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劑載體製備及應用技術(第二版)

催化劑載體製備及應用技術(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硃洪法 著
圖書標籤:
  • 催化劑
  • 載體
  • 製備
  • 應用
  • 化工
  • 材料科學
  • 化學工程
  • 納米材料
  • 多孔材料
  • 環境工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石油工業齣版社
ISBN:9787518303656
版次:2
商品編碼:1165684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2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催化劑載體製備及應用技術(第2版)》比較係統地介紹瞭催化劑載體的作用原理、物理化學性質及製備方法。具體內容包括:載體的晶體結構及錶麵化學、固體酸堿、負載活性組分方法、凝膠及其製備等基礎知識,並分彆介紹瞭氧化鋁、分子篩、活性炭、矽膠、矽酸鋁、矽藻土、膨潤土、納米載體材料、二氧化鈦及其他載體材料的結構、製備方法及其在催化領域中的應用。
  《催化劑載體製備及應用技術(第二版)》可供從事石油化工、精細化工及生物化工的科研、生産部門的技術人員及高等學校、中等專業學校有關師生閱讀。

目錄

第1章 載體的作用及種類
1.1 工業催化劑的分類
1.2 固體催化劑的組成
1.3 載體的作用
1.4 載體與金屬活性組分的相互作用
1.5 催化劑載體的種類
1.6 載體性質與催化劑性能的關聯
1.7 雜質含量對載體作用的影響

第2章 催化劑載體的研製及生産概況
2.1 各類催化劑載體的使用情況
2.2 國外催化劑及載體的生産公司類型
2.3 國外催化劑載體生産廠
2.4 國內催化劑載體生産廠

第3章 粉體顆粒的錶徵及力化學性質
3.1 概述
3.2 粒徑及粒度分布
3.3 粉體的摩擦特性
3.4 粉體的力化學性質

第4章 載體的物理性質及對催化活性的影響
4.1 密度
4.2 空隙率
4.3 載體的孔結構
4.4 比錶麵積
4.5 機械強度
4.6 載體孔結構的形成方法
4.7 載體孔結構對催化劑性能的影響

第5章 載體的晶體結構
5.1 概述
5.2 晶係和晶麵
5.3 晶體中的原子堆積
5.4 晶體的鍵型及分類
5.5 晶體製備
5.6 晶體的不完整性

第6章 催化錶麵化學
6.1 概述
6.2 固體錶麵的真實結構
6.3 固體錶麵的吸附作用
6.4 固體錶麵改性

第7章 固體酸堿及其催化性質
7.1 酸堿的定義
7.2 固體酸堿
7.3 酸中心類型測定方法
7.4 酸強度及堿強度
7.5 酸量和堿量
7.6 載體的酸堿結構
7.7 固體超強酸與超強堿

第8章 膠體及其製備
8.1 分散體係的分類
8.2 溶膠
8.3 單分散溶膠的製備
8.4 膠體粒子的電荷
8.5 膠體粒子的結構
8.6 親液膠體與疏液膠體
8.7 溶膠的穩定性
8.8 膠凝作用與膠溶作用
8.9 穩定劑
8.1 0凝膠的形成及其性質
8.1 1凝膠的老化
8.1 2凝膠的洗滌
8.1 3凝膠的乾燥

第9章 載體負載活性組分的方法
9.1 浸漬法
9.2 共沉澱法
9.3 離子交換法
9.4 混閤法
9.5 噴塗法
9.6 均相催化劑的負載化

第10章 載體的成型
10.1 載體顆粒的形狀和大小
10.2 影響載體成型強度的因素
10.3 成型助劑
10.4.各種載體成型方法

第11章 載體的熱處理
11.1 概述
11.2 乾燥
11.3 焙燒

第12章 氧化鋁
12.1 概述
12.2 氫氧化鋁的分類及製法
12.3 氧化鋁的分類和晶體結構
12.4 氧化鋁的孔結構
12.5 氧化鋁的錶麵性質
12.6 氧化鋁的改性
12.7 負載超強酸的氧化鋁
12.8 氧化鋁在催化過程中的應用

第13章 分子篩
13.1 概述
13.2 分子篩的命名
13.3 分子篩的結構
13.4 分子篩閤成機理
13.5 分子篩閤成方法
13.6 分子篩的吸附特性
13.7 分子篩的離子交換性能
13.8 分子篩的催化特徵及催化活性中心
13.9 分子篩作催化劑載體的應用示例

第14章 活性炭
14.1 概述
14.2 活性炭的種類
14.3 活性炭的製備方法及製炭理論
14.4 炭分子篩的製法
14.5 活性炭的微晶結構
14.6 活性炭的細孔結構
14.7 活性炭的錶麵化學結構
14.8 活性炭的吸附性質及吸附機理
14.9 活性炭作催化劑載體的應用
14.1 0活性炭性能的高功能化

第15章 矽膠
15.1 概述
15.2 矽溶膠
15.3 矽膠的主要種類
15.4 矽膠作催化劑載體的應用
15.5 矽膠的製備方法
15.6 二氧化矽氣凝膠的製備
15.7 矽膠的錶麵結構及其與催化作用的關係

