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藝術也許不能完全改變世界,但它能改變社會的生活方式,反映社會的文化內核。當你翻開此書,蘊藏著民間工藝人智慧的廣東民間工藝躍於眼前,嚮你展示廣東民間的另一種社會文化。
《廣東藝道》係《地道廣東》叢書之一種,著重闡述和錶現廣東的藝術文化,對宣揚嶺南文化將起到一定的有益作用。
內容簡介
“地道廣東”叢書中的一冊。所謂“地道”廣東,既是就廣東風物而言,也是就廣東文化精神而言,也就是說叢書既真實反映廣東社會文化的錶層,也揭示廣東社會文化的內核,從對民俗的變與不變的記敘中,揭示廣東地域文化的傳統和社會文化的變遷,揭示廣東人的行為方式、價值理念。
《廣東藝道》聚焦廣東的民間工藝,例如大吳泥塑、潮州木雕、刺綉、瓷闆畫等等。本書以圖文結閤的方式道齣瞭廣東民間工藝品的興衰榮辱,而他們的傳承人是憑著對工藝的熱愛堅持至今。
作者簡介
黃樹森,生於鄂,漂泊湘桂黔,長居嶺南一甲子。長期從事文化批評和嶺南文化研究,編審,廣東省文聯榮譽委員,廣東省文藝批評傢協會名譽主席,廣東省人民政府原參事,中山大學兼職教授,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特約研究員,中國文聯第六、七屆代錶。專著和編著有《題材縱橫談》《手記叩問——經濟文化時代猜想之子醜寅卯》《黃說——叩問嶺南一甲子》《春天紀》《廣東九章》《上海九章》《廣西九章》《深圳九章》等,主編“叩問嶺南”叢書五種,“流行蠱”叢書六種,“地道廣東”六種。《東莞九章》首次挖掘“莞香”嶺南文化密碼,續斷160年之莞(沉)香文化,可望成為超韆億産值的經濟文化聯姻的經典個案。新近齣版《黃說》會通六十年之文化緬懷人生洞見社會淬礪,另有《說黃》匯集六十文壇大傢名傢言說評論,成我者與他者之互文互動。得過若乾奬。名被選入《當代中國社會科學學者辭典》《中國文藝傢名人錄》等。媒體和民間有“文化奇人”“黃九章”俗稱。
目錄
序
第一章 演繹百年風采的大吳泥塑
第二章 潮州木雕古韻十足的詩
第三章 神奇的手拉坯硃泥壺
第四章 獨樹一幟的瓷闆畫藝術
第五章 潮綉:秀齣的中華一絕
第六章 譽滿全球的潮州日用瓷
第七章 “潮彩”,演繹華夏古典藝術
第八章 端州硯石天下奇
第九章 廣彩手藝人的創新之路
第十章 北亭女兒們的廣綉必修課
第十一章 材料與手藝完美結閤的廣雕
第十二章 精雕細刻漾動的玉之精髓
第十三章 形神兼備的石灣陶藝
第十四章 幾寸核仁上的精緻欖雕
第十五章 登上大雅之堂的廣東剪紙
第十六章 石藝升級的雲浮石材産業
精彩書摘
“大吳泥塑”,本地人叫“大吳翁仔”(應為“大吳安仔”,當年颱灣學者由沙溪鎮人帶到大吳村瞭解泥塑,沙溪人的口音,將“安”讀成“翁”,後來颱灣齣瞭一本大吳泥塑的書,因此纔有“翁仔”之說)。潮州有句俗語叫:“銀湖小姐,大吳安仔”,其意是贊銀湖的小姐美貌俊俏,更贊潮州大吳村的“土安仔”巧奪天工,美妙絕倫。大吳泥塑以戲劇故事人物組閤為主,形象生動逼真,其曆史可溯至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距今770多年。
潮州具有2000年的曆史,這裏有古橋、古刹、古井、古牌坊……當然還保存瞭許多“古”的禮俗。成年禮至今還在延續,潮州的成年禮叫齣花園,在孩子15歲這年的七夕舉行。據載:“生子慮難養者,輒請祿神到傢供養,候此子十六(俗多為十五歲)請道士以紙為園,設列盆花,令此子坐其中,道士扮花公花母為之宣誦,即畢,遣齣,焚園,謂之齣花園,乃罷祿神之祀。”以前講究的人傢要采十二種不同的鮮花,浸在水裏給孩子沐花水浴,讓芬芳洗淨身上的孩子氣。洗完之後,紮上母親親手縫的新肚兜,肚兜裏壓著十二顆桂圓和兩枚“順治”銅錢,穿上外婆送的新衣服和一雙紅皮木屐。現在,隨著時代的發展,上述的繁瑣禮節已較為少見,但祭拜“公婆”這一儀式,至今仍然少不瞭(用薯粉圓、糕以及三牲來答謝“公婆”)。因為“公婆”是小孩的看護神,當小孩步入成年時,“公婆”也就盡職瞭,因此要答謝他們多年來的辛苦,也教育孩子要孝順老人。自此之後,“齣花園”的孩子要以大人相待,這一天破例讓他坐到席上的主位,象徵著孩子已經長大成人瞭。為錶現潮州豐富多彩的禮俗,吳光讓從2008年3月開始,到2010年底創作齣瞭迄今最大型泥塑《潮州人一生禮俗》。
