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与罗马:公元前后三世纪欧亚大陆东西帝国的双城记/丝瓷之路博览

长安与罗马:公元前后三世纪欧亚大陆东西帝国的双城记/丝瓷之路博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繁文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罗马帝国
  • 汉朝
  • 丝绸之路
  • 长安
  • 罗马
  • 古代文明
  • 文化交流
  • 考古学
  • 丝瓷之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8347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9389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丝瓷之路博览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4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历史系学生,研究人员
  秦汉与罗马是古代东西方很具影响力的两大文明,而长安与罗马作为各自的都城,集中表现了这两大文明之政治、经济与文化。汉长安城是一座封闭型、专制型的城市,它所代表的稳定性、秩序性的都城模式是内陆农耕文明特质的反映。而海洋商业文明特质使罗马城呈现变动的特性,成为一座外向型、开放型的城市,由于宗教地位突出,具有宗教性与世俗性并重的特点。长安城和罗马城对各自帝国疆域内的城市模式都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对帝国之前和之后的城市模式也都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将这两座城进行对比,将有助于了解秦汉文明和罗马文明的特殊性和类同性,并对这以后发生的东西文化交流之基础有所了解。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讲,长安和罗马,两个帝国权力之巅的城市。长安,追求着“重威”,城市的规模和规格在当时都是zui高的。罗马,则追求的是“永恒”,而它也做到了永恒。世上没有哪一座城市像罗马两千七百多年来来一直在同一个地方。长安、罗马与及其之后的城市模式也都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将这两座城进行对比,将有助于了解秦汉文明和罗马文明的特殊性。
  丛书简介:丝瓷之路博览丛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组织编写。其编撰意图在于,通过讲诉中国古代对外交流领域的传奇故事,让人们了解中国与世界关系之紧密乃是有着长远渊源的。本套丛书,执笔者不是学界大佬,就是后起新秀,所以史实可靠,文笔生动,而且利用其研究资源,提供了许多精美的图片以供鉴赏。
  本套丛书,不但可用作教育研究的辅助读物,也可用作旅游观光的参考指南,还可供茶余饭后阅读怡情,更可为具有一定历史知识水平又喜好探古猎奇的读者提供许多惊喜。

作者简介

  周繁文,2004-201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8-2010年,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资助,前往意大利罗马第三大学进行联合培养。2012年至今,任教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专业。

目录

第一章帝国 / 1
第一节 两个帝国的篇章 / 2第二节 历史的转向 / 17
第二章一日 / 23
第三章城起 / 29
第一节 新都的建立 / 30第二节 历史的蹊跷 / 37
第四章分区 / 41
第一节 八水长安与七丘罗马 / 42第二节 三辅舆图 / 44第三节 十四区志 / 46
第五章基础 / 51
第一节 城之为城 / 52第二节 八街九陌与条条大路通罗马 / 59第三节 粮食供给 / 65第四节 水渠的功劳 / 72
第六章居住 / 77
第一节 贵贱有别 / 78第二节 嵌错分区 / 85
第七章中心 / 93
第一节 非壮丽无以重威 / 94第二节 永恒的荣光—罗马广场 / 108
第八章管理 / 135
第一节 封闭式的长安管理 / 136第二节 罗马城管 / 142
第九章生计 / 147
第一节 长安百工九市 / 148第二节 罗马行会商市 / 155
第十章闲暇 / 163
第一节 汉帝国的娱乐文化 / 164第二节 罗马声色世情 / 172
第十一章神圣 / 191
第一节 宗教和礼制 / 192第二节 众神之城 / 205
第十二章死亡 / 219
第一节 丧事与权力 / 220第二节 死亡者的纪念碑 / 234

