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是北大原招生办公室主任关于北大招生制度与国家教育制度改革的思考。
内容简介
多年来,以北大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校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和要求,结合自身人才选拔和培养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在实践中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办法和好制度,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书主要从基础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和国际比较等几个层面探讨了改革招生考试制度的思路和办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书中有大量关于教育和招生制度改革的第一手珍贵材料,鲜活地再现了社会对于教育改革的期许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于推进教育工作的执着努力。
作者简介
秦春华,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曾任北京大学党办校办主任、北京大学招生办主任、北京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等。
目录
第一部分 自主招生与高考改革
“招生乱象”的根源在于高考后知分填报志愿方式 3
实时动态志愿不能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14
北大为何拒绝“索奖状元”? /18
十年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23
高校自主选拔录取工作的核心 /29
“北约”语文试题的背后 /33
让勤奋好学的农村孩子看到希望 /38
构建中国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新机制 ——“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 /43
关于偏才怪才的争论 /50
北京考生填报高考志愿的策略与方法 /54
招办主任对你说 /59
第二部分 基础教育与人才培养
北大的招生标准 /63
培养领袖 /68 选择 /73
当前基础教育的隐忧 /80
我为什么不主张“直通车” /85
你不是一个失败的母亲 /90
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区别:创新 /94
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 /99
我们对美国教育的误读 /104
中美教育制度的差异 ———以招生考试制度为例 /109
在效率与平等之间寻求微妙平衡 /114
我为什么喜欢看美剧 /119
第三部分 访谈与报告
北大的精神 ———重庆南开中学访谈 /125 招生的指标 ——答《科学时报》记者采访 /130
北大自主选拔录取的原则和标准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访谈 /135
北大的选材之道 ——中国教育在线访谈 /142
“鞋子舒不舒服只有脚知道” ——2013年高考招生搜狐网访谈 /163
北大的影响力 ———2013年高考招生新浪网访谈 /176
坚守教育工作者的良知、责任和诚信
———答《广州日报》记者采访 /188 培养能够影响和改变世界的领导者 ——在“第二届新东方基础教育高峰论坛”上的报告 /193
北大人才选拔工作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在“2013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杰出人才培养高端论坛”上 的报告 /207
中国大学的招生考试制度 ———在巴西教育考察团交流会上的报告 /214
北京大学2013年本科招生政策 ———在新闻发布会上的报告 /219
创新精神的保护 ———在首届“双高创新人才培养与选拔”高峰论坛上的致辞 /225
附录 回归自主选拔的原点 /231
后记 /233
致谢 /238
前言/序言
《超越卓越的平凡:北大人才选拔制度研究》 引言 在历史长河中,人才的涌现与培养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和深厚底蕴的国家,如何发现、遴选并造就真正能够引领时代、服务社会的杰出人才,一直是教育界、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北京大学,作为中国最顶尖的高等学府之一,其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与实践,不仅深刻影响着一代代学子的命运,也为整个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 本书《超越卓越的平凡:北大人才选拔制度研究》,正是聚焦于北京大学在人才选拔这一关键环节上所进行的长期探索、改革与创新。它并非泛泛而谈的教育理念阐述,而是深入剖析北京大学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社会需求与挑战时,所建立、调整并最终形成的独特人才选拔机制。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一制度的细致考察,揭示其内在逻辑、运行特点、所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困境与未来发展方向,最终期望能为当前及未来的中国人才培养与选拔提供深刻的洞察与建设性的思考。 第一章:历史的回声——北大人才选拔的早期探索与演变 本章将回溯北京大学创建之初,乃至更早的京师大学堂时期,其人才选拔的萌芽与初步形态。我们将考察在那个积贫积弱、民族危亡的时代背景下,北大如何借鉴西方教育理念,初步构建起一套相对开放、注重学识的招考制度。这包括对早期考试科目、录取标准、以及在特定历史时期(如抗日战争时期)特殊人才选拔方式的探讨。 关键词: 京师大学堂,五四运动,近代高等教育,初期招考制度,学贯中西。 详细内容: 早期教育思想的输入: 考察蔡元培等教育家在北大创建初期所倡导的教育理念,特别是其“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如何体现在人才选拔的早期原则上。 试办时期的录取机制: 分析清末民初,北大(及前身)在有限条件下,如何设计考试科目、聘请考官,以及其选拔标准与当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的关联。 学科设置与人才需求: 探讨早期北大在文、理、工、法等学科的设置,如何引导了不同类型人才的涌现,以及在这一过程中,选拔制度是如何服务于学科发展的。 特殊时期的应对: 重点分析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北大如何调整选拔策略,以适应抗日救亡的需要,例如对具有特定技能或民族情怀的学生的倾斜。 与国内其他学府的比较: 简要梳理北大早期人才选拔制度与其他同期知名学府(如清华、南开)在理念与实践上的异同,从而勾勒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人才选拔格局的初步轮廓。 文献资料分析: 引用早期北大的招生简章、考试题目、校史记载等一手资料,力求还原历史的原貌。 第二章:制度的重塑——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革与挑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经历了一次根本性的重塑,北京大学的人才选拔制度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章将重点关注这一时期,特别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北大如何适应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从“统一考试”到“计划招生”的转变,以及“文革”时期对人才选拔的冲击与后续的拨乱反正。 关键词: 计划经济,统一考试,招生计划,拨乱反正,“文革”影响。 详细内容: 统一考试制度的建立与演进: 分析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是如何确立的,北大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其考试模式与全国统一考试的关系。 