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明确阐明为了摆脱“圣断论”,着眼于新的战后史,分析被虚构的“圣断”事实,及导致“圣断”的政治过程。其根本既不是“圣断”也不是“英断”,而是为了国体护持,昭和天皇的犹豫之断。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从东条英机内阁末期开始,成功地推翻东条内阁过程中,同时接受日本战败的现实,为了不使战争责任涉及到昭和天皇、围绕接受波茨坦宣言,宫中的重臣党羽和盟国之间进行了反复的交涉。最终成功地取得了战后复权的机会。所谓“圣断”在模糊了战争责任归属的同时,也决定了保存战前权利和在战后的复权。本书尝试着从整理相关的历史史料(日记、会议记录),来重新明确这段历史事实。
为了摆脱日本的所谓“圣断论”着眼于新的战后史,明确被虚构的“圣断”事实,整理导致“圣断”的历史过程。在本书中明确地阐明,即不是“圣断”也不是“英断”是为了保存日本保守体制,昭和天皇的犹豫之断。
本书之所以要指出“圣断”的虚构性,不仅要提出昭和天皇个人的判断的与否,与此相比,更明确的问题是“圣断”所蕴含的战后构想和战争意识,给战后日本社会极大的影响,使日本社会和日本国民不能真诚的面对历史。
“圣断”多数是由具体的御前会议等非立宪机关来引导的,本书的初衷是在推翻东条英机内阁为开端,到决定战败的过程中探索多个政治集团为执笔的起点。为了在战后复活保守权力构造,急于在历史认识中抹煞昭和天皇的开战责任和战败责任。因此,与复兴战后日本的同时,实施彻底宣传“圣断论”。随着战后保守权力体制的安定,“圣断论”彻底渗透于国民意识中。启用媒体,在操作舆论和形成舆论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同时把日本国民从战败意识中解放出来。作为希望保留战后天皇制的心愿,成为了战后社会的一种潮流。由此“圣断论”与其说是上层灌输给下层的,还不如说是保守势力希望得到的“历史故事”。这种“历史故事”不仅安慰了日本国民战败的心灵,事实上还孕育出了战后复兴的活力。与其相反,搁浅了昭和天皇的战争责任问题和日本国民的战争责任意识,而且也剥夺了面对此列问题的机会。从而在日本近代史中由天皇的“圣断”开始的战争被称做为“正义的战争”或“圣战”,战败不过是没有达成这个崇高目的而结束的战争成为普遍的历史认识。把战败换成“终战”这种价值中立的言辞,也是这种原因和心理背景造成的。
作者简介
纐纈厚,被《人民日报》在采访时称为“一位有良知的日本历史学者”。现任日本山口大学人文学部教授,山口大学副校长,政治史学博士,同时还担任日本东亚历史文化学会会长、日本平和学会理事等职。一直以来,纐缬厚顶住压力,孜孜不倦地对日本军事政治的发展和演变进行研究,并致力于呼吁日本政府和民众尊重真实历史,勇于承担战争责任。代表作品:《“圣断”的虚构与昭和天皇》(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我们的战争责任:历史检讨与现实省思》(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何谓中日战争》(商务印书馆出版)《领土问题和历史认识中日韩三国为何不能携起手来?》(上海三联书店出版)、《近代日本政军关系研究: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历史渊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目录
前 言:何谓“圣断”/“圣断”与战后的“圣断论”之间
第一章:秘密开始的终战工作
1 迫使东条内阁下台
党羽的活动/ 将谁作为重臣会议的出席者/ 木户拒绝调停/ 天皇信任东条 /在东条拥护论中
2 打倒东条内阁的过程
木户的心理变化/ 围绕主导权的斗争/ 执行天皇的意愿/ 党羽所列出的打倒东条内阁计划
3 处于劣势的主战派势力
近卫—木户集团的形成/ 穷途末路的执政者/ 不再支持天皇、东条/ 从打倒工作到终战工作
第二章:天皇持续战争的意图和“终战”工作
1 推迟“终战”工作
与主战派的妥协/ 成立小矶内阁的缘由/ 独占政权的一方/ 坚持继续战争路线
2 与“和平”工作的关联
迈向遥远的和平/ “和平”工作的迹象 / 国体护持论 / 顽固的天皇续战意图
3 转变天皇的续战意图
与陆军立场一致的木户/ 近卫上奏文和天皇的反应 / 鲁莽地指导战争/ 倾向“终战”工作
