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营销(第2版)

轻营销(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文 著
图书标签:
  • 营销
  • 轻营销
  • 创业
  • 营销策略
  • 新媒体营销
  • 内容营销
  • 用户增长
  • 品牌推广
  • 数字化营销
  • 社群营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35881
版次:2
商品编码:11921343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6
字数:135996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互联网+时代小预算玩转大市场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逻辑思维主讲人罗振宇、易宝支付CEO唐彬等鼎力推荐

内容简介

  《轻营销》全面讲述如何在互联网新时代用小预算做大营销的书籍,以求把中小微企业从那些以大预算为基础而难以落地的营销理论和案例中解脱出来。用"轻"但真正起作用的方法,帮助传统企业抓住互联网新一波浪潮的机遇,转型升级。

作者简介

  唐文,易宝支付CEO助理,拥有十余年的营销经验,十分熟悉各类型企业及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他既服务并全面了解过宝洁这样的全球营销黄埔,也曾经自己创过业,经历过诸多试错;既待甲方领导过全国市场,也在蓝色光标、EastWei MSL等中外知名乙方铸就了出色的专业能力;既待过民企,也混过外企;既烧过大预算,也抠过小铜板。唐文现任易宝支付CEO助理,北京大学哲学硕士。他的处女作《原来诗经可以这样读》2005年就跻身过等各大图书畅销榜首,并出版过《重返古希腊》(2005年台湾),执笔《看见未来:改变互联网世界的人们》,荣获过Harvard Business Review official LinkedIn group Top Contributor。

精彩书评

  告别广播式的推广,转用射箭式的方法瞄准目标狠命打,这是《轻营销》提倡的新逻辑,俱以实例为证,值得一阅。
  ——吴晓波知名财经作家蓝狮子出版人

  未来一切产业皆媒体,一切内容皆广告。
  ——罗振宇媒体视频脱口秀《罗辑思维》主讲人

  甩掉传统的负重,全面拥抱互联网,易宝的实践证明了“互联网+”时代轻营销是行之有效的策略。
  ——唐彬易宝支付CEO互联网金融千人会轮值主席

  一个曾经蛮书生气的哲学学生如今居然推动了营销创新,我为蓝标作为营销黄埔贡献于时代的进步而欣慰和骄傲。
  ——赵文权蓝色光标传播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我们已经见识了不少颠覆性的营销传播案例,是时候为新商业时代的营销创新推出一些系统的思想并做出理论层面的梳理了。本书就是在做这样一个尝试。更加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作者在大胆构建理论的同时,结合一系列成功操作的案例,对“轻营销”的具体实践方法做了归纳和分享,为感兴趣的读者经理人带来更为具体的启发。
  ——岳占仁《IT经理世界》杂志副总编辑中国CMO俱乐部秘书长

  在社交和无线的双双碾压下,用户与企业的接触变得越来越短促,如何在一瞥之间就抓住用户?过去企业依赖的大团队、大预算、长周期、重资源的打法已然无法适应这种新命题。轻营销正在变成企业营销的共同选择。
  ——徐志斌《社交红利》作者

  互联网时代,快字当先,品牌塑造也不例外。有钱的,买流量,狂轰滥炸;没钱的,拼智商,针针见血。轻营销,就是营销的智库。它既能教会我们如何构建有效的传播内容,又能指引我们高效的传播途径。酷开,将轻营销定为公司的战略,以“玩出态度”为主题,践行品商合一。
  ——酷开董事长王志国

  营销就是更有效的连接,让内容、渠道、受众聚焦于人的动线与点击,精准因此轻盈,流量因而富有效率。在《轻营销》(第2版)中,唐文兄基于对营销本质的洞察,提出了移动互联时代品牌的整合传播解决方案,要言不烦,指导性、操作性兼具,是营销从业者不可不读的年度读物。
  ——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吴声

  何为“轻营销”?让资源不是直接因为钱而主动向你靠拢。那如何才能有这种吸引力呢?唐文说,就三板斧——产品、渠道、受众。要有牛的产品和让受众感觉很好的交互体验。那么怎么才能很牛,才能让受众有好的交互体验呢?唐文写了一本《轻营销》不过瘾,现在《轻营销》(第2版)又来了!
  ——莱蒙国际上海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宋家泰

  今天,*好的传播通路已经免费,每个人都在传播故事,一家有故事的企业会比一个没有故事的企业强大得多,一个会讲故事的领导人会比一个不会讲故事的领导人强大得多,一个好的故事可以打动人心,可以普惠大众,甚至可以占领人的心智。那么怎么才能有故事呢?其实,没有人天生就有故事,真正去做一件实实在在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做到很酷,做到让人们感动,人们就会自发帮你传播,如果你非要说这是营销,那就是吧,起码社会会因此越来越好,因为大家都想学习怎么做营销。
  ——芬尼创始人宗毅

  在互联网+的时代里,未来企业越来越呈现出用户中心、数据驱动、生态协同的趋势,需满足用户更多样化的需求和提供极*体验;从价格到产品、到受众乃至粉丝,营销之路将走向共创模式、共享资源、共赢价值。社群经济下,增量价值的点在哪里?如何优化用户自传播?《轻营销》(第2版)将再次开启共想共赢、创建高效营销新生态的探索之旅。
  ——亚朵生活创始人兼CEO耶律胤

