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共10册)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共10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书源 著,中华书局编辑部 编
图书标签:
  • 清史
  • 同治朝
  • 夷务
  • 外交
  • 历史
  • 政治
  • 档案
  • 筹办夷务
  • 清政府
  • 中外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5238
版次:1
商品编码:10128060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8-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00
套装数量:10
字数:25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清政府官修的对外关系档案资料汇编。又称《三朝筹办夷务始末》。计道光朝八十卷,文庆等编;咸丰朝八十卷,贾祯等编;同治朝一百卷,宝鋆等编。其中道光朝自道光十六年(1836)议禁鸦片开始,至二十九年止。收录这一期间涉外事项的上谕、廷寄、奏折、照会等档案约二千七百余件、二百二十万字。咸丰朝起自道光三十年正月,迄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计收谕折、照会等约三千件、二百万字。同治朝自咸丰十一年七月至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止。共收上谕、廷寄、拆片等约三千六百件、二百五十万字。综计三朝筹办夷务始末内容,凡中外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如两次鸦片战争、中外勾结镇压太平军情况、沙俄强占中国东北土地,以及教案问题、租界问题都有记载。《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共10册)》于1929~1930年间由故宫博物院影印出版,但所录文件既无标题又乏目录,所记日期都用干支,使用非常不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华书局加工整理出版,在每个文件上加了标题,标点分段,注明公元月日,书后还增编了谕折索引以及事件等分类索引,使用便利。此外,近年台湾也出版了《道光咸丰两朝筹办夷务始末补遗》(道光二十二年至咸丰十一年)。
  《筹办夷务始末》收入有关清代中英留学办校的档案共264件,均选自中国第1历史档案馆所藏清代外务部和总理事务衙门档案,是研究中国近代史、中外关系史、中英留学史的宝贵历史文献,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

目录

第一册
卷一 咸丰十一年七月甲辰至八月乙亥
卷二 咸丰十一年九月己丑至十月甲申
卷三 咸丰十一年十一月丙戌至十二月庚辰
卷四 同治元年正月丁亥至二月丁丑
卷五 同治元年三月甲申至四月庚辰
卷六 同治元年五月壬午至庚戌
卷七 同治元年六月癸丑至戊寅
卷八 同治兀年七月癸未至八月乙亥
卷九 同治兀年闰八月癸未至己酉
卷十 同治元年九月庚戌至十月丁未

第二册
卷十一 同治元年十一月壬子至丁丑
卷十二 同治元年十二月戊寅至丁未
卷十三 同治二年正月戊申至二月乙酉
卷十四 同治二年二月丙戌至丙午
卷十五 同治二年三月辛亥至四月乙巳
卷十六 同治二年五月己酉至庚午
卷十七 同治二年六月丁丑至己亥
卷十八 同治二年七月丙午至癸酉
卷十九 同治二年八月戊寅至丁酉
卷二十 同治二年八月己亥至九月庚午

第三册
卷二十一 同治二年十月己卯至丁酉
卷二十二 同治二年十一月丙午至十二月壬寅
卷二十三 同治三年正月乙巳至三月庚申
卷二十四 同治三年三月戊辰至四月乙未
卷二十五 同治三年四月戊戌至五月戊辰
卷二十六 同治三年六月癸酉至丁酉
卷二十七 同治三年七月辛丑至戊辰
卷二十八 同治三年八月己巳至九月乙丑
卷二十九 同治三年十月庚午至王辰
卷三十 同治三年十一月己西至十二月辛卯

第四册
卷三十一 同治四年正月辛丑至三月己未
卷三十二 同治四年四月己巳至五月乙卯
卷三十三 同治四年闰五月戊辰至六月王戌
卷三十四 同治四年七月甲子至王辰
卷三十五 同治四年八月壬寅至王戊
卷三十六 同治四年九月癸亥至戊子
卷三十七 同治四年十月王辰至十一月辛巳
卷三十八 同洽四年十二月王辰至戊午
卷三十九 同治五年正月丙寅至二月丁酉
卷四十 同治五年二月壬寅至庚戌

第五册
卷四十一 同治五年三月庚申至四月戊午
卷四十二 同治五年五月已末至六月庚戌
卷四十三 同治五年七月壬戌至王午
卷四十四 同治五年八月癸巳至九月丙于
卷四十五 同治五年十月丁亥至乙卯
卷四十六 同治五年十一月己未至十二月戊申
卷四十七 同治六年正月至二月甲寅
卷四十八 同洽六年三月丙辰至四月戊申
卷四十九 同治六年五月己未至六月戊申
卷五十 同治六年七月庚申至九月戊寅
……

