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化学(第三版)

药物化学(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尤启冬 著,尤启冬 编
图书标签:
  • 药物化学
  • 有机化学
  • 药物设计
  • 药物合成
  • 药物代谢
  • 药理学
  • 化学
  • 医学
  • 生物化学
  • 药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48503
版次:3
商品编码:1180417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药物化学》(第三版)可供药学类各专业、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作为专业课教材使用,也可供相关科研人员学习参考。
  尤启冬教授领衔力作,北大、复旦、浙大、武大、中山大学等倾心打造
  年发行量超一万册
  与国内一流大学的学子读同一本书

内容简介

  《药物化学》是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药物化学》(第三版)删除了第二版中相对比较陈旧的内容,增加一些现代药物化学的新知识点,尤其是近年来新的学科知识,同时对原有的章节进行适当的调整,不仅保留了药物化学课程中各类药物的具体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前四章内容系统介绍了药物的化学结构所反映的理化性质、结构特征、药物代谢特点与药物活性的关系,即近年来学术界和产业界公认的“构�残怨叵怠薄ⅰ肮躬残Ч叵怠焙汀肮躬泊�关系”,这是药物的化学本质,也是药物化学的核心所在。
  《药物化学》(第三版)以新药研究与开发为主线,结合新药设计、发现和发展过程,介绍新药研究中所使用的方法、原理;介绍各类药物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构效关系、变化规律以及主要合成路线;并将经典的药物设计方法、QSAR研究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结合在一起讲解。
  《药物化学》(第三版)可供药学类各专业、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作为专业课教材使用,也可供相关科研人员学习参考。

作者简介

  尤启冬,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院长,博导,1982年毕业于南京药学院(中国药科大学的前身)并获理学学士学位,1985年于中国药科大学获药物化学专业理学硕士学位,1989于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获药物化学专业博士学位。1994年赴英国Strathclyde大学药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院长,中国药学会理事,中国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药学会副秘书长等学术职务。是国家精品课程《药物化学》和国家双语示范课程《药物化学》的课程负责人、国家教学团队负责人、教育部实验教学中心药学学科组组长。《药学进展》副主编、《中国药物化学》等9本杂志的常务编委、编委等职。