专业定向与国家需求: 探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各类型人才的规划如何直接影响北大的招生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以及人才选拔如何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文革”时期的特殊选拔: 深入分析“文化大革命”时期,传统的考试选拔被中断,代之以工农兵学员的推荐选拔制度,以及这一制度对北大整体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带来的影响。 拨乱反正与恢复高考: 详述“文革”结束后,中国高等教育如何迎来转折,恢复高考制度对北大招生选拔的意义,以及这一时期北大在恢复和调整人才选拔机制方面所做的努力。 招生政策的变化: 考察这一时期北大在招生名额分配、照顾政策(如民族、侨胞等)的变化,以及这些政策背后的社会考量。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分析在某些时期,政治挂帅的思潮对科学选拔人才理念的干扰,以及如何逐渐回归到以学业成绩为主要依据的轨道。 第三章:时代的脉搏——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下的选拔革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育理念的更新,都对北京大学的人才选拔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章将聚焦于这一时期,北大在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如何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选拔模式。 关键词: 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多元评价,自主招生,保送生,拔尖计划。 详细内容: 高考制度的完善与挑战: 分析改革开放后,高考制度如何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不断完善,以及北大作为顶尖学府,在执行高考招生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如分数至上的弊端)。 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 重点探讨北大如何突破单一分数评价的局限,逐步引入综合素质评价,考察学生特长、创新能力、社会实践等多个维度。 自主招生政策的探索与实践: 详细研究北大在自主招生领域的探索历程,包括其理念、试点情况、招生对象、评审过程以及对传统招生模式的冲击与补充。 保送生制度的优化: 分析北大如何对各类保送生(如学科竞赛保送、奥赛金牌获得者等)的选拔标准和流程进行优化,以确保选拔到真正具备学科潜质的学生。 “拔尖计划”与英才培养: 考察北大为培养顶尖学科人才而实施的“拔尖计划”,分析其在选拔具有深厚学术潜力学生的特殊方法和培养机制。 国际化视野的体现: 探讨在国际化浪潮下,北大在吸引国际学生、以及借鉴国际先进人才选拔理念方面所做的努力。 招生信息的公开与透明: 分析北大在招生过程中,如何通过各种渠道(如官方网站、招生简章、开放日等)提高信息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章:制度的逻辑——北大人才选拔的深层机制与理念 本章将跳出历史的时间线,从制度的深层逻辑出发,剖析北京大学人才选拔体系的核心理念、基本原则以及内在机制。我们将尝试理解,是什么驱动了北大的选拔制度,其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教育哲学和价值取向。 关键词: 教育哲学,公平公正,科学评价,潜质发掘,社会责任,选拔伦理。 详细内容: “选拔什么样的人”的追问: 深入探讨北大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于“什么是杰出人才”、“什么样的人才能代表北大的精神”的理解与演变。 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分析北大在保证招生公平性的前提下,如何追求选拔效率,以及在两者之间如何寻求平衡。 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的权衡: 考察北大在不同选拔环节中,对学业成绩、学科特长、创新能力、领导力、社会责任感等多元因素的权重分配,并分析其背后逻辑。 “看得见的公平”与“看不见的潜力”: 探讨北大在选拔过程中,如何识别那些在传统评价体系中可能被忽视但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学生。 制度的稳定性与适应性: 分析北大选拔制度在保持核心原则(如公平、科学)的稳定性的同时,如何根据社会发展与教育改革的需求进行动态调整。 选拔伦理与道德考量: 探讨在人才选拔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招生歧视、权力寻租等伦理问题,以及北大在维护选拔秩序与道德规范方面的努力。 “从优秀到卓越”的路径设计: 分析北大选拔制度是否能够有效识别并招录那些不仅成绩优异,更具备成为未来引领者潜质的学生。 第五章:面向未来——挑战、反思与展望 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教育改革的深化、社会竞争的加剧,以及全球化带来的新机遇与挑战,北京大学的人才选拔制度又将走向何方?本章将对当前北大选拔制度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 教育改革,人工智能,大数据,国际竞争,未来人才,终身学习。 详细内容: 当前选拔制度的瓶颈: 深入分析北大在现有选拔模式下面临的挑战,例如过度竞争、应试倾向的残留、创新精神的培养难度等。 技术手段的应用: 探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人才选拔中的应用潜力,以及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提升选拔的科学性与精准度。 国际化竞争的启示: 分析世界顶尖大学在人才选拔上的先进经验,以及北大如何在全球人才争夺战中保持优势。 “新工科”、“新文科”与跨学科人才选拔: 探讨在学科交叉融合日益重要的背景下,北大如何设计更具前瞻性的选拔机制,以招收具备跨学科潜力的学生。 终身学习与适应性人才的培养: 思考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选拔制度是否应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而非仅仅考察现有的知识储备。 更加人性化与个性化的选拔: 展望未来,北大的人才选拔是否能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提供更灵活、更具包容性的通道。 社会公平与教育理想的融合: 探讨如何在实现社会公平的宏大目标下,通过优化人才选拔制度,进一步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与人才的普惠。 对中国高等教育人才选拔的宏观启示: 总结本书的研究成果,提出北大在人才选拔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如何为中国高等教育整体的人才选拔体系提供具有普适性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结论 《超越卓越的平凡:北大人才选拔制度研究》通过对北京大学人才选拔制度的长期考察与深入分析,试图描绘一幅中国顶尖学府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社会变迁时,在人才选拔这一核心议题上所进行的探索与实践的全景图。本书强调,人才的选拔并非一次性的结果导向,而是一个持续演进、不断反思、追求卓越的过程。北大的选拔制度,既是其自身发展历程的缩影,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进步的一个重要观察窗口。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梳理了历史,剖析了现状,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深刻的洞见,启迪我们思考,在日益复杂与快速变化的今天,如何才能真正“超越卓越的平凡”,发现并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杰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