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超级畅销书《盗墓笔记》前传
★南派三叔全新力作!数亿《盗墓笔记》粉丝翘首以待!
★雪山阎王骑尸之谜
★藏地深处真相,闷油瓶的盗墓传奇!
海报:
内容简介
吴邪五年的平静生活,因金万堂的突然造访而被打断。金万堂竟然知道从张家古楼里带出的月光石上的蝎子图案与幼年闷油瓶有关。为追寻线索,吴邪前往尼泊尔,又辗转到了西藏墨脱。在墨脱,各种与闷油瓶有关的线索纷至沓来!
事情一发不可收拾,吴邪在吉拉寺的喇嘛手里,拿到了闷油瓶的笔记,知道了闷油瓶当年进入雪山的前因后果。令吴邪震惊的是,他在另一本笔记上看到了“世界的极限”——莽莽雪山腹地,竟然有另外一扇青铜巨门!
各路人马集结吉拉寺,这一切是巧合还是有人蓄意安排?那神秘的蝎子究竟有何寓意?“世界的极限”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吴邪是能够拯救张家的人?港派张家人是否可信,他们是图谋不轨还是完成使命?
这是一段全新的旅程,吴邪与胖子循着闷油瓶的脚步进入雪山腹地,这一次,吴邪能解开一切谜团吗?
作者简介
南派三叔,本名徐磊,男,浙江人,现居杭州。被称为中国会讲故事的小说家,激荡想象力剧情的推崇者,著有《盗墓笔记》系列、《大漠苍狼》、《怒江之战》等,并主持南派小说堂会,策划多部畅销作品。现居杭州。 他的《盗墓笔记》系列堪称近年来中国出版界的神作,长期占据国内各大图书销售排行榜,获得百万读者狂热追捧!
目录
第一章 起源
第二章 第一件怪事(上)
第三章 第一件怪事(下)
第四章 第二件怪事
第五章 轮回的开端
第六章 命运的重启
第七章 西藏油画
第八章 一座喇嘛庙
第九章 关于闷油瓶的关键线索
第十章 闷油瓶的往事
第十一章 比黄金还贵的黄金
第十二章 进入雪山
第十三章 关于世界终极的笔记
第十四章 极限的秘密
第十五章 雪山里的神秘部落
第十六章 守护者
第十七章 冰封的神湖
第十八章 尸香
第十九章 阎王骑尸
第二十章 独立于其他文明的邪神
第二十一章 闷油瓶出现了
第二十二章 召唤胖子
第二十三章 西藏的天罗地网
第二十四章 惊人的细节
第二十五章 不知道从何而来的暗号
第二十六章 与张家人正面交锋
第二十七章 七个吴邪
第二十八章 艰难的选择
第二十九章 分崩离析的张家
第三十章 汪藏海的千年伏笔
第三十一章 胖子的实力
第三十二章 胖子的保险措施
第三十三章 差点死了
第三十四章 奇怪的变动
第三十五章 人全部都消失了
第三十六章 喇嘛庙封引
第三十七章 枚举之王
第三十八章 脱身
第三十九章 血竭
第四十章 误会
第四十一章 黄粱一梦
第四十二章 张海杏
第四十三章 闷油瓶十三岁
第四十四章 放野
第四十五章 离奇的墓穴
第四十六章 倒挂着的棺材
第四十七章 问题的所在
第四十八章 奇怪的机关
第四十九章 临卡
第五十章 泥浆池
第五十一章 他们的发现
第五十二章 绝境
第五十三章 爆炸之后的意外
第五十四章 快速出发
第五十五章 往回走
第五十六章 喇嘛庙
第五十七章 之前的情况
第五十八章 山下面的东西
附录一 《盗墓笔记》第一季简介
附录二 《盗墓笔记》第二季简介
精彩书摘
这些气味隐藏在藏香的香味中,说明气味其实相当浓郁,但因为毛毡本身也有一股特有的味道,加上有那么多炭炉在边上烘烤,所以闷油瓶才没有第一时间把那气味从毛毡和藏香的味道中区分开来。
这个味道一定是被夹在藏香中带进来的,应该就在藏民抬着的炉子一样的东西里。
那是尸体的味道。
藏民把所有东西在女孩儿四周摆好便迅速离去了,似乎一点也不想久留。
这个举动看似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闷油瓶还是感觉到了一丝不对劲。他看了看四周的毛毡和上面的图案,就着那些味道,他不由自主地摸向腰间,想去取兵器,但腰间什么都没有,他忘了他这一次什么都没带过来。
他为什么忽然警惕起来?那是因为他看到了毛毡上的图案。