精彩书摘

  一日看尽长安花
  昔日的长安城如今惟剩下断壁颓垣。只有让时间一幕幕闪回,洗去后世一重重叠加的,一面墙、一条路、一扇门、一幢房,才得以重新拼凑、搭建、着色于真实的姹紫嫣红。在回到作为西汉都城的长安之前,且先忘却我们眼前大片留白的远景,从唐代诗人李频的眼里,来看看长安的中景:
  五陵佳气晚氤氲,霸业雄图势自分。
  秦地山河连楚塞,汉家宫殿入青云。
  未央树色春中见,长乐钟声月下闻。
  无那杨华起愁思,满天飘落雪纷纷。(《乐游原春望》)
  这是一个春日的傍晚,五陵原上暮气氤氲,当眼前的景象一旦黯淡,历史却鲜活起来。秦地山河、楚国要塞、汉家宫殿,那青丛掩映中是未央殿依旧的树色,月色一片中是长乐宫遥远的钟声。忽然一阵风起,漫天杨花似雪纷纷,一切又重归于寂静。
  好了,现在回到西汉吧,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长安人一样看看它。当晨曦透过庭前树照进帷帐时,城门、宫门、邑门、里门、市门,一重重打开。人们各司其业,农民在田野耕耘,商贩在市肆买卖,工匠在作坊劳作,皇帝和官员们在宫室、官寺、官邸中处理着帝国的各种事务。在路上行走的时候要遵守“交通规则”,千万不能踏入路的zui中间以排水沟和行道树隔出的那段,那是天子的驰道。闲暇时,可以斗鸡、蹴鞠、六博、投壶,或者在市中看看百戏。黄昏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地赶到目的地,否则那一重重门都会关上。夜里不能再在道路上行走。此时的长安是寂静的,也许仍有人在家中宴饮,也许更多人就着月色渐渐入睡。
  高祖戚姬的侍女贾佩兰出宫嫁人后,曾追忆起在宫中的生活,zui难以忘怀的是一年中的那些节日。不过我们得记得,武帝太初年之前用的是颛顼历,每年以十一月为岁首。太初年之后改用太初历才以正月为岁首。
  七月七日,在百子池畔演奏于阗乐,乐终之后人人系上五色丝线。
  八月四日,在竹下对弈,胜者可终年有福,负者则终年疾病,不过拿着丝缕对北斗星祈求长生,便可以消除这样的噩兆。
  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人们相信这样可以长寿。菊华酒是在菊花开时,采摘茎叶混入黍米酿成,封存至来年的九月九日饮用。
  十月十五日,宫人们一同到灵女庙以食物祭神,吹笛击筑,唱《上灵》之曲。接着相互搭着手臂以脚踏地为节奏,一边唱着《凤凰来》。
  正月上辰,在水边清洁自己,食蓬饵以祛妖邪。
  三月上巳,在潺潺流水边奏乐。
  罗马人的一天
  公元一世纪末的玛尔齐阿雷在一首诗作中描述了他在奎里那勒山住宅中的日常生活。他住在公寓的高层,每日天亮前便听到附近磨坊开始工作,奴隶们有节奏地捣碎谷物。当阳光照进屋子时,路边的私塾传来了诵书声。再晚一些,手工艺人、流动商贩、乞丐开始制造出各种声音,像砰砰作响制作铁器的作坊、售卖硫磺灯芯的小贩。
  古代罗马的普通人往往这样度过他们寻常的一天:早晨从苏布拉区或奎里那勒山的家中出来,前往他们的庇护人在俄斯奎里诺山等富人区的住宅中请安,接着作为其扈从到城中心的广场,中午稍事休息后到战神原进行体育活动,之后去浴场。zui后回自己家或是到庇护人的家中享用晚餐。
  一年之中这样程序化的日子虽然很多。但对于喜爱热闹和欢娱的罗马人来说,一年之中的节日也不少。在罗马一年到头有很多节日,当节日来临时,市民们通常会聚集到战神原南区的剧场、大马戏场、斗兽场或其它有节日庆典的公共场所。节日中zui有趣的是那些有戏剧、赛车、打猎、角斗等各类节目的。由于天气原因,从11月18日到次年的4月4日只有节日仪式而无节目,其它时间则常常可以碰上这样有趣的节日。
  四月,4至10日是大母神节,有戏剧表演和赛马。12至19日是谷神节,在大马戏场释放背上系着燃烧火把的狐狸然后捕猎,观众必须穿戴白色衣服。4月28日至5月3日是花神节,进行戏剧表演、角斗士搏斗、猎捕绵羊、山羊和野兔——可能因为在春天它们伤害了新芽。妓女们在公众场合裸露出自己姣好的身体,将鹰嘴豆、蚕豆和其它种子撒到人群中。观众必须穿戴彩色服装。
  七月,6至13日是阿波罗节,其中六天为戏剧表演,两天是在马戏场的比赛。20至30日是凯旋者凯撒节,前七天进行戏剧表演,后三天进行四场赛车。
  九月,4至19日是罗马节,举行游行、戏剧演出和赛车。
  十月,10月26日-11月1日是胜利者苏拉节,举行赛车。
  十一月,4-17日是平民的罗马节,前九天进行戏剧表演,zui后三天赛车。
  十二月,17-23日是农神节,举办公共宴会,人们脱掉托加袍,戴上毡帽并交换礼物,宴会中奴隶们能受到他们主人的服务。
  如果幸运,有生之年还能遇上罗马城百年一次的节日“百年大祭”,从共和国建立之年开始,每110年在战神原举行一次,是祭祀下界神祇的竞技活动。前249年被定为全国性节日。公元前17年奥古斯都举行过一次,后来克劳狄奥、图密善虽未满百年,也举行过祭典。
  ……