目录

绪论(Introduction)/ 1
一、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the Scopes and Purpose of Medicinal Chemistry)1
二、药物化学的研究和发展(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Medicinal Chemistry)2
三、我国药物化学的发展(Achievements of PRC in Medicinal Chemistry)5
四、新药研究与开发的过程和方法(Process and Methods of New Dru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6
选读文献9
第一章药物结构与生物活性(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of Drugs)/ 10
第一节药物理化性质对药物活性的影响(Affection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Drugs on Pharmacologic Activity)11
一、药物结构与理化性质(Chemical Structure an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Drugs)11
二、药物的亲脂性和药物活性(Lipophilic Properties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of Drugs)12
三、药物的pKa和药物活性(pKa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of Drugs)13
四、药物溶解度与药物活性(Solubility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of Drugs)14
五、药物结构与药物透膜性(Chemical Structure and Permeability of Drugs)17
第二节药物的结构对药物活性的影响(Affection of Drug Structure on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18
一、药物与受体的键合作用(Binding of Drugs on Receptor)19
二、药物的各官能团对药效的影响(Affection of Functional Groups of Drugs on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20
三、药物电荷分布对药效的影响(Affection of Charge Distribution of Drugs on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22
四、药物的立体异构体对药效的影响(Affection of Stereoisomers of Drugs on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22
第三节药物结构对药物转运的影响(Affection of Drug Structure on Transportation)25
一、药物化学结构对膜转运的影响(Affection of Drug Structure on Membrane Transportation)25
二、药物化学结构对血脑屏障透过性的影响(Affection of Drug Structure on Blood-Brain Barrier Penetration)27
第四节药物结构对药物毒副作用的影响(Affection of Drug Structure on Side Effects and Toxicities)28
一、药物对细胞色素P450的作用(Action of Drugs on Cytochrome P450)28
二、药物对心脏快速延迟整流钾离子通道(hERG)的影响(Affection of Drugs on hERG)29
选读文献32
第二章药物结构与代谢(Structure-Metabolics Relationships of Drugs)/ 33
第一节官能团化反应(Functionalization Reactions)33
一、氧化反应(Oxidation)34
二、还原反应(Reduction)42
三、水解反应(Hydrolysis)42
第二节结合反应(Conjugation Reactions)43
一、葡萄糖醛酸结合(Glucuronic Acid Conjugation)44
二、硫酸结合(Sulfate Conjugation)45
三、氨基酸结合(Conjugation with Amino Acids)46
四、谷胱甘肽或巯基尿酸结合(Glutathione or Mercapturic Acid Conjugation)47
五、乙酰化结合(Acetylation)49
六、甲基化结合(Methylation)50
第三节药物代谢研究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Application of Drug Metabolism Research in Drug Development)51
选读文献54
第三章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Basic Principles of Drug Design)/ 55
第一节先导化合物发现的方法和途径(Approaches for Lead Discovery)55
一、从天然产物活性成分中发现先导化合物 (From Bioactive Component of Natural Resources)56
二、通过从分子生物学途径发现先导化合物 (From Molecular Biology Research)58
三、通过随机机遇发现先导化合物(From Accidental Discovery)59
四、从代谢产物中发现先导化合物(From Metabolites)60
五、通过从临床药物的副作用或者老药新用途中发现新药(From Side-Effect or New Purpose of Medicine)60
六、从药物合成的中间体中发现先导化合物(From Synthetic Intermediates)61
七、通过计算机辅助药物筛选寻找先导化合物(By Screening of Compound Databases)62
八、通过其他的方法得到先导化合物(Other Methods)63
第二节先导化合物的优化(Lead Optimization)64
一、烷基链或环的结构改造(Alterations of Compound with Alkyl or Ring)64
二、生物电子等排(Bioisosteres)66
