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本書明確闡明為瞭擺脫“聖斷論”,著眼於新的戰後史,分析被虛構的“聖斷”事實,及導緻“聖斷”的政治過程。其根本既不是“聖斷”也不是“英斷”,而是為瞭國體護持,昭和天皇的猶豫之斷。
內容簡介
本書是從東條英機內閣末期開始,成功地推翻東條內閣過程中,同時接受日本戰敗的現實,為瞭不使戰爭責任涉及到昭和天皇、圍繞接受波茨坦宣言,宮中的重臣黨羽和盟國之間進行瞭反復的交涉。最終成功地取得瞭戰後復權的機會。所謂“聖斷”在模糊瞭戰爭責任歸屬的同時,也決定瞭保存戰前權利和在戰後的復權。本書嘗試著從整理相關的曆史史料(日記、會議記錄),來重新明確這段曆史事實。
為瞭擺脫日本的所謂“聖斷論”著眼於新的戰後史,明確被虛構的“聖斷”事實,整理導緻“聖斷”的曆史過程。在本書中明確地闡明,即不是“聖斷”也不是“英斷”是為瞭保存日本保守體製,昭和天皇的猶豫之斷。
本書之所以要指齣“聖斷”的虛構性,不僅要提齣昭和天皇個人的判斷的與否,與此相比,更明確的問題是“聖斷”所蘊含的戰後構想和戰爭意識,給戰後日本社會極大的影響,使日本社會和日本國民不能真誠的麵對曆史。
“聖斷”多數是由具體的禦前會議等非立憲機關來引導的,本書的初衷是在推翻東條英機內閣為開端,到決定戰敗的過程中探索多個政治集團為執筆的起點。為瞭在戰後復活保守權力構造,急於在曆史認識中抹煞昭和天皇的開戰責任和戰敗責任。因此,與復興戰後日本的同時,實施徹底宣傳“聖斷論”。隨著戰後保守權力體製的安定,“聖斷論”徹底滲透於國民意識中。啓用媒體,在操作輿論和形成輿論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同時把日本國民從戰敗意識中解放齣來。作為希望保留戰後天皇製的心願,成為瞭戰後社會的一種潮流。由此“聖斷論”與其說是上層灌輸給下層的,還不如說是保守勢力希望得到的“曆史故事”。這種“曆史故事”不僅安慰瞭日本國民戰敗的心靈,事實上還孕育齣瞭戰後復興的活力。與其相反,擱淺瞭昭和天皇的戰爭責任問題和日本國民的戰爭責任意識,而且也剝奪瞭麵對此列問題的機會。從而在日本近代史中由天皇的“聖斷”開始的戰爭被稱做為“正義的戰爭”或“聖戰”,戰敗不過是沒有達成這個崇高目的而結束的戰爭成為普遍的曆史認識。把戰敗換成“終戰”這種價值中立的言辭,也是這種原因和心理背景造成的。
作者簡介
纐纈厚,被《人民日報》在采訪時稱為“一位有良知的日本曆史學者”。現任日本山口大學人文學部教授,山口大學副校長,政治史學博士,同時還擔任日本東亞曆史文化學會會長、日本平和學會理事等職。一直以來,纐纈厚頂住壓力,孜孜不倦地對日本軍事政治的發展和演變進行研究,並緻力於呼籲日本政府和民眾尊重真實曆史,勇於承擔戰爭責任。代錶作品:《“聖斷”的虛構與昭和天皇》(遼寜教育齣版社齣版)、《我們的戰爭責任:曆史檢討與現實省思》(人民日報齣版社齣版)、《何謂中日戰爭》(商務印書館齣版)《領土問題和曆史認識中日韓三國為何不能攜起手來?》(上海三聯書店齣版)、《近代日本政軍關係研究: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曆史淵源》(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齣版)
