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文学大师谷崎润一郎杰出代表作,恶魔主义文学的不二经典
★翻译家郑民钦译本,低回婉转,细腻动人
★谷崎润一郎三则名篇全收录,东方古典文化与唯美主义完美结合
★山口百惠、三浦友和主演同名电影
★精装典藏版本,附赠版画四联书签
内容简介
《春琴抄》收录谷崎润一郎代表作《春琴抄》《痴人之爱》《各有所好》。
《春琴抄》中,学徒佐助侍奉商人之女春琴,随她学艺,两人产生了感情。但春琴跋扈任性,始终将佐助当作仆役。佐助不仅对此毫无异议,后来春琴被毁容,他甚至自己刺瞎双眼,只求永远保留心中春琴的美丽形象……
《痴人之爱》中,青年让治本想培养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将十五岁的少女娜奥密留在身边。娜奥密长大后,美丽任性、挥霍无度,并不是他想要的模样,却仍然令他不可自拔……
《各有所好》中,在丈夫斯波要的默许下,妻子美佐子与旁人发生了婚外恋情。两人有意要结束婚姻,却都想逃避责任,谁也不肯先走出打破困局的那一步……
作者简介
谷崎润一郎(1886-1965),日本文学大师。著有长篇小说《细雪》,中篇小说《春琴抄》《疯癫老人日记》《钥匙》,短篇小说《刺青》,随笔《阴翳礼赞》等。
郑民钦,翻译家,学者。现任教于日本城西国际大学人文学部。译有《东京人》《春琴抄》《疯癫老人日记》《奥州小道》《政治少年之死》《源氏物语》等。
精彩书评
★《春琴抄》是一部难以言喻、唯有叹息的名作。
——川端康成
★谷崎润一郎的小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描写传统道德、观念、理性乃至于生命自然规律对于情欲的压抑,以发现人的天性、人本能的东西。
——叶渭渠
★谷崎润一郎亲手开拓了现代文坛一个不曾有人涉足的艺术领域。
——永井荷风
目录
春琴抄
痴人之爱
各有所好
精彩书摘
在春琴去世十几年之后,佐助才对身边的人谈起他失明的经过,这才终于知道了当时事情的详细真相。原来春琴遭到歹徒袭击的那一天晚上,佐助和平时一样,睡在她闺房隔壁的房间里。他听见响声,便醒过来,常明灯已经熄灭,在一片漆黑之中,听见隔壁传来的呻吟声。佐助惊愕地蹦了起来,先点上灯,然后提着纸灯笼来到屏风那边的春琴铺位前,借着昏暗的纸灯笼映照在金色屏风上反射的朦胧光影,环视一遍室内的样子,觉得并不凌乱,只是在春琴的枕边扔着一把铁壶。春琴静静地仰卧在被褥里,不知何故,却在呻吟着。佐助起先以为是春琴在做噩梦,叫道:“师傅!你怎么啦?师傅!”便走到她的枕边,想把她推醒。就在这时,他不由自主地“啊!”地叫了一声,双手捂住两眼。只见春琴的呼吸异常痛苦,她说道:“佐助,佐助,我的脸被毁得不成样子了,你别看我。”她一边挣扎着身体,一边拼命地挥舞双手,试图把脸盖住。佐助说道:“师傅,你放心吧。我不看您的脸,我已经把眼睛闭上了。”说罢,把纸灯笼移到远处。春琴听后,情绪松弛下来,却一下子昏迷过去。后来她在昏昏沉沉之中一直像是梦呓般地反复说道:“不许让任何人看见我的脸。这件事一定要保密。”佐助安慰道:“您不用这样担心,烫伤治好以后,还是会恢复原样的。”但春琴说道:“这么严重的烫伤,哪有不会改变容貌的!我不想听你的宽心话。重要的是你不要看我的脸!”随着她的知觉逐渐恢复,这样的话越说越多。除了医生之外,连对佐助也不愿意露出受伤的模样。换药和换绷带的时候,把所有的人都赶出病房。
如此说来,佐助也只是在那一夜跑到春琴的枕边时瞥见一眼她那被烫得溃烂的面部,但是他不忍正视,瞬间就背过脸去。在昏暗灯火摇曳的阴影下,给自己留下的只不过是一个仿佛非人的怪异的幻影。后来他看到的只是从绷带间露出来的鼻孔和嘴巴。想起来,正如春琴害怕被人看见一样,佐助也害怕看见她的脸。他每次来到春琴的病榻旁,总是竭力闭上眼睛,或者故意转移视线,所以实际上他不知道春琴的容貌是怎样逐渐发生变化的,而且自动避开了知道的机会。
然而,当疗养见效、伤势日益见好的时候,有一天,病房里只有佐助一个人陪伴着春琴。春琴像是终于憋不住似的突然问道:“佐助,你看过我的脸吧?”佐助答道:“没有,没有。师傅说不许看。我岂敢违背师傅的吩咐。”春琴说道:“这伤很快就要好了,绷带也必然要解下来。医生也不会来了。这样的话,别的人自不待言,只有你,不得不让你看我的这张脸啊。”说完,一向好强的她,大概因为意志的挫折,竟然流下了眼泪。她频频从绷带上轻按两眼拭去泪水。佐助见状,也黯然神伤,不知道该说什么,与她相对而泣。接着,他说道:“请您放心,我一定做到不会看见您的脸。”他的话似乎暗示着会发生什么事情。
