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世纪哲学:历史与哲学导论》是进入中世纪哲学的标杆式导引。
内容简介
《中世纪哲学:历史与哲学导论》将视野拓展至中世纪根源于古代晚期思想的四个主要的哲学传统:拜占庭传统、拉丁传统、阿拉伯传统和犹太传统。采取历史的分析的方法,遵循宽容理解的原则,以当代哲学家可以理解的术语,并根据与当今哲学问题的关联重构了历史文本的论证和立场,勾勒出从公元200年至1700年西方哲学的面貌。线索清晰、论述严整,避免了对于中世纪哲学"中空化"的认识。从中,我们不仅可以得到整个中世纪哲学的知识地图,更可看到哲学思想、论题的沿袭、流变、发展与回应。
作者简介
(英)约翰·马仁邦John Marenbon,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教授。
目录
中世纪哲学:历史与哲学导论
目录
“西方古典学研究”总序1
中译本导论1
前言7
引用凡例9
缩写11
第一章导论
第二章中世纪哲学中的古代传统
第一节何谓古代哲学?
第二节亚里士多德主题举要
第三节柏拉图与希腊化学派
第四节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
第五节波菲利与亚里士多德逻辑学
第六节扬布里柯与普罗克洛
第七节旧宗教与新宗教
第八节翻译、拉丁哲学与拉丁教父
第九节奥古斯丁
第三章旧传统与新开端
第一节波埃修与古代晚期的逻辑学课程
第二节隐修士与百科全书派:525—789年间的西方拉丁世界
第三节最后的异教哲学家及其基督教学徒
第四节东方:从查士丁尼到倭马亚王朝
第五节阿拔斯王朝统治下哲学的多样性
第六节阿尔昆和查理曼宫廷的哲学
第七节约翰·司各托·爱留根那和9世纪
第八节评注传统:拜占庭与西方拉丁世界
第四章传统分道而行
第一节中世纪犹太哲学的开端
第二节凯拉姆传统
第三节法拉比
第四节伊斯玛仪派与新柏拉图派
第五节阿维森纳
第六节11世纪西方拉丁世界的古代哲学、逻辑学与形而上学
第七节安瑟尔谟
第八节普谢罗斯、伊塔洛斯与12世纪拜占庭的亚里士多德派
第五章12世纪的拉丁哲学
第一节12世纪初的逻辑学与语法学
第二节彼得·阿伯拉尔
第三节学校、柏拉图主义和孔什的威廉
第四节普瓦捷的吉尔伯特
第五节拉丁经院神学的开端
第六节12世纪晚期的柏拉图主义
第七节12世纪晚期的巴黎学校
第八节巴黎之外:科学家与翻译家
第九节12世纪拉丁哲学的多样与特色
第六章12世纪伊斯兰的哲学
第一节伊斯兰教神学与阿维森纳
第二节安达卢斯的哲学
第三节阿维洛伊
第四节迈蒙尼德与犹太亚里士多德主义
第七章巴黎与牛津的哲学:1200—1277年
第一节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翻译、课程体系与哲学写作的形式
第二节语法学与逻辑学
第三节艺学硕士与神学家:1200—1250年
第四节巴黎的神学:波那文图拉和大阿尔伯特
第五节托马斯·阿奎那
第六节拉丁阿维洛伊主义:13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的巴黎艺学院
第七节1277年谴责及其意义
第八章大学里的哲学:1280—1400年
第一节阿尔伯特传统
第二节根特的亨利、方丹的戈弗雷和彼得·约翰·奥利维
第三节邓斯·司各托
第四节司各托与奥康之间
第五节奥康的威廉
第六节巴黎艺学院与14世纪的阿维洛伊主义
第七节奥康之后牛津与巴黎的神学
第八节现代派逻辑
第九节约翰·布里丹
第十节14世纪晚期
第九章大学以外的哲学:1200—1400年
第一节大学之外:西方拉丁世界的哲学、宫廷与方言
第二节拜占庭哲学
第三节伊斯兰世界的哲学
第四节犹太哲学
第十章并非尾声:1400—1700年的“中世纪”哲学
阅读材料指南
缩写
常引网站缩写
第一章导论
第二章中世纪哲学中的古代传统
第三章旧传统与新开端
第四章传统分道而行
第五章12世纪的拉丁哲学
第六章12世纪伊斯兰的哲学
第七章巴黎与牛津的哲学:1200—1277年
第八章大学里的哲学:1280—1400年
第九章大学以外的哲学:1200—1400年
第十章并非尾声:1400—1700年的“中世纪”哲学
参考文献
索引
翻译说明
精彩书摘
《中世纪哲学:历史与哲学导论》:
哲学女神避免上述矛盾的方式是否认(12)。她是如何做到的呢?哲学女神并不质疑只有真的才能为人所知,也不质疑“对某事的判断不同于它实际的存在”意味着错误的而不是真的判断。但是,哲学女神指出,简单地谈论A知道x,其中A代表任何认知者,而x则是知识的对象,将问题过度简化了。她宣称:
这一错误的原因在于每个人都认为,所有所知的事物为人所知,是根据所知的事物的力量和本性。真相恰恰相反。因为所有所知的事物被人把握,不是根据它自己的力量,而是根据那些知道它的人的能力。