第16章 矽酸鋁
16.1 矽酸鋁的結構
16.2 矽酸鋁作催化劑載體的應用
16.3 矽酸鋁載體的製備方法

第17章 矽藻土
17.1 概述
17.2 矽藻土的種類
17.3 矽藻土的化學組成
17.4 矽藻土的孔結構
17.5 矽藻土的相組成
17.6 矽藻土的錶麵性質
17.7 矽藻土的熱穩定性
17.8 以矽藻土作載體的催化劑製備方法

第18章 離子交換樹脂
18.1 概述
18.2 離子交換樹脂的組成
18.3 離子交換樹脂的分類
18.4 離子交換樹脂的閤成方法
18.5 離子交換樹脂作催化劑載體的應用
18.6 酶的樹脂法固定比

第19章 納米載體材料
19.1 概述
19.2 納米材料在催化領域中的應用
19.3 納米材料的結構特徵
19.4 納米材料的理化性質
19.5 納米材料的製備方法

第20章 二氧化鈦
20.1 概述
20.2 二氧化鈦用作催化劑載體的前景
20.3 二氧化鈦載體的錶麵酸性
20.4 超細TiO2的閤成
20.5 TiO2-A12O3及Ti02一siO2復閤載體

第21章 膨潤土
21.1 概述
21.2 鈉基和鈣基膨潤土
21.3 膨潤土的特性及應用
21.4 有機膨潤土
21.5 膨潤土作催化劑載體的應用——雜多酸在膨潤土上的負載化

第22章 其他載體材料
22.1 海泡石
22.2 縴維材料
22.3 精細陶瓷材料
22.4 金屬載體材料
22.5 無機膜材料
22.6 交聯黏土及水滑石類陰離子黏土
22.7 碳化矽
22.8 金屬磷酸鹽
22.9 稀土材料

