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轻哲学” 书系:打开哲学与生活之间的链接,探讨生活中的重大议题!
阿兰?德波顿联手当代思想家中的翘楚,追问人生的本质与意义,诚恳解答当下的问题:如何保持情绪的健康?如何看待健身?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积极地看待变老这回事?如何不被挫折所打倒?如何独处?……
基于深刻的思考、广泛的调查,涉猎各人文学科——哲学、文学、心理学、视觉艺术等,从中汲取养料,旁征博引,给人带来激励、鼓舞、滋养和安慰。
我们从一出生就注定开始变老,对于变老,绝大多数人都会深感焦虑,或是对此深深恐惧。本书作者遍举名人事例,以浅显通俗的方式告诉我们关于变老的深层生活哲学。我们在本书中将要看到,变老并不意味着衰败及陈旧,变老的过程可以是积极的,可以将其看作人生巨大发展的时期,每个人都可以抱着积极的心态参与其中而非抗拒。作者还将变老看作贯穿一生的进程,而不仅仅限于生命的最后阶段;作为生命的内在组成部分,变老给我们提供了不断成长的机会和可能。
安妮?卡芙 Anne Karpf
英国作家、医疗社会活动家和获奖记者。她曾担任过《大都会》(Cosmopolitan)杂志的特约编辑,为《卫报》(Guardian)家庭版撰写关于社会、政治和文化方面的专栏。她还为《星期日独立报》(Independent on Sunday)和其他报刊供稿。她还是BBC第四电台的特约供稿人,包括《人类的声音》(The Human Voice)在内的三本书的作者。她现在伦敦都市大学讲授《职业写作与文化研究》一课。
2014年,她凭借《就这样迷人地变老》一书和发表在《卫报》上的“老后议题”新闻赢得乐龄传媒大奖(Older People in the Media Award)的zui佳个人发声奖。
卡芙以简练而令人信服的论述,呼吁我们拥抱“将变老视作一生的过程”这一观点……卡芙遍举鼓舞人心的名人事例来帮助我们发现“不朽的源泉”。——《书单》
在一个道德与现实生活都充满了混乱的时代,励志书迫切需要改头换面、重新出发。“生活轻哲学”宣告了励志书的重生,检视人生的重大议题,包括金钱、励志、工作、科技,以及改善世界的欲望…… ——“生活轻哲学”书系主编 阿兰?德波顿
这是一本为我们而写的自助书。——《纽约时报》
引言:迎接变老的第三种方式 /1
1. 什么是变老? /15
2. 害怕变老 /33
3. 拥抱变老 /63
4. 年龄之间 /93
5. 变老与性别 /125
6. 关于死亡的短章 /151
7. 生命的拱门 /161
结 论 /181
作 业 /189
图片鸣谢 /194
附录:中英文名称对照 /196
Notes /204
1. 什么是变老?
皱纹、功能鞋和老年痴呆症,以及类似的东西,是我们中的大多数关于变老的联想。但这些都带有误解,因为它们将变老与衰弱、疾病混为一谈。事实上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变老:你可以说出生导致了变老——显然,没有出生,也就不可能变老。只要你理解变老是贯穿你整个生命周期的一部分——我们所有人,不管年龄几何,此时此刻都在经历着变老的过程——你就能以一个不同的视角看待变老,而不是我们一直保持年轻,直到有一天(25、30、40、50——任你选),我们忽然跨过一道门槛,进入“老年”。
后面那种观点在文化上已深入人心,难以轻易摆脱。尤其是年轻人想要赶快长大——他们将变老看成获得以前被禁止从事活动的自由。什么时候我才能十点上床?什么时候我才可以自己去参加音乐节?到18 岁才能合法购买酒类的等待漫无尽头啊。当你年轻时,变老意味着你可以摆脱独裁的父母、自己做决定并对自己的人生拥有更多自主权。作为孩子的变老完全被看成是你的能力(走路、说话、写字和推理等)发展的途径,并被视作走向独立的必经之路而庆祝。以前是21 岁,现在则是18 岁,那个生日的主题是“终于等到这一天”!
