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依據“主體性”意涵在不同文化中的嬗變脈絡,梳理各國紀錄片的形成、特色、價值觀問題及製作模式的差距,將中國紀錄片與西方紀錄片並置於國際視野中展開對比性研究,對紀錄片背後的主體關係進行身份和角色的互動性剖析,係統論述中國紀錄片在跨文化語境中麵臨的問題,試圖闡發“主體性”由“消隱”到“凸顯”過程背後的文化美學思考,並針對數字化時代的新媒體發展,提齣建構跨文化傳播中紀錄片主體性的可行性路徑。
作者簡介
張欣,中國傳媒大學廣播電視藝術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博士後,現任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會員、中國電視藝術傢協會紀錄片學術委員會會員,曾掛職浙江颱州電視颱新聞綜閤頻道副總監。 研究方嚮:紀錄片、中外影視比較。
目錄
第一章 跨文化視域下紀錄片的主體性研究意義與理論綜述/1
第一節 問題的提齣/1
第二節 跨文化視域下建構紀錄片主體意識的必要性/5
第三節 國內外研究現狀/8
第四節 本文的研究方法、路徑與可行性分析/14
第二章 紀錄片文化主體問題辨析/17
第一節 文化的主體性追問/17
第二節 中國傳統文化的重估與文化主體的確立/21
第三節 跨文化視域下的紀錄片主體問題/23
第三章 紀錄片的客觀性與主體性/25
第一節 紀錄片中的客觀紀實與主觀錶現/26
第二節 媒體紀錄片的公共性與作者紀錄片的獨立性/36
第三節 紀錄片跨文化傳播中的主體與他者/45
第四章 紀錄片生産主體的結構性要素/55
第一節 文化主體間的對話:跨文化紀錄片的文化差異與創作特點/56
第二節 紀錄片對民族國傢的身份建構與認同/64
第三節 作為文化傳播主體的製作機構/77
第五章 中國紀錄片的文化選擇/91
第一節 中國紀錄片的倫理敘事/96
第二節 以情動人的審美特徵/102
第三節 傢庭中的倫理展示和民俗性審美/112
第四節 紀實影像的剪輯倫理與倫理美的意境錶達/119
第六章 建構跨文化傳播中紀錄片主體性的路徑選擇/124
第一節 構建以受眾為中心的傳播主體/125
第二節 培育具有係統規製的市場主體/127
第三節 新媒體參與下的紀錄片對話與交往/129
結 語/135
附錄一中國紀錄片的國際傳播趨勢/139
附錄二紀錄片訪談/157
參考文獻/199
後 記/207
前言/序言
引 言
文化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在不同時代、不同國傢、不同學科領域中,給它下一個嚴格精確的定義都是一件非常睏難的事情,但對它的定義一般都包含兩個方麵的特徵:一是人與動物的區分,二是人的主體性。主體性問題是西方哲學的一個核心概念,通過實踐活動,人獲得瞭人作為活動主體的質的規定性,它集中錶現為人的自覺、自主、能動和創造的特性。文化在主體性上就是民族。或者說,文化是民族的主觀錶現,是一個民族對自己的生活方式、文化方式的選擇。因此,不同民族之間的觀照本身常常有著主客體之懸隔。在這個意義上,文化既包括瞭現有文明的一切成果,又包含瞭人類走嚮文明的過程,還體現瞭不同民族對自己文明方式的選擇,它是客觀狀態、曆史過程、主觀選擇的統一。因此研究人文藝術類的課題,就不能忽視其中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係,更不能忽視作為主體自身的主體性建構的問題。
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地域的局限逐漸消失,維特根斯坦所謂的“主體不屬於世界,而是世界的一個界限”被消費社會的欲望衝動,為媒介擴容和技術創新不斷抹殺。主體哲學的範式被視為陳腐過時瞭,文化屬性乃至人的主體性亦因此改寫。就文化的自身結構來講,多樣性是其基本內質,它構成瞭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徵。任何文化要發展前進,都必須與其他不同質的文化進行交流、溝通,甚至嚮其他文化學習,吸收其他文化中的優質成分,不斷豐富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質,促使自身進步。再則,文化沒有優劣之分,在跨文化交流與傳播過程中,每一種文化都擁有傳播的權利、發言的權利,而不是僅僅充當接受者、聽眾。在這一進程中,各種不同文化相互交織融閤,“全球化”與“民族化”似乎是一對悖論,由此産生的對文化的繼承和交流以及對文化生活與社會生活的衝擊,為討論與研究提供瞭一個可持續的、需要密切關注的平颱。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博弈中,文化的競爭不是靠排斥和對峙來實現的,它需要運用各種藝術手段和方法,實現不同區域、不同民族、不同國傢的比較、溝通和理解。同時,容納外來文化,並不意味著一味被動接受,而是必須以本民族文化為主體,保持本民族和本民族文化的獨立性,承續本民族文化傳統,對外來文化進行先進與否的鑒彆,並在本民族文化中找到生長點與結閤點,使先進的外來文化民族化。費孝通先生所謂的“文化自覺”本質上就是對本民族或地方文化麵對現代化訴求時能動性的理性認知,唯其如此,“文化主體性”纔成為可能。
長期以來,文化的公共外交與國際傳播是文化傳播主體之間雙嚮交流的活動,在此曆程中,“裝在鐵盒裏的大使”曾經是人們對於電影的外交職能的描述,而在電影(及電視節目)的各種類型中,最具真實品質與直觀性的紀錄片能夠跨越時間、地域、文化的邊界,在各個曆史時期的不同國傢傳播,如《北方的納努剋》《早春》《鳥的遷徙》《傢園》《海豚灣》《天地玄黃》《尋找小糖人》等等。中國紀錄片由於起步較晚,跨文化創作的發展也受到瞭一定的限製,但這其中也有不少優秀作品:《絲綢之路》《平衡》《華爾街》《西藏一年》《當盧浮宮遇到紫禁城》《舌尖上的中國》……但總體上說,中國紀錄片的跨文化創作發展較慢,本土紀錄片的國際傳播力、影響力有限,其作品質量參差不齊,文化貿易逆差嚴重,相關的理論研究也是缺乏係統性。
本書力求通過對主要紀錄片創作國傢的跨文化作品進行分析、比較,探究其創作手法與理念背後的文化主體性議題,並希望在此基礎上梳理中國紀錄片跨文化創作的理論係統,探討中國形象的當代建構以及民族文化底蘊與中西文化共通的思想內涵在影像中的當代錶達,為今後的紀錄片國際傳播提供些許藉鑒。
跨文化視域下的紀錄片主體性研究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