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战场·淞沪会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

正面战场·淞沪会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希濂,黄维 等 著
图书标签:
  • 淞沪会战
  • 抗日战争
  • 国民党
  • 历史
  • 回忆录
  • 军事
  • 战争
  • 人物
  • 亲历记
  • 中国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62986
版次:1
商品编码:1169632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正面战场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0
字数:4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英勇不屈的战史奇观,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
  1937年到1945年,国军发动大会战二十二次、战役一千一百多次、普通战斗两千八百多次。三百二十多万官兵伤亡,一百多名将军殉国。四千多名飞行员血洒长空,两千四百多架战机被击落。海军更是全军覆没,所有的舰艇全部打光。这就是可歌可泣的正面战场,这就是不可磨灭的历史画卷!事实用鲜血与火焰向全世界证明,没有任何侵略者可以征服中华民族!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写中国人惊天动地保家卫国史。来自抗日战场第一线的声音,写照国军抗日的第一手资料。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战役综述
回忆淞沪会战
冯玉祥出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见闻
揭开淞沪会战的战幕
淞沪警备司令部见闻
京沪杭国防工事的设想、构筑和作用
确保淞沪会战通讯畅通

第二章 第九集团军
淞沪会战记略
我在张治中将军身边
杨树浦、蕴藻浜战斗
谢晋元与八百壮士
淞沪会战纪要
孤军奋斗四日记
殊死报国的四行孤军
血战淞沪
杨树浦与江湾抗战
虬江、宝山、月浦、广福血战记
蕴藻浜、苏州河战斗
孙立人将军智勇报国
军民成一体,炭篓胜骑兵
痛揍日军侦察,重机枪显威力
张华浜、八字桥战斗

第三章 第八集团军(右翼军)
英勇战士,血肉长城
防守柘林、浦东纪实
浦东“神炮”立奇功-
浦东炮兵显神威

第四章 第十五集团军(左翼军)
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淞沪战争
血战罗店
第十四师杀敌见闻
第十一师同仇敌忾,殊死战斗
第五十一师罗店防御战
浏河口、福山镇、无锡之役
第七十七师参战简记

