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民國時期教育的發展一直是民國時期所有成就裏麵比較突齣的一項,它是中國現代教育興起的源頭,也是《中華民國專題史·第十捲:教育的變革與發展》探討的主題。 《中華民國專題史·第十捲:教育的變革與發展》共分八章,分頭敘述瞭民國初期教育的變革與發展、20年代教育的探索、國民政府建立後對教育的推動、抗戰前十年和戰時中國教育的堅持與發展、陝甘寜邊區的教育、戰後的教育、近代中國私立教育的發展。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民國初期教育的變革與發展
第一節 傳統教育的危機與新式教育的創辦
一、“變局”與傳統教育危機
二、新式教育的創辦
三、科舉廢除及其曆史影響
四、日本模式與清末教育的發展
五、癸卯學製及新式教育的成效
第二節 民國初年的教育改革
一、頒布教育宗旨與改訂學製
二、重要的教育變革
三、民初教育的睏境
第三節 五四前後的教育思潮
一、軍國民教育思潮
二、實利主義教育思潮
三、職業教育思想
四、平民主義教育思潮
五、科學教育思潮
第四節 個案研究——以京師大學堂為例
一、創立與發展
二、教育宗旨與學堂課程
三、學生來源與考核
第二章 20世紀20年代教育的多元探索
第一節 留美學生與美國教育模式的導入
一、清末的幼童留美與美國傳教士在華興學
二、庚子事變的影響
三、清末民初的美國教會學校
四、優秀的留美學生
五、杜威訪華
六、壬戌學製的推動與美國教育製度
七、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
第二節 20年代的高等教育質量與“大學熱”
一、教育救國的呼聲
二、高等教育的擴張
三、收迴教育權運動
第三節 教育經費獨立運動及其影響
一、教育收支
二、追求教育經費獨立
三、爭取庚款的努力
第四節 個案研究——以東南大學為例
一、從三江師範學堂到南京高等師範學校
二、郭秉文與南京高等師範學校
三、東南大學的衰落
第三章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後對教育事業的推動
第一節 國民政府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政策
第二節 三民主義教育與黨化教育的實踐
第三節 大學院區製的嘗試
一、浙江大學區
二、中央大學區
三、北平大學區
第四節 國民政府初期的教育整頓與規劃
第四章 抗戰前十年教育事業的發展
第一節 高等教育的發展
一、教育行政的規劃與整頓
二、重視實用科學教育
三、保障教育經費
第二節 中等教育的發展
一、廣設職業學校
二、施行軍事訓練
三、重視女子教育
第三節 社會教育的發展
一、廣設民眾學校
二、推動識字運動
三、普及義務教育
四、其他社會教育措施
第五章 戰時中國教育的堅持與發展
第一節 戰時教育政策的確立
一、教育政策與體製的爭論、
二、戰時教育政策最高指導原則的確立
三、教育政策的確立
第二節 戰時教育政策的實踐與成效
一、初等教育
二、中等教育
三、高等教育
四、其他教育
第三節 高等院校的內遷與戰區教育
一、高等院校的內遷
二、戰區教育
三、烽火中的西南聯大
第六章 抗戰時期陝甘寜邊區的教育發展
第一節 教育方針的演變
一、從國防教育到新民主主義教育
二、教育原則與教育方法
第二節 教育事業的發展
一、“乾部教育第一”
二、社會教育的推進
三、國民教育的發展
第三節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
一、抗大的發展曆程
二、抗大的教育方針、任務與特點
第七章 戰後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 戰後教育措施
第二節 教育復員工作的實施與成效
一、收復區復員工作的處理
二、教職員與學生之甄審
三、教育行政工作之推動
四、颱灣省教育的規劃
第三節 學潮漫漫與教育復員工作中的睏境
一、復員工作中的睏境
二、學潮漫漫
三、國立中央大學之變遷
第八章 近代中國私立教育的發展
第一節 教會學校的早期發展
一、鴉片戰爭前的基督教教育
二、鴉片戰爭後至1877年前的基督教教育
三、1877年至1900年的基督教教育
四、20世紀前20年的教會學校
第二節 清末、北洋時期國人自辦私立教育的興起與發展
一、晚清國人自辦私立教育的産生
二、清末教育改革下的私立教育
三、北洋時期國人自辦私立教育的發展概況
第三節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私立教育
一、立案整頓
二、思想教育
三、發展概況
第四節 個案研究——以齊魯大學為例
一、基本發展過程
二、齊大的得失成敗——以畢業生群體為例
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
前言/序言
中華民國專題史·第十捲:教育的變革與發展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2書籍意義
評分
☆☆☆☆☆
本詞條缺少信息欄,補充相關內容使詞條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級,趕緊來編輯吧!
評分
☆☆☆☆☆
中華民國專題史
評分
☆☆☆☆☆
張憲文介紹,這是兩岸及香港、澳門史學傢首次大型閤作研究項目,該叢書涵蓋辛亥革命、北洋政府、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國共內戰等重要時段,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教育、軍事、城市及邊疆與民族等議題,內容全麵,體係宏大。
評分
☆☆☆☆☆
談起這套書,張憲文先生感慨頗深,“雖然編著中還有一些分歧,但不影響雙方的學術閤作,仍可以在閤作中求同化異,求同存異”,他錶示,將真實的曆史展現給兩岸廣大人民群眾是曆史學者的時代責任。[1]
評分
☆☆☆☆☆
好書 就是太貴瞭 哈哈
評分
☆☆☆☆☆
張憲文介紹,這是兩岸及香港、澳門史學傢首次大型閤作研究項目,該叢書涵蓋辛亥革命、北洋政府、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國共內戰等重要時段,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教育、軍事、城市及邊疆與民族等議題,內容全麵,體係宏大。
評分
☆☆☆☆☆
在先驗感性論中康德討論直觀,像是它並不依賴思維的任何活動而就包含有一個對象的意識似的。然而在先驗分析論中,當他進而考慮思維裏麵經驗的條件時,他清楚地指齣沒有思維的活動就不能有真正對象的知識。所以我們必須把感性論中所錶現的觀點看為在某意義上是臨時的,其部分理由就是這個事實,即早在他開始看到知性有它自己的某些是經驗不可少的組成形式之先,康德已經形成瞭他關於空間與時間作為直觀的驗前形式的看法。可是我們又須把這個預期的程序作為方法上的手段來看。在說明他在尋常想象到知識的方式中要作齣一個完全革命的整個學說時,康德覺得須要盡可能從一般關於直觀作為給齣對個彆事物的知識這個看法齣發。所以在感性論中,他竭力想要做的就是指齣,如果假定直觀是領會個彆感性事物的一種知識的形式,我們為瞭說明事實,就必須主張直觀含有兩個因素——質料與形式。質料是從外邊來的,而形式是屬於我們直觀能力的結構本身的,這個形式是驗前的,正因為它是和對象的任何直觀不可分開的;而作為這樣來說,它就能使我們說明怎樣把某種驗前的判斷以它為基礎。主張直觀和概念作用兩者之問有著種類上的區彆也是康德的目標的一部分。在萊布尼茲的學派裏,是主張數學的判斷是驗前的;可是和這個見解一起又有另一種見解,是康德認為和前一種見解相矛盾的,那就是,直觀和概念作用是同類的,其差彆隻是清楚性與明瞭性多少的不同。
評分
☆☆☆☆☆
“此次編寫中,颱灣地區的學者占瞭將近一半,這是史無前例的”,張玉法如是認為,在民國史的研究上,這套書基本上是保持中立的,不去論斷是非,而僅僅是把曆史的真相寫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