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俗世奇人 2》发行已逾一百万册,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其中的不少篇章被选入中小学教材,亦有部分地区将其列为中考必读书目。《俗世奇人贰》是作家冯骥才继《俗世奇人》之后的又一部描写天津卫清末民初奇人异士的力作。
内容简介
《俗世奇人 2》是作家冯骥才继《俗世奇人》之后的又一部描写天津卫清末民初奇人异士的力作,它与《俗世奇人》一样,也收录了十八篇短篇小说。但之前的十八个故事,只是作者众多故事里的一小部分,为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清末民初天津卫的各色人物,市井生活,作者在百忙中挤时间写出了这部《俗世奇人贰》。小说里的人物有声有色有脾气有模样,活灵活现,读完小说掩卷之后,你会看到活脱脱一群立在书上的天津卫奇人异士。小说具有浓郁的地域性,鲜明的人物性格、生动有趣的故事耐人寻味,尤其是作者精练、有画面感的语言,准确地为读者勾勒出清末民初天津卫的各色人物。
本书插图还是选用了《醒俗画报》的一些图画,它们虽然与小说故事不相干,但属于同一时代,能真切地反映小说中人物的生活场景,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
作者简介
冯骥才,男,祖籍浙江宁波,1942年生于天津。初为画家,后登上文坛,以小说、散文和随笔见长。代表作有《俗世奇人》《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一百个人的十年》等。作品版本甚多,有英、法、德、俄、意、日、西等十余种文字译本。上世纪末,发起规模浩大的文化遗产与古村落抢救,影响深广。
目录
又冒出一群人(序) 第壹页
篇 首 歌 第伍页
黑 头 第玖页
神医王十二 第拾玖页
皮 大 嘴 第贰拾玖页
黄 金 指 第叁拾玖页
四十八样 第肆拾玖页
马 二 第伍拾玖页
冷 脸 第陆拾玖页
一 阵 风 第柒拾柒页
张 果 老 第捌拾柒页
狗 不 理 第玖拾柒页
钓 鸡 第壹佰零伍页
龙 袍 郑 第壹佰壹拾叁页
陈四送礼 第壹佰贰拾壹页
燕子李三 第壹佰贰拾玖页
鼓 一 张 第壹佰叁拾柒页
洋 相 第壹佰肆拾伍页
黄莲圣母 第壹佰伍拾伍页
甄 一 口 第壹佰陆拾伍页
后 记 第壹佰柒拾叁页
《醒俗画报》(插图解释)第壹佰柒拾肆页
前言/序言
又冒出一群人(序)
二十年前,脑袋忽冒出一群人物,全是我家乡天津卫的奇人异士。天津这块地里边,有碱有盐还有硝,因生出各色性格的人,又热又辣又爽又嘎又不好惹。因之,自儿时耳朵里就装满一群群乡土怪客与民间英雄,叫我称奇叫绝,心里佩服。我信—如果没这些人物,就不知道嘛叫作天津卫。
文化学者好述说一地的特征,写小说的只想把这一方水土独有的人物写出来,由此实实在在捧出此地的性情与精神,所以自从我写小说,此地的人物就会自个儿钻出我的笔管,然后一个个活脱脱站出来,独立成篇;一个人物一个故事一篇小说,反过来一篇小说一个故事一个人物。比如《俗世奇人》就是这种写法。
我喜欢这样的写法。好比雕工刻手,去一个个雕出有声有色有脾气有模样的人物形象。小说之所求,不就是创造人物吗?小说成功与否,往往要看掩卷之后,书中的人物能不能跑出来,立在书上。
《俗世奇人》成书前,先是以《市井人物》为题一组组刊在《收获》《故事会》及一些报纸上。后来集结成册,取名《俗世奇人》,凡十八篇。出版后读者甚夥,有些篇章被选入教材。这一来,脑袋里还有一些没写出来的人物便闹腾起来,也要出头露脸,展现身手。近日得闲,一下笔又冒出一群津门奇人,数一数,恰好也是十八个人物十八个短篇。怎么正好也是十八呢?别问我,我也不知。
如今这三十六篇的主人公站在一起,再加上众多配角,乱哄哄一大群。看上去,正是我心里老天津卫的各色人等。
若说地域文化,最深刻的还是地域性格。一般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只是一种表象,只有进入一个地方人的集体性格的文化才是不可逆的。它是真正一种精灵。还有比《朝花夕拾》那些人物更鲜明的鲁镇,比《骑兵军》那些故事彰显得更夺目的哥萨克吗?