第五章 第十七军团(中央军)
血溅杨行、刘行记
自告奋勇参加淞沪会战
与蕴藻浜阵地共存亡
第七十八师血战蕴藻浜
第八师在蕴藻浜的日日夜夜
车运上海参战记

第六章 第二十一集团军(中央军)
寸土不让,尺地必争
淞沪会战历险记

精彩书摘

  《正面战场·淞沪会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
  冯玉祥出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见闻 葛云龙* 七七事变后,冯玉祥将军被任命为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那时我在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任中将参议,始终追随着他。关于这一段历史经过,就个人当时所见所闻,回忆如下: 坚持抗日,众望所归 冯玉祥将军早在一九三三年就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坚持抗日,多次向蒋介石提出个人的主张和建议。他曾公开地向朋友们说:“我在中央见到的即说,当局未必全听,亦未必不听,我为我的责任,不能不说。”七月下旬,北方军事正吃紧之时,冯关心宋哲元第二十九军的作战,曾致蒋一函云:“国家多难之时,凡想到的、见到的不敢不说。若有所隐,则对国为不忠,对友为不诚。兹本举尔所知之义,分陈于下:一、北平、保定等处防空器械应提前发给。
  二、平、津、保三处之军械弹药应早日发给,并特别补充。三、黄村至永定门之铁路再补一条,可避免丰台之扰乱。四、长辛店以南至大灰场到门头沟应速补修铁路一条。”其时,宋哲元、韩复榘向南京请饷、请械等事,多分电冯请予促成,冯均爱护关怀备至。
  当时,京沪发生一个谣言,盛传在中央会议上,蒋介石不主战,冯玉祥坚决要抗战,争执不过,乃拔出手枪,愤欲自戕。对此,冯一再辟谣,但从中可以看到人民渴望抗日的心情和对冯寄予希望。的确,在人们的意愿和推测之中,莫不认为,指挥北方军事,统率西北军抗日,冯是一位最理想、最可能的将领。
  所以,每日到冯的陵园寓所访问者踵迹相接。有一天,杨伯峻来访,问北方战况。冯说:“北方谣传我已赴保定,此不过一般人之想象。”又有一次,邹鲁访冯说:“既然要抗,北方军队应由您指挥才好。”冯说:“北方军队复杂,总以蒋先生为宜。”邹说:“现在大家已下定决心了,非您莫属。”当时由冯主持北方军事的呼声实有水到渠成之势。但一九三七年八月上旬,南京政府忽命冯玉祥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出兼第三战区司令长官,这不能不说是南辕北辙的决定。
  斯时,第三战区的辖区是京沪线周围。初期主要人事配备是:司令长官冯玉祥,参谋长鹿钟麟,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在京沪线;第八集团军总司令张发奎,在沪杭线。
  决献身于国难,几遭敌机袭击 八月九日以后,淞沪局势日益紧张。张治中电贺冯玉祥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并欢迎他早日履新。冯复电除表示钦佩之革命功业及学识外,有“此后共在一区,抗敌救国,互相策勉,尤愿一致在大元帅领导之下,牺牲小我,而谋民族复兴”等语。冯痛心国难,忧愤日深,决心不惜为国牺牲,写下遗嘱七条,留给家中。淞沪战起,冯于八月十五日由京率部分员兵进驻无锡。未几,据报白沟堡方面日舰及商轮百余艘企图登陆,仍欲演一·二八的故伎。冯立即通知各警戒区域有关部队,令其注意防范。又闻日军在淞沪地区向我军猛烈进攻,冯极愤慨,决定亲往视察。
  十六日,冯带长官部少数幕僚及随从人员赴南翔前线,十时许到昆山即闻炮声隆隆,震动大地。冯精神奋发地向左右说:“我年来奔走抗日工作,今日始听到我民族的怒吼声,何等痛快!”旋有敌机来袭,飞行很低,冯与左右分避树下,敌机去后,复乘车前进。甫出街,又有敌机二架疾飞而来,在上空盘旋不已。冯与左右下车避在一所茅屋里,只听到机声轧轧,震动屋壁。冯态度自若地安慰左右说:“当战事初起,我即抱定牺牲决心。现虽处危险环境,心情转觉舒畅。”敌机在周围投弹十余枚而去。冯于硝烟弥漫中冒险前进,行不多远,敌机又至。冯与左右至一瓜田里暂避。敌机飞行甚低,机上的人和枪都清晰可辨,盘旋了几分钟后逸去,冯等始乘车前进。行不久,张治中、张发奎、杨虎等来迎接。冯与张等同到一个小村里叙谈。冯说:“诸君为国拼命,至堪嘉尚,我故亲冒矢石到前方来看看诸君。”张治中说:“副委员长公忠为国,我们素所钦佩,决竭诚听副委员长指挥。”张发奎亦在图上将部署情形报告,并说虹口汇山码头之敌大举反攻,我警察总队不支,第八十七师正增援中。当即决定将戴民权一师归张发奎指挥,钱塘河以北地区归张负责,以南地区归刘建绪负责。是日下午,冯始遄返苏州,刚进街,有六架敌机来袭,大肆轰炸。冯等一行避于树下,敌机久不去,似有所察。冯不顾一切,命左右驱车前进,敌机跟踪而来,低飞几擦树梢,势极危殆。冯在车中从容不迫地对左右说:“敌机如果投弹,自难幸免,我当高呼中华民国万岁的口号,虽以身殉,必留这壮丽的口号作为我民族祈求解放的最后呼声。”幸天色渐晚,敌机遂去。其时,各处汉奸活动频繁,冯的行动当然是一个显著的目标。这一天四次遇到敌机来袭,均极危险。后来冯很不安地对当地官员说:“我对不起苏州老百姓,敌人因我在这里,屡来轰炸。” 十七日,冯玉祥乘汽车往嘉兴视察,抵双桥站,张发奎来迎接。相见之下,张陈述两事:一是前方事权不统一,恐误大事,深为忧虑;二是所部缺乏炮兵,如敌登陆,非至近距离则无法射击。其实说到前方的事权问题,冯何尝不具同感,不过现在他以战区司令长官的身份替部属说话,谋求解决,那还是可以的。当时,冯答应张一定向蒋介石商量,分别予以调整和补充。后来,张的要求均得以如愿,曾向冯表示感谢。是日夜间,冯回到无锡,始知下午三时许曾有敌机四架来袭,炸弹皆落于距冯住处二华里之小山上,山下的长寿桥被炸坏。当我去察看时,有数百尾被炸死的鱼漂浮于水面上。
  ……

