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百年史研究(套装上中下册)

西藏百年史研究(套装上中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白玛朗杰,孙勇 等 编
图书标签:
  • 西藏历史
  • 百年史
  • 藏族文化
  • 民族研究
  • 历史学
  • 西藏研究
  • 清史
  • 民国史
  • 当代史
  • 社会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7505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024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西藏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页数:1644
字数:167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西藏近现代历史中,藏族与其他兄弟民族一样,都面临着一个历史的重大问题,即文明进步和现代化。本书分为上中下三册,囊括了晚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阶段。本书将三个时段的西藏史综合为一个课题,有助于突出西藏社会百年来的剧烈变化、全国人民包括西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分裂西藏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对西藏的治理政策和西藏工作中取得的重大历史成就等三条主线。

作者简介

  孙勇,男,汉族,1956年6月出生,大专学历,副研究员、中共党员。曾任西藏社科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西藏研究系列高级职称评委会主任、国家西藏发展咨询委员会第二届委员。2012年12月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党史办主任。20年来,参与或者主持过一些重大课题研究,主要有: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西藏简明经济史、西藏非典型二元结构下的发展改革、西藏人才问题研究、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简明史稿、西藏自治区“十一五规划”、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后的对策报告、西藏自治区概况等。在西藏自治区党委政研室工作期间,参与过一些重大政策的研究和文稿工作。通过20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对经济学理论尤其是发展经济学和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有独到的认识,提出过自成一体的学术观点,在区内外经济学界、藏学界有一定的影响。

  仲布·次仁多吉,男,藏族,1964年出生于青海尖扎。大学本科。现任西藏社会科学院当代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学会理事,第10届、11届全国政协委员、西藏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英国牛津大学客座教授。。陈谦平,男,籍贯江苏省江都市,1955年2月生于南京市。1982年1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本科,1994年攻读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2002年3月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江苏省学位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社会兼职有中国现代史学会(全国)副会长、江苏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南京中华民国史研究会理事等。主要从事中华民国史研究工作,其研究领域涵盖中华民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和对外关系等方面。
  徐志民,山东东明人,1977年2月生。2001年7月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4年7月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出站,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辑,西藏社会科学院当代西藏研究所副所长.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撰写的一份不包含《西藏百年史研究(套装上中下册)》内容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将详细介绍另一本可能相关的、但内容不同的历史研究著作。 《雪域高原的变迁:清代至民国时期的社会与政治重构》 一部深度剖析中国边疆治理、宗教权力与民族互动的宏大叙事 本书聚焦于近代中国与西藏关系发生剧烈转折的特定历史时期——从清朝鼎盛时期对西藏的有效控制,到民国初年中央政权对该地区影响力的削弱,再到最终形成现代国家框架下的新格局。它并非一部简单的编年史,而是一部以社会结构、政治互动和文化认同为核心驱动力的历史重建工程。 一、 研究的关切与视野 本书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跨越传统“地方史”与“中央史”二元对立的研究视角。作者以全球史与区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试图描绘出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雪域高原”的近代图景。它关注的并非仅仅是政治权力的更迭,而是权力结构下社会生活的细微变化、经济基础的转型以及观念形态的碰撞与融合。 关键研究领域包括: 1. 清代“和硕特——格萨尔”体系的瓦解与重塑: 详细考察了清廷如何通过宗教精英和世俗贵族构建的复合式治理结构,对西藏实施间接统治。书中对“政教合一”的运作机制进行了精细的解构,揭示了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特之间的权力制衡,以及驻藏大臣在其中扮演的“中介人”角色。 2. 近代化冲击下的精英阶层分化: 随着西方观念和现代民族国家理论的传入,传统西藏社会内部的贵族、僧侣和新兴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应对挑战,产生了哪些分歧与联盟?本书通过对私人档案、信件和寺院文献的梳理,展现了精英阶层在“维护传统”与“寻求变革”之间的挣扎与抉择。 3. 经济基础与生态环境的互动: 近代西藏的经济结构深受农奴制、寺院经济和茶马贸易的影响。本书引入环境史的视角,探讨了气候变化、传统畜牧业模式的压力,以及边境贸易的兴衰如何共同塑造了社会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挑战了传统上对西藏“静止”社会模式的刻板印象。 二、 核心议题的深入挖掘 本书的叙事逻辑层层递进,重点剖析了以下几个关键的历史节点和社会现象: 1. 宗教政治的世俗化倾向 清末“庚子之变”后,外部势力的介入和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使得西藏地方政府在维持其正统性的同时,不得不向世俗权力靠拢。作者对十三世达赖喇嘛的“新政”进行了细致考察,分析了其在军事、财政和教育领域引入汉地与西方模式的动机、具体措施及其在传统保守势力中的阻力。本书认为,这一时期的“改革”更像是危机应对策略,而非彻底的社会革命。 2. 边疆治理的“失控”与“再整合” 本书对民国时期中央政府在西藏的“缺位”进行了有力的实证分析。通过对四川、云南军阀与西藏地方势力之间复杂关系的研究,揭示了地缘政治如何成为影响西藏内部事务的主要外部变量。这不仅是中央对地方的权力丧失,更是一种多边角力下的权力真空,为后续的事件埋下了伏笔。 3. 民族认同的早期萌芽与重构 与以往侧重于“外部冲突”的研究不同,本书关注了在清末民初的动荡中,西藏内部不同族群(如卫藏、康巴、安多)之间基于宗教、语言和地理环境形成的内部认同体系是如何在面对外部冲击时产生松动或加强的。书中的案例研究展示了语言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地方精英如何利用历史叙事来建构其政治合法性。 三、 史料基础与方法论创新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扎实的史料基础和审慎的方法论应用。作者不仅广泛运用了清宫档案、民国官方文书和外交电报,更重要的是,发掘和利用了大量相对边缘化的史料,包括: 地方志与家族谱系: 提供了对传统地方权力运作的微观洞察。 西方传教士及探险家的记录: 作为一种“他者”的视角,为理解当时社会提供了参照系,尽管这些记录本身也带有时代偏见。 寺院的内部行政文件与账目: 揭示了寺院经济的实际运行状况和对社会资源的控制力。 通过这些多源史料的交叉验证,作者构建了一个富有张力且逻辑自洽的历史图景,避免了单一史源带来的片面性。本书的方法论体现了对历史“复杂性”的尊重,拒绝用简单的“开化”或“蒙昧”标签来概括一个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复杂社会。 结语 《雪域高原的变迁:清代至民国时期的社会与政治重构》是一部具有高度学术价值和现实关怀的区域史著作。它为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史中的“边疆问题”提供了一个深刻的、立足于地方视角的阐释框架。读者将从中看到一个充满活力、经历剧变、并在多重压力下艰难寻求出路的近代西藏,其历史经验对于理解当代中国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带着历史厚重感的封面设计,让人一拿到手就感觉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我特别喜欢它那种没有过多花哨装饰的朴实感,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内容的严肃与深度。纸张的选择也很考究,摸起来很有质感,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图片和文献资料,也呈现出令人信服的清晰度。作为一名对细节比较较真的读者,我对出版社在实体书制作上的用心程度深表赞赏。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看到这三册书并排放置在书架上,那种视觉上的满足感是电子书无法比拟的。光是翻阅目录,就能感受到编纂者在梳理这样一个宏大主题时所付出的巨大心血,版块划分得井井有条,逻辑清晰,这为接下来的深度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期待着沉浸在这套书所构建的史诗图景之中,去探寻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细节。