精彩书摘

  乌里雅苏台将军明谊、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明绪、领队大臣博勒果素奏:
  七月初八日,俄国使臣等前来公所与奴才等会议。该使等以续约第二条内,载有西疆尚在未定之交界,此后应顺山岭大河之流,及现在中国常住卡伦为界之语,执为定论。并呈出地图一张,内点红色为限,不论中华边疆,止以常住卡伦为界,所有卡外尽作为应给该国之地。奴才等当将条约内载自沙宾达巴哈界牌末处起,至浩罕边界为界,袤延万里,其中仅有三处地名,系指大数而言,再未详细指定逐段立界之处,况条约内载现在中国常住卡伦等处,并无为界之语,自应细查条约,遵照地图,于从前已定旧界之外,专论从前未定之界,由两国派出信任大员查勘后,秉公商办,即如乌里雅苏台、科布多所属唐努乌梁海,及塔尔巴哈台所属爱斯、勒布什之哈萨克,伊犁所属特穆尔图淖尔、哈拉塔拉之哈萨克、布鲁特,皆系我国赏给游牧养生之地,并各赏给爵职俸禄,若将其地分隶你国,其人之生计立蹙,又将谁归?必仍甘心内附,恐与贵国实有不利。

前言/序言


近代中国对外关系史料汇编:洋务运动前期(1861-1885)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深度聚焦清朝同治年间(1861-1875)以及光绪初年(1875-1885)中国对外关系发展与演变的史料汇编。它并非一部通史著作,而是通过精心遴选和整理的档案、奏折、谕旨、条约草案、外交信函以及中外人士的私人记述等一手资料,构建起一幅当时中国在内忧外患交织下,努力应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图景。 全书共分六大部分,旨在全面展现洋务运动从萌芽到初步成型的特定历史阶段,中国在外交体制、军事现代化、技术引进以及对西方法律和制度认知等方面所经历的艰辛探索与曲折实践。 --- 第一部分:总理衙门与外交体制的重塑(1861-1868) 本部分聚焦于同治初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刺激下,清廷为应对日益频繁的对外交涉而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的运作机制与初期职能。 核心资料展示: 1. 总理衙门设立与组织框架: 包含了咸丰皇帝设立之初的谕旨,以及同治元年(1862年)后,恭亲王奕䜣等人对衙门内部科层划分、人员任免、公文处理流程的详细奏请与批复。重点呈现了总理衙门如何试图在传统六部体制与处理外务的实际需求之间取得平衡。 2. 早期外交人事与观念冲突: 辑录了第一批熟悉洋务的官员(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与总理衙门之间的往来信函。这些信函清晰地反映了不同派系官员对于“和戎”策略的理解差异,以及对西方国家法律观念和“公理”的初步接触与抵触。 3. 《天津条约》的履行与摩擦: 收录了关于传教士、公使驻京、开办教堂、保护教民等一系列引发社会动荡的事件的官方档案。例如,关于教案处理的“请示折”,展示了清廷在维护主权与避免进一步冲突之间的艰难抉择。 第二部分:洋务新政的“自强”序曲:军事科技的引进与试错(1862-1870) 此部分是本书的重点之一,详细记录了洋务派围绕“富国强兵”核心目标所进行的早期军事现代化尝试。 核心资料展示: 1. 江南制造总局的筹建: 汇集了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向朝廷申报设立上海制造局(后称江南制造总局)的奏折,详述了购买机器、聘请洋匠、翻译西方军事技术手册的始末。特别收录了部分早期枪炮制造的规格记录和成本核算表,体现了早期工业化尝试的粗放性。 2. 船政的艰难开端: 集中展示了左宗棠在福州船政局的创建过程。包括向法国、英国订购船模、聘请技师的合同草案(涉及薪资、保密条款),以及船匠学徒们学习造船技术的学习日志摘录。反映了中国在学习西方尖端造船技术时所遭遇的“卡脖子”困境。 3. 军备采购的黑幕与教训: 梳理了清廷通过中介人向英法购买军火的往来电报和账目记录。这些资料揭示了当时国际军火贸易中的高昂回扣、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以及李鸿章对洋商信誉的深刻反思。 第三部分:海关与财政的新兴力量:关税自主权的初步试探(1863-1874) 本部分关注在赫德(Robert Hart)领导下的海关体系如何逐渐成为清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以及由此引发的关税自主权问题。 