前言/序言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彻底打败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是反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和世界的历史进程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全国军民浴血战斗,英勇牺牲,为国家、为民族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为了全面反映抗日战争的概貌,为史学工作者提供研究资料,特将全国政协和各地政协征集的原国民党将领回忆抗日战争的文章,经过审慎的选择和核实,汇编成《正面战场·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丛书。本书是丛书中之一部。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又聚集大量兵力,向上海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广大官兵基于民族义愤,奋起抵抗,得到上海各界和全国人民的热烈支持,揭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上海是我国首都南京的门户,又是我国的经济中心和重要工业基地,拥有发展军工生产的巨大潜力。日本军国主义者为了打击中国人民持久抗战的决心和能力,决计挑起战端,攻占上海,并在上海及其外围地区寻求与中国军队主力决战,企图速战速胜,在短期内压迫我国政府作城下之盟。我国政府限于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战役后签订的《淞沪停战协定》的规定:上海及其邻近地区不得驻扎中国军队,只能由保安团队及警察维持地方秩序;但为了积极备战,遂任命张治中将军为京沪警备司令,在苏州留园以中央军校野营办事处名义,主持京沪分区防御设施计划,构筑苏州一福山、无锡一江阴和嘉兴一乍浦的永久性国防工事,铺筑苏州至嘉兴的铁路。七七事变后,又派正规军一个团化装成保安团.进驻上海虹桥机场,同时调集精锐,准备一旦战事发生,先发制人,一举歼灭驻上海日军。
  淞沪会战是从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开始,至同年十一月十二日我国军队西撤,历时三个月。在此期间,日本侵略军先后投入海军陆战队和陆军十四个半师团的兵力,共约二十八万人,动用军舰三四十艘,飞机四百余架,战车三四百辆,狂妄地宣称一个月内占领上海。我国政府划京沪杭及浙江全省为第三战区,先后调集中央部队,广东、广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部队和税警总团、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以及部分省市保安团队,总计兵力约七十余师,投入战斗。广大官兵同仇敌忾,斗志昂扬,以劣势装备和血肉之躯,冒着敌人的现代化装备和陆海空联合作战的强烈炮火,前仆后继,奋力拼搏,毙伤日军四万多人,迫使其从国内及华北、青岛、台湾抽调兵力,四次增援,我军终于坚守上海达三个月之久,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胜、吞并中国的迷梦。这次战役之激烈,真是一寸山河一寸血,广大官兵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均属前所未有,足以永标史册。
  淞沪会战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八月十三日至九月十七日,是我方按照预定计划,采取进攻态势,猛烈攻击日军在沪据点,阻击敌后援部队沿江登陆阶段。在此阶段,双方先在虹口、杨树浦一带进行市街战,我方官兵奋勇争先,逐街逐屋攻击前进,一度攻占敌海军操场、汇山码头,压迫敌军于黄浦江左岸狭隘地区,并包围敌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公大纱厂等据点,予敌重创。八月二十三日,日军增援部队第三、第十一师团由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率领,在狮子林、川沙口登陆,与我方陈诚部遭遇,日军恃其武器精良,实施中央突破。我方不顾牺牲,先后在宝山县城、月浦、杨行、罗店一带几度逆袭,血战两周余。终因江岸地形有利于敌陆海空协同作战,同时敌增援部队陆续开到,我方为减少损失,主动退守。
  第二阶段,自九月十八日至十一月四日,是敌我相持阶段。在此阶段,双方在刘(行)罗(店)公路、蕴藻浜、大场地区及苏州河沿岸展开激烈的战斗,一村一浜,往往经过反复争夺,双方均有较大伤亡。我方许多将领身先士卒,英勇杀敌,以身报国;有的部队誓与阵地共存亡,出现了全团全营殉国的壮烈情景;有的士兵腰捆手榴弹,宁与敌坦克同归于尽,也不让敌坦克前进一步;有的部队几经整补,斗志不衰。十月二十一日,我方还以广西增援部队为主,向蕴藻浜敌人发起反攻,敌人每占一地,都须付出极大代价。
  第三阶段,自十一月五日至十一月中旬,是我方转移阵地、撤离淞沪阶段。这时日军以三个半师团的兵力,趁金山卫一带中国军队防守薄弱之隙,偷袭登陆,淞沪地区守军侧背受敌,有被围歼的威胁,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于十一月八日下令全军撤离淞沪地区,转入南京保卫战。至此,上海除租界“孤岛”外,全部沦陷,历时三个月的淞沪会战随之结束。
