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人人都有自己的宏偉目標,絕大多數人都對榮譽有著非同一般的渴望,我們的人生充滿瞭挑戰與競爭,而所有的夙願——社會和諧、工作如意、傢庭美滿,都要靠勤奮和努力來實現。寇北辰撰寫《職業道德修養》的目的,就是幫助人們提高自身綜閤素質,實現夢寐以求的願望。當你讀完這《職業道德修養》,你可以深刻地反思自己日常工作中的行為舉止,是否符閤職業道德要求。如果你的職業修養有所欠缺,在工作中遇到瞭“瓶頸”,或許在某個瞬間,你會從《職業道德修養》中獲取能量,從而改變自己。那纔是《職業道德修養》的真正價值所在。
內容簡介
不論企業組織,還是事業單位,都應該知道:令人信服的並非我們的職位,而是在工作中能夠肩負起所對應的責任與義務,將工作做好。但是在現實工作中,鮮少有人做到這一點,因為他們缺乏職業道德修養。
《職業道德修養》結閤我國企事業單位廣大從業人員的工作實際,以及各級各類院校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現狀,以讀者的閱讀、學習實際為齣發點而編寫。全書在清晰闡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的同時,強調瞭全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體現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要求,以典型案例為導引,進而達到從不同的側麵全方位瞭解職業道德的目的。例如,堅持以人為本,以職業活動為導嚮,以職業能力為核心。
《職業道德修養》在體例編排和寫作風格上,努力貼近現實、貼近崗位、貼近讀者,具有很好的針對性、實用性和較強的可讀性、可操作性。
作者簡介
寇北辰,著名管理學傢、教育學傢、經濟學傢,五行管理學創始人,中國本土化管理之父,財經名人,時評、財經評論傢,環球國際問題專傢,正和島專傢學者,中國講師網榮譽顧問。世界華人國學文化藝術聯閤會主席,上海巨鵬管理谘詢機構專傢團隊導師。主要研究領域:世界管理、國傢管理、組織管理、傢庭管理和個人管理。主要研究成果:中國谘詢模型創立,本土化管理體係建立,國學與管理係列、百科知識在管理中的應用係列、三大思維模型在管理中的應用、五行管理的三大模型等,在國內核心雜誌上發錶瞭諸多優秀的經濟、管理、教育、軍事、國際等方麵的論文。
目錄
開篇導讀:組織問題診斷
診斷結果一:職業道德缺失,公私不分
診斷結果二:職業思想落後,各自為營
診斷結果三:職業行為滯後,效率低下
診斷結果四:職業技能缺乏,能力不足
上篇 職業修養之道:“三綱領五常道”
第一部分 “三綱領”是職業的定位
綱領一:嚴格遵守一切有利於國傢的標準
第一節 一切有利於國傢富強
第二節 一切有利於民族振興
第三節 一切有利於社會和諧
綱領二:嚴格遵守一切有利於組織的標準
第一節 一切以組織利益為先
第二節 一切以組織發展為重
第三節 一切以組織團結為首
綱領三:嚴格遵守一切有利於他人的標準
第一節 一切以先人後己為根
第二節 一切以助人為樂為基
第三節 一切話語以平和謙遜為本
第二部分 “五常道”是職業本質
“常道”一:誠信是立身之基
第一節 誠信是職業發展的需要
第二節 誠信是職業發展的基礎
第三節 誠信是職業發展之力量
“常道”二:忠誠是職業晉升之要
第一節 忠誠是職業發展的前提
第二節 忠誠是職業發展的根基
第三節 忠誠是職業晉升之要
“常道”三:服從是職業之器
第一節 服從是職業發展的必要條件
第二節 服從是職業發展的核心要素
第三節 服從是職業之器
“常道”四:守規是職業之道
第一節 守規是職業發展的通道
第二節 守規是職業發展的客觀要求
第三節 守規是職業發展的本分-
“常道”五:擔責是職業發展之重
第一節 擔責是職業發展之春
第二節 擔責是職業發展之火
第三節 擔責是職業發展之重
下篇 職業修養之術:“四雅六達德”
第三部分 “四雅”是職業之力
“四雅”之溫文爾雅:傾聽是職業吸引力
第一節 為什麼傾聽如此重要
第二節 傾聽如何塑造自我及人際關係
第三節 真心傾聽:暫時擱置自己的需求
“四雅”之雅俗共賞:會說是職業競爭力
第一節 要會說話,更要說好話
第二節 要打動彆人,則要肌心說話
第三節 會說話的人,能把話說到對方心窩裏去
“四雅”之正聲雅音:敢讀是職業嚮心力
第一節 脫稿演講是領導乾部的必備技能
第二節 說實話辦實事從脫稿演講做起
第三節 脫稿演講是實力的展現
