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当今农村公共危机频发,且种类繁多、形式多变,而农村治理主体之间权责不清,缺乏有效整合,治理效能不足,有时不但不能及时化解危机,甚至有激化危机、导致更大损失的可能。本书以治理理论为指导,从主体建设、体制建设、机制建设三个层面,阐明了农村公共危机的治理之道,指出应当塑造健全有力的治理主体,建立分工协作和权责明确的治理体制,建设反应快速、功能齐全、运转高效的治理机制。
作者简介
夏支平,男,1972年生,湖北黄冈人。管理学博士,西北政法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危机管理。撰写并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
目录
第1章 导言/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
1.1.1 研究背景/1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3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5
1.2.1 国外研究状况/5
1.2.2 国内研究状况/7
1.2.3 综合评价/9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思考/11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11
1.3.2 研究方法/12
1.3.3 创新思考/13
第2章 农村公共危机的基本态势/15
2.1 农村与农村公共危机/15
2.1.1 农村/15
2.1.2 农村公共危机/17
2.2 当前中国农村公共危机的基本态势/26
2.2.1 国际背景/26
2.2.2 国内环境/29
2.2.3 当前中国农村公共危机的严峻态势/31
第3章 农村公共危机的诱因分析/35
3.1 基于风险、脆弱性与危机关系的分析框架/35
3.1.1 危机与风险的关系/35
3.1.2 危机与脆弱性的关系/35
3.1.3 基于风险、脆弱性与危机内在关系的分析框架/37
3.2 农村社会风险的成因分析/37
3.2.1 社会风险形成的理论阐释/38
3.2.2 农村经济结构转型与风险/40
3.2.3 农村政治结构变革与风险/45
3.2.4 农村社会结构变迁与风险/48
3.2.5 城乡关系演变与农村风险/52
3.3 农村社会的脆弱性分析/55
3.3.1 脆弱性分析模型/55
3.3.2 农业是弱质产业/56
3.3.3 农民的贫困化/59
3.3.4 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64
第4章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理论基础/67
4.1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理论基础/67
4.1.1 治理理论/67
4.1.2 乡村治理理论/72
4.1.3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理论/78
4.2 农村公共危机的网络化治理/80
4.2.1 应急管理、公共危机管理与公共危机治理/80
4.2.2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83
4.2.3 农村公共危机的网络化治理/87
第5章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主体建设/91
5.1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多元化主体体系/91
5.1.1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主体/91
5.1.2 农村公共治理主体体系的构成/93
5.2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主体存在的问题/99
5.2.1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主体效能的分析框架/99
5.2.2 县级政府执政偏颇/100
5.2.3 乡镇政府“悬浮”/111
5.2.4 村社组织消极被动/118
5.2.5 农民主体地位缺失/127
5.3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主体建设的路径/135
5.3.1 民主简县/135
5.3.2 乡派精乡/145
5.3.3 赋权强村/150
5.3.4 保障农民权利/158
第6章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体制的优化/167
6.1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体制的演变/168
6.1.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体制/169
6.1.2 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体制/170
6.1.3 改革开放时代的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体制/172
6.2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体制的现状及评价/173
6.2.1 现行的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体制/173
6.2.2 现行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体制的优势/179
6.2.3 现行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体制存在的问题/184
6.3 完善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体制的思路/193
6.3.1 双重整合的总体思路/193
6.3.2 政府权力的刚性整合/198
6.3.3 社会资本的柔性整合/207