我承认,我是从文化视角来写这一组人物的。从年鉴学派的立场看,任何地域的性格,都是在其历史某一时期中表现得最充分和最耀眼;比如清末的北京、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和清末民初的天津。我前后所写的这三十六个人物,都在清末民初同一时代,所以这些新写的人物仍然使用原名—《俗世奇人》,只在后边缀个“贰”字,以区别前后而已。
若君问我还会接着写下去吗?这由不得我,就看心里边那些没有写出的人物了,倘若哪天再有一群折腾起来,叫我不宁,自会捉笔再下。
2015年3月12日
后记
这部《俗世奇人贰》的初稿早在前年国庆的假日里就写出来。
近二十年忙于遗产抢救,无暇写作,大部分小说都殁于腹稿中。每年只有国庆与春节的假日是空闲的,可以让位于我的绘画或写作。于是前年的国庆,抓住那几天一口气写下这
部《俗世奇人贰》的初稿。然而,此后整整一年都在为古村落的抢救奔波,再难找出时间来修改,每当想起这未竟的手稿,都会隐隐心急。
近日腿疼休息些日子,得以来修改此稿,再不敢懈怠,我知道,我欠自己文学的时间真是太多了。改好此稿,于自己的文学也是一种补偿吧,因记之。
2015年3月19日
《凡人微光》 一、 卷首语:尘世炼金术士的低语 在人潮涌动的街巷,在熙熙攘攘的市集,在茶余饭后的闲谈,在跌宕起伏的岁月里,总有一些身影,他们平凡得如同路边的一块石头,又非凡得如同暗夜里的一颗星辰。他们没有叱咤风云的权势,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以一种近乎顽固的姿态,在生活的泥沼中掘金,在岁月的筛眼中淘米。他们的故事,或许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跌宕起伏的悬念,但字里行间却流淌着一股不动声色的力量,一种对生存的智慧,对命运的嘲弄,对平凡生活里不平凡闪光的深刻洞察。 《凡人微光》并非宏大叙事,它不聚焦于庙堂之上的权谋,也不描绘江湖儿女的恩怨。它所关心的,是那些隐匿在市井巷陌中的寻常人物。他们或是在一家无人问津的古董店里,用一双粗糙的手,拨弄着历史的尘埃,从泛黄的纸页中读出前朝的故事;或是在一家即将倒闭的裁缝铺里,用一针一线,缝补着人生的裂缝,为每一个顾客量身定做出属于自己的体面;又或是在一家毫不起眼的茶馆里,用一杯温热的茶,听着邻里街坊的家长里短,却能从中品出世事的沧桑与人情的冷暖。 他们是尘世的炼金术士,用最朴素的材料,炼制出最动人的生命篇章。他们的“奇”,不在于异于常人,而在于他们如何将寻常之事做到极致,如何在困顿中寻求解脱,如何在渺小中彰显伟大。他们的“俗”,不是庸俗,而是他们深深根植于人间烟火,懂得生活的真味,也懂得人心的复杂。 二、 序章:岁月缝隙中的肖像 城市的角落,总有被时光遗忘的角落。那里,老街的青石板诉说着过往的喧嚣,斑驳的墙壁记录着岁月的痕迹。在这样一个地方,住着一群人,他们是这座城市最真实的脉搏。 老物件的低语者——陈老先生 陈老先生的古董店,与其说是店铺,不如说是一个被时间凝固的博物馆。狭小的空间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老物件:褪色的瓷器,锈迹斑斑的铜器,泛黄的书卷,还有些许叫不出名字的古怪玩意儿。陈老先生个子不高,头发花白,总是戴着一副老式的圆框眼镜,镜片后面是一双洞察一切的眼睛。他很少主动推销,只是静静地坐在柜台后面,一边擦拭着店里的藏品,一边若有所思。 来这里的客人,大都是怀揣着一份好奇,或是寻觅一件故事。他们或许不识货,却会被陈老先生讲述的物件背后的故事所吸引。他能从一枚磨损的铜钱说起,讲到它的前朝往事,讲到它曾被谁持有,又经历了怎样的跌宕。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奇异的磁性,仿佛能穿越时空,将听者带入那个逝去的年代。 有一次,一位年轻的收藏家拿着一枚精致的玉坠前来,自诩眼光独到。陈老先生仔细摩挲了几下,摇了摇头,轻声说:“这玉,虽精美,但少了点‘魂’。”他又从角落里拿出一块粗糙的、不起眼的玉佩,说:“你看这块,虽然不如那枚华丽,但它有过‘火’,有过‘汗’,有过‘泪’。这才是真正被时光打磨过的物件。”年轻收藏家不解,陈老先生只是微微一笑,没有多做解释。他知道,真正的价值,从来不是表面的光鲜,而是内里的沉淀。 裁缝铺里的“时光缝匠”——王师傅 王师傅的裁缝铺,藏在一条不起眼的小巷里,门脸不大,甚至有些陈旧,但里面却永远弥漫着布料的清香和一丝不苟的匠人之气。王师傅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埋头于工作。他的双手,布满了被针线磨砺出的厚茧,却以惊人的灵巧,将一块块平淡的布料,变成了一件件令人惊喜的衣裳。 他量体裁衣,不仅仅是测量尺寸,更是丈量人生。