三、前药原理 (Prodrug Principle)70
四、软药(Soft Drug)74
五、硬药(Hard Drug)74
六、孪药(Twin Drug)75
第三节定量构效关系(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76
一、疏水性参数(Lipophilicity Parameters)77
二、电性参数(Electronic Parameters)78
三、立体参数(Steric Parameters)78
四、Hansch方法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Hansch Method Using on Drug Design)78
第四节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omputer-Aided Drug Design)80
一、基于受体结构的药物设计(Receptor-Structure-Based Drug Design)80
二、基于小分子的药物设计(Molecular-Based Drug Design)82
选读文献85
第四章镇静催眠药和抗癫痫药(Sedative-Hypnotics and Antiepileptics)/ 86
第一节镇静催眠药(Sedative-Hypnotics)86
一、镇静催眠药的发展及分类(Development and Classification of Sedative-Hypnotics)86
二、镇静催眠药的作用靶标及作用机制(Target and Mechanism of Action)87
三、苯二氮�美啻呙哒蚓惨�(Sedative-Hypnotics of Benzodiazepines)89
四、非苯二氮�美郍ABAA受体激动剂(Nonbenzodiazepine GABAA Agonists)96
五、褪黑素受体激动剂(Melatonin Receptor Agonists)98
第二节抗癫痫药(Antiepileptics)99
一、巴比妥类药物(Barbiturates)100
二、巴比妥类的同型药物(Homotypical Drugs of Barbiturates)103
三、二苯并氮杂�美啵―ibenzoazepines)105
四、GABA类似物 (Analogues of GABA)106
五、脂肪羧酸类 (Carboxylic Acids)107
六、其他结构类药物(Other Drugs)107
选读文献108
第五章精神神经疾病治疗药(Psychoterapeutic Drug)/ 109
第一节经典的抗精神病药(Classical Antipsychotic Drugs)109
一、吩噻嗪类(Phenothiazines)109
二、硫杂蒽类(Thioxanthenes)115
三、丁酰苯类及其类似物(Butyrophenones and Analogues)117
四、苯甲酰胺类(Benzamides)119
五、二苯二氮�美嗉捌溲苌�物(Dibenzodiazepines and Derivatives)120
第二节非经典的抗精神病药物(Atypical Antipsychotic Drugs)121
一、非经典的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机制(The Mechanism of Atypical antipsychotic drugs)121
二、非经典的抗精神病药物(Atypical Antipsychotic Drugs)122
第三节抗抑郁药(Antidepressive Drugs)125
一、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onoamine Oxidase Inhibitors,MAOIs)126
二、去甲肾上腺素重摄取抑制剂(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127
三、选择性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130
四、新发展的抗抑郁药(New Antidepressant Drugs)133
第四节抗焦虑药和抗躁狂药(Antianxiety Drugs and Antimanic Drugs)136
一、抗焦虑药(Antianxiety Drugs)136
二、抗躁狂药(Antimanic Drugs)137
选读文献137
第六章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药物(Drug for Neurodegeneration Disease)/ 138
第一节抗帕金森病药(Anti-Parkinson’s Disease Drugs)138
一、抗帕金森病药物的作用机制(Action Mechanism of Anti-Parkinson’s Disease Drugs)138
二、作用于多巴胺能神经系统的药物(Agents on Dopaminergic Neural System)139
三、NMDA受体拮抗剂(NMDA Receptor Antagonists)144
四、腺苷A2A受体抑制剂(Adenosine A2A Receptor Inhibitors)144
五、作用于其他靶点的药物(Agents on Other Targets)145
第二节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Anti-Alzheimer’s Disease Drugs)147
一、胆碱能系统改善药物(Drugs of Improving Cholinergic System)148
二、β、γ-分泌酶抑制剂(β、γ-Secretase Inhibitors)152
三、Tau蛋白抑制剂(Tau Protein Inhibitors)154
四、H3受体拮抗剂(H3 Receptor Antagonists)155
五、NMDA受体拮抗剂(NMDA Receptor Antagonists)156
六、抗氧化药物(Antioxidation Drugs)156
选读文献157
第七章镇痛药(Analgesics)/ 158
第一节吗啡及其衍生物(Morphine and Its Derivatives)158
第二节合成镇痛药(Synthetic Analgesics)161
一、吗啡烃类及苯并吗喃类(Morphinane and Benzomorphane)161
二、哌啶类(Piperidines)163
三、氨基酮类(Aminoketones)165
四、其他类(Others)167
第三节阿片受体和阿片样物质(Opiate Receptors and Opiate-Like Substances)167
一、阿片受体及其晶体结构(Opiate Receptors and Their Crystal Structures)167
二、阿片样物质(Opiate-Like Substances,OLS)168
选读文献170