目錄
前 言:何謂“聖斷”/“聖斷”與戰後的“聖斷論”之間
第一章:秘密開始的終戰工作
1 迫使東條內閣下颱
黨羽的活動/ 將誰作為重臣會議的齣席者/ 木戶拒絕調停/ 天皇信任東條 /在東條擁護論中
2 打倒東條內閣的過程
木戶的心理變化/ 圍繞主導權的鬥爭/ 執行天皇的意願/ 黨羽所列齣的打倒東條內閣計劃
3 處於劣勢的主戰派勢力
近衛—木戶集團的形成/ 窮途末路的執政者/ 不再支持天皇、東條/ 從打倒工作到終戰工作
第二章:天皇持續戰爭的意圖和“終戰”工作
1 推遲“終戰”工作
與主戰派的妥協/ 成立小磯內閣的緣由/ 獨占政權的一方/ 堅持繼續戰爭路綫
2 與“和平”工作的關聯
邁嚮遙遠的和平/ “和平”工作的跡象 / 國體護持論 / 頑固的天皇續戰意圖
3 轉變天皇的續戰意圖
與陸軍立場一緻的木戶/ 近衛上奏文和天皇的反應 / 魯莽地指導戰爭/ 傾嚮“終戰”工作
第三章:決定“聖斷”的過程及其真相
1 “聖斷”初期的設想
“穩健派”勢力的復權/ “和平”工作被封殺 / 迫使天皇“決斷”/ 收拾殘局的對策試行方案
2 對蘇工作與轉換政策的決心
以蘇聯為中介/ 政策轉變的決議/ 對蘇外交工作受挫/ 天皇的親筆信
3 采用“聖斷”方式的原因
《波茨坦宣言》的發布/ 等死而已 / 圍繞接受《宣言》 / 收拾時局的最後方案
第四章:被繼承下來的“聖斷神話”
1 決定投降前後的昭和天皇
認不清時局的天皇/ 天皇的動搖和變節/ 圍繞捍衛國體的對立/ 第二次“聖斷”/ 《終戰詔書》 /“聖斷神話”的形成
2 戰後“聖斷論”的流傳和意義
戰後“聖斷神話”的形成過程/ 旨在戰後保持天皇製的“聖斷論”/“聖斷論”的滲透與戰後天皇製的再生/ 改朝換代與後冷戰時期的“聖斷論”
結束語
後記
引用和參考文獻
關聯年錶
前言/序言
何謂“聖斷”
昭和時代已經結束近20年瞭。在昭和時代接近尾聲的同時,作為戰後日本保守政治體製的支柱,以美蘇為中心的東西冷戰格局也迎來瞭尾聲。
在東西冷戰格局的國際秩序和戰後日本保守體製中,象徵天皇製也發揮瞭一定的政治作用,也可以認為是這兩種內外體製支撐瞭象徵天皇製。太平洋戰爭結束後,美國雖然允許日本保留天皇製,但是事實上對日本實施瞭間接統治。在亞洲,日本作為美國的盟國默認著戰前勢力殘存的同時,試圖維持和重建日本的保守體製。在這種保守體製中發揮瞭核心作用的就是戰後天皇製。
正是美國的這種構想導緻瞭戰敗後日本麵臨天皇製存亡危機的天皇及其勢力,在戰後全力配閤美國的占領政策:積極地提齣締結日美安保條約,由美國對衝繩進行軍政統治提案等,也由於昭和天皇理解瞭在美國的亞洲戰略裏,日本的利害關係,所以纔積極地付諸行動。在戰後的保守體製和冷戰體製的相互作用下,戰後的天皇製被保留下來。此條件下為確保天皇製的安定性,就有必要掩蓋昭和天皇的戰爭責任。
為此,有必要正麵描寫齣正是昭和天皇作為戰後日本復興和發展的原動力,並發揮瞭著重要作用。在這之前的戰爭正是昭和天皇的決斷,就是所謂的“聖斷”纔促成瞭“終戰”這個概念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在冷戰結束後,日本保守體製發生瞭動搖,作為補救方法,強調瞭其與天皇製的互補關係。
在下文中,關於何謂“聖斷”這個話題加以說明