然后,几乎是不知不觉地,对变老的看法改变了: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大约在二十几岁的时候,期待与乐观中加入了一些焦虑甚至害怕,有时后者甚至盖过前者。那短暂的不用负责任的自由时光结束了,成年带来的要求如谋生压力进入视线。没有了长达六星期的暑假生活给了你当头一棒。人们用他们眼里的成人标准要求你,虽然你自己并不觉得自己已经成年,或者并不了解一个成年人所对应的感受。变老开始看上去像个不划算的买卖,让人从内心里开始抵制它。25 岁时,一个人基本上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任何自己以前渴望做的事情,但面前的生活开始展现出它狰狞的面目。一个16岁的伦敦女学生阿莱夏告诉她的姨妈,自己在半夜醒来时常常担心当那天到来时自己该如何填写税表。
真的,很多年轻人认为25 岁才应该是成人真正开始的年纪。这并不是完全随意的数字,到25 岁时我们的大脑前叶才完全完成发育,对即时满足的渴望被认知上的成熟所修正,具备能力去容纳更广阔的思路和长期期待。25 岁,就像24 岁的蓓卡略带警示性地指出,是四分之一个世纪那么老。这是她准备戒烟的年纪,似乎在25 岁生日早上她会突然意识到生命的短暂。或者在那天,她再也无法否认自己已然是个成年人。
我们的态度转变是如此彻底,就在十年、二十年间,我们从(在家庭内部和学校里) 轻视年轻人转变为轻视老年人……
今天的变老
21世纪中的变老极具迷惑性:今天的34 岁可能仅仅在五十年前看起来就像24 岁,44 岁看着像34 岁,但你看上去年轻并不代表你实际上真正年轻。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长大意味着离家:你必须离开成年人的保护,因为你自己已经成人。而现在,这个过程被大大延迟。我们赞赏某些年龄限制被放宽,我们中的大多数,并没有因达到最佳年龄而对那些行为产生压力,如结婚、买房、生子等等。
但学费、高失业率、高昂的购房或租房费用,这一切都意味着年轻一代在经济上对父母的依赖变得更长。“青年”原来是从童年向成年转换过程中短短的一段时间,如今却能延伸到30 岁。父母给了孩子大笔资助,有些甚至开始期待投资回报,因此父母们也会觉得自己有权更多地参与孩子的决定——毕竟,是自己在付钱——虽然父母们不了解他们的孩子所面临的史无前例的社会现实,那些建议往往过时而无用。
(福特汽车除了不停地进行安全带提醒和燃油低位提醒之外,现在还有一个功能,即可以让父母事先设定自己孩子所能驾驶的最高限速。开这车就像父母坐在你身边一样!除了“离开我的生活”这一抱怨,现在的孩子又多了一句:“离开我的车!”)。
现在处于二三十岁而又拒绝长大的人越来越多。这些成年孩童紧抓着自己的电子游戏和漫画书,拒绝改变。他们视长大为无趣。其中的原因可能不仅是住房按揭或养老金扣款,更多的是要学会为自己的花费承担责任、学会延迟享受而不是坚持“我现在就要”、学会不把自己一时的想法脱口而出,而且还要在想到自己的同时也想到别人。或许我们可以把成长看成是视角的变宽和变深。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在不同年龄时变老的意义,而不仅仅看成年龄增长。
时光倒流?
