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少林拳谱:第七册
:24.00元
作者:本社编
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5-01
ISBN:9787500938002
字数:14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据《少林拳谱》记载,北宋建隆元年(九六一年),少林寺方丈大福居大和尚,一连三次招集关内外高手会集少林,进行武技交流。在此基础上,根据福居大师的指示,由弟子灵智、灵丘等广泛吸取众家之长,绘集成《少林拳谱》。拳谱包括十八家拳械,其中有宋代以前十三棍僧的十三路看家拳、十三棍僧的稀有兵器、孙恒的猴拳、孟苏的七十二艺、崔连之的炮拳、王郎的螳螂拳、黄忠的罗汉十八手及通臂拳、杨滚的大力金刚拳及六合拳、燕青的擒拿点穴功法、高怀德的春秋大刀。总的来说,《少林拳谱》四十八卷由福居大师和灵智、灵丘等弟子汇编,其中拳术一百七十三路,兵器一百三十三路,另集奇功,共计三百三十路,绘图三千八百五十幅。
历经了千余年的历史动荡,现在保存下来的这套《少林拳谱》是永祥和尚手抄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病重的永祥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少林拳谱》交给了德虔,德虔于病榻前双手接过至宝。由于少林拳谱失传很久,很多套路寺里的和尚也不会练,于是德虔在之后的几年里一边挖掘整理一边四处访名师。
目录
第三十七卷 少林气功秘笈
第三十八卷 少林兵器总谱
第三十九卷 少林点穴秘诀
第四十卷 少林七十七艺(上)
第四十一卷 少林七十七艺(中)
第四十二卷 少林七十七艺(下)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武学秘籍,光是翻开扉页,那股扑面而来的肃杀之气就足以让人心神为之一震。里面的文字,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辞藻堆砌,而是直指核心的行家语言,每一个术语、每一个动作的描述,都带着一种历经千锤百炼的厚重感。我尤其欣赏它对“劲力转换”的阐述,简直如同庖丁解牛般精妙。它没有简单地说“要用巧劲”,而是细致地剖析了从腰胯到指尖的每一寸肌肉群如何协同发力,力道如何蓄发,那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把开启内功之门的钥匙。对于那些真正想在拳法上有所突破的习武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案头必备的宝典。我尝试按照其中记载的桩功心法进行练习,短短几日,身体的平衡感和下盘的稳定性就有肉眼可见的提升,那种深入骨髓的扎实感,是其他流于表面的教程无法比拟的。它不只是记录招式,更是记录了一种武学的哲学,一套严谨的身体力学体系。
评分市面上的武术书籍,很多都是照本宣科,缺乏对不同阶段习武者的针对性指导。然而,这本第七册的编撰者似乎对习武者的进阶过程了如指掌。它的内容不是一锅烩,而是呈现出清晰的层次感。初级篇可能侧重于基础的结构稳定,而到了我目前钻研的这个深度,书本开始深入探讨更高阶的技巧,比如“借力打力”的真正含义,它不仅仅是顺势而为,更是一种对对方力量的“虹吸”和“折射”。书中用了很多篇幅来分析如何通过微小的重心调整,来瓦解对手看似强大的攻势。这些细节的差别,往往决定了高手与普通拳师之间的鸿沟。读起来让人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很多困扰我多年的技术难题,突然间就找到了突破口。这本书绝对是为那些已经跨过门槛,渴望迈向宗师境界的习武者精心准备的进阶指南,它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叹服。
评分我平时比较注重内功的修炼,但很多关于“静功”的描述都过于飘渺,让人难以把握。这一册书在这方面做出了令人惊喜的平衡。它并没有将内功修炼神化,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精微的身体调控技术。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特定的冥想和配合呼吸的意念引导,来感知和疏通周身的气路。特别是关于“小周天”运行的精细调整,提供了我从未见过的针对性的练习方法,比如如何利用特定的角度来调整意念的聚焦。我发现,当我按照书中的指导调整呼吸的深长与匀细后,原本总是略感滞涩的关节点,确实变得通畅了许多,修炼效率明显提高。它将抽象的内功概念,具象化为一套可操作、可验证的训练流程,对于那些想在气感和内劲上寻求突破的修炼者来说,这本手册是不可多得的指路明灯。
评分说实话,我对很多武术书籍抱有怀疑态度,总觉得里面夹杂了太多个人情感或者夸张的描述。但是,翻开这本册子,你立刻能感受到一种不动声色的权威性。它没有华丽的序言,没有过多的“祖师爷”的传说,而是直接进入实操层面。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对“应变”的论述。在实战中,对手的动作千变万化,很多书本只教你如何应对固定的套路。然而,这里面提出了“见招拆招,以意驭形”的理论,强调的是对敌方意图的瞬间捕捉和身体反应的本能化。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段落,它描述了在极度紧张状态下,如何保持“空灵”的心态,让身体自主完成防御和反击。这种对心理素质和实战智慧的培养,远比单纯的招式记忆要宝贵得多。这本书更像是一位沉稳的老前辈,在你耳边低语,教你如何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研究那些古老的武术典籍,大多都晦涩难懂,但这一本,却让我眼前一亮。它的排版设计非常讲究,虽然内容是顶尖的武学秘要,但图解部分却清晰得如同现代医学插画。那些复杂的缠丝劲、寸劲的运行轨迹,通过细致的线条勾勒,变得一目了然。我过去一直对某个特定的发力点感到困惑,总觉得自己的动作总是慢了半拍,而书中对于“蓄势”与“爆发”的衔接点给出了近乎苛刻的指导。它强调的不是速度的快慢,而是力场的完整性。读完其中关于“气沉丹田”的篇章后,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呼吸配合,发现以往的呼吸节奏完全打乱了身体的自然循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回避武学中最难理解的部分,而是用一种近乎科学解剖学的方式,将它们一一拆解还原,对于想要精进技艺的武友们,绝对是醍醐灌顶般的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