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1
新史记(全两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新史记(全两册)》以平民、另类的视角重新看历史,写作时以小见大、还原现场,尽力使用小小说或小说片断的方式,从迥异于客观叙事的多元视角,来重新讲述近代故事,并尽可能多地引入生活的细节。尤其难得的是,作者从小说或新闻中撷取生活细节,来展示近代社会的日常生活,几乎无一处无来历,是有学术背景的文化普及读物。
《野史记》、《说史记》为杨早撰写的“新史记”系列的前两种,系列主题为“重述与改写”,以另类视角对近代历史文本作细节化的呈现。
《说史记》尽力使用小小说或小说片断的方式,采取不同的视角,从迥异于客观叙事的角度,来重新讲述近代故事,并在叙述过程中更多地引入生活的细节;另一方面,是从小说或新闻中撷取生活细节,来展示近代社会的日常生活。
总之,这些“重述与改写”,都在于让历史与传奇,借由新的写法,活泼灵动起来,转化为当代人的叙事与阅读资源。需要强调的是,作者坚持“信而有征”的资料方式,即首先保证文章的出处,纵非信史,亦有凭借,其意义在于可以从中看出历史是如何在传说中播散与变化的,包括《野史记》副题为“传说中的近代中国”,而作者基于当代生活经验与间接文本知识的“私心揣度”的加入,是为“回到现场”提供最大可能的生动观照。
可以说,这个系列是对历史描述的一次有益尝试。每篇文章轻松可读,但几乎无一字、无一事无来历,背后有深厚的历史支撑。
杨早,祖籍苏北,生于川南,1995年于中山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2001年于北京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近年主要关注中国近现代舆论史与文化史、当代文化研究等。曾发表《京沪白话报:启蒙的两种路向》、《五四时期北大学生刊物比较》、《评价于丹:学术规范还是传播法则?》、《新世纪文学:困境与生机》等论文,著有《纸墨勾当》、《野史记:传说中的近代中国》、《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民国了》,编有“话题”年度系列(《话题2005》至《话题2013》)、《沈从文集》、《汪曾祺集》、《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等,译著有《合肥四姊妹》。
其微博、公共微信,都有几十万的粉丝数量。他经常出入媒体宣传活动,被多家出版单位邀请为年度图书评选的嘉宾,多次上电视评论节目,如《锵锵三人行》等。
★近年,尤其是辛亥年,关于近代史的大众写作越来越多。但编辑在做市场调研时发现,这类大众历史类写作还是多偏于通史,希望能对近代中国有一个统观式的了解。这类书其实从出版的角度讲,无论是写法还是装帧设计,模仿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的痕迹很明显。杨早对于片断掌故的经营、笔端的活泼、叙事中的特写能力,这类书都不好与之相比较。另外如《明朝那些事儿》式的游戏笔墨,在史家的层面上,杨早这样的写作又显得比较严肃或者高级了。
——卫纯
第一辑 北里记 5
午后 6
出关 9
买笑 13
义赈 16
淴浴 19
夜宴 22
诗妓 25
见夫 28
闯宴 30
错爱 32
花榜 35
规矩 38
第二辑 食货志 41
平叛 42
招商 44
房价 50
股灾 51
史带 55
上进 58
学徒 61
改判 64
商会 67
教授 70
北迁 72
有功 75
第三辑 时闻录 78
1900 79
遮羞 85
抢米 87
白话 97
三字 99
南北 101
黑血 103
狱中 105
首都 106
复辟 107
五四 110
汽车 112
穿越 113
大王 116
援外 119
车站 124
第四辑 乙巳年 126
回望 127
过年 129
对俄 132
分省 135
蹈死 137
绝交 139
救灾 141
抵货 146
募捐 149
看报 155
当兵 158
留学 161
告示 164
《说史记》
午后
虽然是冬天,阳光还是很好。眼睛看上去似乎有相当的温度,真要抬腿出去,才知道风吹得脸上身上一道道地疼。连隔壁当铺的黄狗,都将头埋在腿腹间,蜷成一团,全力抵抗这该死的冷。
冬日的午后,短。陕西巷的午后,转眼似乎太阳就有些西斜。
老胡坐在云吉班的门洞里。大街上一个人都没有,但他不能关门,做生意,规矩!他倒不怕冷,干冷总比南方的阴冷容易抗,只要不站在风窝里。
他把头上的毡帽压压低,左手下意识地去顺那条又粗又长的大辫,却逮了个空,才省觉已经是民国,辫子剪了总有一年多了。
向右横了一眼,三河县来的田妈躲在南房檐下的长凳上,手上抓着抹布,低头打盹,胸前被口水湿了一片。哼,在上海的时候,下人哪敢这等放肆?谁不是格挣挣地立着,手不停脚不歇地做事……园子里的花没浇,鹦鹉笼的水罐也空了,灶下的柴草散放着,伊倒不怕冷,在这里打瞌铳!