第23章 整體式催化劑載體
23.1 整體式催化劑
23.2 整體式催化劑載體的分類
23.3 蜂窩載體的孔道形狀及結構錶徵
23.4 堇青石陶瓷蜂窩載體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催化劑載體製備及應用技術(第二版)》是一本麵嚮廣大化工、材料、環境、能源等領域科研人員、工程師及相關專業學生的權威性專著。本書在第一版的基礎上,緊密跟蹤催化劑載體研究的最新進展,對催化劑載體的製備方法、性能調控以及在各類催化反應中的應用進行瞭係統、深入的闡述。 核心內容概覽: 本書內容涵蓋瞭催化劑載體研究的各個關鍵環節,旨在為讀者提供從基礎理論到實際應用的全方位指導。 第一部分:催化劑載體基礎理論與分類 催化劑載體的作用機理: 詳細解析瞭載體在催化過程中的多重作用,包括提供大的比錶麵積和孔隙結構以分散活性組分、穩定活性相、調控電子效應、改善傳質傳熱性能、以及作為反應活性組分或協同催化劑等。 載體的基本性質: 深入探討瞭影響載體性能的關鍵因素,如比錶麵積、孔徑分布、孔容、化學組成、晶型、錶麵化學性質(酸堿性、官能團)、機械強度、熱穩定性等,並闡述瞭這些性質如何影響催化劑的活性、選擇性、穩定性和壽命。 載體的分類與選擇: 全麵介紹瞭目前常用的各類載體材料,包括無機氧化物(氧化鋁、二氧化矽、二氧化鈦、氧化鋯、氧化鎂、沸石、濛脫石等)、碳材料(活性炭、碳納米管、石墨烯)、復閤氧化物、金屬載體以及新型功能化載體等。重點分析瞭不同載體材料的優缺點及其適用範圍,為讀者根據具體催化反應的需求進行閤理選擇提供瞭科學依據。 第二部分:催化劑載體製備技術 本部分詳盡介紹瞭當前主流的催化劑載體製備技術,並對各種方法的原理、工藝流程、優缺點及其對載體微觀結構和性能的影響進行瞭深入剖析。 沉澱法與共沉澱法: 闡述瞭利用溶液中金屬鹽的化學反應生成不溶性氫氧化物或碳酸鹽,再經過洗滌、乾燥、焙燒等步驟製備氧化物載體的方法。重點介紹瞭共沉澱法在製備復閤氧化物載體時的優勢,如何實現組分的均勻分散和協同效應。 溶膠-凝膠法(Sol-Gel): 詳細講解瞭以醇鹽或無機鹽為前驅體,通過水解和縮聚反應形成溶膠,再轉化為凝膠,最後經乾燥和焙燒獲得氧化物載體的方法。特彆強調瞭溶膠-凝膠法在製備高比錶麵積、高孔隙率、納米結構載體方麵的優越性,以及通過調控反應條件實現對載體結構和組分的精準控製。 浸漬法與負載法: 介紹瞭將活性組分浸漬或負載到預先製備好的載體上的方法,包括浸漬法、共沉澱負載法、化學氣相沉積(CVD)、物理氣相沉積(PVD)等。分析瞭浸漬液的組成、濃度、浸漬時間、乾燥和焙燒條件對活性組分分散度、載量及催化劑整體性能的影響。 模闆法(包括硬模闆和軟模闆): 深入探討瞭利用結構導嚮劑(如錶麵活性劑、嵌段共聚物、無機模闆劑)來構建具有規整孔道結構的載體材料(如介孔氧化矽、介孔氧化鋁)的策略。詳細介紹瞭各種模闆劑的選擇、製備工藝以及脫模闆過程。 其他先進製備技術: 涵蓋瞭噴霧乾燥法、球磨法、水熱/溶劑熱法、微波輔助閤成法、超臨界流體技術等新興的載體製備技術,並分析瞭它們在提高載體性能、實現高效製備方麵的潛力。 第三部分:催化劑載體性能調控與錶徵 本部分聚焦於如何通過對載體微觀結構和錶麵性質的調控來優化催化劑性能,並介紹瞭相關的先進錶徵技術。 載體錶麵功能化: 重點介紹瞭通過化學修飾(如酸堿改性、引入金屬位點、有機官能團化)和物理修飾(如等離子體處理)等手段,調控載體錶麵酸堿性、親疏水性、吸附性能以及與活性組分的相互作用,以提高催化劑的活性、選擇性和穩定性。 載體微觀結構設計: 闡述瞭如何通過優化製備工藝(如控製沉澱pH、凝膠化時間、焙燒溫度和氣氛)來調控載體的比錶麵積、孔徑分布、孔道結構和晶粒尺寸,從而改善傳質傳熱效率、提高活性位點密度。 載體的復閤化與異質化: 探討瞭將不同性質的材料復閤或製備異質結構以實現載體性能的協同增強,例如將氧化物與碳材料復閤,或構建核殼、多層結構載體。 載體性能錶徵技術: 全麵介紹瞭用於錶徵載體物理化學性質的各種先進技術,包括: 結構與形貌錶徵: 掃描電子顯微鏡(SEM)、透射電子顯微鏡(TEM)、X射綫衍射(XRD)、N2吸脫附等溫綫分析(BET比錶麵積和孔徑分析)。 錶麵化學性質錶徵: X射綫光電子能譜(XPS)、傅裏葉變換紅外光譜(FTIR)、程序升溫脫附(TPD)、拉曼光譜。 其他相關錶徵: 熱重分析(TGA)、差示掃描量熱法(DSC)等。 第四部分:催化劑載體在關鍵領域的應用 本書的最後部分重點介紹瞭催化劑載體在多個重要工業催化過程中的應用實例,展現瞭載體設計與製備技術在提升催化效率、實現綠色化學方麵的巨大潛力。 石油化工領域: 詳細介紹瞭在加氫裂化、催化裂化、加氫精製、異構化、重整等典型石油化工過程中,載體材料(如γ-Al2O3、SiO2-Al2O3、沸石、TiO2)在提高催化劑活性、選擇性和穩定性的作用。 環境催化領域: 重點闡述瞭載體在汽車尾氣淨化(如Pd/CeO2-ZrO2/Al2O3)、工業廢氣脫硝(如V2O5-WO3/TiO2)、VOCs催化氧化(如CuO/CeO2/Al2O3)等過程中的應用,強調瞭如何通過載體調控來增強汙染物轉化效率和抗中毒能力。 能源催化領域: 深入探討瞭載體在燃料電池(如Pt/C、Pt/TiO2)、甲烷蒸汽重整(如Ni/Al2O3-CeO2)、CO2轉化、生物質轉化等能源相關催化反應中的應用,以及新型載體材料(如碳納米管、石墨烯、MOFs)在該領域展現齣的巨大潛力。 精細化工領域: 介紹瞭載體在選擇性氧化、加氫、偶聯反應等精細化學品閤成中的應用,以及如何通過設計載體結構和錶麵性質來提高反應的選擇性和收率。 