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十年古籍拍卖的点点滴滴,见证一段段历史、一个个家族的兴衰、一个个爱书人的喜怒哀乐与痴情。
2.如何练就古籍善本鉴别的火眼金睛,本书隐含着古籍鉴别、版本选择、价值判断等专业知识,对认识我国古籍善本的流传及保存状况大有裨益。
3.四色彩印,收录近百幅古籍善本的书影,观之可赏心悦目,一窥我国古籍概貌。
《新民说 古书之媒:感知拍卖二十年摭谈》为我国民间藏书名家韦力先生同嘉德拍卖有限公司古籍善本部总经理拓晓堂的对谈录。全书分七个部分,详细解读了近二十年来我国古籍拍卖的奇书、奇人、奇事。其中,第二章《考工记》从古籍拍卖的征集、图录、封面、估价、佣金、保证金等方面全面展示了古籍拍卖的市场运作情况以及它对保护、传承我国古籍的重要意义。第三章《艺文志》、第四章《百艳图》主要介绍了这二十年来我国市场上出现的一些重要古籍的收藏价值及流传情况。第五章《英雄谱》、第六章《先贤赞》主要介绍了一些大藏家藏书历程,从中可见他们的人生趣味及其对传承文化的拳拳之心。
韦力,著名藏书家,收藏有7万余册古籍善本,被认为是中国民间收藏古籍善本多的人。故宫博物院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国嘉德等数家拍卖公司学术顾问相关著述有《古书收藏》《批注本》《书楼寻踪》《芷兰斋书跋初集》 《芷兰斋书跋续集》《中国古籍拍卖评述》 等。
拓晓堂,原供职于国家图书馆,1994年加入中国嘉德拍卖有限公司,是年秋,组织中国古籍善本第一场专场拍卖会,开创了中国古籍进入拍卖市场的先河,并确立了古籍善本每年春秋大拍的惯例。
一、忠义录
二、考工记
1. 征集
2. 图录
3. 封面
4. 估价
5. 拍卖师
6. 拍品
7. 佣金
8. 保证金
9. 布阵
10. 点睛
11. 海外回流
12. 中西权衡
三、艺文志
1. 甲骨封泥
2. 明清奏折
3. 天禄琳琅
4. 敦煌写经
5. 西域残片
6. 名人书札
四、百艳图
1.《春秋经传集解》
2. 《出师颂》
3. 《唐贤写经遗墨》
4. 《十百斋书画录》
5. 《红楼梦》
6. 《冬心先生集》
7. 《玉台新咏》
8. 《两汉策要》
五、英雄谱
1. 瓶花密约
2. 云烟过眼
3. 荀陈迹远
六、先贤赞
1. 大姑
2. 罗振玉
3. 曹大铁
4. 沈仲涛
5. 曾仲鸣
6. 萧盅友
7. 严一萍
8. 程砚秋
9. 田涛
10. 刘苍润
11. 潘景郑
12. 陈伯达
13. 鲍耀明
14. 唐弢
七、清暇录
1. 黄门公案
2. 适之逸闻
3. 千部西文
4. 大仓文库
5. 寅恪遗稿
6. 秦城书藏
从抵制古书拍卖到参加拍卖,再到给拍卖会写书评,我已经跟中国的古书拍卖相伴至今。大方曾言:“买书一乐,有新获也;卖书一乐,得钱可以济急也;卖书不售一乐,书仍归我所有也。”我特别赞赏他这种达观的态度,然而我自己的古书参拍史却并不都是“乐”。老子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他老人家的意思是,一切都是相对的,因此有得书的快乐,也同样有失书的苦痛。二十多年来,我所藏古书虽不敢云富,但也得到了一些珍本秘籍,同样有许多得到梦寐以求之书后的大快乐,但细想之下,似乎没有几本书能让自己忆起当年得到时的快乐细节;恰恰相反的是,刻骨铭心、念兹在兹的往事,都是那些没有得到的痛心事。西谚云:幸福的故事基本相似,不幸的事则各有各的不幸。失书的不幸也是同理,我不是个看得开的智者,不能达观到“曾经我眼即我有”的高境界,既然不是达人,那就继续安心做俗人,继续痛并快乐地在患得患失之间藏着自己的古书。
古书进入拍场,在西方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然而它舶来中国,时至今日还不到二十年的时间,然而这短短的二十年,却彻底打破了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书籍流通格局,它给爱书人带来了太多的便利,使买家与卖家间不对称的信息得以对接,省却了爱书人访书的劳顿之苦。但古籍拍卖也有一些明显的弊端,其一就是让爱书人失去了捡漏的乐趣,因为拍卖场是“大力者得之”的公开场合,在拍场上捡漏的可能性极其微小,再加上爱书人越来越多,而好的善本越来越少,这种“狼多肉少”的局面,使一场拍卖会中那几部少有的亮点,早已被慧眼识英的方家盯得紧紧的,想捡漏那是难上加难。然在古书走入拍场之前,有眼力兼有财力的爱书人,可以在旧书店和私人手中买到物超所值的善本罕书。
古书走入拍场的第二个弊端,就是让爱书人失去了意外所得的乐趣,不可能再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书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外惊喜,也同样失去了“冷摊负手对残书”的悠闲与宁静。虽然如此,古籍拍场却并不以爱书人的意愿有无为转移,它像块巨大的吸金石,把流散于民间的善本珍籍汇聚到拍卖行,然后呈现在公私藏家面前,任由这些爱书人挑肥拣瘦、左右采之。而我正是因为有了古籍拍卖会,才让自己的收藏从封闭状态中走出来,得以扩充眼界。