黑体部分的陈述(“认知模式原则”)要求知识根据拥有不同类型的知识对象的认知者的不同层级而相对化。哲学女神首先(V.4)以一种复杂的方式发展了这一方案,将其联系到认知的不同层级及其不同对象。根据波埃修的新柏拉图主义,悟性(intelligence),即上帝认知事物的方式,它区别于理性,亦即人类(但不是其他动物)理智地认识事物的能力,也区别于人和其他动物分享的两种认知层级:感知和想象——即对象不在场时的感性认识(如当我记起你的面容时)。每一个认知层级都有其专有的对象。对悟性而言,它是哲学女神所说的纯粹形式,她还将其等同于上帝。理性把握的是从特殊事物中抽象而来的共相——例如不同的人类得以成为人的人性。想象将形象(images)作为其对象,而感觉则是特殊的物质事物。哲学女神的方案是等级制的:她断言一个认知者知道的不仅是它专有的对象,还有所有低级的认知者通过它们各自专有的对象所知的内容。
在解释了这一观念之后,哲学女神专注于其中一个非常简单易懂的方面。
……
前言/序言
《思想的迷宫与智慧的曙光:一场穿越中世纪心灵史的探索》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中世纪,那个常常被误读为“黑暗时代”的漫长岁月,却孕育了思想史上最为深邃、也最富活力的篇章。当罗马帝国的辉煌落幕,当古典世界的知识似乎被尘封,一种全新的思想景观正在悄然形成。这片土地,既是战火纷飞、信仰激荡的战场,更是理性与启示、逻辑与神秘交织的熔炉。本书《思想的迷宫与智慧的曙光》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是一次邀请读者深入中世纪心灵史的史诗级冒险,一场在迷宫般的思想图景中寻找智慧曙光的旅程。 本书将带领您告别历史的刻板印象,穿越千年时光,去邂逅那些塑造了西方思想基石的伟大致理学家、神学家和哲人。我们将一同审视,在那个被宗教信仰深刻影响的时代,哲学是如何在神学的光芒下,既被束缚又被激发,最终绽放出独特的光彩。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年代罗列,也不是对抽象概念的机械搬运,而是一次对思想家们鲜活生命、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他们为解答永恒问题所付出的不懈努力的深度描绘。 第一卷:文明的断裂与重塑——奠基石的铺就 旅程的起点,我们将回到古罗马帝国晚期,审视基督教的兴起如何深刻地改变了西方世界的精神面貌。基督教的出现,不仅仅是一种新的宗教信仰,更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它带来了对彼岸世界的关注,对人类罪与救赎的思考,以及一套独特的道德伦理体系。这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不可避免地与古希腊罗马的理性传统发生了碰撞、融合与张力。 在这里,我们将深入探讨早期教父们的思想。他们是构建基督教神学体系的奠基者,是试图用哲学语言来阐释神圣启示的先行者。圣奥古斯丁,这位伟大的思想巨匠,他关于时间、记忆、自由意志以及“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的深刻论述,不仅影响了整个中世纪,其思想的余韵至今仍在哲学和神学领域回响。我们将剖析他的《忏悔录》如何揭示个人内心的挣扎与对神圣之爱的追寻,以及《上帝之城》如何为理解历史与人类命运提供宏大的视野。 同时,我们也无法忽视,古典哲学的影响并没有因此消失。柏拉图主义的二元论、对理念世界的推崇,如何被基督教吸收,用以解释神的存在和灵魂的不朽?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又在何种程度上被后来的思想家所借鉴和改造?本书将详细梳理这些古典遗产在中世纪的接受、转化与再创造过程。我们看到,即使在看似“基督教一家独大”的时代,古希腊的智慧之光依然在黑暗的隧道中穿梭,为后来的思想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养料。 第二卷:神学与哲学的双重奏——理性在信仰的国度里 当曙光照亮欧洲大陆,各个王国开始形成,修道院成为知识的避难所和传播中心。本书将把目光投向这个充满活力的时期——九世纪到十二世纪。这是一个神学日益成为哲学主导的时代,但同时也是理性开始被重新发掘和应用的时代。 我们将迎来查理曼大帝的复兴运动,这场运动虽然政治色彩浓厚,却也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保存与传播,为后来的哲学复兴埋下了伏笔。波爱修斯的《哲学的慰藉》将成为我们重要的阅读文本。在狱中,他以一种超然的姿态,探讨了命运、自由、善与恶等根本性问题,将哲学从抽象的思辨引向了对人生苦难的慰藉与引导。 本书将重点探讨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的兴起。