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1-15
返道而行—李雅軒傳楊式太極拳奧義詳解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堅守傳統理論,運用科學觀念,辨析純正太極拳武術的特色。
·用形而上理性思辨,形而下實踐體驗,闡述知行閤一的內涵。
·廓清玄學,梳理概念,迴歸自然,探尋太極拳學的現代基因。
·大鬆大軟、穩靜安舒、清虛無為,指明太極拳道的修煉路徑。
·動靜相兼、體智並育、內外同修,揭秘太極拳平淡無奇本質。
《反道而行——李雅軒傳楊式太極拳奧義詳解》既是一部闡釋太極拳的武學讀本,又是一部薈萃學理的文化讀本,還是一部蘊含哲理的思想讀本。它從獨特的視角分析介紹瞭李雅軒傳楊式太極拳的特點和貢獻,並將太極拳從拳腳爭鬥、養生健體升華為精神修煉和觀念覺悟,論證瞭太極拳是抵達隨心、隨意、隨性、身心自由的運動方式。作者的見解給人以高屋建瓴、大氣磅礴的感覺,論拳而不止於拳,所論之廣之深,即使太極拳門外之人也可從中受到啓迪。
在書中,作者對陰陽、動靜、剛柔以及意、氣等傳統概念逐一梳理和辨析,列舉常識和前沿科學成果,詳細解析瞭太極拳的玄妙奧義,使太極拳運動迴歸自然平常。從文化的角度,闡釋瞭太極拳與時代相融閤、與科學相印證、與日常行為相趨同的本質。
基於此,本書與坊間的太極拳書籍不同,不言架式比劃,不涉招術技巧,不提內功心法,更不語“怪、力、亂、神”。作者以四十餘年的習練經驗,堅守傳統理論和實踐原則,遵循大道至簡的原則和返道而行的觀念,力圖提齣一套太極拳通用的認知框架,為初學者指明方嚮,為繼修者辨明路徑,為深造者標明境界,為太極拳驗明正身。
本書古典拳論部分專選徐震先賢的注解,並首次公開喻銘心大師珍貴遺著。作者更邀請太極拳圈內圈外不同身份的文化學者,圍繞本書錶達對太極拳的認識、理解和體驗。各抒己見、新意紛呈、妙語連珠,有如金庸小說中英雄大會的壯觀場麵。
湯慶章小傳
祖籍安徽巢縣,世居重慶渝中。生於小康之傢,長於窮睏之時。年十四輟學,乾零活擺地攤掙錢糊口;二十歲上班,進工廠當工人娶妻帶娃。學木匠十年,不會修理桌椅;讀大學四載,隻憶逃課歸傢。僥幸考進大學,無奈闖入官場。喜新知仍愛舊學;好讀書不求甚解。承傳統行走中國,粗具東方精神;慕新潮環遊世界,略知西洋思想。書到用時方恨少,結交勝己獲益多。身懷薄技,真非武林人士;傢無餘財,確係正廳官員。授徒傳道,幸未自欺欺人;交友憶舊,安於喝茶談天。隻愛拳茶書畫,不會麻將棋牌。買買菜掃掃屋,自炊自飲;寫寫字拉拉琴,且歌且歡。幸老妻尚在,喜小女成傢。退休月薪半萬,物價漲也可溫飽;老來疾病一身,太極拳尚能苟延。夕陽黃昏,無限好乎?明月清風,信可樂也!
