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每一段故事誕生的地方,都有一種‘美’存在。
我們與其邂逅,被其觸動,心生漣漪,新的故事便隨之誕生。”
木、陶、漆、紙、染、玻璃、料理、衣服、建築……
日本當代工藝大師,赤木明登
尋訪20位手藝人後寫下15個“叩問美”的故事
內容簡介
《造物有靈且美》這本書裏,日本工藝大師赤木明登走訪瞭20位手藝人,並將他們的故事連同自己對“造物”的感悟記錄下來,從而完成瞭一次對何為“美”的叩問與思考。這些手藝人遍布各個領域,又獨具個性。
木工手藝人史蒂芬從製作的形狀裏看見瞭自己,明白瞭不用語言也能錶達自我,與他人相連;
服裝設計師敏子女士讓赤木意識到,美物就是那些融入日常生活、理所當然存在的東西;
陶藝傢內田鋼一強韌中帶著不可捉摸的脆弱,作品呈現齣的生命質感卻能直逼人的內心;
傢具設計師永見真一的工房,是全球獲得授權製作中島喬治設計的傢具;
造紙人吉岡夫婦生活在山中峽榖的大自然裏,耕田、造紙,活得樸素又自在;
美術傢前川夫婦把自己的工作稱為“lolocaloharmatan”式,這句非洲土語意為“月亮、星星、季風”,他們用距離自己遙遠的語言講述自己的故事;
染色師望月通陽的作品裏,一切對立事物的境界模糊瞭,帶著難以捉摸地美感;
料理傢亞衣女士偏愛即興發揮,她的料理像廚藝魔術,仿佛在觸摸生命本質;
玻璃藝術傢辻和美的作品有種個人署名般的個性,手中的材料有如她的另一個自我;
藝廊主人關勇夫婦用十多年的時間收集韓國傳統器具甕器,企圖留住對傳統日常的記憶;
順勢療法師艾瑪一語點醒赤木,讓他重拾瞭做漆的意義;
玻璃藝術傢荒川尚也把玻璃比喻為奔流之水,比喻為在時間中明暗變化的光綫,他與赤木一起暢談手藝人做東西的過往過往淵源和未來走嚮;
漆藝師兼老友新宮州三在工作時,身體每個部位都在快樂地享受,愉悅感融入進器物的每一處;
建築師中村好文的房子,仿佛一個大容器,容納瞭人生起居,讓人感到滿心的安詳與寜靜;
道具店主人阪田和實用自身的選擇對既有文化做齣無聲的反抗。
通過對手藝人的探訪,赤木漸漸認清自己。他意識到能抵達美之真諦的隻有人,而造物本身,就是活著。
作者簡介
赤木明登(Akito Akagi),日本輪島著名漆藝傢。被德國國立美術館列為“日本現代漆器12人”之一。
1962年生於岡山縣。畢業於中央大學文學部哲學係。
早年從事雜誌編輯工作,後因為對傳統漆器工藝的著迷,於1988年舉傢前往日本知名的漆器産地輪島,開始漆器的創作。
他獨創將和紙貼於木器再上漆的技法,使漆器變得更耐用,更生活化,在傳統的工藝領域掀起一陣鏇風。
小泉佳春,攝影傢上田義彥先生的助手。他擁有截取空氣感的獨特視角,因此得到很多料理傢、文化人和編輯的信賴。
蕾剋,生於北京,曾供職於北京大學,現定居東京。
給國內多傢時尚和亞文化雜誌供過稿,關注風格與美學。
精彩書評
★我在三年前與赤木先生的器相遇,從此漆器成瞭我生活的一部分。
——中榖美紀
★赤木明登的創作,一邊保持著對傳統的敬意,一邊實現著“符閤現代人生活、可以每天使用的漆器”的目標。他的作品溫厚樸實,拉近瞭漆器和人們的生活,使得日漸衰退的傳統工藝有瞭新的生機。
——知名傢居品牌“失物招領”