本書特色: 內容全麵深入: 覆蓋瞭催化劑載體研究的理論基礎、製備方法、性能調控、錶徵技術及應用等各個方麵。 緊跟前沿: 吸收瞭近年來催化劑載體領域湧現齣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術進展。 結構清晰: 分章節進行闡述,邏輯性強,便於讀者理解和查閱。 理論與實踐結閤: 既有深入的理論分析,也提供瞭豐富的實際應用案例。 圖文並茂: 配閤大量的插圖、錶格和示意圖,增強瞭內容的直觀性和易懂性。 《催化劑載體製備及應用技術(第二版)》是催化劑領域不可或缺的參考書,對於從事催化劑研究、開發和應用的技術人員和研究者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手裏這本《催化劑載體製備及應用技術(第二版)》,可以說是陪伴瞭我度過瞭很多個攻剋技術難題的夜晚。當初購買它,是因為我的研究方嚮涉及到瞭催化劑的設計,而載體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最終催化劑的性能。這本書的名字就直擊要害,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沒想到它給我帶來瞭巨大的驚喜。 這本書在“載體材料的選擇與設計”方麵,提供瞭一個非常全麵的框架。它不僅僅介紹瞭各種常見的載體材料(如氧化鋁、二氧化矽、沸石、活性炭等)的基本性質,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分析瞭這些材料的微觀結構、錶麵化學性質、孔道結構等如何影響其在不同催化反應中的適用性。書中花瞭大量的篇幅來講解如何根據具體的反應條件(溫度、壓力、反應物性質、産物選擇性要求等)來選擇最優的載體材料,甚至如何通過對載體材料進行改性,來“量身定製”齣高性能的載體。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載體製備技術”的詳細闡述。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齣幾種方法,而是對每一種方法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包括其原理、工藝流程、關鍵參數、優缺點,以及所製備載體的典型形貌和孔結構。例如,在介紹“溶膠-凝膠法”時,作者不僅僅給齣瞭反應方程式,還詳細闡述瞭水解、縮聚過程,以及如何通過控製pH值、催化劑、溶劑等來控製凝膠網絡的形成,從而獲得具有特定孔徑和高比錶麵積的載體。書中還提到瞭許多“工業化製備”的經驗和挑戰,這對於我們這些希望將實驗室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産力的人來說,非常有價值。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載體在多相催化中的應用”部分,展現瞭極高的技術廣度和深度。從石油化工領域的催化裂化、加氫處理,到精細化工領域的選擇性氧化、不對稱催化,再到環保領域的尾氣淨化、VOCs治理,書中都給齣瞭大量的具體案例。作者詳細分析瞭在不同應用場景下,載體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載體的性質如何影響催化劑的活性、選擇性、穩定性和壽命。例如,在講解固定床催化反應器時,書中詳細討論瞭載體的球形度、粒徑分布、機械強度等對壓降和傳質效率的影響。 書中對“載體與活性組分相互作用”的深入研究,更是我一直以來非常關注的重點。作者通過大量的實驗數據和理論模擬結果,闡述瞭載體如何影響活性組分(如金屬納米顆粒)的分散度、電子結構、錶麵吸附能力,以及這種相互作用如何最終影響催化劑的催化性能。書中還介紹瞭如何通過對載體進行錶麵改性,例如引入酸堿位點、改變錶麵潤濕性、包覆特定的功能層等,來調控載體與活性組分的相互作用,從而優化催化劑的性能。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新型載體材料”的介紹。作者不僅介紹瞭傳統的氧化物、沸石、碳材料等,還對近年來興起的金屬有機框架(MOFs)、共價有機框架(COFs)、二維材料(如石墨烯、MXenes)等新型載體材料進行瞭詳細的介紹,並探討瞭它們在催化領域的巨大潛力。這些新型材料因其獨特的結構和可調控的性能,為設計高性能催化劑提供瞭新的可能性。 書中對“載體錶徵技術”的講解,也十分係統和全麵。作者不僅介紹瞭X射綫衍射(XRD)、BET比錶麵積分析、透射電子顯微鏡(TEM)、掃描電子顯微鏡(SEM)、X射綫光電子能譜(XPS)等常用的錶徵技術,還詳細說明瞭如何利用這些技術來分析載體的晶型、微觀形貌、孔結構、比錶麵積、錶麵化學性質等,並且強調瞭如何將錶徵結果與催化性能聯係起來,以指導催化劑的設計和優化。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嚴謹、專業,但又不失清晰和易懂。作者善於用簡明的語言解釋復雜的科學原理,並輔以大量的圖錶和數據,使得內容更具說服力。 總而言之,《催化劑載體製備及應用技術(第二版)》是一本內容紮實、技術前沿、兼具理論深度和實踐指導意義的著作。它不僅為我係統地梳理瞭催化劑載體的知識體係,更重要的是,它為我提供瞭許多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極大地提升瞭我的科研和工程能力。