他会仔细观察每一个顾客的体型、气质,甚至会问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比如“您平时喜欢做什么?”,“您最看重的是什么?”。然后,他便开始裁剪,落剪的声音干净利落,如同落笔的文人。缝制的过程更是精益求精,每一针,每一线,都饱含着他的心血。 有人来找他定制参加重要宴会的礼服,他会用最优质的面料,最精湛的工艺,为对方打造出最耀眼的形象。有人来找他修改旧衣,他也能赋予旧衣新的生命,让它重新焕发光彩。但最让他感到满足的,是那些并不富裕,却怀揣着一份体面梦想的普通人。他会根据他们的预算,用最合适的材料,尽力为他们制作出让他们感到自信和尊重的衣裳。 “衣服,不只是遮体保暖,更是人的铠甲,人的名片。”王师傅曾这样说过。他的裁缝铺,缝制的不仅仅是衣服,更是无数普通人的尊严和梦想。 茶馆里的“人生观察家”——李伯 李伯是镇上那家老茶馆的常客,也是这里的“灵魂人物”。他每天都会早早地来到茶馆,点上一壶最普通的绿茶,然后就坐在靠窗的位置,静静地看着人来人往。他不像其他客人那样热衷于谈天说地,他更像是一位旁观者,一位倾听者。 茶馆里的人,三教九流,什么样的人都有。小商贩抱怨生意不好,上班族吐苦水工作压力大,退休老人闲聊家长里短,偶尔也有年轻的学生,带着几分迷茫和憧憬。李伯从不主动介入他们的谈话,但他会用他那双温和的眼睛,一一扫过他们。在不经意间,他会递上一张写有生活小贴士的纸条,或者在某个恰当的时候,用一句简短的话,点醒一个深陷困境的人。 他懂得如何从一个街头小贩的抱怨中,发现他隐藏的坚韧;懂得如何从一个年轻人的迷茫中,看到他未来的潜能。他没有说过什么惊世骇俗的大道理,但他的话语,总是像一杯温水,恰到好处地暖人心脾。他就是这样,用最平凡的方式,为这个凡俗的世界,注入一丝微光。 三、 篇章:尘埃下的珍珠 《凡人微光》的每一篇故事,都围绕着这样一群人展开。他们或许是街角卖报纸的老妇,用一份坚守,支撑起一个家庭;或许是破旧书店里沉默的店主,用一腔热情,守护着知识的火种;又或许是默默无闻的社区医生,用一份医者仁心,温暖着每一个病患。 他们的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却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他们不是英雄,也不是伟人,他们只是最普通的人,但他们却在自己的领域里,做着最不平凡的事情。 《卖艺的钟师傅》:描绘了一位年过花甲的杂技艺人,如何在城市的角落,用他一身精湛的技艺,换取微薄的生计。他曾是舞台上的明星,如今却只能在街头表演,但他从未放弃对艺术的追求,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 《遗失的信笺》:讲述了一位年迈的邮递员,在即将退休之际,偶然发现了一封尘封多年的信件。他踏上了一段寻访之旅,试图将这封信送达它的主人手中,也找回了自己曾经的青春记忆。 《巷子里的音乐家》:描绘了一位身患残疾的街头艺人,用他的小提琴,奏响了最动人的旋律。他的音乐,穿透了城市的喧嚣,触动了无数人的心灵,让人们在浮躁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丝宁静。 《早餐摊上的温暖》:聚焦于一位日复一日,凌晨四点就起床制作早餐的阿姨。她用最朴实的手艺,为来往的行人提供最温暖的慰藉,她的笑容,成为了这座城市早晨最美的风景。 这些故事,如同散落在尘埃里的珍珠,虽然不曾被耀眼的光芒照耀,却依然闪烁着属于自己的璀璨光芒。它们告诉你,英雄并非只存在于传奇之中,伟大也并非只属于少数人。 四、 尾声:平凡中的不凡 《凡人微光》所呈现的,是一种对“凡人”的致敬,一种对“微光”的赞美。它提醒我们,在每一个平凡的生命中,都蕴藏着不凡的力量。那些在生活的泥泞中挣扎,却从未放弃希望的人;那些在岁月的洪流中跌倒,却依然选择站起来的人;那些在茫茫人海中渺小,却用心灵点亮自己的人。 他们或许没有响亮的名字,或许没有显赫的身份,但他们却是我们这个世界最坚实的基石。他们的存在,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真实,更加温暖,更加有力量。 翻开《凡人微光》,你或许会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你身边的身影。你会惊叹于人性的坚韧,你会感悟于生活的智慧,你会珍视于每一个平凡的瞬间。这并非一本讲述奇人的书,而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凡人”却拥有“微光”的书。它会让你相信,即使是最普通的生活,也能被赋予最动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