第7章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机制的完善/215
7.1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机制体系/215
7.1.1 公共危机管理阶段分析模型/215
7.1.2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机制体系/216
7.2 农村公共危机预防与准备机制的改进/217
7.2.1 农村公共危机预防与准备机制的内容/217
7.2.2 农村公共危机预防与准备机制的欠缺/221
7.2.3 农村公共危机预防与准备机制的改进/231
7.3 农村公共危机预警与应急机制的改善/236
7.3.1 农村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改善/237
7.3.2 农村公共危机应急处置机制的改善/246
7.4 农村灾区的战略性重建/256
7.4.1 问题的提出/256
7.4.2 战略性重建的含义与要求/257
7.4.3 农村灾后的战略性重建的过程与内容/260
参考文献/265
后 记/281
前言/序言
序 言
居安思危:农村社会问题的当代思考
我与夏支平博士相识有年,缘起他千里求学,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时至今日,又在西安南郊比邻而居,近在咫尺。许是这个缘故,我也有了为他执笔作序的机会。
农村问题千头万绪,可比蜀道之难,极富学术挑战性,也集学术尊崇于一身。姑且不谈每年中央文件对当前农村问题的指导阐发,即使粗略扫描一下当代学术大师的峰巅之作,有关农村问题的研讨几可谓经典遍地,璀璨斑斓,巍然屹立于学术丛林之中。诸如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卜凯教授的《中国农家经济》和《中国土地利用》,陈翰笙教授的《中国当前的土地问题》,不胜枚举。对这一学术盛况的解释,民国时期的来华传教士明恩博在《中国乡村生活》等系列社会调查工作基础上,已然指出“中国乡村”是中国社会的“缩影”。既如此,则研究中国社会问题,不论是历史的进程,还是现实的变革,均要关照农村,关爱农民,关注农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老师学生在这一领域多有建树,建校之初的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师生做了大量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的研究工作,蒋杰的《关中农村人口问题:关于1273农家灾荒与人口之调查研究》就是一部集学术性与资料性于一体的重要著作,虽然现在的“三农”研究无论在方法、手段还是在理论架构方面均日益精进,但精诚朴毅的学术精神还是一脉相承的。
夏支平博士就学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村社会发展专业的博士学科点,在张波教授指导下专攻农村危机治理,博士毕业后又继续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精诚所至,2013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村社会风险与公共安全治理研究”(编号:13XGL014)。经历了博士阶段的知识积淀与学术探索,又有了国家基金的资助支持,对于曾经苦思冥想的农村危机治理问题,夏博士已然构建了颇具特色的认知和研究体系,学术自信和创新意识也愈益浓烈。我想,夏支平博士在倍受鼓舞之余,定会更加努力勤奋地工作,做出一些好文章来。
在过去十数年时间中,张波教授及其带领的学术团队致力于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领域的科学研究,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如今,业已毕业的博硕士研究生大概有几十位之多,奔赴祖国各地建功立业,他们中有行政部门的公职人员,也有高等院校教学科研人员。夏支平博士与他的师兄师弟们一样,在读书求学的过程中实现了个人学业的精进与学识的升华,其中“学缘关系”影响至深。所谓学缘,张波教授教导授业时屡有强调,既可以理解成因为学术传承而产生的师生与同学情谊,也可以引申为学术追求中的知识改造及学科交叉。夏支平博士原本取得管理学硕士学位,取其理论基础之长,兼及农村社会问题,选题研究农村公共危机及其治理,可谓顺理成章。过去几年中,因为这种学缘关系,夏博士多次与我谈及他的想法思路、疑难困惑,我们畅所欲言,言无不尽。现在夏博士安居于长安城中,执教于政法大学,对于农村危机及其治理的研究不停不辍,自毕业以来,已经八易其稿,今日能够出版,是他学术追求的好结果,也是学术进步的新起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助推着中国社会的整体进步与经济繁荣。但在农村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复杂多样的群体性危害事件,其中既有自然灾害诱发的公共危机问题,也有积弊所致的社会安全问题。在这些危机中,往往农民的利益会首先受到影响,农民的权利和生计也面临严峻考验。古人有言,“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体察民情、考察民意既是一种社会职责,也是学人良知所在。所以,关注农村危机问题的青年学子,多会意气风发,感情用事,但在这项研究工作中,夏支平博士很好地处理了学术关怀与学术理性的辩证关系,他倾心竭力搜罗资料,科学严谨分析问题。几年辛勤耕耘,拓展了其学术视野,奠定了其学术基础,开辟了其学术道路。时至今日,卓然而有所成。恰如先贤所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夏君求学,学无止境,对照三种境界之阐述,必于渐进成长之中有所体验。
《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研究农村公共危机的目的在于治理危机,解决问题,也许今日阅读夏著所见所得尚有一些欠缺,但随着夏博士专注于农村危机问题的研究日益深入,日积月累,必将为学术有积淀进取之功,为社会尽建言献策之责,在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专业领域有更大作为。
卜风贤
2014年11月27日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