目錄
前言/ 1
太極拳老論輯錄/ 1
太極拳論/3 拳論/6
十三勢歌訣/8 十三勢行功心解/10
打手要言/12 五字訣/17
喻銘心遺著摘編/ 21
喻銘心論太極/23 論拳12則/34
讀拳雜記(一) /37 讀拳雜記(二) /38
李雅軒給喻銘心的信/40
附:重慶太極拳名傢喻銘心先生墓誌銘/42
林墨根太極拳精要/ 43
欲精深功夫須熟練起勢/45
太極拳動作名稱/ 49
楊式太極拳勢名稱一覽/51
太極拳奧義解析/ 55
初學諫言/57 純正傳統/72
明師慧徒/93 大鬆大軟/109
平淡無奇/128 工夫功夫/145
理法功技/164 正靜清和/179
漸修頓悟/195 動靜之機/209
負陰抱陽/230 道法自然/245
返道而行/260 正大氣象/277
大美中和/291 春華鞦實/310
太極拳文化散論/ 331
我心目中的太極拳/333
道在太極根於文化/343
以德悟拳境中求淨/351
隨便談談/355
明師指路返道而行/366
我心中的太極拳/374
耄耋變法太極新/379
神秘的自由:返道而行/384
技何以進乎道?/389
平常近道/393
植根於內心的修養/395
豈止拳理/398
彭學敏老先生讀《返道而行》/404
不足以為序/405
後語/ 406
純正傳統
引要
近代以降,曾經頗為時尚的貴族運動 ——太極拳的傳統真味正在消失,日益走嚮形式化、標準化。這個趨勢緣於 20世紀西方現代體育運動的影響,以及奧運會等競技模式帶來的訓練意識和比賽觀念。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簡化太極拳的創編和推廣,及其與之相適應的團體性比賽的興盛,使太極拳的內在修煉變成瞭外在錶演,個人體驗性的運動變成瞭團體性的錶演活動。由於太極拳的錶演、比賽或評級,均以高矮、快慢、角度等外部剛性規定作為評判標準,主導瞭太極拳的發展路嚮,以緻體操或舞蹈式的太極拳得以慣性發展,已經積重難返。觀念的偏差導緻內涵的缺失,當前喪失真味的太極拳已經成為普遍現象,那麼,純正的太極拳是怎樣的呢?本章從太極拳産生的文化背景、發展源流,太極拳的基本性質和功能,以及太極拳的發展趨勢幾個方麵進行瞭闡釋。
24式簡化太極拳(包括錶演式和競賽式太極拳)與傳統太極拳是不同的兩種運動體係。
近代以降,曾經頗為時尚的貴族運動 ——中國傳統太極拳,其傳統真味正在慢慢消失,日益走嚮形式化、標準化。這個趨嚮緣於 20世紀西方現代體育觀念對中國人的影響,尤其是像奧運會等的競技體育模式帶來的訓練意識和比賽觀念。
另外,國傢廣泛推廣普及的簡化太極拳,以高、難、美、齊等外在形式為標準的各種“錶演、競賽”活動,都需要一個統一的評判標準,這更加重瞭太極拳的形式化和標準化的趨勢,於是太極拳就被改造成像工業技術産品一樣批量生産的韆人一麵整齊劃一的集體舞、團體操。它們不僅遍及全國,更是流傳海外,在某種程度上反而成為瞭中國太極拳的基本形象。“一個大西瓜,從中分兩半,你一半,我一半……”,這戲謔性語言卻也準確地刻畫齣瞭目前太極拳的大緻狀況。
簡化太極拳是怎樣産生的呢?
據說, 1955年,國傢體委武術處毛伯浩、李天驥、唐豪、吳高明等人,決定把流傳麵和適應性最廣泛的楊式太極拳重新編排,既要保留太極拳的風貌,更要突齣太極拳的群眾性和團體性,於是産生瞭新中國第一部由國傢體育主管部門編審的統一武術教材 ——《簡化太極拳》。由於其全套共有 24個動作,又稱“ 24式簡化太極拳”。這套拳在套路創編時,據說還參考瞭蘇聯體操專傢的意見。所以我們現在普遍看到的是以展示和錶演為目的,給彆人觀賞的舞蹈式、體操式的慢速運動,是體現集體主義原則的團體性運動,而不再是強調個人體悟和涵養心性的太極拳瞭。
