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梁启超执教清华时期得意弟子、历史学家吴其昌作品
2.天津梁启超纪念馆 监制
3.在民国版本(1944年)基础上增补作者相关文字
4.特别收录海外回流珍贵历史图片及梁氏生前重要照片
5.随书附赠《梁启超家书选》,品味梁家独特的育子之道
内容简介
《梁启超传:1873~1898》为历史学家吴其昌为老师梁启超撰写的一部传记,贯穿了梁启超整个青年时期,涉及从梁启超出生到戊戌变法失败这二十五年间的中国历史。吴其昌在写法上秉承了其师梁启超著《李鸿章》时所开创的传记章法,“以一个伟大人物对于时代有特殊关系者为中心,将周围关系事实归纳其中,横的竖的,网罗无遗”,以故使得本书可供读者在了解梁启超事迹的同时深入理解相关历史背景,从而成为一部别致的“中国近代史”。
作者简介
吴其昌(1904—1944),字子馨,号正厂,浙江嘉兴海宁县硖石镇人。历史学家。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从王国维治甲骨文、金文及古史,从梁启超治文化学术史及宋史,钻研不辍,时有著作发表,深得王、梁两先生器重。1928年任南开大学讲师,后任清华大学讲师,1932年任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后兼历史系主任。著有《殷墟书契解诂》《金文世族谱》《朱子著述考》《宋元明清学术史》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一世纪来中国的命运
——从鸦片战争至梁氏诞生的前夕
第一节 绪 说
第二节 梁氏生前中国一般的惨况
第三节 梁氏生前中国一般的教育状况
第四节 梁氏后来对于祖国命运的影响
第二章 亡国景象与维新初潮
——从梁氏诞生至戊戌政变
第五节 综 叙
第六节 亡国现象的种种
——梁氏生后的中国惨况
第七节 梁氏幼年的家庭生活及家乡环境
第八节 康梁会接
——关于思想、学术、政治的渊源
第九节 梁氏独立事业的开始
第三章 维新的失败与革命的成功
——自戊戌变法至梁氏亡命
第十节 促成戊戌变法的原因
第十一节 戊戌政变史剧的绘影
第十二节 政变失败原因的解析
附录
梁任公先生别录拾遗
梁任公先生晚年言行记
梁启超生平大事年表
精彩书摘
孟子说“知人论世”,我们要知道一个人全部的事业,了解他全部的心境,欣赏他全部的风度,认识他全部的学问,然后才能公正地评判他生平的价值。所以我们要做这个人的传记,必须暂时把我的神魂,钻入这个人的时代,并立于这个人的环境,透视了这个人的情绪、性格,然后能作亲切有味的描写、客观无私的综述,并且才可成功一部鲜活的信史。
中国这一百年来(1842—1943)的命运,真正是从乐土跌入了地狱,又从地狱爬回到乐土,一个四千年历史上从未有的大转折期。在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虽然内部已经空虚,但外表承乾嘉余荫,还是金光灿烨!《南京条约》以后,绑上第一条枷锁!割了第一块骨肉!以后一条一条的绑上无量数的枷锁;一块一块的割了无量数的骨肉!受着这样“凌迟”的惨刑,简直堕入地狱的底层,最惨痛苦楚的时期,正在这一百年的中间。自甲午(1894)中日之战,至庚子(1900)联军之役,那时瓜分的酷刑,已为全世界所宣判定了。稍有血性的国民,都想蹈东海而自杀;陈天华就是著名的代表之一。梁启超,正是生长在这个最黑暗地狱底层的有血有泪有志气的一位满身创伤的青年。他也屡次想跳海而死,但他坚决地相信中国必然不亡,并且断然复兴,所以他在全然无望之中,挣扎奋斗。但是,可怜他到死,始终不见义师统一中华。他是在黑暗地狱中过了一生的“盲鱼”!虽然他的心是不盲的。别人我不知道,使我而处在梁氏的时代,我恐怕要终日恸哭呕血而死了。
……
前言/序言
null
梁启超传:1873~1898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评分
☆☆☆☆☆
这些人值得备每一个人了解
评分
☆☆☆☆☆
好
评分
☆☆☆☆☆
对梁启超很感兴趣
评分
☆☆☆☆☆
可以!
评分
☆☆☆☆☆
不错,给孩子子买的,快递也给力,赞一个。
评分
☆☆☆☆☆
挺好的,随手拿起就可以看,不错。
评分
☆☆☆☆☆
首先谈到立志,立什么志?他提到了孔子、孟子、范仲淹、顾炎武等人的志向,然后说:“学者苟无此志,则虽束身寡过,不过乡党自好之小儒;虽读书万卷,只成碎义逃难之华士。”他借用朱熹的话说,立志就如同播种,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要求求学之始,就要树立远大的志向,不要为功名利禄所困。这正向现在的个人、现在的企业,都需要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和愿景。但这一愿景并不是功名利禄的目标,就像不能将“毕业十年有三千万”作为目标,也不能讲进入500强作为企业目标一样。
评分
☆☆☆☆☆
正如梁启超提醒“近来国中青年界很习闻的一句话,就是‘知识饥荒’,却不晓得还有一个顶要紧的‘精神饥荒’在那边。人们“不知道精神生活完全,而后多的知识才是有用,苟无精神生活的人,为社会计为个人计,都是知识少装一点为好。”所以他说:“为学的首要,是救精神饥荒。”此段话今日再读,虽过去已百年,仍觉震撼。今天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精神饥荒却与日俱增。而梁先生不仅提出问题,更给出了疗救精神饥荒的方法。他回首一指,在东方——中国与印度。他说“东方的学问,以精神为出发点;西方的学问,以物质为出发点。救知识饥荒,在西方找材料,救精神饥荒,在东方找材料”。
评分
☆☆☆☆☆
有点贵有点慢,但总体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