1949年之后,中国实行了公有制,私藏的古书大多汇入了公共图书馆。一直到近些年,海外回流的整份善本,仍然是以国家优先购买的方式归入公馆。近些年来,国家的经济实力大为增强, 无论是公家还是私人藏家,都从海外买回了许多流失的文物,其中当然也包括中国古籍。从这个侧面来说,古籍拍卖会的举办,也为古书的回流作出了贡献。大量的古书汇入了公共图书馆,丰富了公馆的馆藏,也提高了公馆在国际图书馆界的地位,但是因为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公共图书馆所藏的善本并不能轻易地看到,除了重大的展览,一般想调看善本原件,还没有那么方便。然而古籍版本鉴定重在经眼,看得越多越广,对古书的认识就越深。古代文物界讲究观风望气,虽然这种方法缺乏科学性,但在实践中确有其道理所在,然而现实是除了大型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或学界的相关专家,大多数古籍版本的爱好者并不能广而博地翻看古书原件。但自从有了古籍拍卖会,这种情形大为改观,因为拍卖会的预展有两到三天的公开展期,任何人都可随意翻看拍品,这种做法虽然不是一种公益,其原因本是拍卖公司为了让买家充分认识拍品的价值而作出的必要安排,同时也是让买家对自己的竞买行为负责—我已经给了你充分的时间,让你查看拍品,这件拍品的真伪与瑕疵,你已经看得一清二楚,等你拍得了这件拍品,不要再找任何借口退货和索赔。然而事实上,古籍拍卖会的预展却成了爱书人亲触古书的最好机会,无论你想不想买,或者是否有能力买,都可以在预展期间随意翻看这些古书。这种展览要比公共图书馆举办的古书展真切许多,因为图书馆展出的书只可远观而不可触碰,看展有如隔靴搔痒,远没有在古书预展现场亲手把玩的亲切感,因此,古书拍卖会的预展恰是爱书人提高眼力、交流信息的绝佳之地。
对我来说,两三天的预展难以仔细发现那些古书里的妙处,以我的愚钝,要想跟那么多聪明人在拍场比眼力,必须笨鸟先飞地勤看勤查,才能让自己粗浅的善本观有所提高。每次我都尽可能地在拍前两三个月,就开始细查每件拍品的资料,只有这样,才可能多看几遍拍品,也才能对拍品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中国是人情社会,假如没有关系,想随意到拍卖公司文物库房去随便翻看,也不是容易做到的一件事,单靠混个脸熟,也没那么容易得逞,但毕竟天不绝我。刘德华等人曾唱过一首歌,名叫“笨小孩”,我很喜欢这首歌,不仅是这首歌的旋律,更因为它的歌词,其落脚语是“老天爱笨小孩”。于是,按照样板戏的说法,我这个“笨小孩”打入敌人内部,分别荣任了中国嘉德等几家拍卖公司的顾问,顾问虽然是虚衔,却可以随便出入拍卖公司,我去库房看书自然也就便利了许多。
韦力序于芷兰斋时二○一四年五月十一日
说实话,我对拍卖这个话题向来抱有一种既敬畏又疏离的态度。它似乎总与天价、神秘、以及精英阶层的私语联系在一起。但这本书的标题却将“古书之媒”与“感知拍卖二十年”并置,这让我对作者的视角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二十年,足以见证一个行业的兴衰起伏,也足够让文物市场的风向发生微妙的变化。我想象着,作者并非简单地记录拍卖的流程和价格,而是像一个老中医把脉一样,去感受这个市场脉搏的跳动,去捕捉那些影响价格的、难以言喻的“气场”。那些流转于不同藏家手中的古籍,它们本身承载的历史重量,在拍卖槌落下的那一刻,是否真的被等价交换了?或者说,真正的价值,早已在它们被发现、被解读、被珍藏的过程中完成了?这种“感知”,听起来就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历史洞察力,它超越了单纯的商业评估,直指文化资产的灵魂所在。我期待书中能有对那些经典拍品背后故事的细致描摹,那种关于人与书、时间与价值的复杂纠葛,才是我真正想了解的。
评分这本书的用词,特别是“摭谈”二字,透着一种老派文人的风度,不疾不徐,却字字珠玑。它暗示了作者在过去二十年里,对拍卖这个行业有着深入骨髓的浸润和观察。我预感,这绝不是那种只谈价格和真伪的浅薄之作。能将拍卖与“新民说”这样宏大的文化哲学命题联系起来,说明作者的视野极度开阔,他看到的不是一锤子买卖的暴利,而是文化遗产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流转哲学”。我特别想知道的是,在作者的笔下,那些顶级的收藏家或竞投者,他们究竟是在竞逐什么?是物质的稀缺性,还是精神的感召力?尤其是在当下,实体书阅读习惯似乎在被快速数字化的浪潮冲击,那么,这些被视为珍宝的古籍,在拍卖市场上所获得的持续关注,是否可以被解读为对“慢阅读”、对传统学问的一种集体性的、价值层面的回归信号?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份关于“何为珍贵”的当代注解,其意义深远,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从书名的组合来看,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切入点,来观察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某个侧面。我们都知道“新民说”是近代知识分子关注的核心议题,关乎国民素质的重塑。而“古书之媒”,则暗示了这些“新民”的知识源头和精神营养,很可能就来自对古代经典的重新阐释和利用。