  之于营销,技术在变,语境在变,内容在变,形式在变,渠道在变,产业链不断重组、延伸,迭代越来越快,唐文《轻营销》(第2版)在互联网+背景下,为读者呈现了时代*前沿的案例和思考。
  ——本来生活网戴山辉

  包政教授的比喻很好:营销是铺路,销售是开车。如果路没铺好,车跑在上面就颠簸不已。营销变“重”和不精准,以致销售很费劲,这成为当下业界普遍的困惑。唐文兄的新作《轻营销》(第2版)开出了一个妙方,告诉我们如何把营销做“轻”,做得更精准,值得一读。
  ——书享界创始人,转型家联合创始人,华为前ICT规划与咨询总监邓斌

  互联网彻底改变了营销的规则,猿题库和小猿搜题能在一两年时间里学生用户破亿,迅速成为中国中小学生*流行的移动学习平台,在推广层面更像是“轻营销”的实践者。我理解的“轻营销”核心是通过创新改变推广规则来大幅降低成本,而模仿者需要花数倍的成本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尤其是在互联网行业的竞争中,“轻营销”会使其占据非常有利的位置。
  ——猿题库联合创始人李鑫

目录

推荐语
推荐序
第2版序言
第1版序言
第1章 营销不只是做品牌推广 / 1
营销要关注产品 / 1
营销要关注销售 / 3
商业机会首先是品类机会 / 5
案例 多点Dmall:快服务带慢服务 / 7
品类机会:升维思考、降维攻击 / 9
连接、密度和频次 / 10
拓宽品牌关注窗 / 15
点火理论:中小微企业的营销如何构建体系 / 22
案例 BlueMP麦片:从"小引子"开始探索"大可能" / 26
第2章 从"三板斧"开始的营销故事 / 31
老板的核心任务是保增长 / 32
什么样的创新可能推动指数级增长 / 33
营销三大驱动模式 / 37
渠道驱动 / 39
产品驱动 / 40
受众驱动 / 45
第3章 练会营销的"三板斧" / 49
互联网发展的两波大潮 / 50
消费互联网时代 / 51
产业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 / 53
案例 两个月就盈利的五味网络餐厅 / 59
强关系和弱关系 / 66
案例 微信:激活昔日弱关系 / 70
案例 易宝公益圈营销模式创新:强关系滚雪球 / 73
短路径,强价值 / 77
案例 亚朵:以书为道 / 79
场景:掌握轻营销的基石 / 81
未必要理解竞争对手,但一定要理解用户 / 85
案例 为什么宝洁在中国推出的第一个品牌是海飞丝 / 86
镶嵌和分层:打通理论和实践的路径 / 88
案例 蓝翔技校推广的"镶嵌"技法 / 93
营销驱动力的"变易" / 95
渠道:轻重混合渠道 / 95
受众:社群的崛起 / 99
案例 回到小镇就业的外语才女 / 100
从你的"初恋"(种子用户)开始贩卖创新 / 106
案例 绝了,PayPal居然这样找早期种子用户 / 107
社群和媒体的区别在哪里 / 111
案例 吴晓波书友会:社群让诸多可能性发生 / 114
第4章 轻营销实战篇 / 119
产品研发:场景分析将市场语言翻译为产品语言 / 120
案例 场景分析在新版易宝公益圈中的应用 / 122
强内容:小火种引爆新媒体大影响 / 127
案例 打车软件补贴调研 / 128
好故事可以传千里 / 129
案例 老掉牙的"白雪公主"为什么是个好故事 / 130
案例 《从0到1》与易宝的故事 / 134
好视觉胜千言万语 / 138
案例 9S:人像原来可以这样拍 / 140
跨界共享,盘活被你忽略的资源 / 144
案例 互联网金融千人会与黄震、易欢欢的嘴 / 145
案例 分享会议室盘活的营销资源 / 147
营销最高境界:理念营销 / 149
案例 当代理念营销的范本:"为你读诗" / 150
互联网大篷车:让优秀企业家和未来更优秀企业家分享 / 152
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 / 158
案例 宗毅:裂变式创业 / 159
案例 酷开:一司两制的典范 / 161
案例 易宝:一群人的浪漫 / 163
技术和商业终将重返对人的关怀 / 165
案例 本来生活网:让生活回归本来的味道 / 168
第5章 问题解决力:方法比心态更重要 / 171
数据和事实是正确决策的基础 / 173
案例 为什么要选王思聪作为嘉宾 / 174
分类:笨鸟也能当军师 / 177
大图景思维和结构化思维 / 179
案例 怎样用大图景思维思考企业未来 / 181
时间轴和截面研究法 / 186
总结:写给中小微企业主的几句话 / 192
索引 / 196