经院哲学并非铁板一块,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其核心特征是通过严谨的逻辑分析和辩论,来理解和阐释神学真理。我们将详细介绍早期经院哲学家如安瑟伦,他关于“本体论证明”的精妙构思,以及他对信心的角色与理性的关系的探索。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迎接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回归”。在阿拉伯世界的翻译与注释下,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重新被引入西方,这在中世纪思想史上是一场革命。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如彼得·阿伯拉尔,他大胆地质疑传统,提倡通过理性来理解信仰,他的伦理思想和逻辑学研究,展现了中世纪思想的创新活力。 第三卷:高峰与辩论——亚里士多德的遗产与大学的诞生 十三世纪,是中世纪哲学发展的高峰期,也是经院哲学最辉煌的时代。大学的兴起,为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托马斯·阿奎那是这个时代的巨擘,他试图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与基督教神学进行一次宏大的综合。本书将深入剖析阿奎那的《神学大全》,解读他如何运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来构建一个严谨而完整的神学体系。我们将探讨他关于上帝的存在证明、自然法、美德以及人与上帝关系的论述,理解他为何被誉为“经院哲学的王子”。 然而,阿奎那的综合并非没有挑战。本书也将呈现对阿奎那思想的不同回应与批判,例如方济各会的思想家们,如邓斯·司各脱,他质疑了阿奎那的一些论点,强调上帝的意志自由和人的自由意志,以及信仰与理性的界限。我们将看到,即使在统一的信仰框架下,思想的火花依然在不断碰撞,辩论是这个时代思想发展的常态。 此外,本书还将触及中世纪哲学在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哲学等领域的重要贡献。例如,我们如何理解中世纪思想家对普遍名(universals)的争论,即实在论与唯名论的对立,这背后反映了关于现实本质的深刻哲学分歧。在伦理学方面,我们将看到,虽然基督教教义是伦理学的核心,但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思想也对中世纪的伦理思考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四卷:思想的余波与转折——走向启蒙的序曲 随着中世纪的黄昏降临,一些新的思想潮流开始涌现,它们预示着向近代哲学的过渡。我们将审视十四世纪和十五世纪的一些重要思想家,如奥卡姆的威廉,他的“奥卡姆剃刀”原则,以及他对逻辑和语言的分析,预示了经验主义的萌芽。他对普遍名概念的简化处理,也为后来的唯名论思潮开辟了道路。 本书将探讨,在中世纪晚期,人们对教会权威的质疑,对个体经验的重视,以及对科学探索的初步兴趣,这些都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到来埋下了伏笔。我们看到,那个被贴上“黑暗”标签的时代,实际上孕育了通往现代的关键思想种子。 结语:穿越时空的智慧回响 《思想的迷宫与智慧的曙光》并非止步于历史的陈列。本书的核心在于,揭示中世纪哲学如何回应人类面临的永恒问题:宇宙的起源与本质,人性的善恶,自由与命运,信仰与理性,生命的目的与意义。这些问题,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方式被提出,却在中世纪的思想家那里,获得了深刻而独特的解答。 阅读本书,您将不仅仅是学习历史,更是参与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您将理解,那些曾经在修道院的幽静烛光下,在大学的辩论厅里,在战火纷飞的十字路口,哲学家们是如何用他们的智慧,点亮人类思想的星空。他们的困惑、他们的追求、他们的发现,至今仍在我们内心深处回响,为我们理解自身、理解世界提供宝贵的启示。 本书将以清晰的脉络、生动的叙述、深入的分析,引导读者穿越中世纪思想的复杂迷宫,去发现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曙光”。这是一场关于思想的深度探索,一次对人类心灵史的致敬,也是一次对我们自身理解能力的拓展。准备好,踏上这场激动人心的智慧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