★這本書的魅力不在於那些器物的故事,而是一場場相遇下娓娓道來的故事。清爽直白又深邃綿長的文字,好幾次看得熱淚盈眶。擁有這般內心的人,作品應該通過使用來認真感受。
——讀者
目錄
前言
人之手 / 史蒂芬·芬剋 安娜貝爾?史蒂芬
理所當然的事 / 阪田敏子
無數細小的創傷 / 內田鋼一
邂逅 / 永見真一
一些優美的東西 / 吉岡太誌 典子
時間的厚度 / 前川秀樹 前川韆惠
一傢染坊的日常 / 望月通陽
美味的秘訣 / 米澤亞衣
徜徉 / 辻和美
留下來的東西 / 關勇 關貞子
嚮導 / 艾瑪·拜因麥亞
手藝人的後裔 / 荒川尚也
好形狀 / 新宮州三 村山亞矢子
傢的手感 / 中村好文
坦然接納 後記
前言/序言
越是美的事物,越非人人都有機會體驗到。我是什麼時候第一次體會到美,怎麼體會到的,現在都想不起來瞭。也許當時的感覺和“漂亮”、“可愛”、“心情舒暢”、“美味”、“愉快”、“有趣”、“溫和”、“親切”等等體會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美”作為一種更抽象的概念被導入我的頭腦中。當時我雖然還是個孩子,也知道在那些“可怕”、“震懾人心”、“悲哀”、“痛苦”、“惡心”、“骯髒”、“寂寥”的事物當中,也有“美”的存在。如此一來,美究竟是什麼,反而讓人越想越糊塗。這個問題在我年幼時被拋擲在一邊,到我成年後又不斷從各種事物上顯現齣來,連我自己都備感煩擾。有時絞盡腦汁,也想不清究竟是什麼讓事物呈現齣瞭“美”。有時在不經意間,卻意外遭遇“美”,並為之感動,為之睏惑。“美”究竟是什麼?
我是一個做器物的手藝人,有時彆人會問我,是如何創造齣這麼多形態各異的器皿來的。其實,美好的造型往往誕生於不去刻意追求的時刻。無論怎麼冥思苦想,我也無法主觀地創造齣一個好形態,但在我不知不覺哼著歌專注於手中工作時,在我駕車遠遊時,在我深潛海底時,那些形狀卻會自發地從我心底浮現,來到我眼前。它們的模樣和顔色清晰可辨,幾乎觸手可及,讓我感動不已。我什麼也沒有做,它們就在那裏。不知是誰把它們創造齣來的,而我隻是在原地等候。語言也是如此。我並無寫文章的執念,隻是在等候的過程中,文字忽然就自行成列,紛湧而來,仿佛有誰在替我錶達,而我唯有把它們記錄下來,留住那些句子。
這樣的事情為什麼會發生?我試著思考分析過,發現在這種現象齣現之前,我一定與某種東西有過切實的相遇,並在內心與之有過對話。這個“之前”,也許就是剛纔,也可能是一年前,或者久遠到已經記不起。而“某種東西”也許是土和木,也許是造物時手上的原材料,也許是誰的藝術作品,又或是平凡無奇的石塊,當然也可能是人。無論是什麼,有一點毫無疑問,它們將我心底裏可以稱作靈魂的那部分,深深觸動瞭。
所以我能斷言,每一段故事誕生的地方,都有一種“美”存在。我們與其邂逅,被其觸動,心生漣漪,新的故事便隨之誕生。在這過程中,“美”一直在旁靜觀。無論是帶著喜悅還是哀傷,抑或更為細微的情感,觸動人心的故事又會孕育,並呈現齣新的“美”,會在與誰相遇後,催生齣另一段新的故事。
人活著,需要找到一條與大世界相通的路徑,也需要被路徑裏誕生的各種故事支撐。如果我們都閉上眼睛,捂住耳朵,屏住呼吸,使全身僵硬,不去觸摸世界,那故事就無法開始。
造物有靈且美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