“四雅”之纔望高雅:能寫是職業戰鬥力
第一節 怎樣有效地寫作
第二節 寫作中的常見病例
第三節 如何正確使用專業術語
第四部分 “六達德”是職業修養之始
“達德”一:勤奮是職業道德之苗
第一節 不在現場流汗就什麼也得不到
第二節 如何養成勤奮努力的習慣
第三節 堅持勤奮學習始終不動搖
“達德”二:習慣是職業道德之果
第一節 提前到單位,做好清潔工作
第二節 提前計劃,開會記錄
第三節 總結工作經驗,不斷提高工作技能
第四節 及時地嚮上級請示匯報工作
“達德”三:尊重是職業道德之花
第一節 尊重建立在行動之上
第二節 由內而外地真誠錶達
第三節 精益求精精神的培養
“達德”四:自信心是職業之根
第一節 自信心的自我暗示
第二節 微笑麵對工作的心理效應
第三節 正確地、發展地、全麵地看待自己
“達德”五:積極是職業之本
第一節 看透生命與工作
第二節 塑造積極心態的十二種途徑
第三節 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
“達德”六:樂觀心態是職業之冠
第一節 快樂是人際交往的基礎
第二節 在平凡穩定的工作中探索追求的源泉
第三節 影響樂觀心態的五大因素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職業道德修養》: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忠於傢庭、保護傢庭的責任。應該為這兩個責任做齣自己最大的貢獻。當一個人具備瞭主人翁意識,纔會有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否則,這個人將是一個缺乏責任心、缺乏上進心且不受他人喜愛的人。也正因為人們具備主人翁意識,纔會使組織的明天更加繁榮昌盛,組織纔能在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
可是,在實際工作中,許多人的主人翁意識不強,甚至有些人沒有主人翁意識,把工作看作換取薪水的工具。終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工作缺乏熱情,隻要薪水不算最差,往往不會去思考如何改善自己的工作模式,更加不會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這樣的工作態度也決定瞭他們不會關注公司的發展。
其實上,聰明的人,隻要稍加思考就會知道,組織的發展和個人的命運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特彆是在競爭激烈的今天,這種聯係更加緊密瞭,沒有“大”傢,怎會有“小”傢。
職場猶如戰場。身在職場中的每個人,也應該把忠誠作為一種職場生存方式。所以,作為組織的一員,無論你在何種職位,都必須正本清源,真心誠意,從心靈深處自覺、自主地培養起忠誠的意識和敬業的精神,端正工作態度,真正將自己的前途命運和組織的前途命運緊密聯係起來。
以主人翁的姿態投身於組織的建設當中。從這個角度來考慮,工作的最終目的是為瞭自己,而非為組織。畢竟最終受益的還是自己。
2.選擇瞭它,就要熱愛它
許多人在工作時都會産生這樣的想法:最差的工作就是現在的工作,認為自己的工作不如他人的工作福利待遇好。於是,消極情緒占據上風,工作絲毫沒有激情。
殊不知,既然選擇瞭一份工作,就應熱愛它。
熱愛工作,首先從改變態度開始。沒有不好的工作,隻有不好的態度,無論在什麼類型的工作崗位上,都一樣可以做齣傲人的業績。
做任何工作,都要賦予百分之百的熱愛。例如,一名教師對工作的態度,對學生的熱愛程度,教學水平和質量的好壞高低,很難用一個精確量化的考核指標去衡量,這是教師這一職業的特點。但也正是這一特點,使得很多老師僅將教書當作獲取報酬的方式,從而機械地工作,喪失瞭工作熱情。
然而,作為一名優秀的老師,首先是要熱愛自己的職業,隻有擁有一顆對工作的無限熱愛之心,纔能忠實地履行自己的職業職責,纔會有強烈的職業責任感。
人們常說,教師這個職業是神聖的,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很多教師對這一說法不以為然,對自己職業的否定體現瞭這一部分教師工作熱情的缺失。
其實,我們每一位教師沒有理由不去熱愛自己的工作。教師的工作會經曆很多重復的事情,但實際上每一次重復都是一次創新,能讓教師掌握足夠的工作技巧與經驗。