西藏的传统花纹非常多,如果这些毛毡是不同时期弄过来的,那么上面的花纹应该呈现多样化。但这里所有的毛毡,样式虽然稍有不同,上面却全都画着同一幅图案。
这幅图案叫做“阎王骑尸”,图案是地狱阎王骑着一具女尸在山川间穿行。闷油瓶忽然知道了女孩儿真正的身份。
“阎王骑尸”最早出现于一张铁制的唐卡上,那是一块薄铁,上面用金箔和银箔镶嵌出了阎王骑着一具女尸在山间行走的图案,唐卡四周有一圈蔓草一样的装饰铁纹,中间有很多骷髅图案。
阎王在梵语中被称呼为“阎魔罗”,所以这张唐卡也被叫做“铁阎魔罗骑尸”,这样的图案在唐卡出现之前特别少见,很多时候别人都认为这些只是西藏诸神造像中特别常见的踩尸、踏人的夸张造型。但后来就发现了不对,因为在铁阎魔罗骑尸中,座下女尸的造型有时候甚至比阎王的造型更加突出。
女尸一般面容凶恶,眼盲,用肘部和膝盖爬行,整个人如同恶鬼一般,但乳房丰满,有着极其明显的女性特征。
闷油瓶看着这个女孩儿的手脚全部都被打断了,眼睛也瞎了,难不成,这个女孩儿是阎王的坐骑?
闷油瓶对于尸体太熟悉了,这个女孩儿一定是活人,他有一些不祥的预感。对于阎王骑尸,他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不明白,女孩儿以这种状态在这里出现,是为了什么?
难道她是献给阎王的祭品?还是说,是一种什么仪式?
思索间,另一边的味道更加浓郁起来,闷油瓶听到了女孩儿痛苦的呻吟声,但是隔着各种毛毡,他看不到具体的情况。
闷油瓶对这些并不好奇,如果在其他地方,他对这些肯定持置之不理的态度,但这里的一切和他的目的都有联系,这里到底是什么地方,这些藏民到底是什么人,他必须知道。
于是闷油瓶探了过去,找了一个角落,透过毛毡之间的缝隙,他看见摆放在女孩儿附近的炉子正在燃烧,奇怪的味道和藏香的味道就是这样混合着剧烈地涌出来。
不知道为什么,女孩儿显得相当痛苦,似乎这些味道对她有强烈的刺激。
闷油瓶缓缓地走过去,发现女孩儿的脸色已经转为青灰,一如那些毛毡上的图画中,用银箔刻出的女尸的颜色。女孩儿已经失去了神志,一直在痛苦地呻吟着,边上是一只只奇怪的小香炉。
他小心翼翼地打开了一只香炉,发现里面燃烧着一种奇怪的粉末,发出浓烈的味道。他看了看四周,手指卡入地板的缝隙中,用力一抠,硬生生撕下一条木刺来。他搅拌了一下粉末,发现里面有很多细碎的骨头,虽然已经研磨得非常细了,但还能看出是陈年的骨骼。
这些粉末是藏香混合着某些阴干的尸体研磨出来的。
闷油瓶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不知道是所为何事。等他再抬头看向那个女孩儿时,发现女孩儿已经爬了起来,用她的肘部和膝盖撑着地,赤身裸体地跪爬在了地上。
闷油瓶绷紧了神经,单手死死握住香炉,这是附近他唯一可以使用的武器,以他的速度和臂力,甩手出去至少能为自己争取一点脱逃的时间。但他心里还是没底,因为他发现,女孩儿用肘部和膝盖爬行得非常快,一点也不像一个残疾人爬行的速度。
然而,女孩儿并没有攻击他,甚至连看也没有看向他,而是径直朝着另一个方向爬了过去。
闷油瓶紧随着过去,看到女孩儿爬向了一道木头楼梯,瞬间就爬了上去,那里似乎通往这个喇嘛庙的上一层。
闷油瓶看看身后,是那几个藏民来的方向,和这个女孩儿走的方向不是同一个。
木头楼梯特别大,所用木料都是碗口粗细的圆木头,每一节之间的距离差不多有一米。楼梯通往上面的门口,那里宽得能通过一辆解放牌卡车。门边挂满了毛毡和画满红色藏文的古老的黄色绸缎。
通过绸缎老旧的颜色看,感觉那起码是几个世纪前的东西了。
闷油瓶本能地感觉到,这个楼梯不是给人走的,因为人根本爬不上楼梯,这就是给这个女孩儿准备的。
那么这个楼梯通向的是什么地方呢?奇怪的毛毡和符咒,几个藏民又急匆匆地离开,这里面一定有什么了不得的东西。
闷油瓶按了按楼梯,想看是否结实,手一压,身体瞬间就跃了上去。他没走那些横木,而是踏着楼梯两边的长杆一路往上蹿去。
还没等他够到门边上的黄色绸缎,砰的一声枪响,不知道从哪里打来一发冷枪,打在闷油瓶脚边的木头上,木头整个炸裂开来。闷油瓶反应非常快,一下子跳了出去,一手扯住边上挂着的毛毡借着腰力翻身下来。