即便是老顽童,如果让他重新来一遍十来岁的青春期,他估计也会拒绝。好吧,就是那些抱怨长大的人也会咕哝着说长大还是有些好处的,或许一直停在15 岁并不真是怀旧的我们记忆里再塑的美好乐园。那是不是带着后来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回到从前会更好呢?更年轻但更智慧——还有比这更普遍的幻想吗?或者更荒谬的幻想吗?就像要求你的孩子生下来就会走路,或者3 岁时会背诵荷马的希腊语版《奥德赛》——虽然可以理解,但这还是一个孩子气的任性的要求,妄图忘却时间。
很多电影再造生命循环并重排时间:从汤姆?汉克斯在《飞越未来》中扮演的进入30 岁成人身体的12 岁男孩,到乔治?伯恩斯在《重返十八》中扮演的一个81 岁的老人与自己18 岁的孙子互换身体,再到依据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说改编的电影《返老还童》里布拉德?皮特所扮演的主角生下来时像个老人而越活越年轻。
我们可以在这些流行文化的幻想中看到一整代人试图战胜年龄的意义。他们的结局总是主人公悲伤地回到自己真实的年龄——当然会这样,因为我们在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与自己同龄的人们一起变老(孤独的经验可以视作唯一的例外)。例如,在21 世纪初变老与在20 世纪40 年代变老完全不同:在现在,看上去年轻是值得艳羡的独特状态;而在20世纪40 年代,少年服饰和文化流行兴起之前,成人是年轻人羡慕的对象,青年们无不期待成年人带来的各种好处——从外观到声音。
这种文化上的变迁有很多原因,包括市场的变化。在20世纪60 年代以前,你要么是孩子,要么是成人——处于几乎没有中间状态——这反映在当时的服饰与休闲娱乐上。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及青春期的发明,出现了一种全新的不同年龄层次的消费群。到了今天,青春变得奢侈,成年人常常费尽心机地模仿自己的孩子。
当然,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人类存在是短暂的,就像禅宗所说,存在不能脱离时间。我们在时间中生活:它既是我们个人的,也是我们一代人的,我们一出生便进入的时代。变老永远不只是生理上的,更是心理、心智、社会和文化上的过程——电影里那种简单的互换角色与责任远远没有反映出整个变老过程的丰富多彩。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变化,但同时(除非我们严格强迫自己重复以前的每一步)我们也变得更成熟;所以变老实际上不是关于老,而是新。我们的大脑、心灵、社交能力——在有充足食物、爱、健康和鼓励的情形下——都会发展和成长。真的,就是游戏的能力(尤其是在小时候被抑制的情况下)也会随着年龄而成长。这难道不是一个应该值得庆祝的理由吗?
如果你喜欢玩换代游戏,不要想象自己带着现在的智力和成熟变得更年轻,试试另一个方向:年轻时的自己会如何看待如今的我?除非那些从小就被充满期待地培养,大多数人在玩了这个游戏之后的反应都是同样的“早知道”:当时早知道自己的生活会这么好就好了!
我刚看完一本关于历史地理变迁的学术专著,内容是关于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绿洲文明的兴衰史。这本书的专业性非常强,它完全抛弃了传统历史叙事中对帝王将相的描绘,而是将目光聚焦在了水资源、气候变化以及商贸路线的自然选择上。作者通过对地质数据和古代文献的交叉比对,重建了几个重要绿洲城市从鼎盛到衰落的全过程。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水权”的章节,书中详细描述了不同部落之间围绕水源地展开的微妙的权力博弈,这比任何军事冲突都更具决定性。这本书的论证逻辑严密得像是精密的钟表,每一步推导都建立在坚实的证据链上,让人不得不信服。它的图表制作也极其精美,那些古代水利系统的剖面图和不同时期绿洲分布的对比图,简直是艺术品。虽然阅读过程需要高度的专注力,不能像读小说那样轻松,但每当解开一个历史谜团时,那种知识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对文明史的理解,它告诉我,自然环境才是塑造人类命运的幕后黑手。
评分天呐,最近刚读完一本关于职场沟通的书,简直是醍醐灌顶!这本书的核心理念是“有效倾听胜过雄辩”。以前总觉得跟人交流,就是要说得有条理、有道理,才能让人信服。结果呢,碰了一鼻子灰,因为我根本没搞清楚对方的真正诉求是什么。这本书里有一段讲如何分辨“表面诉求”和“深层动机”的分析,简直太犀利了。比如,当同事抱怨项目进度慢的时候,他可能不是真的在催你,而是在担心自己年底的绩效评估。作者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三明治反馈法”,既能肯定对方的工作价值,又能巧妙地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还能给出一个清晰的下一步行动方案。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太多晦涩的理论模型,全是基于真实商业案例的复盘和总结。读完之后,我尝试在最近的团队会议上运用了中学到的技巧,效果立竿见影,气氛明显融洽了许多,连平时最难搞定的那位前辈都对我点头表示认可。这简直是社恐人士的职场福音,强烈推荐给所有觉得沟通是世界难题的朋友们!它教会我,真正的沟通高手,不是会说的人,而是能让别人愿意开口的人。