在重新編纂簡化太極拳時,毛伯浩曾徵求過李雅軒的意見。李雅軒很認真地寫瞭幾點意見。他說“為瞭此事,我還是費瞭些腦筋”,並提醒“蓋今日之事是為瞭將吾祖國幾韆年來先輩長期經驗創造發明遺留下來的太極拳武術體育整理齣來,使其永久保存不變質味,並且更好地往其優良處發展,所以值得吾們詳加審慎”。那時,李雅軒已經充分估計到國傢推動的力量,再三強調要慎重考慮:“因為中央的太極拳
趟子一齣來,必定風行全國,所以吾們不得不慎重其事。”但是,李雅軒的意見沒有被采納。“重編的簡化太極拳已經付印瞭,事已成為過去,當然我的意見作為罷論。 ”
李雅軒早就預感到太極拳的危機,他在 1956年 3月四川省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第二次會議上提齣議案的第一條就是:“鑒於當時之太極拳教師大都練硬拳齣身,以緻用意用勁混雜不純,長此以往,必緻以誤傳誤,不到數十年,就有將幾韆年來先輩長期經驗發明創造齣來的太極拳真味失傳的可能。”李雅軒在該議案第六條中還說:“恐不到數十年,吾們的先輩苦心發明創造齣來的太極拳體育就要經吾輩們的手將他失掉瞭,豈不可惜。”試看今日之太極拳,李雅軒的擔憂和悲哀,已經不幸而言中瞭。
簡化式太極拳是在現代體育觀念指導下編創的,無論是 24式簡化太極拳,或者各式太極拳的競賽和錶演套路,以及創新發明的新式太極拳,都在這個觀念的影響下采用瞭許許多多的外在標準,大緻可以歸納為:步調一緻整齊劃一,時間均勻高矮一律,嚴格的角度規定,苛刻的時間限製,再配之以音樂,司之以口令,輔之以扇、球等器具,更有甚者,再添加些高難動作和舞蹈形式,使之更具有觀賞性和錶演性。於是腿踢得越來越高,手法越來越豐富復雜。所以人們戲稱為“太極操”或“太極舞”。自此以後,太極拳的內在修煉被篡改成外在錶演,個人體驗性的運動修正為集體性的錶演活動。
這個簡單易學的 24式太極拳,最適應大規模的群眾健身運動的開展,以及轟轟烈烈的團體錶演和比賽的要求。於是,太極拳的錶演、比賽或評級,均以高矮、快慢、角度等外部規定作為瞭剛性評判標準,由此而主導瞭太極拳的發展路嚮。把富有深厚韻味和個人藝術風格的傳統太極拳改革成瞭團體太極操、集體太極舞。近幾十年來朝著體操、舞蹈化方嚮的慣性發展已經積重難返,如何迴歸傳統,保持真
味,這是當今太極拳界需要認真探討和深思的問題。
20世紀中期盛行的集體主義大一統文化,造成瞭太極拳的標準化,這個後果也許不是創編者的初衷,卻是那個時代的必然。在 20世紀中期那個人心亢奮激情燃燒的年代,普遍存在急於求成的心態,崇尚集體主義原則,強調大眾化的方嚮,迷信蘇聯專傢的意見,都是引起太極拳退化或異化的時代因素。
當然,也不排除苦練簡化式太極拳有相當的功力積纍,甚至進入功夫領域。即使如此,如果不改變思維觀念,不遵從太極拳獨特的運動原理,境界還是難以提高。若用書法來比喻簡化太極拳的狀況,它至多隻是中國書法範疇中的“館閣體”。瀋括《夢溪筆談》對館閣體的評價是:“三館楷書不可不謂不精不麗,求其佳處,到死無一筆是矣。竊以為此種楷法在書手則可,士大夫亦從而效之,何耶?”館閣體書法精麗、規範、美觀、整潔,由於缺乏書寫者的性情,筆畫中沒有生命的靈動,因此無一筆符閤藝術的要求,在傳統中國從來都上不瞭藝術的層次。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當今提筆忘字的鍵盤時代,中國書法的藝術傳統和審美觀念正在消退,而隻有功夫,缺乏性靈,曾經被長期詬病的“館閣體”書法,在今人眼中,反而成瞭“書法美術”中寫得最好的典型作品瞭。喜也?悲夫?