前言/序言

  引子
  将时间溯回至两千年前,站在欧亚大陆东端和西端的尽头眺望,眼前的景象与今天并无不同—天连着地,地连着海,海连着天。但如果从空中俯瞰,却是与现在迥异的疆域分野,这片大陆东西两端的广阔土地各被一个宏伟的帝国所控制,汉和罗马,它们的名字直到今天仍是人类文明的天空里闪亮的星星。
  行经公元前后的这数百年时,历史的车轮激起的滚滚烟尘,飞扬、落下、深积,成为东亚和西欧文化之壤中那层厚重的基石。此后的两千年,这两大帝国余留的回响仍然盘旋在岁月的风云间,它们曾构筑的政治、经济、文化框架,它们曾发展的思想、技术、艺术架构,仍遗留在我们文化的基因里,以一种不易察觉的方式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着影响。它们的器皿还在,它们的建筑还在,以沉默的方式留给我们那曾经鲜活的历史转身后依旧动人的背影。如果我们想知道自己从何处来,想知道今天之所以为今天,首先要做的,便是回到过去。

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汇:公元前后三世纪欧亚大陆的权力与信仰(示例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公元前后三世纪这一关键历史时期,欧亚大陆东西两端——以罗马帝国为代表的西方,以及以汉朝及其后的中原王朝为代表的东方,各自所经历的政治、社会与文化变迁。这不是一部关于特定帝国兴衰的叙事史,而是聚焦于连接这两大文明核心区域的“丝绸之路”网络,如何成为信息、商品、技术乃至信仰传播的动脉,塑造了跨越广袤地域的共同历史轨迹。 核心议题聚焦: 本研究避开对单一帝国宏大叙事的复述,而是着眼于“连接点”和“互动面”。我们将分析在这一时期,世界性的帝国体系如何初步形成,以及它们在地理、经济和思想层面上相互影响的潜力与现实。 一、帝国的内部张力与外部辐射: 公元前后三世纪,对于地中海世界的罗马帝国而言,是“三世纪危机”的前夜与初期。我们关注的重点不是军事征服的细节,而是帝国在不同边疆(如帕提亚/萨珊波斯前沿)与外部世界的接触如何反作用于内部治理结构。 罗马的边疆治理与物质流动: 探讨罗马帝国对东部边疆的依赖性——特别是对来自东方奢侈品的渴求(如丝绸、香料)如何驱动了其财政与外交政策。分析罗马本土的政治精英阶层如何通过对这些异域商品的占有来巩固其社会地位。我们考察的材料包括考古出土的罗马钱币在东方的分布,以及东方手工艺品在罗马城市中的模仿与使用。 汉代中原的经济重心与西向视野: 相较于罗马的危机,东方此时正处于汉朝鼎盛后的调整期。本书侧重于汉代官府对西域控制的经济基础——即对马匹、玉石以及丝绸生产链的掌握。我们审视汉朝如何通过设立都护府来维护商路的畅通,并分析中原士大夫阶层对遥远“大秦”(罗马)的认知程度与信息流通的瓶颈。 二、丝路作为信息与技术传播的通道: 丝绸之路远非仅是商贸通道,它是技术和知识转移的媒介。在这一时期,许多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技术和观念开始跨越大陆。 技术扩散的案例研究: 重点分析冶金技术、玻璃制造工艺(罗马在玻璃工艺上的领先地位及其向东的影响)以及农业技术(如葡萄种植、苜蓿的引入)在欧亚大陆上的传播路径与适应性。这些技术并非直线传播,而是经历了适应、本土化甚至“失真”的过程。 观念的碰撞与融合: 探讨此时期,在丝路沿线的绿洲城市和贸易中转站,不同信仰体系的早期接触。佛教在印度的兴盛,及其开始向西域和中原渗透的初期迹象,是本研究的核心关注点之一。我们分析了这些外来信仰如何在当地的政治与社会结构中寻找立足点,以及它们如何被解读和本土化。 三、地理的制约与人文的适应: 欧亚大陆的地理多样性对帝国的统治和贸易的持续性构成了严峻挑战。本书将分析人类如何适应这些挑战。 绿洲城市与商帮的崛起: 考察粟特、巴尔赫等中亚城市作为枢纽的角色。它们并非附庸,而是拥有独立运作的商业网络和文化适应能力的中间力量。