何謂大日本帝國憲法(1899年2月11日製定,以下稱明治憲法),簡而言之就是,多元化聯閤體。也就是在軍部、議會、官僚等國傢機構並立並存的關係中構成,以天皇執掌大權的形式來保持統一的機製。和平時期,這個多元聯閤體沒有發生較大的問題,即使各機構之間産生對立和不滿,以天皇權力也能處理全局。
換言之,和平時期的天皇以憲法的立憲主義為施政方針;緊急時期以絕對主義為施政方針;以“聖斷”的方式收拾政治殘局,對此,製定憲法的伊藤博文,在最初就說明瞭它的必然性。伊藤在給井上馨的信中曾記述“有必要以詔書的形式,錶示聖斷的決心說明,聖斷的意義所在”(信夫清三郎《聖斷的曆史學》)。
由此可見,“聖斷”是在明治憲法體製最初蘊涵著的一種政治體製。“聖斷”作為行使戰前政治的最後手段,以決定性的強製力,在政治體製中發揮瞭超越明治憲法的作用。
昭和天皇在即位後,最大限度地按照立憲主義的原則行事,然而,在準戰時體製嚮戰時體製過渡時期,直至與英美開戰以後,在非常時期的政治環境中,這種政治體製一直左右著日本的政治。在國傢體製危機暴露最為明顯的非常時期,天皇實行絕對主義方針,發揮瞭“聖斷”這種絕對政治體製。昭和天皇在“二二六事件”決定日美開戰和承認戰敗時運用政治體製鎮壓叛亂,企圖以發動戰爭的方式擴張天皇製國傢,結束戰敗的殘局。成功地完成瞭保護天皇製和國土完整的使命。
“聖斷”在戰敗決定的過程中,不僅成功地維持瞭國體,在戰後就連天皇製的實質也得到瞭宣傳。不僅如此,在戰後的政治中,大力宣傳“昭和天皇的英斷”。本應是戰爭最大責任者的昭和天皇被歌頌為“救國英雄”。原本是為瞭逃避昭和天皇應付的戰爭責任為目的的僞裝,卻不斷升級,甚至給予昭和天皇以“和平主義者”的評價。
清本溯源,本書的目的是以證言記錄,明確昭和天皇時期的政治發展方嚮。
“聖斷”與戰後“聖斷論”之間
“聖斷”這種政治體製,具體來說多數是由禦前會議等非立憲機關來引導的。本書是從打倒東條英機內閣運動開始,到決定戰敗的過程,以這種政治體製為契機,探索多個政治集團為執筆的起點。打倒東條內閣的最大目的是,保守天皇製支配國傢體製,即“國體護持”,同時從主戰派手中奪取戰爭指導權,也是為瞭戰前的保守政治權力嚮戰後轉變而設置的政治決斷。為瞭在戰後恢復保守權力體製,急於在曆史認識中抹殺昭和天皇的爭戰責任和戰敗責任。因此,戰後日本復興的同時,實施大力宣傳“聖斷論”。隨著戰後保守權力體製的穩定,“聖斷論”徹底滲透進瞭日本國民意識中。
媒體,在操作輿論和形成輿論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時以區分戰前和戰後關聯性的方式,把日本國民從戰敗意識中解放齣來。戰後保留天皇製也成瞭戰後社會的一種潮流。昭和天皇在地方巡幸時,各地方所齣現狂熱的歡迎場麵;國民體育大會上成為開會宣言人;或在觀賞相撲比賽時,積極地齣現在日本國民麵前,均包括瞭普及“聖斷論”的意圖。
然而,昭和天皇在訪問歐洲和美國期間,特彆是歐洲訪問時,也齣現瞭追究昭和天皇戰爭責任的契機,但這僅是例外的事例而已。昭和天皇的行為在某種情況下,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聖斷論”與其說是上層灌輸給下層的,還不如說是很多日本國民意願中的“曆史故事”。這種“曆史故事”不僅安慰瞭日本國民戰敗的心靈,事實上還孕育齣瞭日本戰後復興的活力。但是,它擱淺瞭昭和天皇的戰爭責任問題和日本國民的戰爭責任意識,同時也剝奪瞭麵對此類問題的機會。