簡化式太極拳亦應作如是觀。
太極拳“內學”的喪失必然導緻實戰特色的退化。經典拳論早就指齣:“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彆,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 ”現在組織的各項太極拳推手比賽,可以說是太極拳“旁門”功夫的大雜燴。如若不信,請查看那些優勢運動員,他們大多是從其他體育項目中選拔轉行來的。集中幾個月時間,學點規則,習點方法,就上場比賽。不外乎強欺弱,快打慢,摔跤頂牛,力大手快者勝。根本反映不齣太極拳以柔剋剛、以弱勝強的獨特功夫,再也難見“察四兩撥韆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禦眾之形,快何能為”的精彩瞭。
正如 20世紀中期的集體主義原則成就瞭背離傳統的簡化太極拳一樣,在當今提倡多元化的時代文化背景下,太極拳的拳架姿勢以及套路,也齣現脫離傳統規範任意為之的傾嚮。有的外功拳師不明傳統,追求新奇,體現錶演效果。有的拳師為瞭自成一傢開宗立派,於是在拳式上標新立異任意為體,拳技上忸怩作態自炫新奇。也有已經具備一定功力的太極拳傢,偏重個人心性的內在感悟,忽視外形的規範要求,正如前賢徐震先生指齣的那樣:“太極拳以得其法則為重,然形式不講,便無外觀,終不為盡善盡美耳”,豈不可惜。
曆史和現實也齣現姿勢風格迥然不同的太極拳,太極拳也並非需要一個固定的姿勢或套路,但這並不能成為隨意創編新姿勢、新套路的理由。吳圖南先生認為:“太極拳源於中國,應當精益求精。無論在原理方麵、套路方麵、技擊方麵都應該走在前頭。推陳齣新是好事,但不要硬把彆的東西拉到武術中來,弄成非驢非馬,失去它的真麵目”。因為各傢成熟的太極拳姿勢風格,是前賢先輩多年甚至是多少代人探索的結果,在發展中形成的固定的程式。這個程式就像書法不能脫離中國的漢字形態“任筆為體”一樣的重要。楊澄甫宗師早就指齣:“太極拳隻有一派,無二法門,不可自炫聰明,妄加增損。前賢承法,倘有可移之處,自元明迄今,已數百年,如有可改之處,昔人已先我行矣,烏待我輩哉。願後學者,弗外之是務,而惟內之是求,欲求精醇,期日可待。要之拳式細目,非取形似,必求意閤,惟恐私心妄改,以誤傳誤,易失體用之傳真,以緻湮沒先賢之本意。 ”
重慶太極拳大傢喻銘心先生對太極拳的傳統套路贊賞有加:“古人對太極拳套路,無論楊、陳、武、郝各式,都是三大段,重復的姿勢很多,這有一定道理。第一段較短,無起腿高的動作,(落足之踩足用法——外人視為腿足之用法除外。)乃起拳之初,不易靜穩,易影響意氣,故短而簡。(整個 30餘式中,予於經驗中認為是最不易練好者,為左右摟膝打掌,但初學者以為容易,實未細察內審之故耳。)並以“十字手”結束第一段,以調整有關形、意、氣,使之平和。第二段進退橫起足俱全,在接近二段之末,連續七式分踢蹬腿,當起始之際,單肢不易站穩,在二段末尾,設置這七個單肢負荷全身最為相宜。接下以十字手收勢,頗為恰當。三段占整個拳套之一半,除末尾之擺蓮腿難度動作之外,均與一二兩段之姿勢相同。蓋使習者反復多練之故。近人有認為重復而簡化之,乃不知重復多練,易得其竅耳。又以為有些動作,有右而無左,或有左而無右,來一套左右相同的完全一緻的姿勢,以為是發明而責古人之非。蓋未於實踐中細察,在不同姿勢中左右悉備而不自知也。 ”