核心资料展示: 1. 海关的运作与权力边界: 收集了总理衙门与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之间的指令文件。内容涵盖了对进口货物分类定价、地方官员干预海关事务的处理办法等。清晰地展示了海关在半殖民地体系下,既为清政府提供收入,又受到条约限制的尴尬处境。 2. “议定税则”的早期交涉: 汇集了同治朝中期,清廷试图与英法等国重议《天津条约》中关于进出口税则的尝试性外交文件。这些文件显示了中方在“协定关税”框架下争取哪怕微小调整的努力。 3. 厘金与海关的矛盾: 记录了地方督抚为筹集军费而征收的厘金(对内地货物流通税)与海关系统之间的税收摩擦与协调记录。 第四部分:边疆危机与外交的延伸:新疆与西北边务(1864-1878) 这部分资料聚焦于清朝对西北边疆危机的反应,以及如何通过外交手段和军事行动来维护对中亚地区的控制权。 核心资料展示: 1. 阿古柏政权的兴衰与俄国渗透: 包含了清廷对浩罕汗国及后来的阿古柏政权的侦查报告,以及与俄国就边界问题的初期交涉电报。重点呈现了清廷对俄国借调停名义行蚕食之实的警惕。 2. 曾左帅对收复新疆的规划: 收集了左宗棠西征期间,与朝廷和李鸿章之间的战略往来信件,讨论了军费筹措、后勤补给以及对外交涉的配合问题。 3. 伊犁问题的初步浮现: 记录了沙俄借口调停之机在伊犁地区的实际占领情况,以及清廷在军事行动未竟全功时,对外交途径解决伊犁问题的态度转变。 第五部分:教育与人才的引进:派遣留学生与翻译事业(1865-1875) 本部分探讨了洋务派认识到“知彼方能自强”后,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核心资料展示: 1. 容闳与第一批留美学生: 详细记录了容闳游说曾国藩、李鸿章并获得朝廷批准,派遣幼童赴美学习的奏请、经费预算以及对学生的管理规定。收录了留学生离境前的家书和学校章程,体现了家长和社会对新式教育的复杂心态。 2. 翻译馆的成果与局限: 梳理了同文馆(北京、上海、广州)的教学内容、教材的编纂情况,特别是翻译西方自然科学、法律、政治理论著作的目录和部分译文残稿。反映了翻译工作在语言准确性和思想理解上的初级阶段。 第六部分:中日关系初探与“侧重海防”的讨论(1872-1885) 此部分跨越同治朝末期至光绪初年,涵盖了琉球事件以及中法战争前夕对海防战略的辩论。 核心资料展示: 1. “牡丹社事件”(琉球事件)的交涉档案: 收集了日本借口“惩戒生番”出兵台湾时,中国与日本外务官员之间的照会往来。重点分析了清廷最初对日本行动定性(仅为“化外之民”冲突)到被迫承认日本的“公理”主张的转变过程。 2. 《天津条约》的签订与影响: 包含了中日双方关于琉球归属问题谈判的记录,以及清廷在压力下对琉球地位的最终妥协。 3. 海防塞防之争的文献: 辑录了沈葆桢、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关于“先海防后塞防”战略的奏议。这些奏折详细论述了建设海军、加固沿海炮台的紧迫性,与传统“塞防”观念的碰撞与融合。 总结: 本书通过对上述六个领域一手史料的集中呈现,旨在为研究者提供一个细致入微的视角,去考察洋务运动作为一个系统性改革工程,其在特定历史窗口期内,如何依托外交体制的初步建立,在军事、经济和教育方面展开的艰难探索。它揭示了晚清官员在应对世界变局时,从“格物致用”的初步尝试到遭遇现实困境的完整历程,是中国近代外交与自强运动研究不可或缺的实证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套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具挑战性的,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清代政治术语和官僚体系背景知识。晦涩的文言文叙述,加上大量特有的地名、官职和机构名称,使得初次接触的读者可能会感到吃力,需要时常停下来查阅注释或背景资料。这绝不是一本可以轻松翻阅的小说式历史读物,它更像是考古挖掘的图纸,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去逐字逐句地辨析。但正是这种高门槛,保证了其史料的纯粹性和深度。每一次攻克一个复杂的段落,或是成功梳理出一桩复杂的督抚之间的交涉过程,都带来了一种智力上的巨大满足感。它强迫你慢下来,用一种更审慎、更接近史学家的眼光去看待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