前言/序言


药物化学(第三版) 内容梗概 《药物化学(第三版)》深入剖析了药物分子的设计、合成、作用机制以及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科学原理。本书旨在为药物研发领域的研究人员、学生以及相关从业者提供一套系统、全面且与时俱进的知识体系。 核心内容 本书从基础的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之间的关系出发,逐步深入到复杂的药物设计策略和现代药物研发技术。 药物发现的历程与策略: 详细阐述了药物从靶点识别、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优化,到临床前和临床试验的整个生命周期。重点介绍了高通量筛选(HTS)、组合化学、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SBDD)、基于片段的药物设计(FBDD)以及人工智能(AI)在药物发现中的应用。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 深入探讨了药物分子的构效关系(SAR)和构动关系(SPR)。通过大量经典和现代药物实例,阐释了官能团、立体化学、氢键、疏水作用等结构因素如何影响药物与生物靶点的结合亲和力、选择性以及药代动力学特性。 药物代谢与动力学(DMPK): 详细介绍了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过程。重点分析了细胞色素P450酶系(CYPs)在药物代谢中的关键作用,以及药物相互作用(DDI)的产生机制。此外,还探讨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半衰期、清除率等重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测定与调控。 药物设计原则与方法: 涵盖了多种先进的药物设计策略,包括但不限于: 理化性质的优化: 讲解了如何通过调整药物分子的脂水分配系数(logP)、pKa、溶解度等理化性质,以改善其口服吸收、组织穿透和体内分布。 立体选择性设计: 强调了手性药物的立体化学对其药效和毒性的重要影响,以及如何进行立体选择性合成和优化。 前药设计: 阐述了前药策略在提高药物溶解度、稳定性、靶向性以及降低毒副作用方面的应用。 生物电子等排体替换: 介绍了利用生物电子等排体替换非活性部分,以改善药物活性、选择性或药代动力学性质。 经典与现代药物的化学阐释: 以广泛应用的药物为例,详细解析了其化学结构、作用机制、合成路线以及在临床上的应用。涵盖了抗感染药物、心血管药物、抗肿瘤药物、神经系统药物、免疫调节剂等多个治疗领域。 药物研发中的新技术与趋势: 关注了药物化学领域的前沿进展,例如: 新靶点的发现与作用机制研究: 讨论了在后基因组时代,如何利用新的生物技术识别新的药物靶点,并深入理解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生物技术药物: 介绍了抗体药物、多肽药物、核酸药物等生物技术药物的设计、生产和质量控制。 个性化药物治疗: 探讨了基于个体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信息,开发和应用个体化药物的策略。 绿色化学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强调了在药物合成过程中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原子经济性的重要性。 药物分子筛选与评价: 介绍了体外和体内的各种生物活性筛选模型,以及评价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方法。 本书特色 系统性与前沿性兼备: 既系统回顾了药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又紧密跟踪了最新的研究动态和技术进展。 实例丰富,深入浅出: 大量引用了国内外经典的和新近上市的药物案例,通过生动翔实的阐述,帮助读者理解抽象的化学原理。 图文并茂,便于理解: 包含大量的化学结构图、作用机制示意图、流程图等,增强了视觉效果,便于读者理解和记忆。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强调了药物化学在实际药物研发中的指导作用,为读者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适用对象 高等院校药学、化学、生物学、医学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 从事新药研发、药物设计、药物合成、药物分析、药物评价等工作的科研人员。 医药企业研发、注册、生产、质量控制等部门的从业人员。 对药物化学感兴趣的各界人士。 《药物化学(第三版)》是您深入了解药物世界,掌握现代药物研发核心技术的得力助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药物化学(第三版)》真是颠覆了我以往对药物知识的认知!我一直对药品背后的科学原理充满好奇,但传统的医学书籍往往晦涩难懂,涉及太多我理解不了的生化细节。《药物化学》却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将复杂的分子结构、药理机制、以及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以一种极其清晰、逻辑严谨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对各种常见疾病的治疗药物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不仅讲解了它们是如何作用于靶点,更详细阐述了药物研发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例如如何提高药物的选择性、降低毒副作用,以及如何优化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过程。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药物设计的部分,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比如从天然产物中发现先导化合物,再通过结构修饰来增强药效、改善药代动力学性质,这个过程就像一场精妙的化学艺术表演,让我看到了科学家们如何通过智慧和毅力,一步步将一个模糊的治疗理念转化为拯救生命的药物。书中还讨论了药物化学在基因治疗、蛋白质工程等前沿领域中的应用,这让我对未来医学的发展充满了期待。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对那些曾经被我视为神秘药物的成分,现在都充满了好奇和理解。我不再仅仅满足于知道“这个药有什么用”,而是渴望了解“它为什么能起作用”、“它是如何被发现和创造出来的”。这本书无疑为我深入探索药物世界的奥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相信它将成为我持续学习和探索药物化学领域的重要指引。