几乎是同时,下面的枪声连着响起,子弹全打在了楼梯上,等子弹转移到毛毡上时,闷油瓶已经隐入了毛毡中。
他屏住呼吸去看枪声来的方向,只看到蓝光闪动,似乎有一个穿着蓝色藏袍的人也在毛毡间快速地移动。
闷油瓶手按在地上,一边听着声音辨别那人的行动方向,一边摸着四周是否有可以防身的东西。
他的手刚刚碰到地板,一发子弹就穿过几层毛毡打了过来,闷油瓶头一移,子弹就擦着他的耳朵飞了过去。
他立即知道对方并不是普通人,不是一个好应付的角色。但闷油瓶对付这种人经验太丰富了,他忽然站了起来,几乎是贴地奔跑,就听着子弹在身后呼啸。转眼间他已经冲到了一只炭炉前,在火炭上一踩。
火炭炸起一大团火星,闷油瓶借着这一跃,跳起一人多高,一下抓住一条毛毡,如同一只蝙蝠一样,悄无声息地缩挂在了毛毡后。
几乎是同时,几发子弹打在了炭炉上,把炭炉全部打翻在地,接着那穿着蓝色藏袍的人冲了过来。
这种巷战式隐蔽射击,射击者虽然有非常强大的武器,但没有任何信息优势,如果遇到身手敏捷的人,反而很容易被偷袭。最好的方式,就是往自己射击的方向跑,因为射击后对方肯定得离开,而被射击者离开的地方必然是安全的。
射击者受到枪声的影响最大,多次射击后如果没有击中,被偷袭的可能性就会变得特别大。因为你不知道别人在你开枪时靠近了你多少距离。
在这个看似特别隐蔽,但毛毡根本无法作掩护的地方,这个办法最实用。
所以蓝袍人瞬间跑到了炭炉边上,闷油瓶几乎在他到的同时就从上面狠狠地落下来,双膝一下子压在了蓝袍人的肩膀上。
体重加上重力、速度,瞬间蓝袍人就被压跪下了。闷油瓶转动腰部,但没有死死钳住他的头,而是顺势夹住了他的手,猛力一转,就把他手里的长枪夹脱了手。
枪落地,闷油瓶脚跟一抬把枪踢了出去,站定之后就看那人是谁。还没等他看清,对方的反应也非常快,藏刀出手,一道寒光立即向闷油瓶的面门来了。
用枪闷油瓶没有办法,但要是有人想跟他动手,那真是找死。闷油瓶稍稍一让,避开刀锋,拳头从极其小的缝隙里一下打在了蓝袍人的鼻子上,这时候就算有人在他身边,根本来不及看到他是怎么出的手,只听到拳头打在肉上的一声闷响,蓝袍人趴在了地上。
闷油瓶蹲下身子,一下子掐住蓝袍人拿刀的手,略一用力,蓝袍人整个人都缩了起来,同时刀脱了手。
闷油瓶低头去看,就见那是一个特别年轻的藏族青年,最多只有十八九岁,被他捏得痛苦万分,不停地用藏语说着什么。
闷油瓶知道枪声肯定已经惊动了很多人,这里不能久留了,刚想把他打晕离开,就看见从毛毡后面一下子走出来更多的蓝袍藏民,足有十几个,手里都拿着长枪并对着他。
闷油瓶轻叹一声,却看到所有藏民都蹲下来,对他做出了西藏人最敬重的礼仪。
所谓最敬重的礼仪,其实就是跪拜。跪拜之后,由其中一个年纪较大的蓝袍藏人献上了五彩的哈达。
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个十分奇怪的场景。献哈达的场景在太多故事里出现,但在西藏,献五彩哈达确实是最高的礼仪。
但刚才的情况十分诡异,突然出现了这样的局面,我在看资料的时候也觉得相当不可思议。
接着,一个中年人出现在了闷油瓶面前,用非常熟练的汉语说道:“我们等你很久了,张先生,请接受我们的道歉,并且接受我们献上的哈达。”
闷油瓶不动声色地看着四周的人,就看到中年人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发黄的黑白照片并递了过来。
“这一切都是董先生安排的,他说得果然没有错。”
照片上是穿着藏服的董灿。闷油瓶接过来翻到后面,看到了一行字:“秘密就在这里,他们能帮助你。”
……
前言/序言
在线试读
《藏海花》第一章
所有这一切的事情,几乎就是在这几年时间发生,把我从一个普通人,硬生 生地逼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我给我的经历下过很多的定义,但是都没有结果。不 是因为我经历的事情太过于高尚,而是因为,这些事情过于复杂、晦涩。