由天皇的“聖斷”開始的戰爭被稱為“正義的戰爭”或“聖戰”,戰敗不過是沒有完成這個崇高目的的結果,這已成為普遍的曆史認識。把戰敗換成“終戰”這種價值中立的言辭,也是在這種原因和心理背景下産生的。
東西冷戰結束已近十年,在世紀之交的今天,仍然存在肯定“聖斷論”的輿論傾嚮。在戰後日本社會,以政治理念和思想為論點的爭議中,甚至可以說“新天皇主義”和天皇支持論也形成瞭一定的輿論。
在多數情況下,日本社會中由“聖斷論”形成的對天皇製的認識仍然保持著很大的影響力和製約力。因此,揭露昭和天皇“聖斷”的真相,重新考證戰後昭和史和日本人的曆史認識,是必不可少的。
戰前作為政治體製,把日本引嚮侵略戰爭的“聖斷”,戰後把戰敗換成“終戰”。甚至“聖斷論”還起到瞭隱瞞侵略戰爭的本質作用。而戰後的昭和天皇卻作為和平主義者、和平再建的功臣被贊揚。“聖斷論”的“聖斷”作為一個專有詞匯,概括瞭其潛在的問題。在本書中,主要以其用意來使用“聖斷”這一說法。
本書明確地闡明為瞭擺脫“聖斷論”,著眼於新的戰後史,分析被虛構的“聖斷”事實,及導緻“聖斷”的政治過程。其根本既不是“聖斷”也不是“英斷”,而是為瞭國體護持,昭和天皇的猶豫之斷。
我之所以要指齣“聖斷”的虛構性,不僅要提齣昭和天皇個人的判斷的正確與否,還要明確“聖斷”所蘊含的戰後構想和戰爭意識,給戰後日本社會帶來的影響,導緻日本社會和日本國民不能真誠地麵對曆史的局麵。
本書執筆是從東條英機內閣末期開始,也就是說,從打倒東條英機工作開始的政治過程到接受日本戰敗的現實,為瞭不使戰爭責任涉及昭和天皇及其周邊,圍繞接受波茨坦宣言,宮中、重臣黨羽和盟國之間進行瞭反復的外交接觸。因此提齣瞭固有天皇製的政治體製。
因此,天皇及其周圍黨羽,最終成功地取得瞭戰後復權的機會。“聖斷”在模糊瞭戰爭責任歸屬的同時,也是保存戰前權利和戰後的復權的決定因素。本書嘗試著由追溯昭和天皇及其集團的言行,來重新明確這段曆史事實。
寫作本書的目的不僅在於明確昭和天皇的戰爭責任,還要論述“聖斷”作為政治手段,連接瞭戰前和戰後,同時在決定戰後天皇製的本質中,成為重要的因素。因此,太平洋戰爭也就是作為“天皇的戰爭”開始的。應認識到的是,事實上從開始到結束都是由天皇及其集團發動的“統治者的戰爭”。
戰後被廣泛接受的戰爭認識:戰爭這種行為,是偶然連續發生的現象。對此本人持否定觀點。的確,這場戰爭是在沒有明確的戰略基礎上進行的,其實際上是由天皇的意圖和命令開始,也是由天皇的意圖和命令“終戰”戰敗的。
天皇的“終戰”決定的過程直到戰爭末期,也是極為動搖和混亂的。天皇本身也陷入到持續戰爭的意圖和接受戰敗的事實而終戰的思想鬥爭中。這本身也是最需要天皇決斷的。就這樣由於天皇的猶豫不定,造成瞭更多的戰爭死難者。因此,探討為何使天皇猶豫不決,同時對戰前天皇製國傢的性質也將有新的認識。換言之,追溯“聖斷”推遲的理由,使天皇及軍部等戰前權利體製的本質更加明顯的錶露。本書由此初衷入筆。通過此書,清楚地認識過去的戰爭,進一步指齣由戰爭所應吸取的教訓。
另外,在引用資料中,沒有將片假名書體全部改寫為平假名書體。
“聖斷”的虛構與昭和天皇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