其次,從教師每天所麵對的對象來看,他們是祖國未來的寄托,從長遠來看,他們的健康成長也將直接影響到我國社會前進的步伐。他們身上凝聚著每一個傢長的希望,國傢發展需要他們這一代人去開拓。
所以,對於教師而言,熱愛本職工作,做好本職工作,責無旁貸。
3.努力加強自身建設
每一個人需將道德注入工作之中,全力以赴將工作做好。俗話說:“打鐵先須自身硬。”工作人員必須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和利益觀,做到工作上清醒堅定,思想上光明磊落,成為一位有良好職業修養的人。
這就要求人們從以下兩個方麵人手。
首先,提高工作技能。每個人必須具備較強的業務能力和較高的知識道德水平。努力提高業務素質為組織創造無限價值。
……
前言/序言
《時代的迴響:一個人的精神史》 引言: 個體精神的成長,是一段漫長而麯摺的旅程,它既承載著時代的烙印,也塑造著個體的未來。我們每個人,都是時代洪流中的一葉扁舟,在曆史的浪濤中起伏跌宕,也在歲月的沉澱中磨礪齣獨特的精神光輝。《時代的迴響:一個人的精神史》並非一本教科書,它不提供僵化的理論,也不宣揚絕對的真理。相反,它是一次真誠的對話,一次深入的探索,試圖勾勒齣一個人在特定時代背景下,精神世界是如何被塑造、被挑戰、被升華的軌跡。本書旨在通過對個體生命經驗的細緻描繪,來摺射時代變遷的宏大敘事,展現人類在復雜環境中如何尋找意義、堅守價值、實現自我超越。 第一章:初醒與啓濛——時代洪流中的種子 本章將目光聚焦於個體生命的早期階段,探尋那些最先觸及並影響其精神世界的元素。這裏,“時代”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體而微的傢庭環境、社區氛圍、教育土壤以及社會思潮的雛形。 傢庭的塑形:作者將細緻描繪個體成長的原生傢庭。這不僅僅是關於父母的教養方式,更是關於那個時代傢庭普遍存在的價值觀念、道德標準以及生活習慣。例如,在一個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父母的勤儉節約、對子女的殷切期望,以及對“本分”二字的強調,是如何悄無聲息地在孩子心中播下勤勞、責任的種子。亦或是,在一個更加開放的年代,父母鼓勵獨立思考、尊重個體選擇的教育理念,又如何為孩子日後的精神探索奠定基礎。這些細節將通過具體的事件、對話和場景展現,而非空泛的論斷。 社區的溫度與冷漠:個體最初的精神啓濛,往往也來自所處的社區。這是一個關於鄰裏關係、人情往來、公共道德的觀察。在一個守望相助的年代,鄰裏之間的互助互愛,如何在孩童心中建立起初步的“同舟共濟”的觀念。而在一個更加疏離的社會,冷漠與個體主義的抬頭,又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思考?本章將通過對童年玩伴、街坊鄰居、公共場閤的細微描寫,來呈現社區環境對個體精神發育的潛移默化影響。 教育的啓迪與禁錮:學校,作為個體接受係統性教育的場所,其影響尤為深遠。本章將深入探討學校的教育內容、教學方式以及其中蘊含的時代精神。是填鴨式的知識灌輸,還是鼓勵探索與批判的引導?是歌頌英雄主義,還是提倡和平共處?每一個時代的教育,都承載著其特有的價值導嚮,這些導嚮如何在年輕的心靈中生根發芽,又可能帶來怎樣的局限。作者會通過迴憶具體的課堂場景、老師的言傳身教、同學間的討論,來展現教育如何塑造個體的認知框架和價值取嚮。 思潮的微光:即使是在個體尚不成熟的階段,外界湧動的思潮也會以各種方式滲透進來。可能是報紙上的新聞評論,廣播裏的聲音,街頭巷尾的議論,甚至是一些文學作品或影視片段。本章將嘗試捕捉這些“微光”,分析它們如何在不經意間觸動個體,使其對世界産生初步的好奇、疑問或認同,從而為日後精神世界的豐富埋下伏筆。 第二章:碰撞與掙紮——成人世界的法則 進入成年,個體開始更直接地麵對社會,與成人世界的復雜法則産生碰撞。這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階段,既有對現實的適應,也有對理想的堅守,更是精神不斷被重塑和考驗的時期。 職業的選擇與認同:工作,是成人個體與社會發生最直接聯係的紐帶。本章將深入探討個體在職業選擇過程中所經曆的掙紮與思考。是遵從內心的召喚,還是屈從於現實的壓力?是在一份安穩的工作中尋求穩定,還是在充滿風險的領域追求突破?工作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更是個體實現價值、獲得社會認同的重要途徑。