几天以后,春琴可以起床下地了,伤已治愈,绷带随时都可以解下来。在这种状况下,有一天清晨,佐助从女佣的房间里偷偷拿来她们使用的镜子和缝衣针,然后端坐在地板上,一边照着镜子,一边拿着缝衣针往自己的眼睛里扎去。他不具有针扎眼睛就会失明的常识,只是想尽可能用痛苦很少又简便的方法使自己的眼睛看不见。他试着用针刺左眼珠,眼白很坚硬,刺不进去,黑眼珠比较软,刺了两三下,恰好碰到合适的部位,噗哧一声,进针有两分左右,突然眼前白茫茫一片,他知道自己已经失去了视力。既不出血,也没有灼热感,而且几乎没有痛的感觉。这是破坏了水晶体组织造成的外伤性白内障。接着,佐助又用同样的方法刺瞎右眼。就在这一瞬间,他的双目全部失明。不过,据说刺伤眼睛之后,还能模模糊糊地看得见物体的形状,大约十天以后才完全看不见。
不多久,春琴能够起床下地。佐助摸索着来到里屋,跪拜在春琴面前,以额头触地,说道:“师傅,我也已经是盲人了,这样一辈子也看不见您的脸了。”
“佐助,这是真的吗?”
春琴只说这么一句话,便陷入长久的默然沉思。
佐助有生以来,此前此后,从未感受过自己活在这几分钟沉默里的绝对快乐。据说古代的恶七兵卫景清只因为赖朝的容貌英俊,而放弃了复仇的念头,并发誓此后不再看他一眼,便抠掉自己的双眼。佐助与景清的动机固然不同,然而其意志同样悲壮。
然而,春琴要求佐助做的,难道就是这件事吗?前些天她流着眼泪对佐助说的话,难道言外之意就是“既然我遭受到如此灾厄,希望你也成为一个盲人”吗?这一点实难揣测。
“佐助,这是真的吗?”春琴这一句简短的问话,在佐助听来,仿佛感受到她颤栗般的喜悦。在两人默然相对的时光里,佐助的生理机能逐渐萌生出唯有盲人才具有的第六感,自然而然地感悟到现在春琴的心中只有对自己的感谢之情,此外别无他念。以前虽然自己与春琴有着肉体关系,但两颗心被阻隔于师徒关系之外,现在才第一次心心相印,两颗心融合在一起,汇成一道热流。他回想起自己在少年时代曾经躲在壁橱的黑暗世界里偷偷练习三味线的情景,但是现在的心情与当时已是截然不同。
大凡盲人一般都还具有光的方向感,所以盲人的视野是一种模糊的微明,并非漆黑一团。佐助明白,他如今失去的是外界的眼睛,却睁开了内在的眼睛。啊!原来这就是师傅所居住的真正的世界!他觉得现在终于可以和师傅居住在同一个世界里了。他衰竭的视力已经无法看清房间内景象以及春琴的模样,唯有被绷带裹缠的那张脸依然微白地依稀映照在他的视网膜里。他觉得那不是绷带,而是两个月前的师傅那丰润白皙、妙不可言的脸蛋,如同接引佛一般浮现在柔和的光环中。
前言/序言
繁华背后:浅谈日本近代文学中女性的生存困境与情感挣扎 日本近代文学,尤其是明治维新之后,在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背景下,涌现出了一批深刻探讨个体命运、社会变迁以及人内心复杂情感的作品。这些作品并非只描绘浮光掠影的时代风貌,更深入地挖掘了在那转型时期,尤其是女性所面临的严峻生存困境与错综复杂的情感挣扎。她们的命运,往往被时代洪流裹挟,在传统与现代、压抑与渴望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其内心的涌动与抗争,构成了近代文学中一道道触动人心的风景线。 在那个“文明开化”的口号响彻云霄的年代,表面上社会结构正在瓦解,新的思想观念层出不穷,但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和社会等级制度却依然盘根错节,对女性的束缚并未因此减轻,反而可能以更隐蔽、更具侵蚀性的方式存在。近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很大程度上是对这种现实的映照。她们或许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在维新浪潮中失去往日的荣光,却依然背负着家族的期望与体面,在个人的幸福与家族的责任之间挣扎;她们可能是成长于新兴资产阶级家庭的女子,接受了有限的西式教育,对自由恋爱和独立人格有所憧憬,却发现现实的婚姻依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交易;她们更可能是底层社会的女性,为了生计奔波劳碌,在贫困、疾病和不公的命运中苦苦挣扎,甚至沦为社会边缘的牺牲品。 这些女性的生存困境,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是经济上的脆弱性。在传统的父权社会中,女性的经济来源往往依赖男性,一旦失去依靠,便陷入绝境。即便在近代社会,女性的就业机会依然受到极大的限制,工资低廉,地位低下。