将这与“拍卖”这个实践领域结合起来,无疑是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展示台。想象一下,那些承载着旧时代智慧的孤本,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如何被重新定价、重新赋予意义。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是文化身份认同的问题。我很好奇,在作者二十年的“感知”中,是否记录了某些重大的转折点,比如某个关键的古籍的易手,如何触发了学界或社会对某种思想的重新重视?这种从物质载体(古书)到市场行为(拍卖)再到思想重构(新民说)的链条,如果能被梳理清晰,那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超一般的回忆录或行业观察了,它可能成为一部关于文化资本流动的社会史。
评分这本书,嗯,听名字就觉得挺有意思的。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是“新民说”这几个字,就让人联想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知识分子们对社会变革的深刻思考和探索。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是从一个独特的视角,通过对古书的研究和拍卖市场的观察,来探讨“新民”的构建。这不禁让我好奇,在那个以旧革新、中西文化碰撞的年代,那些流传下来的古代典籍,是如何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的?拍卖市场,这个充满金钱和情感博弈的场域,又是如何成为文化传承和价值重塑的舞台的?我猜想,作者一定在字里行间,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老旧书店里的灯光、收藏家们为了一本书而进行的激烈竞价、以及那些被尘封的知识如何重新焕发生机。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尤其是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关于文化认同和现代性构建的启示。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具体的文物、市场动态巧妙地结合起来,展现出一种既有深度又接地气的解读。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结构非常巧妙,前半部分是宏观的文化议题——“新民说”与“古书之媒”,后半部分则是微观的时间经验——“感知拍卖二十年摭谈”。这种由大到小的叙事逻辑,非常吸引我这种喜欢在细节中寻找时代脉络的读者。我猜测,作者很可能是在探讨,在追求“新民”的过程中,我们是如何重新审视和对待“古”的遗产的。古书不仅仅是纸张和墨迹,它们是古代社会知识结构、思想流变最直接的物证。当这些物证进入了高度市场化的拍卖环节,它们与“新民”所推崇的现代精神之间,会产生怎样的张力或融合?也许,作者会通过拍卖场上的具体案例,来论证某些传统价值的韧性,或者反思我们在追求现代化过程中可能失落了什么。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辩证的思考,而不是简单的歌颂或批判。尤其那“摭谈”二字,带有一种闲笔自得、信手拈来的意味,让人感觉这并非一份刻板的学术报告,而更像是智者对一段从业经历的沉淀与分享,读起来应该会非常痛快淋漓。
评分京东送货快,买了好几本书,京东自营的一大早就送来了,书在包装有一层密封膜,书收到完好无损,正版,好评!
评分物流迅速,价格便宜,值得购买!
评分写这本书,我不敢说批阅了多么巨量的史料,但自认为参考了非常多的学界专家的研究成果。我想写的并不是顾影自怜的学术文章——宋朝的文明需要让更多的人看到;但我也不希望将文章写成“那些事儿”这样的文化快餐。我更愿意以做学问的态度,来写更有可读性的文字。书中或有“惊人之论”,但这些论点,都有史料支持,而非“故作惊人语”。——吴钩
评分真实是个伪命题,历史告诉你曾发生的就够了。佩服韦力先生的精神和行动力,通过实践去印证在实践中是偏差,让懵懂的想法和构思在践行中成型。谈起为何选择藏书家之路,先生答道,性格使然,在寻求自明自立的路上不断融合、吸收、锻造。谈到寻觅之路的遭遇,先生说:此生有命,富贵在天。达观的心态,感动佩服尊敬。
评分作者用“一个站在近代门槛上的王朝”来形容宋朝,通过对各类记述宋朝文献和各种各样的宋画的解析,从生活、社会、经济、法政四个层面展示了中国封建历史上可能为文明、现代且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代。
评分碰上活动,又有200-60券,值得买
评分如果你热爱自由,那么它将成为你书架上的爱。
评分?
评分在虚构的鹅城,那些源自历史与现实的人和事,或神奇,或平淡,或热血,或悲凄,然而无不情深意切,无不直击人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