  纵观这次战役,虽然在客观上,敌军装备精良,占有陆海空联合作战优势,我方武器落后,海空力量薄弱,难以抵御,但失利主要原因是指挥失当。初期由于国民党统帅部寄希望于国际调停,未能积极实施进攻计划,失去战机;大场失守后,又未及时部署,予敌重创,转移至吴福线、锡澄线既设国防工事阵地组织防御,更造成战略、战术上的失误。以致进攻受挫,退守困难,未能达到全歼日军、阻敌增援、坚守淞沪、巩固南京的目的。尽管如此,淞沪战役是我国由局部抗战转向全面抗战的历史转折点,在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和我国抗日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我国军队官兵,在这次战役中英勇抗敌,挫败了日军中央突破、速战速胜的战略意图,迫使日军在华北战场上转攻为守,在青岛地区暂停军事行动,打乱了日军侵华的全盘计划,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在短期内征服中国的迷梦。广大官兵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激励着亿万中国人民,为抵御外侮,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反对侵略战争和维护世界和平而团结奋斗。
  本书辑录的文章,主要是当年亲身参战的原国民党将领的亲历、亲见和亲闻,对战役的起因、经过和战斗情况,各就所知,作了翔实的记述,是研究抗日战争史的重要史料。由于时间匆促,水平所限,在编辑加工和史料核实方面,如有疏漏讹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风起云涌的东方战场,硝烟弥漫的血色征程 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总有一些时刻,民族的脊梁在最严峻的考验中挺立;当时代的洪流奔腾不息,总有一些身影,在最危险的前线留下不朽的印记。本书收录的,便是这样一群将领,他们曾身处国共合作抗战的大潮之中,亲历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惨烈、最波澜壮阔的战役之一——淞沪会战。 这是一段不容遗忘的峥嵘岁月,这是一曲荡气回肠的民族史诗。本书并非简单的战役复述,而是以一种极其珍贵的方式,将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将帅们,他们的亲身经历、深刻感悟、真实情感,以最鲜活、最直接的语言呈现在读者面前。他们是历史的亲历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他们用自己的笔触,为我们还原了一个个真实而震撼的场景,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最深处的脉搏。 那些硝烟中的身影,那些血与火的洗礼 淞沪会战,这场中国军队以血肉之躯对抗现代化精锐的战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战略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场大规模会战。它不仅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更向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不可屈服的决心。然而,这场战役的背后,隐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细节?又承受了多少难以言说的牺牲? 本书中的每一篇回忆,都是一位将领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书写下的篇章。他们或曾是战场上的指挥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或曾是冲锋陷阵的战士,浴血搏杀,视死如归。他们用亲历的视角,描绘了战场的残酷:密集的炮火如何在瞬间摧毁一座座房屋,将繁华的上海变成一片焦土;先进的日军飞机如何在空中肆虐,投下死亡的阴影;而中国士兵,则用简陋的武器,坚守着每一寸土地,用自己的生命筑起一道道钢铁长城。 他们笔下的细节是如此生动:拂晓时分的阵地,弥漫着硝烟和血腥味,士兵们眼神中闪烁着坚毅和疲惫;战壕里,战士们挤在一起,分享着仅有的干粮,互相鼓舞着士气;伤兵的呻吟声,枪炮的轰鸣声,交织成一曲悲壮的交响乐。他们记述了战友之间的情谊,在生死一线,他们是彼此最坚实的依靠,分享着喜悦,也分担着恐惧;他们记录了面对死亡的平静,以及对家国命运的深沉忧虑。 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光辉,命运的抉择 本书不仅仅聚焦于战场的硝烟,更深入地挖掘了战争对个体的影响,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与挣扎。 一些将领的回忆,侧重于战术的部署和战略的考量。他们会详细回忆当时面临的困境,例如装备的落后、补给的不足,以及如何在这种不利条件下,凭借智慧和勇气,最大限度地发挥军队的战斗力。他们会复盘关键的战役节点,分析得失,展现了他们的军事素养和对国家命运的责任感。 另一些将领的回忆,则更侧重于情感的抒发和对战争的反思。他们会记录下战争给他们带来的心灵创伤,失去战友的痛苦,以及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他们也记录了普通士兵在战火中展现出的惊人勇气和牺牲精神,那些来自田间地头的青年,用自己的生命践行着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他们的笔触,让我们看到了在冰冷的战争机器下,跳动着的鲜活的生命,以及他们身上所迸发出的耀眼人性光辉。 在书中,我们还能看到那个时代复杂的政治格局和将领们所面临的艰难抉择。在民族危亡之际,他们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重托,在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的双重夹击下,依然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中。他们的回忆,折射出那个风雨飘摇年代的严峻现实,以及他们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怀。 历史的温度,个人的印记,民族的记忆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最直接、最真实的历史细节。这些将领们并非历史学家,他们的语言质朴而真诚,没有经过过度的修饰和包装。正是这种未经雕琢的真实,才使得这些回忆拥有了穿越时空的温度,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历史的鲜活和生动。 