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著名作家、哲学家莫里斯·布朗肖的中篇小说《等待,遗忘》以非虚构的形式、面目模糊的人物形象、碎片化的情节、反复回旋蕴含无限诗意与哲思的语言,思考语言、遗忘、等待、回忆。
《等待,遗忘》是布朗肖的中篇小说。遗忘自哪里开始?记忆自哪里结束?思考遗忘,让人意识到思考自身之开始的不可能。思考遗忘就是思考记忆。这种辩证将等待置于显而易见的地方。在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对话中,什么也没有说,一切都消失了。
……“小说”“叙事”和“批评”在布朗肖的世界里不断减弱,使得在《等待,遗忘》里仍被容许说话的只有语言本身——那不是任何人的,既不是虚构的,又不是反思的,不是已被说出者的,也不是仍未被说出者的语言,而是“在它们之间,像这片有固定空旷的地方,事物在它们潜在状态的蓄聚”。
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法国著名作家、思想家,1907年生于索恩-卢瓦尔,2003年逝世于巴黎。布朗肖一生行事低调,中年后不接受采访与摄影,但他的作品和思想影响了整个法国当代思想界,对法国许多大知识分子和大作家如乔治·巴塔耶、列维纳斯、萨特、福柯、罗兰·巴特、德里达等都影响深远。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消化完这本读物,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攀登一座覆盖着薄雾的山峰,每一步都需谨慎,每当你以为看到了顶峰时,视野又被新的迷雾所笼罩。这本书的结构非常独特,它似乎拒绝被传统意义上的“线性阅读”所束缚。我尝试过从头读到尾,也尝试过随机翻阅某个章节,结果发现,无论从哪个入口进入,都能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张力在作品中持续涌动。作者对“主体性”的解构尤为大胆和彻底,他似乎在宣告,我们所坚信的那个统一、稳定的“自我”,不过是无数次遗忘和重述的产物。这种观点的冲击力是巨大的,它让我在合上书本后,会对镜子里的自己产生一种审视的疏离感。对我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的不是我本来的面貌,而是我试图隐藏或逃避的那部分“空无”。它需要反复阅读,因为它要求读者付出相当的智力投入,去参与到这种不断的自我否定与重建的过程中。
评分这本书的篇章布局有一种古典悲剧的韵味,它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在构建一种氛围,一种关于永恒期待和必然落空的宿命感。作者的语言精准而冷峻,如同手术刀一般剖开日常生活的温情面纱,直抵其下坚硬的、冰冷的骨架。我感受最深的是其中关于“等待”的描绘,它不是一种被动的消磨时间,而是一种主动的、积极地与“尚未到来之事”建立连接的方式。这种等待充满了悖论:它既是对未来的渴望,也是对当下的彻底否定。书中的论述虽然复杂,但其内在的情感内核却是非常纯粹的——那种深沉的、难以名状的失落感贯穿始终。每次读完一个小节,我都会有一种被抽离现实的感觉,仿佛自己正站在一个巨大的、无边无际的广场上,注视着远方,而自己与这个广场本身,都正慢慢地融入背景之中。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重的,但这种沉重是高质量的,它洗涤了心灵的浮躁。
评分这部作品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参与一场高级的智力游戏,作者不断地设置陷阱,引诱你进入他的逻辑迷宫,然后又在你自认为找到了出口时,将你推向另一个更深的层次。我特别欣赏他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进行颠覆性重构的努力。他没有满足于简单的批判,而是试图在批判的废墟之上,搭建起一个完全不同于既有范式的思考框架。这要求读者具备极高的专注力和对哲学史的基本了解,否则很容易在复杂的术语和反复出现的概念循环中迷失方向。然而,一旦你跟上了他的节奏,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迫使我停止用习惯的二元对立思维去处理问题,转而拥抱一种多维的、流动的、充满矛盾的视角。它不是一本可以轻松消遣的书,它更像是一块需要耐心打磨的璞玉,需要投入时间去感受其内部的纹理和光泽,但最终的回报是丰厚的——它彻底改变了我看待知识和存在的视角。