评分

我不得不说,初读这套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其史料的广度和深度。不同于一般通史类的叙述,它似乎将我们带入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决策圈的内部。那些奏折、谕旨、洋务官员的往来信函,被梳理得井井有条,仿佛能听见当时官员们在密室中激烈辩论的声音。这种近乎“现场直播”的记录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感和现场感。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技术引进和人才培养的细节记录,那份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迫切与挣扎,在字里行间跃然纸上。很多教科书上寥寥数语带过的内容,在这里被铺陈开来,细致到某个船厂的设备采购清单,某个海防方案的反复修改,这对于想深入理解洋务运动的内在逻辑和具体执行层面的挑战的人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

评分

对于一个研究晚清社会思潮的爱好者而言,这套书提供的“语境”是极其珍贵的。它不仅仅记录了“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记录了“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当时的人们是如何理解和讨论这些变革的”。我特别留意了那些涉及民间舆论和士绅阶层的反应的篇章。通过对地方志和部分私人日记的引用,可以看到新式军事、工业体系的引入,在传统社会结构中激起的涟漪和阻力。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与自下而上的社会接受度之间的张力,是理解同治中后期社会肌理的关键。它揭示了,即便是最坚定的改革者,也必须在保守与进步的夹缝中艰难前行,稍有不慎便可能招致地方的反弹或士人的非议,这种“看不见的战线”的描写,十分引人入胜。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和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温润厚重,不是那种轻飘飘的现代印刷品能比拟的,翻阅时能感受到历史的重量感。字体排版古朴典雅,兼顾了阅读的舒适度与历史文献的庄重感。尤其欣赏的是,这套书的配图和地图都经过了精心的考证和重制,清晰度和还原度极高,使得阅读体验如同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实地考察。对于热衷于晚清历史文献收藏的同好来说,光是摆在书架上,就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慰藉。装帧的细节处理,比如书脊的烫金字体和扉页的古典纹饰,都透露出一种对历史的敬畏之心,让人在捧读之前,就已经对即将展开的宏大叙事充满了期待。这不仅仅是几本书的简单集合,更像是一套精心制作的文物珍品,体现了出版方在文化传承上的用心良苦。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或编者)在处理不同派系观点时的平衡性做得相当到位。洋务派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从李鸿章、曾国藩到张之洞,他们的策略侧重和地域利益都有微妙的差异,书中对这些思想碰撞的处理,避免了脸谱化,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比如,对于某一特定时期在江南制造总局推行的新政,书中引用了不同官员对成本效益的不同评估,这种多维度的观察视角,让读者得以跳出单一的成功或失败论,去审视历史决策的复杂性。这种不偏不倚的史学态度,使得这份史料记录更具学术价值,也更能启发我们思考在面临重大时代转型时,精英阶层内部的博弈与共识是如何达成的。

评分

抢的卷,书的价值很低,内容也特别好,十分超值

评分

卷三十三 同治四年闰五月戊辰至六月王戌

评分

咸丰朝起自道光三十年正月,迄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计收谕折、照会等约三千件、二百万字。同治朝

评分

第三册

评分

《筹办夷务始末》

评分

卷五十 同治六年七月庚申至九月戊寅

评分

咸丰朝起自道光三十年正月,迄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计收谕折、照会等约三千件、二百万字。同治朝

评分

卷五十 同治六年七月庚申至九月戊寅

评分

本书所辑多为原始资料,颇为珍贵,但编纂中有一些缺陷,如所有文件均无标题;对原文时而加以删节,使原文不全,给后人研究史实造成了困难;对各地官吏进呈的奏折,将原奏发出日期删去,一律改成军机处收到或奉旨发出的日期,造成时间上的模糊混乱;而各国照会等外交文书是研究当时中外关系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却以其文义难解,仅择部分附录,等等。尽管如此,书中资料多是当时的机密资料,有不少为《实录》、《圣训》所阙载,也从未公开发表过,皇帝在奏文中句旁的批语、批注、圈点、勒抹等也都保存原貌,这些对研究清统治者关于筹办夷务的见解主张以及一些历史事件的内幕等极有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