通过他们的文字,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淞沪会战的战略意义,它如何成为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起点,如何改变了战争的走向,又如何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投身抗战。我们也能更真切地体会到,这场战争的胜利并非唾手可得,而是以无数生命为代价换来的。 本书不仅是对一场战役的回顾,更是对一段民族记忆的传承。它提醒我们,不能忘记那些曾经为国家和民族付出巨大牺牲的英雄们,不能忘记那段艰苦卓绝的抗争岁月。这些亲历者的声音,是宝贵的历史财富,它们将激励我们珍爱和平,更要铭记历史,警钟长鸣。 阅读本书,如同与那些伟大的将领们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诉说着那些被历史尘埃所掩埋的细节,诉说着那些闪耀在民族脊梁上的光辉。他们的故事,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永不磨灭的印记。 这是一次重返历史现场的旅程,这是一次与英雄灵魂的对话。在这本书中,你将看到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复杂,命运的跌宕,以及一个民族在绝境中绽放出的顽强生命力。它将让你对“抗日战争”这几个字,有了更深沉、更真切的理解。请随我们一同走进那些硝烟弥漫的日子,感受那些热血沸腾的时刻,倾听那些来自战场的真实声音。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标题,我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我对“正面战场”这个词本身就有一种莫名的敬畏感,它代表了中国抗战的另一面,不像一些侧重于其他战线的叙述,它直接指向了那些与日军主力正面交锋的惨烈搏杀。而“淞沪会战”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这场战役的规模之大、牺牲之惨烈,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但总感觉隔着一层纱,不够清晰。《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这一副标题,则像一把钥匙,让我看到了解开历史迷雾的希望。我非常好奇,那些曾经指挥千军万马的将领们,在多年以后,回首往事时,会以怎样的笔触来描绘这段血与火的记忆?他们是否会透露出,当年一些决策的艰难与无奈?在物资匮乏、装备落后的情况下,他们是如何鼓舞士气,带领部队与武装到牙齿的日军殊死搏斗的?我期望书中能够有详细的战术分析,但更期待的是,能够听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声音,感受到他们作为指挥官的压力,作为中国人的责任感,以及作为士兵的悲壮。我想知道,当他们回顾那段历史时,心中最难忘的画面是什么?最让他们感到痛心或自豪的时刻又是什么?这本书能让我看到,历史不只是冰冷的文字,更是由无数鲜活的个体、真实的情感交织而成的波澜壮阔的画卷。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不是内容,而是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分量感。翻开书页,油墨的香味似乎都带着一丝旧时光的味道。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所描绘的“正面战场”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对于“淞沪会战”,我一直以来所能接触到的信息,大多集中在宏观层面,比如战略意义、双方兵力对比、伤亡数字等等。但这本书承诺的是“亲历记”,这让我对内容充满了期待。我渴望了解那些置身于炮火硝烟中的将领们,是如何看待这场战争的?在那些生死攸关的时刻,他们是如何做出判断的?当炮弹呼啸而过,当战友倒下,他们的内心又是怎样的波澜?书中是否会描绘出战前紧张的筹备,战时的艰苦卓绝,以及战后的反思?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那些教科书里不会出现,但却能让历史真正“活”起来的故事。例如,不同将领之间的沟通是否顺畅?后勤补给的困难是否被真实呈现?战役的关键转折点,从他们的角度看,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部史诗,让我沉浸其中,感受那个年代中国军人的英勇与无奈,以及他们为国捐躯的壮烈情怀。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那种泛黄的旧照片质感,配上刚劲有力的字体,瞬间将人拉回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我一直对淞沪会战这个主题很感兴趣,虽然知道它在中国近代史上地位举足轻重,但总觉得文献和影像资料往往显得有些冰冷,缺乏人情味。而这本书的副标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让我看到了突破口。我特别期待能从那些曾经站在历史潮头、亲历战火的将领们眼中,看到一个更真实、更鲜活的淞沪会战。他们是如何思考的?他们的决策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考量?战场上的决策瞬间充满了怎样的紧张与挣扎?胜利的喜悦或是失利的痛苦,在他们回忆起来时,是否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这本书能否让我窥见那些曾经被掩盖在宏大叙事之下的个体命运与情感?这不仅是对一场战役的了解,更是对那个时代一群中国军人的心灵探索。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丰富的细节,不仅仅是战术部署、武器装备,更重要的是那些关乎生死、关乎家国的情感描绘,让历史不再是纸上的数字,而是活生生的故事。