评分

我是一名刚刚接触药物化学的研究生,对于这本《药物化学(第三版)》可以说是“爱不释手”。在众多教材中,它的内容组织结构非常合理,从基础的药物化学概念,到具体的药物类别,再到前沿的药物发现技术,层层递进,条理清晰。作者在讲解药物分子结构和性质时,非常注重与药理活性的联系,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需要进行药物设计和优化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书中对各种重要药物靶点的介绍,以及药物分子如何与这些靶点相互作用的详细描述,是我理解药物作用机制的关键。例如,在讲解激酶抑制剂时,书中不仅展示了抑制剂的化学结构,还详细解释了它们如何与激酶的ATP结合位点结合,从而阻断信号通路。这种“见微知著”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真正理解药物分子设计的“巧思”。此外,书中对药物代谢和药物毒性的讨论也非常到位,这让我认识到,一个有效的药物不仅仅是要有强大的药效,更需要具备良好的安全性和可控的体内行为。我尤其欣赏书中穿插的案例研究,这些真实的药物研发故事,让我看到了药物化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也让我深刻体会到药物研发的艰辛与伟大。这本书不仅是我的学习工具,更是我激发研究兴趣、树立科研信心的重要伙伴。

评分

坦白说,起初我对《药物化学(第三版)》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以为会是一本充斥着枯燥公式和专业术语的“工具书”。然而,当我翻开它,就被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丰富的内涵深深吸引了。这本书并没有将药物化学知识孤立起来讲解,而是巧妙地将其置于疾病治疗和人类健康的大背景下。作者在阐述某种药物的化学结构时,会同步介绍它所针对的疾病的病理生理学特点,以及该药物是如何填补现有治疗手段的空白。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药物的价值和意义。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抗菌药物的介绍,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青霉素类、四环素类等重要抗生素的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还追溯了它们在抗击细菌感染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以及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应对策略。这种历史与科学的结合,让原本抽象的化学分子变得鲜活起来。此外,书中对生物制药、靶向药物等现代药物研发的介绍,也让我看到了药物化学的无限可能。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药物化学不仅仅是关于分子的游戏,更是关于如何运用化学智慧,为人类带来健康与福祉的科学。

评分

这本《药物化学(第三版)》对我来说,简直是一本“解密”药物世界的百科全书!我一直对那些隐藏在小小药片背后的复杂科学感到好奇,但很多资料都显得过于理论化。《药物化学》却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药物的分子结构、药理学原理、以及它们在人体内的旅程,娓娓道来。书中对药物的分类非常清晰,从基础的有机小分子药物,到复杂的生物大分子药物,都有详尽的介绍。我特别喜欢它对药物作用机制的讲解,比如,在介绍抗癌药物时,它会详细阐述这些药物是如何干扰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并通过大量的图示,将抽象的分子相互作用可视化。这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药物是如何“找准目标”并发挥作用的。书中还涉及了药物的给药途径、药物剂型、以及药物的稳定性等实际应用问题,这让我意识到,一个好药物的诞生,不仅仅是化学合成那么简单,还涉及到大量的工程学和制剂学知识。我从这本书中不仅学到了药物的“是什么”和“怎么做”,更学到了“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做得更好”。这本书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对药物化学这门学科充满了敬意和浓厚的兴趣。