第三章:决定“圣断”的过程及其真相
1 “圣断”初期的设想
“稳健派”势力的复权/ “和平”工作被封杀 / 迫使天皇“决断”/ 收拾残局的对策试行方案
2 对苏工作与转换政策的决心
以苏联为中介/ 政策转变的决议/ 对苏外交工作受挫/ 天皇的亲笔信
3 采用“圣断”方式的原因
《波茨坦宣言》的发布/ 等死而已 / 围绕接受《宣言》 / 收拾时局的最后方案
第四章:被继承下来的“圣断神话”
1 决定投降前后的昭和天皇
认不清时局的天皇/ 天皇的动摇和变节/ 围绕捍卫国体的对立/ 第二次“圣断”/ 《终战诏书》 /“圣断神话”的形成
2 战后“圣断论”的流传和意义
战后“圣断神话”的形成过程/ 旨在战后保持天皇制的“圣断论”/“圣断论”的渗透与战后天皇制的再生/ 改朝换代与后冷战时期的“圣断论”
结束语
后记
引用和参考文献
关联年表
前言/序言
何谓“圣断”
昭和时代已经结束近20年了。在昭和时代接近尾声的同时,作为战后日本保守政治体制的支柱,以美苏为中心的东西冷战格局也迎来了尾声。
在东西冷战格局的国际秩序和战后日本保守体制中,象征天皇制也发挥了一定的政治作用,也可以认为是这两种内外体制支撑了象征天皇制。太平洋战争结束后,美国虽然允许日本保留天皇制,但是事实上对日本实施了间接统治。在亚洲,日本作为美国的盟国默认着战前势力残存的同时,试图维持和重建日本的保守体制。在这种保守体制中发挥了核心作用的就是战后天皇制。
正是美国的这种构想导致了战败后日本面临天皇制存亡危机的天皇及其势力,在战后全力配合美国的占领政策:积极地提出缔结日美安保条约,由美国对冲绳进行军政统治提案等,也由于昭和天皇理解了在美国的亚洲战略里,日本的利害关系,所以才积极地付诸行动。在战后的保守体制和冷战体制的相互作用下,战后的天皇制被保留下来。此条件下为确保天皇制的安定性,就有必要掩盖昭和天皇的战争责任。
为此,有必要正面描写出正是昭和天皇作为战后日本复兴和发展的原动力,并发挥了着重要作用。在这之前的战争正是昭和天皇的决断,就是所谓的“圣断”才促成了“终战”这个概念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在冷战结束后,日本保守体制发生了动摇,作为补救方法,强调了其与天皇制的互补关系。
在下文中,关于何谓“圣断”这个话题加以说明
何谓大日本帝国宪法(1899年2月11日制定,以下称明治宪法),简而言之就是,多元化联合体。也就是在军部、议会、官僚等国家机构并立并存的关系中构成,以天皇执掌大权的形式来保持统一的机制。和平时期,这个多元联合体没有发生较大的问题,即使各机构之间产生对立和不满,以天皇权力也能处理全局。
换言之,和平时期的天皇以宪法的立宪主义为施政方针;紧急时期以绝对主义为施政方针;以“圣断”的方式收拾政治残局,对此,制定宪法的伊藤博文,在最初就说明了它的必然性。伊藤在给井上馨的信中曾记述“有必要以诏书的形式,表示圣断的决心说明,圣断的意义所在”(信夫清三郎《圣断的历史学》)。
由此可见,“圣断”是在明治宪法体制最初蕴涵着的一种政治体制。“圣断”作为行使战前政治的最后手段,以决定性的强制力,在政治体制中发挥了超越明治宪法的作用。
昭和天皇在即位后,最大限度地按照立宪主义的原则行事,然而,在准战时体制向战时体制过渡时期,直至与英美开战以后,在非常时期的政治环境中,这种政治体制一直左右着日本的政治。在国家体制危机暴露最为明显的非常时期,天皇实行绝对主义方针,发挥了“圣断”这种绝对政治体制。昭和天皇在“二二六事件”决定日美开战和承认战败时运用政治体制镇压叛乱,企图以发动战争的方式扩张天皇制国家,结束战败的残局。成功地完成了保护天皇制和国土完整的使命。
“圣断”在战败决定的过程中,不仅成功地维持了国体,在战后就连天皇制的实质也得到了宣传。不仅如此,在战后的政治中,大力宣传“昭和天皇的英断”。本应是战争最大责任者的昭和天皇被歌颂为“救国英雄”。原本是为了逃避昭和天皇应付的战争责任为目的的伪装,却不断升级,甚至给予昭和天皇以“和平主义者”的评价。
清本溯源,本书的目的是以证言记录,明确昭和天皇时期的政治发展方向。
“圣断”与战后“圣断论”之间
“圣断”这种政治体制,具体来说多数是由御前会议等非立宪机关来引导的。本书是从打倒东条英机内阁运动开始,到决定战败的过程,以这种政治体制为契机,探索多个政治集团为执笔的起点。打倒东条内阁的最大目的是,保守天皇制支配国家体制,即“国体护持”,同时从主战派手中夺取战争指导权,也是为了战前的保守政治权力向战后转变而设置的政治决断。为了在战后恢复保守权力体制,急于在历史认识中抹杀昭和天皇的争战责任和战败责任。因此,战后日本复兴的同时,实施大力宣传“圣断论”。随着战后保守权力体制的稳定,“圣断论”彻底渗透进了日本国民意识中。