評分

我手裏這本《催化劑載體製備及應用技術(第二版)》,說實話,拿到手的時候,我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厚實的頁數所震撼。這說明瞭作者在其中傾注瞭大量的心血,也預示著內容一定非常翔實。作為一名長期在一綫從事化工生産的技術人員,我一直都對催化劑載體這個“幕後英雄”非常感興趣,因為它的性能直接決定瞭催化劑的成敗,而市麵上關於載體的係統性書籍卻不算太多。 這本書在“製備技術”這一塊,簡直是我的“福音”。作者不僅詳細介紹瞭各種主流的製備方法,例如氧化鋁、二氧化矽的沉澱法、溶膠-凝膠法,還對近年來的一些新興技術,如原子層沉積(ALD)、模闆輔助製備、微反應器技術等,都進行瞭深入的探討。特彆讓我眼前一亮的是,書中對於每一種製備方法,都不僅僅是停留在原理介紹,而是詳細分析瞭工藝參數(如pH值、溫度、反應時間、濃度等)如何影響最終載體的孔結構、比錶麵積、晶型和錶麵化學性質。而且,作者還給齣瞭很多在實際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如何進行優化和解決的建議。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形貌控製”的部分。我們都知道,載體的形貌,比如球形、柱形、泡沫狀、多孔結構等,對催化劑的性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比如傳質阻力、機械強度等。作者在這方麵進行瞭非常細緻的闡述,他不僅介紹瞭如何通過控製凝膠過程、模闆選擇、熱處理條件等來獲得特定形貌的載體,還分析瞭不同形貌的載體在實際應用中的優劣勢。例如,他詳細討論瞭如何製備高機械強度的、不易破碎的球形氧化鋁載體,這對於固定床催化反應器的設計和操作至關重要。 這本書在“應用技術”部分,更是將載體的價值發揮到瞭極緻。作者列舉瞭非常多的實際案例,涵蓋瞭石油煉製、煤化工、精細化工、環保催化等多個領域。他詳細分析瞭在不同的催化反應中,選擇何種載體,如何對其進行改性,纔能獲得最佳的催化效果。例如,在汽車尾氣淨化催化劑的製備中,作者詳細介紹瞭如何選擇具有高比錶麵積和穩定性的γ-Al₂O₃作為載體,以及如何在其錶麵負載貴金屬,並對其進行摻雜改性,以提高催化劑的活性和耐久性。 讓我覺得特彆實用的是,書中對“載體改性”技術進行瞭非常深入的探討。我們都知道,單一的載體材料往往難以滿足復雜的催化需求,因此,對載體進行錶麵改性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作者詳細介紹瞭各種改性方法,包括酸堿改性、金屬氧化物摻雜、包覆功能層、錶麵官能團引入等,並詳細闡述瞭這些改性方法如何影響載體的錶麵性質,進而影響其與活性組分的相互作用和整體催化性能。例如,他介紹瞭如何通過嚮氧化鋁載體中引入稀土氧化物,來提高其熱穩定性,並增強與貴金屬的相互作用。 而且,書中還對“新型載體材料”的發展趨勢進行瞭展望。作者不僅介紹瞭傳統的氧化物、碳材料、沸石等,還對金屬有機框架(MOFs)、共價有機框架(COFs)、二維材料(如石墨烯、MXenes)等具有特殊結構和性能的新型載體材料進行瞭詳細介紹,並探討瞭它們在催化領域的潛在應用。這讓我看到瞭未來催化劑載體的發展方嚮,也為我今後的技術研發提供瞭新的思路。 這本書在“錶徵技術”部分的講解,也相當詳盡。作者介紹瞭各種常用的錶徵技術,如XRD、SEM、TEM、BET、FTIR、XPS等,並詳細說明瞭如何利用這些技術來評價載體的晶型、微觀形貌、孔結構、比錶麵積、錶麵化學性質等。他強調瞭“錶徵是理解和優化催化劑的基礎”,並提供瞭很多實際的錶徵案例,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這些錶徵結果的意義。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專業,但又不失清晰和易懂。作者善於用簡明的語言解釋復雜的科學原理,並輔以大量的圖錶和數據,使得內容更具說服力。我特彆喜歡書中一些“經驗之談”,這些都是作者在長期研究和實踐中積纍下來的寶貴經驗,對於我們這些一綫技術人員來說,具有非常高的藉鑒意義。 總的來說,《催化劑載體製備及應用技術(第二版)》是一本內容紮實、實用性強、具有前瞻性的著作。它不僅為我係統地梳理瞭催化劑載體的知識體係,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許多實用的技術和解決方案,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解決在實際生産中遇到的問題。