當然,太極拳也像其他事物一樣是不斷發展的。一是時代的需要在變,練拳的目的和趣味也相應需要改變。二是現代人的體質和觀念、知識背景都與古人不同,其個性差異引發的變化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太極拳的傳統功架,是前賢精醇內求的固定範式,也形成瞭固定的審美觀念,切不可對傳統的拳架姿勢及套路作隨心所欲的改動,沒有規範的拳架拳姿,將導緻學習者無所適從。那些“得意而忘形”、不重視外形規範化的楊式太極拳教師,要以楊澄甫、李雅軒的套路、姿勢、名稱為標準,做齣錶率,形成規範。如果韆奇百怪既不美觀也不利於傳承的太極拳被創造齣來,後世人們到哪裏去尋找純正的傳統太極拳呢?上個世紀的“標準化”給傳統太極拳帶來瞭災難,當今“規範化”的缺失,將會再次給楊式太極拳帶來災難性後果,吾輩應當引起高度重視。
最近發現有一則資料,著名武術教育傢王培錕教授提齣:“為瞭使民族的運動項目躋身於‘奧運’舞颱,太極拳這一項也須迎閤奧運項目所提倡的‘更高、更快、更強’的要求,創編齣‘競技太極拳’。為瞭使太極拳運動能符閤奧運項目的要求,必須作較大的革新,尤其是技術難度的‘指定動作’創新,並融入太極拳套路中,加以應用,爭取獲得奧運項目的認可。在專傢與運動員的數年努力創編後,‘競技太極拳’逐步成形,也獲得‘國際武術聯閤會’的認可。這種類型的太極拳,設有相當難度的‘指定動作’,諸如‘側朝天蹬直立’、‘後插腿低式平衡’、‘騰空飛腳轉體 180度’、‘騰空擺蓮 360度接雀地龍’等。允許自選套路的動作可選自各式太極拳,乃至其他門類的動作,還允許音樂伴奏等。因此,其創編成的‘競賽太極拳套路’,既有‘指定動作’難度,又保留著傳統太極拳主要動作,並有創新動作,給人全新的視野。而演練上又保持太極拳運動的風格、特點。當然,應承認這一變革的跨度甚大,武術人稱之為‘競技太極拳’。初時,運動員的演練水平不達火候,不為人們所認可,是可以理解的。但畢竟是從太極拳演變而來,還保留著太極拳的動作與演練的原形,仍是武術,是太極拳。 ”(中國武術九段王培錕教授答趙叢君問, 2014年 12月 8日,上海精武體育文化高峰論壇。)
金定章先生用瞭長達 12年的時間,研究中國人民大學李德印教授創編的競賽套路太極拳,最近他發文認為:“競賽套路編導者放棄瞭太極拳武術和養生的核心內容,隻選擇傳統太極拳、武術、舞蹈的一些拳架動作,注放競爭觀念,編齣來的這種太極拳,其性質完全變瞭,它隻是穿瞭‘中國太極拳’外衣的花拳綉腿,實質是具有很高觀賞性的體操式體育運動。”聽聞某位競賽套路齣身的太極拳手,雖曾獲得無數殊榮,但膝關節嚴重損傷, 30多歲就再也沒有參加比賽,甚至病情發展至需要做膝關節手術的地步。另聽聞,有好幾位當代太極拳大師,都有不同程度的膝關節損傷,甚至坐上瞭輪椅。這些惡果,讓人們思考練太極拳,為瞭什麼?是養體或是戕體?
是耶非耶?讀瞭本書,讀者自有判斷。
楊式太極拳各傢傳承因統計數字不同,齣現有 84、85、115式等說,其實除個彆動作在銜接上稍有齣入外,幾乎沒有區彆。就是具體到每一姿勢名稱,也未必準確,如左右雲手,可歸為一個姿勢,亦可歸為二個姿勢。由此可見,太極拳的套路演練不必執拗拘泥,要知變通。習練者可視自己的時間和場地,或者為瞭領悟拳趣,多數動作還可重復練習或單獨練習。若時間緊張,也可減少姿勢。按我的觀點,太極拳的套路姿勢,嚴格說來隻有起、落兩式動作,其他動作姿勢都是或起或落的變形而已。另外,太極拳的速度快慢可根據練功狀態自行調節,以順暢均勻為準。
因此,無論客觀的變化也好,主觀的變革也罷,都要注意太極拳的規範化,不可漫無邊際任意改之。太極拳的發展必須“有道”,這個道就是太極拳的傳統套路不被篡改、基本元素不被破壞,基本形象不被醜化,基本原理不被違背。太極拳當然也不能墨守古法,固步自封,吾輩應努力尋找齣太極拳的現代基因,以適應當代人的需要。
那純正的傳統太極拳是什麼呢?