媒体,在操作舆论和形成舆论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以区分战前和战后关联性的方式,把日本国民从战败意识中解放出来。战后保留天皇制也成了战后社会的一种潮流。昭和天皇在地方巡幸时,各地方所出现狂热的欢迎场面;国民体育大会上成为开会宣言人;或在观赏相扑比赛时,积极地出现在日本国民面前,均包括了普及“圣断论”的意图。
然而,昭和天皇在访问欧洲和美国期间,特别是欧洲访问时,也出现了追究昭和天皇战争责任的契机,但这仅是例外的事例而已。昭和天皇的行为在某种情况下,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圣断论”与其说是上层灌输给下层的,还不如说是很多日本国民意愿中的“历史故事”。这种“历史故事”不仅安慰了日本国民战败的心灵,事实上还孕育出了日本战后复兴的活力。但是,它搁浅了昭和天皇的战争责任问题和日本国民的战争责任意识,同时也剥夺了面对此类问题的机会。
由天皇的“圣断”开始的战争被称为“正义的战争”或“圣战”,战败不过是没有完成这个崇高目的的结果,这已成为普遍的历史认识。把战败换成“终战”这种价值中立的言辞,也是在这种原因和心理背景下产生的。
东西冷战结束已近十年,在世纪之交的今天,仍然存在肯定“圣断论”的舆论倾向。在战后日本社会,以政治理念和思想为论点的争议中,甚至可以说“新天皇主义”和天皇支持论也形成了一定的舆论。
在多数情况下,日本社会中由“圣断论”形成的对天皇制的认识仍然保持着很大的影响力和制约力。因此,揭露昭和天皇“圣断”的真相,重新考证战后昭和史和日本人的历史认识,是必不可少的。
战前作为政治体制,把日本引向侵略战争的“圣断”,战后把战败换成“终战”。甚至“圣断论”还起到了隐瞒侵略战争的本质作用。而战后的昭和天皇却作为和平主义者、和平再建的功臣被赞扬。“圣断论”的“圣断”作为一个专有词汇,概括了其潜在的问题。在本书中,主要以其用意来使用“圣断”这一说法。
本书明确地阐明为了摆脱“圣断论”,着眼于新的战后史,分析被虚构的“圣断”事实,及导致“圣断”的政治过程。其根本既不是“圣断”也不是“英断”,而是为了国体护持,昭和天皇的犹豫之断。
我之所以要指出“圣断”的虚构性,不仅要提出昭和天皇个人的判断的正确与否,还要明确“圣断”所蕴含的战后构想和战争意识,给战后日本社会带来的影响,导致日本社会和日本国民不能真诚地面对历史的局面。
本书执笔是从东条英机内阁末期开始,也就是说,从打倒东条英机工作开始的政治过程到接受日本战败的现实,为了不使战争责任涉及昭和天皇及其周边,围绕接受波茨坦宣言,宫中、重臣党羽和盟国之间进行了反复的外交接触。因此提出了固有天皇制的政治体制。
因此,天皇及其周围党羽,最终成功地取得了战后复权的机会。“圣断”在模糊了战争责任归属的同时,也是保存战前权利和战后的复权的决定因素。本书尝试着由追溯昭和天皇及其集团的言行,来重新明确这段历史事实。
写作本书的目的不仅在于明确昭和天皇的战争责任,还要论述“圣断”作为政治手段,连接了战前和战后,同时在决定战后天皇制的本质中,成为重要的因素。因此,太平洋战争也就是作为“天皇的战争”开始的。应认识到的是,事实上从开始到结束都是由天皇及其集团发动的“统治者的战争”。
战后被广泛接受的战争认识:战争这种行为,是偶然连续发生的现象。对此本人持否定观点。的确,这场战争是在没有明确的战略基础上进行的,其实际上是由天皇的意图和命令开始,也是由天皇的意图和命令“终战”战败的。
天皇的“终战”决定的过程直到战争末期,也是极为动摇和混乱的。天皇本身也陷入到持续战争的意图和接受战败的事实而终战的思想斗争中。这本身也是最需要天皇决断的。就这样由于天皇的犹豫不定,造成了更多的战争死难者。因此,探讨为何使天皇犹豫不决,同时对战前天皇制国家的性质也将有新的认识。换言之,追溯“圣断”推迟的理由,使天皇及军部等战前权利体制的本质更加明显的表露。本书由此初衷入笔。通过此书,清楚地认识过去的战争,进一步指出由战争所应吸取的教训。
另外,在引用资料中,没有将片假名书体全部改写为平假名书体。
“圣断”的虚构与昭和天皇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