前言/序言

  第2版序言
  《轻营销》第1版出版仅仅不到半年,各界的反响就远超出我们的意料。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我在《轻营销》的封三留了一个二维码,这个二维码不是公众号,而是货真价实的个人微信号,通过它可以直接与我对话,几乎每天都有读者通过这个渠道加到我,《轻营销》这本书本身已经成为了建立连接的一个大节点。
  我粗略统计了一下,在这半年中通过这个二维码加到我的,60%左右是企业的一把手和中高层,他们中既有早在传统行业里赫赫有名,现在寻求互联网转型的老一辈企业家,也有正在谋求破局的新创业者。
  随后,越来越多的大学、社群和企业等不断邀请我们去分享和互动。
  2015年9月,易宝支付市场部组织了一次西南行,我们走过成都和重庆,在短短的5天里举办了10余场活动或私密的交流会。我非常惊叹,在新一波互联网大潮中,大西南积极拥抱互联网的步伐超出我的想象,比如原先我以为只在北上广深流行的WeWork模式(初创业者共享办公室),在成都和重庆就看到了好几家,比如侠客岛。
  10月,我们又在11天里走过上海、杭州、深圳、东莞和广州,举办了30多场活动和交流会。这一次我们接触到了更多的组织、社群、企业和高校。
  整个行程安排得紧锣密鼓,甚至是掐着分钟数在算各场之间的衔接,每天的节奏紧张得甚至让人喘不过气来。
  在成都,和来自领教工坊私董会的CEO们交流至酣,一时忘了时间,后来有些匆忙地赶到火车站,却已经错过了当天最后一班到重庆的火车。
  在杭州有一天安排了四场,待到给正和岛的人分享完,已经将近晚上10点,到酒店我几乎是没浪费一分钟倒头就睡。
  在深圳时尚创意园分享完,热情的创业者一定要拉着我们去参观他们各自的创意工作室,尽管这里的格调让人流连忘返,但我们不得不挥手作别,应《华夏时报》之邀匆匆忙忙赶往观澜湖。
  这是我第一次去这个号称全球最佳高尔夫旅游休闲胜地,确实非常壮丽,但我只能站在阳台上眺望美不胜收的湖光山色,第二天一早就匆匆赶回深圳到房教中国给全国地产界的营销精英分享营销。
  无论有多么辛劳,这种付出都是值得的,我一直有一个信念:做市场营销,必须走到市场一线去,只坐在办公室里做不出来成就。
  和各界精英探讨的内容非常广泛而有趣,在分享中,我会留大部分时间来互动,倾听大家的问题和心声,也由此激发更多的灵感而更加深入思考营销和商业更本质的问题(学哲学养成的习惯)。
  在重庆,创客公社的黎叔专门在他孵化的"有它小面"为易宝支付来的客人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见面会",那天我们很有口福地把重庆小面尝了个遍。
  到《重庆时报》拜访柳祖源先生,这位传统报业界的传奇人物,如今正领导他的团队积极转型,他们探索的勇气和新颖的思路直接刷新了我对传统媒体的看法。
  在上海财经大学EMBA班上的分享,本来是讲《看见未来》,讲互联网通史,但企业家热情地和我探讨了三个小时之多,要我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不停地解读微信这个超级成功的产品。
  在复旦大学哲学院,则是从哲学的视野出发,结合《从0到1》去解读创新。这是我第一次在公开场合从哲学角度去解读商业。
  在杭州,第一天晚上向吴晓波老师请教了商业创作的要诀,还特意给他抓拍了张经典的肖像照。第二天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主办的第六届世界青年创业论坛上,又和另一位吴晓波院长等一起探讨了O2O的崛起和发展。
  在酷开时,和王志国董事长(业内美称王师傅)等一群浪漫的人在饭桌上进行头脑风暴,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意,差点没把大家给笑倒到桌子下。
  我们走进了深交所最早的办公楼之一,即今天全景网的所在地,新三板和相当数量的A股上市企业都会选择到这里路演,以走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
  应本来生活网深圳总经理之邀,我们在深圳福田图书馆专门安排了一场分享,之前风闻深圳是文化的沙漠,但那天在越坐越满的这个小小区域图书馆里,我看到了白发苍苍的老夫妇并肩坐在一起,认真记笔记,看到了挤在人群中怀抱着孩子的父亲,我不禁在朋友圈打下了几个字:"谢谢,深圳!"
  在广州,和华南理工EMBA的分享被安排在别致的"1200书店"里,优雅的书香环境一下把我的美好回忆都激发了出来,于是滔滔不绝地追溯了我与书的缘分从《原来诗经可以这样读》到《轻营销》,笔头所及都是触动心弦的故事。
  和书享界的朋友们见面分外亲切,我们早已经通过微信连接、交流和合作,如今才得以见面,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气质吧比特总是跑得比原子快。而和邓斌先生的深入交流,对华为文化的深入探讨,也印证了我多年的一个信条:一切商业问题归根到底都是人的问题。
  在北京望京SOHO的Q3(又一个WeWork)分享,讲到褚时健和他的时代,讲到他坎坷的命运,讲到今天的好几位商业领袖昔日是怎么帮助褚时健渡过人生那段黯淡时光时,我都不禁哽咽难言。
  轻营销的本质概括起来就是三个词:连接、开放、共享。我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走遍大江南北,包括通过易宝会焕会,通过微信群分享。
