解遭遇了严重的现实挫折。本书将这一时期视为“思想空窗期”,为即将到来的文化革命埋下了伏笔。 共和初年的政治迷惘: 探讨了“二次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对“政治建设”的信心下降,转而将关注点投向更深层次的“国民性改造”。 对传统文化的反击: 考察了“欧战”对中国知识界的影响,特别是对西方“科学万能论”的反思。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的提出,不再仅仅是器物或制度的层面,而是上升为一种重塑国民精神层面的文化诉求。 白话文运动的兴起: 分析了以胡适、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倡导者,如何将语言工具的改革与思想启蒙紧密结合,为日后更激进的思想解放运动准备了舆论基础。 结语:通向现代性的复杂路径 全书最终总结了 1840 年至 1919 年间中国思想界所走过的这条充满挣扎、妥协与飞跃的复杂路径。它揭示了中国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进程中,是如何艰难地从一个被动回应外部冲击的群体,转变为试图主动规划国家未来方向的现代知识分子群体的。这一时期的思想遗产,深刻地塑造了其后中国历史的走向。 --- 本书特色: 注重思想网络: 避免将思想家孤立处理,而是通过梳理其间的辩论、交流、模仿与反叛,还原一个动态的思想场域。 概念史视角: 细致追踪了“国家”、“国民”、“权力”、“科学”等核心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内涵变化。 档案与文本的细读: 大量引用了当时的报刊、论战文章、私人信件等一手材料,力求还原现场感。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最初我被这本书的厚度和学术性略微震慑,但一旦沉浸进去,那种知识的饕餮盛宴便让人欲罢不能。它的结构安排极具逻辑美感,章节间的过渡衔接得浑然天成,仿佛是一部精妙的交响乐,各个声部在不同的乐章中交替出现,最终汇合成一个宏大而统一的主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坚实的跨学科能力,他游刃有余地在政治学、社会学、文学批评的领域间穿梭,用不同学科的语言来解读同一批文本和事件。这使得全书的论证立体而多维,避免了单一学科视角的局限性,给予读者一个更加丰满、更接近真实历史现场的认知体验。

评分

阅读这本著作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历史,不如说是一次与近百年前的知识精英进行深度对话的体验。书中所探讨的,关于文化身份的焦虑、传统与现代的拉扯、以及如何建构一个面向未来的“新公民”,这些议题在今天的社会依然有着惊人的现实回响。作者没有回避历史的悖论和矛盾,他坦诚地展示了那个时代改革派知识分子在理想与实践之间的巨大落差。特别是关于知识分子在政治动员中的角色定位,以及他们对民众教育的期盼与失望,这些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反思,极大地触动了我。读完之后,我对“中国如何走向现代”这个问题,有了一种更加审慎和敬畏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老练,它既有宏大的时代背景铺陈,又有对关键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我常常在阅读时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能亲耳听到梁启超那种慷慨激昂的演讲,也能感受到章太炎在文字背后坚韧不拔的抵抗精神。作者在处理史料时,展现出一种近乎匠人的精准,大量的原始文本被巧妙地编织进流畅的论述中,使得那些抽象的思潮有了坚实的文本支撑。更难得的是,作者的笔调充满了对那个时代人物的尊重与理解,没有用后世的视角去轻易批判他们的局限性,而是致力于还原他们所处的语境,探讨他们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所能做出的最佳选择。这种温和而深刻的叙事,让历史人物不再是教科书上扁平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探索者。

评分

对于一个长期关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极为宝贵的理论工具。它不仅仅是关于“发生了什么”,更是关于“人们是如何思考和理解正在发生的一切”的深度挖掘。我尤其关注作者如何构建“近代性”这个概念的谱系,从早期的器物层面引入,逐步深入到制度、伦理乃至个体精神层面。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框架,极大地帮助我理清了近代中国思想史脉络的复杂性。它揭示了许多我们在今天看来似乎是理所当然的观念,在那个时代是如何艰难地被一步步塑造、争夺和确立的。这本书迫使我反思,我们今天所依赖的许多“现代”基石,其根源究竟可以追溯到哪些激烈的思想冲突与妥协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像其他历史著作那样仅仅罗列事件,而是深入剖析了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内部思想的激荡与演变。我特别欣赏作者如何将那些复杂的哲学思辨与社会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读这本书,就像是跟随一群思想先驱者走过了一段充满迷茫与探索的旅程。他们试图用西方的思想框架去理解和重塑一个古老的国度,这种挣扎与创造的过程,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关于“国民性”的讨论部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褒贬,而是展示了不同流派之间微妙的张力,他们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定义“现代”,以及这些定义如何影响了他们对政治改革的设想。那种思想交锋的火花,即便隔了百年,读来仍令人心潮澎湃,感觉自己也参与到了那场定义中国未来的世纪大辩论之中。

评分

书的内容非常的好,贱的书要多买哦,以后可能会涨价。

评分

薄薄的一本小书,可以慢慢的阅读

评分

《画的秘密》作者马克-安托万·马修烧脑神作之二,是一次挑战漫画极限的艺术实验。

评分

正版,不错。这个商品还真好,非常喜欢,也很欣赏京东的售后服务和配送速度真的不错,买东西就在京东买,选自营没有错更:多正品保障更多售后保障更快到货和退换速度无人能敌,看天下网购发货速度谁最快答京东商城售后服务谁最好答:京东商城配送服务谁最强:京东商城,品质保障谁最棒答:京东商城,正所谓:要问电商哪家强,中国网购数京东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

评分

买了一堆新民说的书,看了不错!

评分

看看近代史另一种解读方法

评分

还不错 满意 价格划算 书还没看 应该很有意思

评分

欧洲艺术漫画奇才马修全新烧脑神作

评分

新民说不错,终于在京东618的日子,凑齐了这套书。非常棒,精装印刷,很大气。内容更不必说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