分析这些商帮(或行会)的组织形式、契约精神,以及他们如何在两个超级帝国间保持中立地位。 水文与气候对贸易的影响: 探讨塔里木盆地、中亚高原以及波斯高原的气候周期变化对商旅安全的影响。分析古代的水利技术(如坎儿井系统)在维持绿洲贸易节点上的关键作用,以及气候波动如何间接引发政治不稳定(例如游牧民族的迁徙压力)。 四、历史的“平行”与“交错”: 本书强调,东西方并非完全孤立地发展,而是共享着相似的“帝国困境”——即如何在庞大的疆域内维持统一、平衡军事开支与民生需求、应对边疆压力。 共同的帝国悖论: 比较罗马和汉朝在税收制度、货币发行、以及官僚体系建设上为应对大规模帝国管理而采取的措施,指出这些措施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异同。 历史视角的重建: 通过梳理同时期(公元前后三世纪)来自双方文献、铭文和考古发现中对对方的模糊记载,重建一个更加“多中心”的历史图景,避免以单一文明的视角来衡量另一方的发展。 通过对这些细节和连接点的深入剖析,我们试图描绘出一幅公元前后三世纪欧亚大陆的宏大画卷——一个在物质交换和思想流动中,孕育着未来世界格局的“双城互动”时代。这不是简单的相遇,而是两种文明潜力在广阔的地理空间中进行的复杂、缓慢且深刻的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实在太引人入胜了,读起来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老到的历史学家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作者并没有将东西方的历史割裂开来,而是巧妙地搭建了一座宏大的叙事桥梁,让我们得以一窥公元前后那段风云变幻的时期里,两个看似遥远却又有着微妙联系的伟大帝国——长安背后的东方强权和罗马的辉煌。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把握,那些关于贸易路线上的珍稀物品、不同文化间的首次接触,甚至是双方统治者在处理内政外交时所展现出的智慧与局限,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读完全书,我仿佛不仅是了解了历史事件的脉络,更深入地理解了不同文明在面对相似挑战时所采取的迥异路径。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完美融合的功力,在同类题材的作品中是极其罕见的,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对欧亚大陆的早期互动有了全新的、更加立体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史料的扎实程度,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它绝非那种浮光掠影、只讲故事不究根源的通俗读物。作者明显是下了苦功的,在论证“双城记”这一核心概念时,引用了大量考古发现、古典文献的交叉比对,构建了一个严密而令人信服的分析框架。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丝绸之路”贸易网络如何塑造双方社会结构和权力分配的部分。它不再是简单的商品交换,而是一种深层的文化渗透与技术转移。这种深挖背后的逻辑关系,使得整本书的论述充满了学理上的力量感。对于那些希望从更深层次理解古代世界系统性联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极佳的范本,它挑战了我们固有的孤立看史的习惯,迫使我们去思考,在一个连接初显雏形的欧亚世界里,权力是如何流动的,文明又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评分