  社群在高速成长
  我们首先注意到了社群的高速成长。
  每走到一处,我们尤其会和当地的吴晓波书友会互动,以吴晓波老师为号召,凝聚起来的年轻人非常有朝气,他们思维活跃,充满想象力,而且对未来充满好奇。
  我还要向这些和我们互动的社群表示感谢(这里不妨把社群定义得宽泛一些):罗辑思维、i黑马、互联网金融千人会、研习社、领教工坊、正和岛、亚杰商会、书享界、创客公社、蜂窝私董会、孤独者联盟、ZMO、北大纵横、初心社、海豚会、幸福读书会、希鸥网等。
  极客群体在崛起
  我们看到极客群体在崛起。我始终认为,创业企业要有顽强的生命力,一定要深深融入极客文化。
  在杭州,我们拜访了SegmentFault,这个刚刚拿到大笔投资的开发者社区,CEO及创始人高阳竟然是90后。
  在深圳,我们拜访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顾名思义,这是一个产品经理社区,我很喜欢大口喝啤酒、吃核桃的文化,而他们老大老曹则很满意我冒出了一句口头禅。
  在北京,我们又见到另一个同样有影响力的产品经理平台PMCAFF,其实才发现,之前我们早已经通过易宝会焕会有了连接和共享。
  创业的门槛在降低
  我们同时注意到,创业的门槛在降低,一条围绕创业的链条正在形成。
  早期大多数创业者往往租不起高大上的办公室,而类似侠客岛这样的WeWork模式则把高档写字楼里的办公区按照工位出租,并且为创业者提供法律、人力等服务,所以创业者不必再屈身在地下室或者车库里。
  咖啡厅成为创业者最早的会议室,要一杯咖啡,然后聚在一起谈事。现在咖啡厅的楼上直接就有了孵化器,有前途的项目就可以进入孵化器孵化。而孵化器呈现专业化倾向,比如贝壳社,就专注于医疗健康项目的孵化。
  在杭州城外老余杭的梦想小镇,我们组织了一次和小镇领导、创客、投资人的对话交流。这里规划面积高达3万平方公里,由互联网小镇和天使小镇组成。很显然,这是要促进资本和科技的结合,打造又一个"硅谷",缩短从科技成果向市场转换的路径。
  无论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还是新兴的互联网创业,不可避免都要遇到技术和产品研发问题,包括营销本身也越来越数字化,越来越有技术含量。如蓝色光标BlueMP麦片,就在力求给企业提供一站式的移动数字营销服务,这和我十多年前在蓝标工作时蓝标的主营业务已经有天壤之别。而SegmentFault、人人都是产品经理、PMCAFF等平台的兴起,也在积极推动产品技术人员的成长和行业流动。
  有前瞻意识的传统企业都在谋求互联网转型
  许多积极谋求互联网转型的传统企业并不是它们现在过得不好,正相反,不少企业往往现金流非常健康,真正的根源来自企业高层,尤其是一把手对于未来增长的忧虑。因为这些有远见的企业家发现,互联网的增长模式和增长速度都与传统企业不一样,如果还是安逸于今天的步法和步速,那么早晚有一天传统企业会被新兴的企业干掉。
  而且今天跨界交融的趋势非常明显,许多领域的搅局者常常不是这个领域里原来的玩家,比如苹果之于手机领域。作为企业的掌舵人,你的眼神里不能只是盯着现在牌局里的几个老对手,冷不丁突然冲进来一个"门口的野蛮人"就可以把原先的几个老兄弟干趴下。
  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的方向究竟在哪里?许多企业家跟我探讨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很肯定的:外变产品,内变组织。要想转过来,路径只有一条:企业的一把手要吃透互联网。
  光懂互联网不懂企业既有内外利害关系的人救不了你,只有深谙企业错综复杂利益网的一把手,吃透了互联网精神,才能"治大司若烹小鲜"地把企业成功推上"互联网+"的康庄大道。这里有积极探索的典范,比如实现"一司两制"的酷开,比如实现组织"裂变"的芬尼克兹。
  以《轻营销》结缘,我们连接起了许许多多精彩的人、精彩的组织、精彩的事,然而我有时难免神伤,因为我心里清楚,不少热火朝天的事业迟早会搁浅,创业或者创新本来充满着风险,能成功的注定是少数。
  但是,正是因为有冒险精神,正是因为有对未知领域的无尽好奇心,历史才可能在一次一次折腾中蹒跚进步,我很喜欢这热火朝天的正能量,喜欢这种越来越渗入企业家精神、极客精神的折腾。
  最后,我要特别澄清一下,为什么"轻营销"能做到小预算玩转大市场,它和传统营销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
  一句话,轻营销不同于传统营销的微妙之处在于:是让客户来找你还是你去找客户。如果是你去找客户,那么自然就要算诸如"获客成本"等营销支出,而轻营销往往能做到四两拨千斤,让客户来找你,因此可以省预算甚至还倒赚钱。
  今天不少走到时代前沿企业的营销,更多是这两者之间的混合。
  感谢易宝支付的各位同仁,尤其感谢唐彬和余晨给予我的包容和支持;感谢易宝支付市场部的队伍,这支队伍越来越积极践行网络精神,牛人也越来越多;感谢我的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我常常出差动辄就是半个多月,以致熟人遇到我的第一句问候语常常是:哦,你今天居然没有出差!
  用一句改编过的诗句献给这个时代:不管前方道路泥泞,我只顾风雨兼程!
  ◆第1版序言◆