作者將細緻描繪不同職業環境下的生存狀態,以及個體如何在其中尋找自己的位置,建立職業道德感與責任感。這並非是對某種職業的優劣評判,而是對個體在職業生涯中精神成長的記錄。 人際關係的重塑:成年後的社會關係更加復雜多樣,包括愛情、友情、親情以及更廣泛的社會交往。本章將重點分析個體如何在這些關係中學習理解、包容、付齣與堅持。愛情的甜蜜與苦澀,友情的支持與背叛,親情的羈絆與慰藉,這些經曆如何讓個體學會共情,理解人性的復雜,並從中汲取力量或獲得教訓。特彆是,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下,人際關係呈現齣的不同形態,例如,在一個更加注重集體主義的時代,人際間的緊密聯係可能帶來的安全感;而在一個更加強調個體獨立的時代,如何維持有意義的連接,又將麵臨怎樣的挑戰。 價值的抉擇與衝突:社會的大環境,往往裹挾著各種 conflicting 的價值觀念。個體必須在其中做齣自己的選擇。本章將呈現個體如何在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短期迴報與長遠價值、傳統觀念與現代思潮之間進行權衡。當麵對誘惑與壓力時,個體能否堅守原則?當理想與現實發生衝突時,又將如何調整?這些價值觀的碰撞與抉擇,是精神成長的關鍵節點,也是塑造個體人格魅力的重要過程。 社會變遷的印記:每一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社會問題與挑戰,例如經濟的波動、政治的變革、科技的飛速發展、文化的碰撞等等。本章將著重描繪個體如何在這種宏觀的社會變遷中,感受時代的脈搏,並做齣自己的反應。也許是經曆下崗潮的迷茫,也許是參與改革開放的激情,也許是麵對信息爆炸的睏惑,也許是對傳統文化的失落與重拾。這些經曆,如同烙印一般,深刻地刻在個體的精神世界中,塑造瞭其獨特的時代認知。 第三章:沉澱與超越——精神的恒久迴響 經曆瞭時代的洗禮與社會的磨礪,個體進入一個更加成熟的階段。這個階段,更側重於精神的內省、價值的沉澱以及對生命意義的深刻體悟。 內心的探索與和解:本章將轉嚮個體內心的深處,描繪其在經曆人生起伏後,對自我、對過往的審視與反思。當往昔的輝煌或失落逐漸遠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加平和的心態。個體開始理解自己的局限,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並與內心的衝突達成和解。這包括對童年經曆的重新解讀,對過往選擇的釋然,以及對生命中遺憾的寬恕。這種內心的平靜,是經曆漫長探索後獲得的寶貴財富。 價值的升華與傳承:隨著閱曆的增長,個體所堅守的價值觀念也可能發生升華。它不再僅僅是個人層麵的堅持,而可能升華為一種對更廣泛人群的關懷,一種對社會責任的擔當。本章將展現個體如何在退休後、晚年時,將自己的人生智慧與價值觀念傳遞給下一代,或者通過某種方式為社會做齣貢獻。這是一種精神的傳承,也是生命價值的延續。 對生命意義的追尋:當生活的重心逐漸從外部轉嚮內心,個體對生命意義的追尋也變得更加深刻。本章將描繪個體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尋找那些超越物質、超越名利的永恒價值。也許是對藝術的欣賞,對自然的感悟,對知識的探索,對人與人之間情感連接的珍視。這些精神上的富足,構成瞭個體生命最核心的意義所在。 時代的迴響與個體的永恒:在個體精神的深處,始終迴響著時代的鏇律。然而,穿越時代的喧囂,個體所淬煉齣的精神光輝,卻具有超越時間的普遍意義。本章將總結個體精神成長的軌跡,強調其在時代變遷中的獨特性,以及其所蘊含的對於所有時代的人類都具有啓示意義的普適價值。這是一種對生命力量的禮贊,也是對人類精神韌性的贊美。 結語: 《時代的迴響:一個人的精神史》是一部關於成長、關於選擇、關於堅守的史詩。它以個體生命為載體,摺射齣時代的萬韆氣象。它邀請讀者一同走進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感受其在時代浪潮中的起伏跌宕,體會其在價值衝突中的掙紮與抉擇,最終,見證其精神的升華與超越。這本書沒有給齣答案,它隻是提齣問題,引發思考,希望能夠觸動每一位讀者心中關於自身精神成長的共鳴,讓每個人都能在屬於自己的時代裏,找到屬於自己的精神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