首先要弄清太極拳産生的文化大背景,這是太極拳理論研究的基礎和起點。
湯金石先生從思想發展史的角度清晰描述瞭太極拳産生的文化背景:“明中葉以後,陽明學異化為空談心性,社會危機愈來愈重。當時的文化思潮漸漸轉嚮經世緻用,宋明理學的許多思想,包括來源自釋、道、儒的內容,都被應用到實際生活上,太極、陰陽、五行、八卦與佛學的道理,也自然應用在生活的各個層麵,包括武術。明末清初的大學者,如王夫之、方以智、黃宗羲,都與當時的俠士相交,黃宗羲亦曾為武術名宿王徵南(黃宗羲之子黃百傢的武學老師)作墓誌銘。
晚明時勢紛亂,加上太極之道的應用,由帝皇、士大夫之手,散落到民間,豪俠中胸懷大道者不少。太極、佛學的運作道理,在這個時期應用到武學上,是時代發展的大勢所趨。太極拳何時齣現,史書雖無記載,但從思維演變與曆史發展考察,太極拳的産生,應該是在晚明至清初段社會劇烈變動,思維由空談心性轉變為經世緻用時期。
如果因為此拳與太極相關,便以為太極拳源於道傢,因而定為道傢拳,這是想當然的說法。明末清初,不但儒、道、佛融閤一體,連陰陽、五行、八卦、河圖、洛書這些傳統思維學問,也加入瞭不少佛學的理解,與其說太極拳是道傢拳,不如說太極拳是中華文化拳,其中包含瞭釋、道、儒各傢的道理。 ”(湯金石《太極拳的傳承流變》)
太極拳的基礎理論可以追溯到古遠的年代,它植根於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深厚土壤。宋明以來,占統治地位的儒傢學說,為瞭解決在哲學本體論和認識論上的不足,把佛教和道傢的理論糅進儒傢的經典,形成瞭宋明理學。宋明理學又稱宋明道學,是它塑造瞭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和民族性格。太極拳就是在這個文化時代中産生的,它以老莊思想為技理原則,摻糅瞭儒傢經義和佛釋觀念,吸取瞭兵傢智慧和醫傢的養生法則。可以說太極拳是受到中國文化的整體性影響而産生的,絕不限於《易經》或《道德經》或其他思想的來源。中國傳統的哲學理論和思想方法,內可涵養心性,外能安邦治國,太極拳把它們用於武術領域,則形成守弱不爭,無為無不為的獨特技擊方法瞭。
通過太極拳産生的文化背景分析,不難發現太極拳的獨特性。它與其他理論來源於實踐技藝不同,太極拳是先有瞭理論,然後纔有太極拳的實踐。“知”先“行”後,是太極拳區彆於其他運動的特徵之一,也注定瞭太極拳實踐是不斷發展、不斷接近但無法超越其理論的過程。太極拳這一特性,同時也注定瞭太極拳的習練者,準確理解和把握太極拳理論,對於學好純正的傳統太極拳,起著至關重要的決定作用。這個特點,同為中國傳統觀念指導下的中醫學,也強調“中醫經典是根、是本,臨床治療是枝葉、是末。根深蒂固,自然枝中茂盛。古人學中醫,首先精研中醫四大經典。現在的中醫不去究根源之理,異想天開,鬍亂進行臨床創新。無水之源的臨床,‘理不通’,而癡迷著行‘法’‘方’‘藥’,這樣的中醫隻能淪落經驗醫學。 ”(袁浩道長語)
太極拳的曆史發展源流,有各種說法,尚無定論。
魏坤梁先生認為:至今為止發現的文獻反映古代沒有“太極拳”的稱謂。唐豪先生等近代太極拳史考證者根據調查考證在《太極拳研究》等書中指齣:近代最早公開 返道而行—李雅軒傳楊式太極拳奧義詳解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還沒看,但是祖師爺相關的書要收藏起來。
評分本書最珍貴的是喻銘心老先生關於太極拳的論述,其餘內容皆是網上摘抄內容,沒什麼價值
評分書,很好,快遞小哥給力,贊一個。
評分物有所值
評分大鬆大柔,很多真實的內容。
評分書很好,很有收獲,感謝作者.
評分書,很好,快遞小哥給力,贊一個。
評分送貨速度快,內容很充實,值得推薦學習
評分不錯,是想要的!
返道而行—李雅軒傳楊式太極拳奧義詳解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