评分

我最近对一些关于中国抗战历史的细节性描写特别感兴趣,所以当看到《正面战场·淞沪会战》这本书的介绍时,就立刻被吸引了。特别是“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这个副标题,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价值。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场战争,除了宏观的战略和战术,更重要的是从亲历者的角度去感受。我想知道,在淞沪会战那样激烈的战场上,作为高级将领,他们是如何观察战场局势的?他们是如何在复杂的请报和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关键性决策的?这本书是否会披露一些当年鲜为人知的内部讨论、战略调整,甚至是失败的经验教训?我希望能够读到一些关于战场细节的生动描述,比如士兵们的生活状态、工事的构筑、战术的执行过程中的突发情况,以及将领们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我更期待的是,通过这些将领的亲身叙述,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当时中国军队的战斗精神和民族意志,看到他们在巨大的压力和牺牲面前所展现出的坚韧与勇气。这本书能否让我更清晰地勾勒出淞沪会战的真实图景,并将那些模糊的历史印记变得鲜活起来,这是我最期待的。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对近代史,尤其是抗日战争的细节描写总是充满好奇。这本书的标题《正面战场·淞沪会战》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众所周知,淞沪会战是中国抗战初期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其惨烈程度和战略意义非凡。然而,教科书式的叙述往往难以触及这场战役最真实、最生动的一面。这本书的副标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则让我看到了另一扇门。我非常渴望从这些曾经身处历史漩涡中心的将领们的回忆中,窥见他们眼中的战场。我想知道,在那些硝烟弥漫的日子里,他们是如何部署兵力,如何协调各部作战,又是如何面对日军的猛烈进攻的?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到战役的具体环节,展现出将领们在面临巨大压力时的思考过程,以及他们与下属、战友之间的互动?我尤其期待能够读到那些关于战役决策背后不为人知的细节,例如,当时是否面临两难的境地,或者存在一些未被公开的争议?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我希望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场战役的艰辛,以及中国军民为抵御外侮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让这段历史不再仅仅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温度和人性的真实写照。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抗日胜利七十周年,不错的书籍,看看学习历史,不忘历史

评分

抗日胜利七十周年,不错的书籍,看看学习历史,不忘历史

评分

专门买的学习书籍,不错不错~~~

评分

不错的购物体验。

评分

好!

评分

快递小哥非常给力,健康生活伴我行!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不能忘记历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