“田妈!……田妈!……”
田妈蓦然惊醒,慌张地东张西望,看见是老胡,一颗心才放了下来。“好!老胡,你大白天见鬼了吗?鬼叫鬼叫!”
“田妈,你看看你什么样子?乖乖,若是妈妈和小姐现在回来,你阿要炒鱿鱼?”
田妈看看天色,还早着呢,心里不服气,嘟嘟囔囔地去擦柱子:“梅香拜把子——都是底下人,充什么二爷呢?!”
老胡没有听见田妈的抱怨,他直愣愣地望着大门外,早十年的时光一层层叠在空荡的大街上。
四马路上那时节,一过了中午,打茶围的陆续上门,莺莺燕燕几多热闹,自己掂着大茶壶,跑进跑出地要果盘,添茶水,打发小三子去老正兴叫烂肉面,凑个空,跟下脚娘姨打情骂俏,摸一把她们的肥屁股……冬至到了,也摆几台酒,热烘烘的菊花火锅,亮白赛银的铜手炉……
“难不是民国害的?好好地在四马路,说南京好,去南京,张辫帅打得来,又往北逃,南京到清江浦,清江浦到天津,天津到北京……乖乖龙的咚,现时客人!毛都没一根!”他忍不住又一次的唠叨。
田妈白了他一眼。伊还记着仇,何况,老胡说的地方,伊一处都没有去过。
“也不怪北方客人势利,规矩全坏了!旧时的客人,头次上门打茶围,英洋一只,末后都是出出进进,吃吃喝喝,碰碰和,做做花头,倌人亲热得来,像做了三世夫妻!一台酒八只洋,高兴末摆摆双台,双双台,全看阿是恩客!现如今,一台酒涨到了廿只洋,还讲究现过现,我要是客人,我也弗高兴!”
田妈突然来了兴致,抹布一丢,挨到老胡的长凳上。
“我听说,小姐那时才十四岁?上海的印度阿三不让她出局?”伊说“出局”仿的是张妈的上海腔,歪歪扭扭的腔调,难听得来。
“工部局是有介样章程。大抵是几位阿姐带着伊,局上末总有几位客人没有相熟的倌人,顺便荐过去,要末唱几只小调,代几杯酒……不然,何必去南京讨生活?”老胡还在愤愤然着南京。
“我还听说,小姐的老太爷还是在旗的呢,是杭州做官的!真不?”见老胡今天少有的耐心,田妈斗胆捧出久亘胸中的疑团。
“是倒是的,”老胡倒没有怪田妈嘴多,“伊是姨太太生的,老太爷一死,就被大娘赶出来,不几年娘就死了,张家姆妈,就是伊的奶妈带着伊,在浙江抚台家中帮忙,倒出落得读过几天书……好景不长,浙江‘光复’,哼哼,”老胡鼻子里很不屑地哼了光复两下,“张家姆妈带伊逃到了上海,过不下去,才将伊押到班里来的。”
田妈对这段掌故很满意,咂了咂嘴:“咱们这位小姐,刚来的时候,说是上海的红倌人,我瞧长相呀……不是说不好,比云庆班那几位呢……”
老胡不乐意了,瞪大了眼睛喝道:“田妈,弗要瞎三话四!阿拉小姐在上海,在南京,哪里不是局票多得接不完?大清的时候,不像民国的人,眼睛只看得见一张面孔!小姐知书识礼,又会自己写写歌词,才气多得溢出来,满地都是!你来这里半年,上门的哪个不是达官贵人,公子哥儿?哪个不说小姐是才女?”
田妈被他一吼,不敢再说,搭讪着要走开。眼前一暗,一部包车停在门口。
下来这两个人,不凡!都穿着军呢的大衣,獭绒的呢帽。尤其右边这个人,戴一副盲公镜,慢慢走下车来,走上台阶,走进门洞。摘下镜来,容长脸儿,两只眼微微斜着,有神。
没带随从,老胡却直觉这是贵客,不由得立了起来:“两位先生,您是?”