评分

《药物化学(第三版)》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这种“非专业背景但求知欲爆棚”的读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市面上五花八门的药物感到好奇,但又缺乏系统的科学知识来理解它们。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友善,避免了过于晦涩的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药物化学概念解释得明明白白。它不仅仅是在罗列药物的化学式,更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药物分子的设计思路,比如,如何根据疾病的特点,设计出能够特异性结合靶点、又能在体内保持稳定性的药物分子。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药物研发伦理和法规的部分,这让我认识到,药物的研发不仅需要科学的严谨,更需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书中还介绍了一些经典药物的研发故事,这些故事充满了挑战和创新,让我看到了药物化学家们如何通过不懈的努力,攻克一个个难题,最终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这本书让我感觉,药物化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科学,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学科。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药物化学(第三版)》的时候,我原以为它会是一本充满理论的枯燥读物。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想法太片面了!这本书的特色在于它将药物的化学性质、药理学作用、以及它们在人体内的动力学过程,高度融合地呈现了出来。作者在讲解药物结构与活性关系时,非常注重逻辑性,他会从药物分子的具体结构入手,一步步分析其各个官能团对药物活性的影响,并通过大量实例,展示了化学修饰如何改变药物的疗效、选择性和毒性。我尤其赞赏书中对药物代谢酶和转运蛋白的介绍,这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有些药物在不同个体身上会有不同的反应,以及如何通过药物设计来优化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书中对药物毒理学的讨论也十分详尽,它不仅列举了常见的药物毒性反应,还探讨了产生毒性的分子机制,这对于我认识药物的“双刃剑”效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药物化学专家的“现场指导”,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我是一位对科学充满好奇的学习者,而《药物化学(第三版)》无疑满足了我对药物知识的深度探索。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十分巧妙,它没有一开始就陷入繁杂的化学细节,而是先从药物在疾病治疗中的宏观作用入手,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药物化学的世界。作者在讲解药物分子的设计原理时,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他会引用大量的真实案例,展示科学家们如何根据疾病的特点,设计出具有特定功能的药物分子。例如,在讲解心血管药物时,书中会详细介绍不同类型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它们是如何通过影响离子通道、酶活性或受体功能来达到治疗目的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药物发现新方法的介绍,比如组合化学、高通量筛选等技术,这让我看到了药物研发的现代化和高效化。这本书不仅让我掌握了药物化学的基本知识,更让我对药物研发的整个流程有了清晰的认识,激发了我对这个领域的浓厚兴趣。

评分

当我第一次捧起《药物化学(第三版》时,我并没有预设任何期待,仅仅是出于对科学的好奇。然而,这本书很快就给了我惊喜。它并没有像许多教科书那样,上来就罗列一堆公式和术语,而是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药物的化学原理与临床应用巧妙地结合起来。作者在讲解各种药物类别时,都非常注重药物的“故事性”,比如,它会介绍某种药物是如何被发现的,它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关键的突破,以及它在临床上带来了哪些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叙事方式让我感觉,药物化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段不断探索和创新的历史。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之间关系的深入阐述,这让我理解了药物在体内的“生命周期”,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案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药物化学的魅力,它将复杂的化学分子转化成解决人类疾病的利器,充满了智慧和创造力。

评分

《药物化学(第三版》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本将“高冷”的科学理论变得“亲民”的典范。我一直认为药物化学是一门非常专业的学科,需要深厚的化学和生物学背景才能理解。然而,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药物分子结构、药理活性、以及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在讲解药物设计时,非常注重“why”和“how”,他会详细解释为什么需要进行某种结构修饰,以及这种修饰会带来怎样的效果。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药物的立体化学和构象分析的部分,这让我理解了药物分子三维结构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影响药物与靶点的结合。书中还介绍了一些经典的药物研发案例,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药物化学家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让我感受到了药物研发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这本书让我对药物化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充满智慧和人文关怀的科学。

评分

坦白地说,《药物化学(第三版》这本书,是一次令人振奋的学习体验。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药物知识的“工具书”,更是一次关于药物创新和生命科学探索的“指南”。作者在讲解药物的化学合成路线时,非常注重工艺的优化和绿色化学的理念,这让我看到了药物化学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贡献。书中对药物作用于核酸、蛋白质、酶等不同靶点的详细介绍,以及这些靶点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让我对药物的“分子层面”的干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章节,它通过大量的模型和示意图,生动地展示了药物分子如何“锁住”或“激活”特定的生物大分子,从而发挥治疗作用。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药物化学在药物发现和优化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它不仅是发现新药的源泉,更是提升药物疗效、降低毒副作用的“魔法师”。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现代药物研发奥秘的大门。

评分

书本质量不错,是我想要的

评分

给朋友买的,朋友很满意,到货速度很快!

评分

缠得很严实,然而打开还是皱了orz,还不如没缠的嘞。不过书是好书,还是给五星吧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这书太经典了,相当好,相当新

评分

可以

评分

期待中的好作品更新了。

评分

感觉还可以,再用着看看吧

评分

一直在京东买专业书籍,齐全,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