  2014年,我应邀参加了一个大型的营销年度峰会。会上许多五百强企业的同仁分享了不少精彩的营销案例,场面很宏大也很精彩。不过在对话提问环节,出现了一段小插曲,一位年轻人站起来给台上来自五百强的营销精英们提了一个问题:"我们每年的营销费用只有几千元,请问我该怎么用这几千元去做好营销?"
  台上一下子出现了短暂的沉默,身经百战的五百强营销精英们猛然愣住,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最后一位跨国集团的营销副总裁语重心长地说:"姑娘,我们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我们的钱太多了,实在不知道一年几千元怎么去做营销"。
  全场顿时哄堂大笑!
  这个真实的场景,其实折射的是中国营销界的尴尬。现在营销的案例满天飞,营销大师们也喜欢拿着成功案例四处传道。但许多看起来很牛气的成功案例,后面动辄就是数百万、数千万乃至过亿元资金的支持。绝大多数中小微企业只能干看着,压根无法模仿和借鉴。
  互联网营销之所以得到广大中小企业的追捧,与其说是中小企业更敏锐地捕捉到了互联网的精髓,倒不如说是广大中小企业老板从心里期盼能通过互联网实现一种低成本、高收益的营销,其中成本低是关键。毕竟,花几元钱买一个关键词广告肯定要比动辄就数十万上百万元的电视广告门槛低很多。
  这样说来,即便一年只有几千元的营销费用,如果能买准几个跟业务密切相关的"长尾关键词",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营销策略。而如果能创意出诸如:"要问挖掘技术哪家强,请到山东找蓝翔。"那你基本可以让玩微信、微博的人都知晓了(这个营销手法叫作"镶嵌",后文会有专门的介绍)。
  但谈到互联网营销,或者更确切地说网络营销,大多数中小企业管理者脑海里立刻浮现的就是开网店,买搜索引擎关键词,做微博、微信,其实这是个误解。网络营销的精髓是利用各种现实的网络,比如人际网、交通网、贸易网等。在互联网上展开营销当然很重要,但网络营销的阵地绝不只限于互联网。
  现在我在易宝支付主管市场,总有中小企业负责人跑过来问我,没见你们投多少广告啊,怎么感觉你们营销做得那么有声有色,你们究竟有多少预算?怎么用的?我就会给他们解释,我们用的是轻营销的策略,即从大项目、重预算、长周期、大团队、重执行的"重营销"中,逐步增加小而美、轻预算(甚至还盈利)、短周期(甚至有偶发性)、小团队、重互动的"轻营销"的比重。
  回顾我这十多年的营销生涯,倒也算经历丰富。我做过创业企业,经历过企业的高速成长,服务过五百强,也感受过跨国企业兵败中国的痛;做过外企,也服务过民企;做过甲方,也做过乙方;做过实业,也投身过互联网金融;花过大预算,也抠过小铜板。
  我从北大哲学系硕士毕业后直接进入蓝色光标工作3年,这段经历为我打下了坚实的营销基础。之后我又在创业潮中摸爬滚打了3年,邂逅过那时刚起步的58同城,折腾过VOIP和装修电子商务。
  创业是非常让人受益的,因为它让你抛开成熟公司的各种支持和平时难以注意的前提条件,赤裸裸地面对商业的本真,真刀实枪地考究和磨炼你的意志、心智和能力。当你真正凭着自己的双手白手起家,从商海里捞起第一个铜板时,那种兴奋会比你在大公司打工而领到丰厚的薪水还要兴奋。
  这里我要对"接地气"下一个定义。我很反对把接地气只定义为埋头苦干。虽然这么多年来,经历过的起起伏伏让我深知埋头苦干、实干的重要性,但我始终认为通过理论学习而拥有宏大的视野也同样重要。
  我认为,所谓真正的接地气,是要找到"真正起作用的因素"。许多的成功或者失败,其实并不是我们事后泛泛归纳的几个模式,真正起作用的因素往往藏得比较深。而要能找到"真正起作用的因素",需要同时兼备理论和经验的丰厚背景,缺少理论高度往往难以看到"真正起作用的因素"。
  这里有个案例和大家分享。在我参与装修电子商务创业的时候,我们曾经做过尝试,把我们平台上的装修建材、家具整合起来,按不同风格做出成型的精美设计,每期综合十几套成型的设计,然后彩印成册,拿到高档的写字楼去派发。而且专门找中午吃饭的高峰期,在各个高档写字楼的食堂门口派发,保证到达率。
  派发出去的册子不少,做了好几期,花费不少,但效果却非常不明显。我当时很苦闷,怎么效果这么差呢?从策划理论来看似乎没有错啊:
  针对有钱的消费人群,而且是年轻爱赶时髦的一代。
  我自己的队伍去派发,保证了到达率。
  装修设计精美,材料是真材实料,产品是有保证的。
  几经思考,我才蓦然明白过来,这个方法也许对数码产品甚至是汽车都有效,但对装修是低效的。我完全忽略了装修目标人群的特点。
  装修是一个机会成本很高的事情。一个有实力的消费者可能会因为出色的广告而心动去购买手机甚至是汽车,但极少有人会因为一套漂亮的装修设计把自己的家打掉重装,因为这意味他要把一家老小搬出去至少两个月,而后要经历购买建材、家具,盯施工队的痛苦历程。
  装修的目标人群是无法按照年龄、收入和职业等特征来进行简单归类的。装修的家庭只有在装修进行的那两三个月里是我们的目标客户,在此之前和在此之后都不是。如果一个人本没有装修的打算,你要说服他装修,再来购买你的建材家具,这个路径太长了,转换率低一点都不奇怪。
  想明白目标人群的特点,我就改换了营销策略。
  谁是现实的装修人群?当然是刚刚买房的人,所以我们推广的目标重点放到了各种房产论坛,继而是QQ群。
  我们随后注册了好几个QQ群,然后把装修的典型问题总结了十几类,每一类都给它编成一个老百姓读得懂的故事。
  诸如:我家好容易买了套房,要装修,却遇到了××问题,装修队没辙,设计师也干瞪眼,我那老公又没用,还得我自己操心。还好有一天在"×××QQ群"(这里自然就把QQ群号带了进去,带链接很容易有广告嫌疑),里面有个"××大侠",这般指点,一试果然奏效,在这里忍不住把这方法分享出来。