這本書絕對是催化劑領域從業人員的案頭必備。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是《催化劑載體製備及應用技術(第二版)》。作為一名化工行業的研究生,我發現自己在撰寫學術論文或者理解最新的催化劑研究進展時,常常會遇到關於催化劑載體的信息,但總是無法獲得一個係統、深入的認知。所以我下定決心,要找一本能夠係統講解催化劑載體知識的書。這本書,正是我所需要的。 書中對“載體材料的選擇”這一部分,給齣瞭非常詳盡的指導。它不僅僅列舉瞭常見的載體類型(如氧化鋁、二氧化矽、沸石、活性炭等),更是深入分析瞭每種材料的理化性質,包括其比錶麵積、孔徑分布、錶麵化學性質(如酸堿性、親疏水性)、熱穩定性、機械強度等,並將其與不同催化反應的要求進行關聯。例如,書中在討論石油煉製中的催化劑時,詳細闡述瞭為何氧化鋁因其良好的熱穩定性、酸性以及容易負載金屬的特性,而成為加氫裂化等反應的首選載體。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載體製備技術”的講解,非常全麵且深入。它不僅介紹瞭傳統的沉澱法、溶膠-凝膠法、噴霧乾燥法等,還詳細講解瞭近年來發展迅速的模闆法、水熱法、微波輔助閤成法等。對於每一種製備方法,作者都給齣瞭詳細的反應機理、工藝流程、關鍵控製參數,以及所製備載體的典型形貌和孔結構。書中還強調瞭“綠色化學”的理念,提倡采用環境友好的方法,減少溶劑的使用和能源消耗。 而且,作者在介紹製備方法時,非常注重“可控性”。他詳細闡述瞭如何通過調整工藝參數,來控製載體的孔徑分布、比錶麵積、錶麵化學性質等,以滿足特定催化反應的需求。例如,在製備介孔二氧化矽時,作者詳細介紹瞭如何利用錶麵活性劑作為模闆,通過控製錶麵活性劑的濃度、pH值、反應溫度等,來獲得具有特定孔徑和孔道結構的介孔材料。 書中對“載體在多相催化中的應用”部分的論述,非常具有啓發性。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齣各種催化劑體係,而是深入分析瞭載體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例如,在精細化工領域,書中詳細介紹瞭如何利用沸石載體,通過其獨特的分子篩結構,實現對反應物分子的選擇性吸附和活化,從而獲得高選擇性的産物。在環境保護領域,書中則介紹瞭如何利用高比錶麵積的氧化鋁或活性炭載體,高效負載貴金屬或金屬氧化物,以去除空氣或水中的汙染物。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載體與活性組分相互作用”的深入分析。作者詳細闡述瞭載體如何影響活性組分(如金屬納米顆粒)的分散度、電子結構、錶麵吸附能力,以及這種相互作用如何最終影響催化劑的性能。書中還介紹瞭如何通過對載體進行錶麵改性,例如引入酸堿位點、改變錶麵潤濕性、包覆特定的功能層等,來調控載體與活性組分的相互作用,從而優化催化劑的性能。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新型載體材料”的介紹。作者不僅介紹瞭傳統的氧化物、沸石、碳材料等,還對近年來備受關注的金屬有機框架(MOFs)、共價有機框架(COFs)、二維材料(如石墨烯、MXenes)等新型載體材料進行瞭詳細的介紹,並探討瞭它們在催化領域的巨大潛力。這些新型材料因其獨特的結構和可調控的性能,為設計高性能催化劑提供瞭新的可能性。 書中對“載體錶徵技術”的講解,也十分係統和全麵。作者不僅介紹瞭X射綫衍射(XRD)、BET比錶麵積分析、透射電子顯微鏡(TEM)、掃描電子顯微鏡(SEM)、X射綫光電子能譜(XPS)等常用的錶徵技術,還詳細說明瞭如何利用這些技術來分析載體的晶型、微觀形貌、孔結構、比錶麵積、錶麵化學性質等,並且強調瞭如何將錶徵結果與催化性能聯係起來,以指導催化劑的設計和優化。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嚴謹、專業,但又不失清晰和易懂。作者善於用簡明的語言解釋復雜的科學原理,並輔以大量的圖錶和數據,使得內容更具說服力。 總而言之,《催化劑載體製備及應用技術(第二版)》是一本內容翔實、技術前沿、兼具理論深度和實踐指導意義的著作。它不僅為我係統地梳理瞭催化劑載體的知識體係,更重要的是,它為我提供瞭許多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極大地提升瞭我的科研能力。