《海之颂》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海的史诗,一曲关于探索、生存与发现的壮丽赞歌。它并非记载某一个具体故事,而是通过一系列 interwoven 的章节,描绘出大海作为宇宙中最神秘、最广阔的舞台,所承载的无数生命、无数传说、无数的变迁。 第一卷:深邃的诱惑 翻开《海之颂》的第一页,便如同跃入一片无边无际的蔚蓝。作者以细腻而富有张力的笔触,首先勾勒出大海的深邃与神秘。这里没有具体的航海者,没有明确的目的地,只有那股源源不断的、来自未知深处的召唤。这召唤,是古老的海浪拍打礁石的节奏,是海沟底部寂静无声的呼唤,是深海生物闪烁不定、难以捉摸的光芒。 第一卷着重于描绘大海的原始力量与包容性。从近岸的潮汐起伏,到远洋的巨浪滔天,作者展现了大海如何塑造地貌,如何孕育生命。海浪并非单纯的水流,它们是时间的雕刻师,是风的信使,是地壳运动的回响。它们时而温柔地抚慰沙滩,时而狂暴地撕裂海岸,每一次拍打,都讲述着亿万年的故事。 同时,这一卷也深入探索了大海孕育的丰富生命。不是罗列枯燥的物种名称,而是通过意象化的描述,勾勒出生命在大海中生存的姿态。那些在阳光下闪耀的鱼群,如同流动的宝石;那些在黑暗中蠕动的深海生物,仿佛来自另一个维度,拥有着令人敬畏的生命力。海藻摇曳,珊瑚礁生辉,每一个微小的生命,都在这片广阔的水域中寻找自己的位置,遵循着古老的生命法则。 作者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感官描写,让读者仿佛能听到海风的呼啸,闻到海水的咸腥,感受到海水的冰凉,甚至瞥见深海中微弱的光线。这种全方位的沉浸式体验,旨在唤醒读者内心深处对海洋的原始好奇与敬畏。深邃的诱惑,是这片蓝色疆域最根本的特质,它吸引着一切想要超越自身界限的目光。 第二卷:生与死的交响 当读者被深邃的诱惑所吸引,便会进入《海之颂》的第二卷——生与死的交响。这一卷不再仅仅是描绘宁静与壮阔,而是将目光聚焦于大海中永恒的生命循环,以及在这循环中孕育出的各种生存状态。 作者并未描绘具体的猎食场景,而是以更宏观的视角,展现了食物链的微妙平衡,以及生命体为了生存所付出的代价。每一条鱼的游弋,每一个微生物的繁衍,都构成着这宏大交响乐的一个音符。微小的浮游生物,是庞大生命体的基石;凶猛的掠食者,是维持种群健康的调控者。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制约,构成了大海生命最真实的写照。 “死”并非终结,而是“生”的另一种形式。被捕食的生命,化作了新的能量,滋养着海洋中的其他生命;沉入海底的残骸,成为珊瑚的栖息地,为新的生命提供了土壤。作者以一种超然的姿态,将生与死的界限模糊化,展现了大海作为生命摇篮与归宿的终极轮回。 这一卷还触及了海洋环境中更为严峻的挑战。极端的海况,如深海的无尽黑暗与巨大压力,贫瘠的海底,或是海面上的风暴,都考验着生命的极限。作者通过对这些环境的刻画,突显了生命顽强的适应能力与不屈的意志。那些能够在极端环境下生存下来的生物,仿佛是宇宙中最坚韧的战士,它们的故事,是生命的颂歌。 “生与死的交响”并非是悲伤的挽歌,而是一曲充满力量与希望的赞歌。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严酷的环境下,生命也总能找到延续的方式,总能绽放出独特的光彩。这种生命力,是所有探索与发现的源泉。 第三卷:文明的回响 《海之颂》的第三卷,将目光投向了人类与大海的古老联系。然而,这一卷的重点并非详细记录某一次航海冒险,也不是某一位英雄的传说。相反,它以一种更为抽象、更为深刻的方式,探讨了大海如何影响人类文明的诞生、发展与演变。 作者描绘了人类最初对大海的敬畏与恐惧,以及这种情感如何催生出各种神话、传说与信仰。大海是力量的象征,是未知的领域,是神灵的居所。人类的想象力,在面对这浩瀚的蓝色时,得以无限延伸,创造出无数关于海洋的神祇、怪物与英雄故事。 