评分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极简主义生活哲学的著作,内容主要聚焦于如何通过精简物质和精神负担,实现内在的丰盈与自由。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它对“拥有”这个概念的颠覆性解读。它不是那种教你扔东西、住空屋子的极端流派,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什么东西真正能为我的生命增添价值?作者用了很多篇幅去探讨“情感粘性”——我们常常因为一段回忆、一种“万一有用”的侥幸心理而囤积物品,从而被这些不必要的负担所累。书中提到一个观点:“你的住所,是你对世界的宣战书,还是投降状?”这句话一下子击中了我。我意识到,我房间里堆积的旧书和闲置的电子产品,其实是我对时间流逝的恐惧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的物质体现。这本书的行文非常舒缓,带着一种近乎诗意的平静感,读起来就像在冬日午后,壁炉里有温暖的火光。它没有强迫性,而是像一个温柔的向导,在你迷路时轻声提醒你方向。对于那些被消费主义裹挟得喘不过气、渴望找回生活主导权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清凉的甘露。
评分最近沉迷于一本探讨现代艺术与大众心理关系的评论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去分析某位艺术家的技法,而是探讨了为什么某些抽象作品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引发大规模的情感共鸣。作者认为,现代艺术的“不可解”正是它迎合了当代人信息过载后的“心智疲劳”。我们的大脑受够了清晰的逻辑和明确的指引,反而开始本能地向那些模糊的、留白的、需要自我填补的空间寻求慰藉。书中对“留白”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心理学意义做了深入剖析,特别是它如何成为个体投射情感的屏幕。这本书的文笔极其跳跃和富有张力,充满了比喻和反问,读起来更像是在进行一场高智商的思维对话,而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它让我开始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博物馆里的那些“看不懂”的画作,不再急于寻找“意义”,而是去感受那种纯粹的视觉冲击和情绪波动。这本书成功地将艺术批评从象牙塔中解放了出来,变得既前卫又平易近人,非常适合那些自诩有点艺术细胞,但又害怕被专业术语吓跑的读者。
评分我刚刚合上了一本关于认知偏差与决策错误的科普读物,内容关于人类大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系统性地“欺骗”我们自己。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巧妙,它不是简单罗列各种偏差名称,而是设计了一系列日常场景,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中招”,从而深刻体会到这些偏差的普遍性。比如“锚定效应”那一章,作者设计了一个关于二手车估价的小实验,几乎所有参与者都给出了一个远高于实际价值的初始报价,这让我对自己日常的购物判断产生了巨大的怀疑。这本书最出彩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指出问题,还提供了一套“去偏见化”的实用工具箱——比如“决策日志”和“反向思考练习”。作者的语气非常幽默风趣,经常自嘲自己也是这些偏差的受害者,这极大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原本枯燥的心理学知识变得妙趣横生。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觉自己像是戴上了一副能看穿迷雾的眼镜,看待任何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刻,都多了几分审慎和清醒。这是那种一旦读完,就再也无法用同样方式看待世界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