坦率地说,我一开始有些担心这种题材会写得过于枯燥,充满了晦涩难懂的专有名词和复杂的政治关系梳理。然而,作者的文字驾驭能力着实令人惊叹。行文流畅自如,情感的铺陈和历史场景的再现都非常到位。当描述到罗马军团与东方使节在边境相遇时的那种庄重与试探,或者长安城中胡商云集的繁华景象时,画面感极强,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的香料味和马匹的气息。这种文学性的表达技巧,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一个非专业历史爱好者也能沉浸其中,享受阅读的乐趣。它成功地将严肃的历史研究包裹在引人入胜的故事外衣下,使得原本可能显得遥远的古代世界,变得鲜活可触,极大地激发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好奇心。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于“帝国终局”的对比分析。长安和罗马,两者都是各自领域内的巅峰,但它们的衰亡路径、内部张力和外部压力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与显著差异。作者通过对比两地的财政制度、军事负担以及内部的社会阶层矛盾,清晰地揭示了大型帝国系统在扩张到一定极限后所必然面临的结构性困境。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两个帝国的故事,更像是在提供一个关于“权力运维”的哲学思考。每当我读到关于罗马边防压力加剧,或是东方王朝面临的土地兼并问题时,总会联想到现代社会的一些治理难题。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感,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历史记录,成为了一部探讨人类政治文明兴衰规律的深刻寓言。

评分

从排版和装帧上看,出版方对这部作品的重视程度是毋庸置疑的,每一个地图的绘制都极其精细,索引和注释也做得非常详尽,这对于深入研究者来说是极大的福音。更不用说那些穿插其中的文物图片,它们为文字叙述提供了强有力的视觉佐证。我个人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文化交流载体的讨论,比如某个特定的玻璃器皿如何在数千年后出现在了中国的某个墓葬中,或者某种香料的配方如何悄然改变了对方的宫廷饮食。这些“物证”的引入,让抽象的历史概念落到了实处,让读者体会到人类文明之间交流的坚韧与持久。总的来说,这是一部信息量巨大、论述严谨,同时又不失阅读趣味性的杰作,完全称得上是对那段欧亚大陆黄金时代的百科全书式梳理。

评分

这套书的选题很不错,看完对了解一带一路有帮助

评分

喜欢这种具有宏大研究视野的研究著作,这两个城市我都很有好感.

评分

感觉像本通俗读物

评分

挺好,速度挺快!

评分

从历史的角度时间的同轴解读两个帝国都城的一切

评分

应该还不错吧,有历史厚重感啊!!!!!!!!!!!!!!!!!!

评分

给爸妈买的,他们很喜欢,希望是本好书。

评分

物流很快,已经收到了,书评不错,正版书

评分

这套书很有意思的 这本写得也是很可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