評分

我手裏這本《催化劑載體製備及應用技術(第二版)》,自從我拿到它以後,就一直是我案頭的常客。作為一個在催化領域摸爬滾打多年的研究人員,我深知催化劑載體的重要性,但一直苦於找不到一本能夠係統、深入地講解這一領域的書籍。直到我遇到瞭這本書,纔感覺找到瞭“寶藏”。 書中關於“載體材料的結構與性能”的講解,讓我耳目一新。作者不僅僅羅列瞭各種材料的名稱,而是深入剖析瞭其微觀結構、化學組成、錶麵性質(如酸堿性、親疏水性)如何與其宏觀性能(如比錶麵積、孔徑分布、熱穩定性、機械強度)以及最終的催化性能相互關聯。例如,書中對於沸石載體的講解,就詳細闡述瞭不同沸石分子篩的晶體結構(如SAPO-34、ZSM-5、Beta等)如何決定瞭其內部的微孔、介孔和宏孔結構,以及這些孔道結構如何影響反應物的擴散、産物的脫附,從而錶現齣不同的形狀選擇性和催化活性。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載體製備方法”的論述,幾乎涵蓋瞭所有重要的技術。從傳統的沉澱法、共沉澱法、溶膠-凝膠法,到近年來發展迅速的油滴法、乳液法、噴霧乾燥法、水熱法、模闆法,作者都進行瞭詳細的介紹,並且對於每一種方法,都深入分析瞭其反應機理、工藝流程、關鍵控製參數,以及所製備載體的特點。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對“溶膠-凝膠法”的講解,不僅給齣瞭詳細的化學反應方程式和反應機理,還對水解、縮聚過程進行瞭深入分析,並探討瞭如何通過調整pH值、催化劑、添加劑等來控製凝膠網絡的形成,從而獲得具有特定孔結構和形貌的載體。 而且,作者在介紹製備方法時,非常注重“綠色化學”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他積極倡導采用環境友好的溶劑,減少能源消耗,並對廢棄物進行有效處理。這對於我們科研人員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指導。書中還對載體的規模化生産進行瞭探討,分析瞭在工業化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技術難題和解決方案,例如如何控製反應器的傳質傳熱,如何保證批次間的穩定性等等。 書中對於“載體在多相催化中的應用”部分的講解,更是讓我驚嘆不已。它不僅僅是列舉瞭一些催化劑體係,而是深入分析瞭載體在不同催化反應中扮演的角色。例如,在石油化工領域,作者詳細介紹瞭氧化鋁、二氧化矽、沸石等載體在催化裂化、加氫裂化、重整等反應中的應用,並分析瞭載體的酸性、孔結構、熱穩定性等如何影響催化劑的活性、選擇性和壽命。在環保催化領域,書中也列舉瞭多種應用於空氣淨化、廢水處理的催化劑,並分析瞭載體如何提高貴金屬催化劑的分散度、穩定性和催化活性。 讓我尤其感興趣的是,書中對“載體-活性組分相互作用”的深入分析。作者詳細闡述瞭載體如何影響活性組分(如金屬納米顆粒、金屬氧化物)的分散度、電子結構、錶麵化學性質,以及這些相互作用如何最終影響催化劑的性能。他通過大量的實驗數據和理論計算結果,說明瞭載體材料的錶麵性質、錶麵缺陷、與活性組分的化學鍵閤等,都對催化劑的活性和選擇性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此外,書中對“新型載體材料”的介紹,也為我提供瞭很多新的研究思路。作者不僅介紹瞭傳統的氧化物、碳材料、沸石等,還對金屬有機框架(MOFs)、共價有機框架(COFs)、二維材料(如石墨烯、MXenes)等具有獨特結構和優異性能的新型載體材料進行瞭詳細的介紹,並探討瞭它們在電催化、光催化、生物催化等領域的應用潛力。 書中對“載體錶徵技術”的講解,也十分係統和全麵。作者不僅介紹瞭X射綫衍射(XRD)、BET比錶麵積分析、透射電子顯微鏡(TEM)、掃描電子顯微鏡(SEM)、X射綫光電子能譜(XPS)等常用的錶徵技術,還詳細說明瞭如何利用這些技術來分析載體的晶型、微觀形貌、孔結構、比錶麵積、錶麵化學性質等,並且強調瞭如何將錶徵結果與催化性能聯係起來,以指導催化劑的設計和優化。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嚴謹、專業,但又不失清晰和易懂。作者善於用簡潔明瞭的語言解釋復雜的科學概念,並輔以大量的圖錶和數據,使得內容更具說服力。 總而言之,《催化劑載體製備及應用技術(第二版)》是一本內容翔實、理論與實踐相結閤、具有高度參考價值的著作。它不僅為我係統地梳理瞭催化劑載體領域的知識體係,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許多前沿的研究進展和發展趨勢,為我今後的科研工作提供瞭重要的啓示和指導。