对于许多女性而言,婚姻是改变经济状况的唯一途径,但这往往意味着放弃个人的情感和自主权,成为男性的附庸。这种经济上的不独立,使得她们在面对不公平待遇时,往往缺乏反抗的资本和底气。 其次是精神上的压抑。传统观念中,女性被要求温顺、贤淑,将家庭和子女置于个人之上,压抑自己的欲望和个性。近代思想的传入,虽然带来了一丝解放的曙光,但对于大多数女性而言,接受新思想并将其付诸实践,需要付出巨大的勇气和代价。她们可能在家中受到长辈的规训,在社会上遭遇偏见和歧视,甚至被视为“不合时宜”的存在。这种精神上的压抑,使得她们内心深处埋藏着许多未被言说的痛苦和渴望。 再者,是情感世界的复杂性。在个体解放的思潮下,女性开始渴望真挚的情感和独立的爱情,但现实的婚姻制度往往将情感需求排除在外。她们可能在婚姻中感受到孤独和疏离,转而在其他情感寄托中寻求慰藉,这其中可能包含着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对理想伴侣的幻灭,或是对无法实现的爱情的执念。这种情感上的挣扎,使得她们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矛盾和不安。她们可能对既定的命运感到无奈,却又在隐秘的角落里,倔强地维护着自己情感的纯洁和尊严。 近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往往不是单薄的符号,而是立体而鲜活的个体。她们的内心活动,被细腻地描绘出来,让读者得以窥见她们在压抑环境下的痛苦、挣扎、反抗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微弱期盼。例如,有的女性可能在表面上顺从家庭的安排,却在内心深处保留着对自由的渴望,并在偶尔的文学作品或艺术欣赏中,短暂地释放内心的情感。有的女性可能在婚姻中承受着丈夫的冷漠或暴力,却依然坚韧地维系着家庭的运转,同时在内心中积累着对命运不公的控诉。 更有一些作品,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道德边缘徘徊的女性。她们可能是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违背传统的道德规范,但也可能是在压抑的环境下,寻求一种自我救赎或反抗的方式。她们的命运,往往更加悲惨,却也更加引人深思。她们的每一次选择,都带着血泪和绝望,也反映出那个时代对女性的挤压和摧残。 然而,近代文学中的女性并非全是悲剧的承受者。在某些作品中,也能看到女性身上所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智慧和对尊严的坚守。她们或许在艰难的环境中,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如何在有限的范围内争取自己的权利。她们的抗争,可能不是轰轰烈烈的革命,而是更为细腻、更为隐蔽的抵抗,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坚持自己的原则,在沉默中表达自己的不满,或是通过某种艺术形式来宣泄内心的苦闷。 这些作品,通过刻画不同阶层、不同境遇的女性形象,深刻地揭示了日本近代社会转型时期,女性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它们不仅是时代的写照,更是对人性困境的深刻探讨。文学家们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性在父权制、传统观念和社会变革的多重夹击下,如何努力地寻找自我、争取生存、表达情感。她们的命运,或许充满了悲剧色彩,但她们身上所展现出的坚韧、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反思。 总而言之,日本近代文学中关于女性的描绘,是一幅错综复杂、令人心碎却又充满力量的画卷。它触及了生存的残酷、情感的纠葛、以及在时代洪流中个体微弱却又倔强的声音。这些作品,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艺术的感染力,让我们得以窥见近代女性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也让我们对个体在历史和社会变迁中的命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