  这些故事往房产论坛、QQ群上一发,非常奏效,最后这几个QQ群每天都要来几十上百个想装修的业主。
  这个案例很触动我,花钱多的营销未必有效,不花钱的营销未必无效,关键核心在于是不是找到了"真正起作用的因素"。
  后来我潜心向宝洁(P&G;)学习,就是为了学到在营销中真正起作用的因素,或者怎么去发现和把握真正起作用的因素。学习标杆可以减少试错成本。
  我的营销理论和实践的三个最重要来源是,蓝色光标、宝洁(P&G;)和易宝(YeePay)。
  蓝色光标是家首屈一指的营销机构。2002年,蓝色光标首次在北大、清华招募应届生,将他们作为中国未来营销骨干来培养。我很幸运,从千人笔试中杀入百人面试,从百人面试中又杀入12人的实习,最后幸运地在蓝色光标留了下来,并兢兢业业做了3年,在奉行"专业立身,卓越执行"的蓝色光标,我打下了扎实的营销基本功。
  直到今天我仍对蓝色光标收下我这个"另类"心怀感激,因为在当时面试的时候,我对赵文权阐述要进入蓝标的理由是要践行德国大哲学家海德格尔的精神,关心现代人的生存状态,而商业在我看来无疑是推动整个社会往前跑的重大驱动力,所以,我得关心下"商业人"的生存状态。赵文权笑而不语地接受了我这个很书生气的说法。
  不过这并非虚言,我现在真的更加深入关心商业社会中"人"的问题。
  后来在易为明思力(EastWeiMSL)时,我是宝洁团队的头,我们服务的是宝洁整体品牌公关建设,这让我有机会深入全面了解了宝洁这个全球赫赫有名的营销帝国,学习它的营销精髓。
  如果说到宝洁大家还有些陌生的话,那么我列举一些品牌给大家听听。
  飘柔、海飞丝、潘婷、佳洁士、舒肤佳、吉列、帮宝适、玉兰油、汰渍、碧浪……
  这些如雷贯耳的大品牌,其实都是宝洁的。宝洁成立于1837年,到今天已经将近180年的历史,其经营的300多个品牌畅销全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销售额超过800亿美元,其中仅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品牌就达25个。而且宝洁是当之无愧的"营销黄埔",全球五百强很多公司的高层,如微软的鲍尔默、通用电气的伊梅尔特等都是从宝洁出来的。
  宝洁对于服务商的要求水准是很高的。老实说,服务宝洁的那几年很辛苦,但收获同样非常大。我走过宝洁的创新中心、工厂、卖场等,和宝洁的高层、员工、供应商、合作伙伴等都深入交流过,对这个营销黄埔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
  我的营销理论和实践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易宝。
  易宝支付成立于2003年非典时期,两位联合创始人唐彬和余晨均是从硅谷回国创业的。因此,这家公司从开始就有非常强的硅谷基因。例如,在易宝大家都是直呼其名,从不称总。整个公司除了CEO唐彬和少数高管出于保密需要有自己的独立办公室外,所有人都坐在开放的办公环境里办公(余晨就坐在我对面,他还因此被我传染过感冒)。而唐彬的办公室只要空闲还可以被员工随时征用。
  我到易宝应聘时,唐彬和余晨问我有什么期望,我说给我足够的空间,放开了打。后来确实是有很大空间,放开了打,易宝强调精英文化,强调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结合,公司里人与人相互间有很浓的信任氛围,所以很多想法才能得以实现。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余晨参与了央视大型纪录片《互联网时代》的制作。这是全球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反映互联网崛起和发展的大型纪录片,全片出现的互联网精英一共136位。
  这其中又有40位互联网史上标杆式的人物,从互联网之父鲍勃·泰勒、拉里·罗伯茨、TCP/IP之父温特·瑟夫、以太网之父梅特卡夫到最新的硅谷偶像埃隆·马斯克;从互联网教父凯文·凯利到红杉资本投资教父迈克尔·莫瑞茨再到世界头号黑客凯文·米特尼克;从杨致远到扎克伯格再到雷德·霍夫曼等互联网巨头都是由余晨来采访的。
  随后这写成了一本书《看见未来》。在协助余晨整理这本书的文字时,我系统地了解了互联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最可贵的是,这本书不同于一般的互联网史,它是全球首本系统的、由互联网历史创造者亲口讲述的互联网通史,因而让我更加全面透彻地了解了互联网,了解了互联网精神。这都成为我随后"轻营销"理念的直接指导。
  目前中国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数量加起来接近7000万,其中99%是中小微企业,94.8%是小微企业。当我应华章之邀,写作这本《轻营销》时,我只是想为中小微企业者拓宽营销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我始终坚信,整个社会最大的进步绝非只是由几个大而不倒的巨头推动,而应该是来自数千万家中小微企业力量的汇聚。如果把我们的社会比作一个躯体的话,那么中小微企业就构成了这个躯体的细胞,当每一个细胞都焕发创新活力时,才会让我们整个躯体无比强大!