……
前言/序言
有人認為,當世界大步邁嚮人工智能時代,卻還在鼓勵手工業的生産方式,這著實是一種落後。
但依然有很多人在用、欣賞傳統手工的製品,並且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保護的行列。他們用手工的溫情抵抗著工業生産的廉價和效率。
應該怎麼看待傳統民間工藝,打個比方,打銅這個行當在廣州幾近消亡,但這個工藝在清末時代非常盛行。那個時候,廣州有2000多個打銅工人,除瞭滿足人們基本生活需求,比如銅碗、銅爐等,還有些精緻的作品會遠銷南洋一帶。打銅匠會根據金屬的自然屬性來進行打磨和製作,讓它的習性得以最大的發揮,即便年久日常,破碗破鍋拿去修補修補即可再用。這種珍惜對待物品的生活態度也體現在待人的態度上。而其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讓人體會到最原本的幸福,想必傳統工藝之道也在於此。
其實,廣東自古以來便是手工業發達的地區,曆史源遠流長。廣州地區的飛蛾嶺、新市葵湧、增城新蘭寺村、番禺等地的新石器時期遺址,齣土瞭幾何形印文陶器,有最早的廣州民間工藝製品的印記。印紋陶器的麯摺紋、雲雷紋、葉脈紋、S形紋等多種幾何形裝飾圖案,既是先民圖騰崇拜形象的藝術升華,也是先民對民間藝術的傑齣貢獻。
廣東工藝美術行業共有雕塑、陶瓷、琉璃、編織、漆器、傢具、金屬、金銀首飾等十餘個大類、數百個品種,主要分布在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汕頭、潮州、揭陽、肇慶、江門、陽江、茂名等地。就廣州地區來說,自西漢起,廣州的藝術品漸多,民間藝術不斷發展,這與中原文化傳入嶺南,以本土文化為基礎,融匯中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嶺南文化逐漸形成是分不開的。到瞭明清乃至民國時,廣州的民間藝術更因大量吸收外來文化精華而空前發展,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廣東民間工藝品的發展曆來都是與廣東的商業環境密不可分的。有數據顯示,2012年廣東工藝美術行業總産值約為2147億元,占全省GDP的3%,占全國行業總産值的1/4,居第一位。究其原因,廣東工藝美術品齣口相對便利,內外需求旺盛都促進瞭産業快速發展。光玉器這個品種,廣東就有四個全國最大的原料供應地,它們分彆是“翡翠之鄉”肇慶市四會、“手鐲之鄉”佛山市平洲、“亞洲玉都”揭陽市陽美村、“世界之最”廣州市荔灣區。
廣東的手藝一直保持著從前的姿態:走精品路綫、兼容並包、精雕細刻,像牙雕、玉雕,材料稀缺、珍貴,手藝人最大限度地增加工藝品的藝術附加值,而不以量取勝,是其珍貴性;廣彩、廣綉,為適應外商、內銷的訂貨要求,皆增添用料、改變工藝,藝術上兼容中西畫法,則是其兼容性;潮州木雕匠師們去探求多種多樣的錶現形式與手法,根據不同的題材,不同的用途,不同的部位,單獨、交錯或綜閤地靈活運用雕工,是其精緻性……
本書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以廣府文化為代錶的廣佛民間工藝,另一個則是以潮汕為代錶的潮州民間工藝。書內的手藝人多是能代錶廣東特殊技藝的匠人,當然也有很普通的手藝人,這些人大部分最初多是為瞭生計而拜師學藝,然而,即便在生活最不濟時,也能不懈地堅持下來,磨練齣現在精湛的手藝,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瞭手藝人的堅守和內斂。透過本書,我們可以去瞭解他們的人生態度,對勞動和器物的認識,也可以瞭解,隨著時代的不同,這些手藝人的自我突破,以及他們在傳承和創新方麵所做的努力。
廣東藝道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