评分这是一部充满不安与躁动的文本,它的文字有一种近乎催眠的魔力,但这种催眠并非是为了安抚,而是为了让你更清醒地感知到周遭世界的腐朽与无常。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沉默”与“言语”之间界限的探讨。在很多看似充满哲理的论述背后,隐藏着一种深刻的,近乎绝望的“不可言说性”。他似乎在说,真正的意义只能在语言的边缘、在那些被刻意回避的空白处才能被瞥见。这种风格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张力,你总是在期待下一个词语能揭示真相,但最终发现,真相恰恰藏在那被省略号和断裂句所标记的虚空之中。阅读它就像是在一个寂静的房间里聆听远处传来的低语,你必须全神贯注,才能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暗示。对于那些追求明确结论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会带来挫败感,但对于热衷于体验思想深渊的探索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值得冒险的旅程。
评分这本书的哲学思辨真是引人入胜,它不像某些晦涩难懂的理论著作那样让人望而却步,反而像一位老朋友在深夜里与你进行一场关于存在与虚无的私密对话。作者对于“在场”与“缺席”这两个核心概念的探讨,有着一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与执着。他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层层剥离日常经验的表象,试图触及事物最本质的“未完成性”。我尤其欣赏他那种游走于清晰逻辑与诗意模糊之间的叙事方式,使得那些原本抽象的观念,在字里行间染上了鲜活的生命力。读到关于时间流逝和记忆重构的章节时,我仿佛置身于一个不断消解又不断重生的迷宫中,每一步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也因此而感到一种奇异的自由。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知识的吸收,不如说是一种心智上的拓宽,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是如何感知和定义“此刻”的。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告诉你什么,而在于它能让你对那些习以为常的事物产生深刻的怀疑和好奇。
评分特别满意,全新的书低价到手,给京东点赞吧!
评分布朗肖集共十三种,还差最后一种就收齐了,据说最后一种有八百多页
评分帮朋友代购的,她说她非常满意
评分她想,即便他之前承诺会相信她的一切,他却没能足够信赖她,也没有让真相浮现的坚守。“现在你从我身边夺走的,我不再拥有,你也不曾有过。”会不会有些话她更乐意听进去?跟她的想法更靠近一些?但一切都摆在他的眼前:她已经丢掉了之前一直紧紧抓住的故事发展的原点。她说,可能是为了挽留一些东西,可能是因为最初的几个词就已经道出了一切,在她眼里,第一段最忠实,第二段也还可以,尤其比结尾强。
评分给力!给力!给力!给力!给力!给力!
评分想读这个人的作品。收藏,以后再读
评分首先是她心仪的对象、她以为会与她结为连理的卫希里的闪电订婚——新娘不是她。然后是终于爆发的南北战争夺走了她为了跟卫希里赌气而与之结婚的査理。她带着儿子背井离乡去了亚特兰大。那之后,战争的蔓延又逼迫她回到家,冒着生命危险。然而,母亲病亡,父亲先疯后亡,家庭的重担全压在了她的肩上,生活天翻地覆。并且,她得照顾卫希里的妻子媚兰,只因卫希里的恳求。战争的灾难还让她差点失去了父母遗留的农庄,她拼了命地把农庄保住,而后因为生活窘迫再婚,丈夫却又身亡了。她顶住悲伤,努力赚钱,生活逐渐有了好转,然而她做为一个女强人却为人们所唾弃。最终,她与贯穿了整本书,性格不羁风流、我行我素、却与一直支持帮助她的白瑞德结婚。但婚后的奢华生活一闪而过,她为白瑞德的女儿的死亡与一个她与卫希里的误会让白瑞德离她而去。
评分好书值得拥有,谢谢京东!
评分当太阳从海平线上升起,当运动作为谋生的伎俩,每天除了比赛,便是练习。手指起了茧疤,背肌痛是一种必然性的体现(是个三段论的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