《轻营销》(第2版):一本关于智慧、洞察与实效的营销指南 在瞬息万变的商业浪潮中,营销的本质从未改变,但形式和策略却日新月异。企业和个人营销者们,是否常常感到在海量的信息和层出不穷的工具面前迷失方向?是否还在为那些冗长、复杂、脱离实际的理论而烦恼?是否渴望掌握一套既能引领潮流,又能落地生根的营销智慧? 《轻营销》(第2版)并非一本简单的技巧手册,也不是对市场现状的简单罗列。它是一次深入的思考,一次对营销本质的回归,一次对“轻”的哲学在现代商业实践中的深刻阐释。本书将带领读者穿梭于纷繁的营销现象,剥离表象,直抵核心,用最智慧、最简洁、最有效的方式,解锁营销的无限可能。 “轻”的哲学:营销的返璞归真 “轻”在本书中,并非指代“简单”或“肤浅”,而是象征着一种更高级的智慧: 轻巧灵活,而非笨重累赘: 在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僵化的营销体系只会成为企业的负担。本书推崇的是一种能够迅速响应市场变化,不断调整策略的敏捷营销思维。它鼓励营销者摆脱过往的固有模式,拥抱创新,用最精炼的资源,撬动最大的市场杠玛。 轻盈触达,而非重压推销: 成功的营销不再是单向的轰炸,而是双向的互动,是情感的连接。本书强调的是如何以一种更自然、更人性化的方式,与目标受众建立深度链接。它关注消费者的内心需求,用共鸣和价值来吸引,而不是用强制性的信息来骚扰。 轻而有力,而非虚张声势: 许多营销活动看似声势浩大,实则收效甚微,最终沦为一次次无效的“热闹”。本书所倡导的“轻营销”,追求的是每一分投入都掷地有声,每一项行动都直指目标。它鼓励聚焦,深耕,用精准的策略,实现高效的转化。 轻盈迭代,而非一成不变: 市场和消费者都在不断进化,营销策略也必须与时俱进。《轻营销》(第2版)倡导的是一种持续学习、持续优化的过程。它鼓励营销者保持开放的心态,拥抱新技术,尝试新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实现营销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洞察核心:理解“人”与“市场” 本书认为,一切营销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人”。理解人,才能理解市场。 深度洞察消费者: 消费者不再是冷冰冰的数据点,而是拥有复杂情感、独特需求和个性化偏好的个体。本书将引导读者深入剖析消费者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理解他们的痛点、痒点和燃点。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分析,提炼出最能打动人心的价值主张。 捕捉市场脉搏: 市场不是一个静止的平面,而是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本书将帮助读者学会如何敏锐地捕捉市场趋势,识别潜在的机遇,规避未知的风险。从宏观经济环境到微观行业竞争,都将成为本书深入探讨的范畴。 聚焦核心价值: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清晰明确的核心价值是企业在市场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本书将引导读者审视和提炼自身的产品或服务最核心的价值,并将其转化为简洁有力的营销语言,直接触达目标受众。 策略精炼:化繁为简的实战智慧 《轻营销》(第2版)摒弃了那些脱离实际的复杂理论,将营销策略聚焦于实效和可操作性。 用户为中心的策略设计: 所有的营销策略都应围绕用户需求展开。本书将讲解如何从用户旅程的各个触点出发,设计能够精准满足用户需求,并引导其完成购买决策的营销路径。 聚焦渠道的效率: 并不是所有的营销渠道都适合每一个企业。本书将引导读者审慎选择最适合自身产品、目标受众和营销目标的渠道,并深耕这些渠道,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内容营销、社交媒体营销到社群运营,都将有深入的探讨。 数据驱动的优化: “轻营销”并非依赖直觉,而是以数据为导向,进行持续的优化。本书将介绍如何有效地收集、分析营销数据,从中提取有价值的洞察,并将其应用于改进营销策略,提升ROI。 简洁有效的沟通: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清晰、简洁、有力的沟通至关重要。本书将教授如何用最少的文字,传达最核心的信息,用最直接的方式,打动消费者的心。 面向未来:迎接营销的新篇章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涌现,营销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轻营销》(第2版)不仅关注当下,更放眼未来。 人工智能赋能营销: 如何利用AI工具提升营销效率?如何让AI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消费者?本书将为您揭示AI在营销领域的应用前景和实用技巧。 个性化与体验的升级: 消费者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的体验,本书将探讨如何在营销中融入更多个性化元素,为消费者提供独一无二的品牌体验。 可持续营销的价值: 在全球倡导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营销也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将可持续理念融入营销实践,赢得消费者更深层次的认同。 谁需要阅读《轻营销》(第2版)? 初创企业创始人: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用最少的投入,实现最有效的市场推广? 营销部门负责人: 如何带领团队突破瓶颈,提升整体营销绩效? 一线营销人员: 如何掌握更具实效的营销技巧,提升个人竞争力? 希望转型升级的传统企业: 如何在数字化浪潮中,重塑营销体系,焕发新的生机? 所有对营销充满热情,渴望不断学习和进步的个体: 无论您是市场小白还是资深从业者,本书都将为您带来全新的视角和启发。 《轻营销》(第2版)是一次思想的启迪,一次实战的赋能。它不会提供包治百病的“万能药”,但它会为您构建一套智慧的营销框架,一套灵活的实操工具,以及一种持续进化的营销精神。它将帮助您在营销的道路上,走得更稳,走得更远,最终实现“轻而有力”的市场影响力。 翻开《轻营销》(第2版),让我们一起踏上一段探寻营销智慧的旅程,用“轻”的哲学,解锁营销的无限可能,为您的商业成功注入新的动力。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初创公司的市场新人,《轻营销(第2版)》简直是我救命稻草!我之前对营销一窍不通,领导交给我的任务,我常常是抓耳挠腮,不知道从何下手。这本书的逻辑非常清晰,从“目标设定”到“策略选择”,再到“执行落地”,每一步都安排得明明白白。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数据分析”的部分,我一直以为数据分析是很专业、很枯燥的事情,但这本书用非常生动的语言,把那些冰冷的数据转化成了 actionable insights,让我知道如何通过数据来优化我的营销活动,而不是盲目地投入。它强调的“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理念,对于资源有限的初创公司来说,简直是量身定制。我不再需要追求完美,而是可以通过不断的测试和调整,找到最适合我们的营销方式。这本书就像一个耐心的导师,手把手地教我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营销人员,让我从最初的迷茫,逐渐变得自信和有方向感。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如何让营销变得更有效率,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规模和投入。《轻营销(第2版)》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效率”的极致追求。它深入剖析了营销的各个环节,并提炼出最核心、最精简的要素,避免了那些不必要的繁琐和复杂的流程。书中对于“渠道选择”的建议,让我不再纠结于各种层出不穷的新媒体平台,而是能够回归到用户真实聚集的场景,找到最有效的触达方式。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关于“品牌故事”的阐述,让我意识到,好的品牌不仅仅是有好的产品,更需要有能打动人心的故事。我尝试着将书中关于“故事叙述”的技巧应用到我们的品牌传播中,效果出奇地好,用户对品牌的认同感和忠诚度都有了明显的提升。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营销的本质,明白了一个道理:少即是多,精炼才能致胜。