评分

初读之下,我立刻被作者那种冷静克制的叙事笔法所吸引。它没有采用过分煽情的语言来渲染历史事件的悲壮或辉煌,而是以一种近乎于人类学研究者的严谨态度,冷静地剖析了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以及权力运作的内在逻辑。这种“去魅”后的叙述,反而使得历史的真相显得更加触目惊心,也更有说服力。书中对于一系列关键转折点的分析,尤其精彩,它不仅仅描述了“发生了什么”,更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发生”以及“由此引发的深层连锁反应”。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一手史料时的那种审慎和平衡,没有轻易下定论,而是将判断的空间留给了读者,引导我们自己去形成更具批判性的认识。这套书的文字密度非常高,需要放慢速度,细嚼慢咽,每一次阅读都能有新的领悟,绝非那种可以快速浏览的“快餐”历史读物。

评分

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对比研究书中关于某特定时期社会阶层变迁的论述,与其他几本权威著作的观点。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套书在处理那些敏感且充满争议性的议题时,展现出了令人敬佩的专业素养和立场上的超然。它似乎努力地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而非简单地采信某一方的叙事。例如,在论述地方精英与中央权力之间的互动关系时,作者并没有将之简单地视为对立或依附,而是深入挖掘了两者之间复杂微妙的利益交换和文化认同的张力。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展了我对该时期社会动态的理解深度。对于任何一个想要真正理解这个复杂历史进程的学者或爱好者来说,这种多角度的审视是至关重要的,它避免了陷入非黑即白的简单化陷阱。

评分

阅读这套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对宏大叙事进行“考古式”的解构。我特别关注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往往忽略的“边缘声音”。书中对于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基层组织的运作模式以及不同宗教信仰群体间日常交流的描摹,极其生动且充满细节。例如,书中对于某一特定时期,普通农户的赋税负担和生产工具变迁的描述,虽然看似是琐碎的经济史内容,却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当时社会肌理的认识。这些微观的切片,如同无数细小的马赛克,最终拼凑出了一个远比教科书上描绘的更为复杂、更有人情味的社会全景图。这种自下而上的历史观,让原本冰冷的历史数据变得鲜活可感,也让人对历史的理解多了一份同理心。

评分

这套书的参考文献和注释部分,几乎是另一座宝库。我常常因为一个观点的好奇心,顺着注释去追溯源头,结果发现许多原始档案和稀见文献的引用,着实让人感到震撼。这不仅仅是一部二手研究的集大成,更像是研究者多年田野调查和案头工作的结晶。对于我这种喜欢刨根问底的读者而言,拥有这样的工具书是极其宝贵的。它提供的路径图,可以让我清晰地看到作者的论证是如何步步为营建立起来的,这极大地增强了我对结论的信任感。总而言之,这是一套需要时间去品味、去反复研读的巨著,它的价值不在于快速提供答案,而在于教会你如何更科学、更深入地去提问和探究历史的复杂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