左边的来客脸上带出了诧异:“怎么?不可以打茶围?”听着是翘舌头的北边人。
老胡高了兴,又紧跟着把歉意往脸上挂:“您先生还是南边规矩,而今民国了,北边儿客人下午不会来,掌灯时分才有生意。小姐、妈妈今天去东岳庙烧香去了,要不,您去哪儿转转再……”老胡撇着京腔,跟田妈的上海话一样别扭。
右边那位“哦”了一声。低头想想,抬头对老胡说:“我是慕名而来,特为见见你家小姐。既是不凑巧,晚上没空,我留一张片子吧。改日再来。”他说话也有口音,似乎有点儿湖南,又有点儿云贵一带。
老胡点头哈腰,从那位手里接过了片子,又帮他们叫住没走多远的洋车,一直候着车出了街口,才慢慢欠身回到门洞里,见田妈正在涎着脸看,不禁得意地道:“看着没有?慕阿拉小姐的名来的!看那一身的行头,起码是个统领!”
他眯起眼,借着倾斜的阳光看片子上的字,一个字一个字念出来:
“陆、军、部、编、译、处、副、总、裁、昭、威、将、军、全、国、经、界、会、督、办、大、元、帅、统、率、办、事、处、办、事、员、参、政、院、参、政、蔡、……蔡什么?认不得。田妈,你……算了,你又不识字!”
那是“鍔”字。
《野史记》
那个逃席的人
北京宣武门外,现在最有名的当然是SOGO,成天吸引无数红男绿女。跨过宽阔的宣外大街,路南的小胡同一条条找过去,问问街口那个卖烤白薯的,达智桥在哪儿?不知道?那个卖糖炒栗子的呢?什么?这儿就是达智桥胡同!那……那个什么呢,在哪儿,远吗?不远不远,这儿不就是嘛,就剩下这个了。
就剩下一块牌子了。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椒山祠。牌子嵌在一个杂货铺的门脸南侧,远远望去犹如爱国卫生运动的标语。后面的屋子,是老屋,可是低矮得不像话,断不是风云际会的松筠庵。
我不懂,为什么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景点的不是松筠庵,而是杨椒山祠。没错,杨继盛是明末人,但是把松筠庵定为杨椒山祠,不过是乾隆晚年的事。有清一代,小胡同里的这栋房子不断被人提及、描述、追忆,不是因为杨椒山,只能是因为松筠庵。
有许多大事件在这里发生。这里房舍轩敞,松林环伺,论野趣当然比不上陶然亭,可它离城门近,与那座皇城的联系紧密得多。进京赶考的举子或同乡的京官,常常借这个幽雅的所在聚会游宴。这里甚至一度是翰林院清贵的学士们常规的吟游地点。
它出过的最大风头大约是在1895年。那年4月15日,《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通过铺设未久的军用电线传到北京,立刻惊呆了所有的耳朵。割让台湾、辽东半岛和二亿两白银的赔偿,是大清与外国打交道以来最屈辱最惨烈的退让。几个小时后,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举人们在一个叫康有为的广东人率领下,在松筠庵集会,草定了一份长达一万八千字的奏章。康的学生梁启超负责抄写,足足花了卅六个小时。他弟弟后来说,这件事改变了所有在场者的一生。这就是历史书上说的公车上书。
不过,面对松筠庵,我想起的是另一桩往事。那还是国运正盛的乾隆朝,权相和珅的生日在即,他向每一个在京的翰林都发了请帖——和珅并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是个草包。作为一个满洲贵族,他居然能够科第出身,实在不易,《儿女英雄传》里的安骥安公子也不过如此。不过翰林们不卖他的帐,他们约定当日在松筠庵聚会,谁也不准去赴和中堂的寿筵。
到那日,松筠庵冠盖如云,翰林们果然都到齐了。吃了一半,突然有一位庶吉士说肚子疼,匆匆离席,紧跟着直奔和府。和珅见着这位唯一来贺的太史公,表情几乎可以用感激涕零来形容,亲迎亲送不算,还回赠了许多礼品。
之后,这位名叫阮元的翰林公就青云直上,外放,升转,没多少年就成了封疆大吏。他在两广总督任上,出资在广州设立了一座学海堂,大大提升了岭南的读书风气。有人说,如果没有学海堂,根本不会有后来的万木草堂,当然也就没有康圣人之流。一只蝴蝶拍打着翅膀离开了松筠庵,千万只蝴蝶挤挤拥拥地又回到了这里。如果庵后的松树有知,它记得的东西,一定要比我们了解的多得多。
……
书是正版,非常棒,价格不贵。
评分看惯了正事,在看野史便觉妙趣横生
评分好书,看看可以学知识
评分买来换个角度读《史记》
评分更有意思
评分非常好,物流这次真的慢。五天
评分书虽野,文笔却好,观点也新颖
评分特别好!就是我想要的那款
评分别人推荐的 杨早的作品质量不错
新史记(全两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