评分

这本《轻营销(第2版)》真是让我眼前一亮!作为一个长期在营销一线摸爬滚打的从业者,我常常感觉自己陷入了各种复杂理论和高深策略的泥潭,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但实际落地时却总有些滞涩。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股清流,直接击中了我的痛点。它并没有上来就灌输那些让人望而却步的“宏大叙事”,而是从最基础、最核心的营销理念入手,用一种极其通俗易懂的方式,拆解了营销的本质。我尤其喜欢它在讲到“用户洞察”那一章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方法,让我不再觉得用户是遥不可及的存在,而是可以通过细致的观察和互动,真正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动机。书中大量的案例也并非那些只有大公司才能复制的“神话”,而是贴近我们日常工作会遇到的各种场景,很多方法我都尝试在我的项目中使用,效果出奇的好,让我在执行过程中感到前所未有的自信和效率提升。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一套实用可行的工具箱,让“轻营销”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实践。

评分

《轻营销(第2版)》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赋能”。它没有将营销描绘成高高在上的专业领域,而是将那些看似高深的营销方法,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赞赏书中关于“用户参与感”的设计理念。它不仅仅是让用户消费产品,更是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到品牌的构建和传播中来,这种“共创”的模式,极大地增强了用户对品牌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我曾一度对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做好用户互动感到困惑,而这本书提供的“价值交换”和“情感共鸣”的策略,为我指明了方向,让我能够更有效地与用户建立深度连接。它让我明白,营销不仅仅是为了销售,更是为了构建一种长期的、有意义的关系。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营销的迷雾,找到了通往成功的捷径。

评分

我得说,读完《轻营销(第2版)》,我感觉自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以前总觉得营销就是砸钱做广告、搞活动,然后祈祷能出效果。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强调的是一种“巧劲”,用最小的成本撬动最大的传播效果。我以前特别头疼如何写出能吸引人的文案,感觉自己词穷,但这本书里关于“情感连接”和“价值传递”的讲解,就像给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明白了文案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辞藻华丽,而在于能否触动用户内心的真实需求。而且,书中对于“口碑传播”的论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不再是将口碑仅仅视为一种结果,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主动可以构建和引导的力量。我尝试了书中提到的一些“社群互动”和“UGC激励”的方法,惊喜地发现,用户不再是被动接收信息,而是变成了我们最忠实的传播者!这本书让我不再惧怕营销,反而充满了探索和尝试的乐趣。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营销,是润物细无声,是用户主动想要和你产生连接。

评分

没什么好说的,凑满十个字。

评分

不错 很好的 一直买

评分

书好!要是市内能免运费就更如好!

评分

嗯嗯

评分

帮老公买的!

评分

畅销书籍,挺不错的哦。

评分

很好 嗯好 很好

评分

东西到手后很满意!东西到手后很满意!

评分

没什么好说的,凑满十个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