接着,这一卷展现了大海作为沟通与交流的桥梁,如何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接触与融合。远古的航海者,凭借着对星辰与洋流的认知,将货物、技术、思想带到了遥远的地方。大海,成为了连接陆地世界的重要通道,也成为了文化传播的载体。每一次远航,都可能带来一次文明的飞跃。 “文明的回响”也体现在大海对人类艺术、哲学与科学的启迪。从古代的航海图,到近代的海洋学研究,人类对海洋的认知不断深化,也反过来影响了人类对自身、对宇宙的理解。大海的广阔无垠,激发了人们对无限与永恒的思考;大海的深邃莫测,激发了人们对真理与意义的探求。 作者并没有叙述具体的历史事件,而是通过一些普遍性的意象和概念,来阐述大海与人类文明之间的深刻联系。例如,对“灯塔”的描写,它不仅仅是为航船指引方向的建筑,更是人类在黑暗中寻求希望与依靠的象征;对“海岸线”的描写,它既是陆地的边界,也是文明的起点与终点。 这一卷的基调是沉静而富有哲思的,它让读者思考,在人类的每一次进步背后,海洋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留下了怎样的印记。大海,是人类文明最古老、最持久的背景板,是孕育无数可能性的广阔舞台。 第四卷:未来的低语 《海之颂》的最终卷,将笔触伸向了遥远的未来,但它并非是科幻小说式的描绘,而是基于当下对海洋的认知,对未来可能性的哲学性探讨。这一卷,是对人类与海洋关系的深刻反思,也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审慎预言。 作者描绘了人类与海洋可能产生的更加复杂的关系。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将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对海洋资源的利用也将更加深入。这可能带来新的机遇,但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对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都可能引发无法挽回的后果。 另一方面,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人类对海洋的保护意识也在觉醒。这一卷中,作者并非直接描写环保行动,而是通过对“净化”与“新生”的意象描绘,来暗示一种更加和谐的未来。也许是海洋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也许是人类对海洋更深层次的尊重与共存。 “未来的低语”也包含了对人类自身精神层面的探索。当人类深入海洋,也如同深入自己的内心。对未知的好奇,对极限的挑战,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在海洋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得以更加鲜明地展现。海洋,可能成为人类超越物质束缚,抵达精神彼岸的媒介。 这一卷的笔触是留白与暗示并存的。作者不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留下诸多开放性的思考空间。未来是什么样子的?人类将如何与海洋共存?这取决于我们现在的每一个选择。海洋,如同一个巨大的镜子,映照出人类的智慧、贪婪、以及最终的希望。 《海之颂》是一部没有主角的书,它以大海本身为主角。它不是一本关于故事的书,而是一本关于体验、关于感受、关于思考的书。它邀请读者潜入海的深处,倾听海的呼吸,感受海的脉搏,并最终与这片古老而永恒的蓝色,建立起一种深刻的连接。它是一场关于探索与存在的、无尽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