評分

我手裏的這本《催化劑載體製備及應用技術(第二版)》,真的是我近幾年來閱讀過的最實用、最全麵的催化劑領域書籍之一。作為一名在實驗室裏做催化研究的研究生,我常常感到,雖然我能熟練地閤成和錶徵催化劑,但對於其“幕後功臣”——載體——的理解,總是停留在錶麵。這本書,恰好填補瞭我的這一知識盲區。 書中在“載體材料的分類與性能”這一章節,就給我打下瞭堅實的基礎。作者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齣各種載體材料,而是深入地分析瞭不同材料(如氧化鋁、二氧化矽、沸石、活性炭、TiO₂、ZrO₂等)的化學組成、晶體結構、錶麵性質(如酸堿性、親疏水性)、比錶麵積、孔徑分布等,並且詳細闡述瞭這些性質是如何直接影響催化劑的活性、選擇性和穩定性。例如,在講述氧化鋁載體時,作者就詳細介紹瞭不同晶型(如γ-Al₂O₃、α-Al₂O₃)的特性,以及它們在催化反應中的不同優勢。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載體製備技術”的講解,簡直就像一本“從零開始”的教學指南。它不僅僅介紹瞭傳統的沉澱法、溶膠-凝膠法、浸漬法等,還詳細講解瞭近年來發展迅速的模闆法、油滴法、噴霧乾燥法、微波輔助閤成法等。對於每一種製備方法,作者都給齣瞭非常詳細的操作步驟、關鍵參數控製要點,以及所製備載體的典型形貌和孔結構。書中還特彆強調瞭“綠色化學”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倡導采用環境友好的方法,減少溶劑的使用和能源消耗,這對於我們做研究的人來說,非常重要。 而且,書中在介紹製備方法時,非常注重“載體的結構控製”。它詳細闡述瞭如何通過調整工藝參數,來控製載體的孔徑分布、比錶麵積、錶麵化學性質等,以滿足特定催化反應的需求。例如,在製備介孔材料時,作者詳細介紹瞭如何利用錶麵活性劑或聚閤物作為模闆,通過控製模闆的用量、濃度、pH值、反應溫度等,來獲得具有特定孔徑和孔道結構的介孔材料。 書中對“載體在催化反應中的應用”部分的論述,也非常具有實踐指導意義。它列舉瞭大量的催化反應實例,涵蓋瞭石油化工、精細化工、能源催化、環境保護等多個領域。作者詳細分析瞭在不同的應用場景下,載體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以及載體的性質如何直接影響催化劑的活性、選擇性、穩定性和壽命。例如,在煤化工領域,書中詳細介紹瞭如何選擇和製備具有良好催化性能的氧化物載體,以用於煤的氣化、液化等反應。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載體與活性組分相互作用”的深入分析。作者詳細闡述瞭載體如何影響活性組分(如金屬納米顆粒)的分散度、電子結構、錶麵吸附能力,以及這種相互作用如何最終影響催化劑的性能。書中還介紹瞭如何通過對載體進行錶麵改性,例如引入酸堿位點、改變錶麵潤濕性、包覆特定的功能層等,來調控載體與活性組分的相互作用,從而優化催化劑的性能。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新型載體材料”的介紹。作者不僅介紹瞭傳統的氧化物、沸石、碳材料等,還對近年來備受關注的金屬有機框架(MOFs)、共價有機框架(COFs)、二維材料(如石墨烯、MXenes)等新型載體材料進行瞭詳細的介紹,並探討瞭它們在催化領域的巨大潛力。這些新型材料因其獨特的結構和可調控的性能,為設計高性能催化劑提供瞭新的可能性。 書中對“載體錶徵技術”的講解,也十分係統和全麵。作者不僅介紹瞭X射綫衍射(XRD)、BET比錶麵積分析、透射電子顯微鏡(TEM)、掃描電子顯微鏡(SEM)、X射綫光電子能譜(XPS)等常用的錶徵技術,還詳細說明瞭如何利用這些技術來分析載體的晶型、微觀形貌、孔結構、比錶麵積、錶麵化學性質等,並且強調瞭如何將錶徵結果與催化性能聯係起來,以指導催化劑的設計和優化。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嚴謹、專業,但又不失清晰和易懂。作者善於用簡明的語言解釋復雜的科學原理,並輔以大量的圖錶和數據,使得內容更具說服力。 總而言之,《催化劑載體製備及應用技術(第二版)》是一本內容翔實、技術前沿、兼具理論深度和實踐指導意義的著作。它不僅為我係統地梳理瞭催化劑載體的知識體係,更重要的是,它為我提供瞭許多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極大地提升瞭我的科研能力。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就叫做《催化劑載體製備及應用技術(第二版)》,我個人認為,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瞭解催化劑領域,尤其是對催化劑的“骨架”——載體——感到好奇的讀者而言,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入手的好書。我之所以會買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一些科研文獻或者工業報告中,經常會看到關於載體的討論,但很多時候隻是淺嘗輒止,無法獲得一個係統全麵的認識。而這本書,就像它的名字所暗示的那樣,非常係統地梳理瞭催化劑載體從“誕生”(製備)到“工作”(應用)的整個生命周期。 我特彆喜歡書中在講解各種載體類型時的細緻入微。它不僅僅羅列齣常見的氧化物、碳材料、沸石等,而是對每一種材料的化學組成、晶體結構、錶麵性質(比如酸堿性、親疏水性)等都做瞭詳盡的介紹。舉個例子,書中關於氧化鋁的部分,就詳細介紹瞭α-Al₂O₃、γ-Al₂O₃、δ-Al₂O₃等不同晶型的特性,以及它們在熱穩定性、比錶麵積、孔結構方麵的差異,並且聯係到這些差異如何影響其作為催化劑載體的適用性。讀到這裏,我纔明白,原來看似簡單的氧化鋁,內部竟然有如此多的講究,而且不同的“身份”賦予瞭它不同的“性格”,從而決定瞭它在不同催化反應中的“命運”。 這本書對載體“製備”這一部分的講解,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它不像某些教科書那樣隻講理論,而是非常務實地介紹瞭各種主流的製備技術,包括沉澱法、溶膠-凝膠法、浸漬法、化學氣相沉積法等等,並且對於每一種方法,都詳細地闡述瞭其基本原理、工藝流程、關鍵參數以及可能遇到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書中還對不同製備方法所得到的載體的微觀結構、形貌、孔徑分布等進行瞭深入的探討,並且非常直觀地說明瞭這些微觀結構如何影響載體的催化性能。我尤其對“溶膠-凝膠法”部分印象深刻,作者不僅解釋瞭凝膠的形成過程,還詳細討論瞭pH值、溫度、凝膠劑等因素對最終産物孔隙結構的影響,並且給齣瞭如何通過控製這些參數來製備具有特定孔結構的載體。 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在介紹製備方法時,還融入瞭許多“技巧”和“竅門”,這些都是作者在多年的研究和實踐中積纍下來的寶貴經驗。例如,在製備某些氧化物載體時,如何控製顆粒的生長,避免團聚,如何獲得均勻的孔徑分布,書中都給齣瞭很多實用的建議。這些內容對於想要進行實際操作的讀者來說,無疑是“點石成金”的寶藏。而且,書中在討論製備方法時,也兼顧瞭工業化生産的可能性,探討瞭放大生産中的一些技術難題和解決方案,這使得這本書不僅僅局限於實驗室研究,也具有很高的工程指導意義。 這本書的“應用”部分,更是讓我看到瞭載體在真實世界中的巨大價值。從石油化工到精細化工,從環境保護到能源轉化,書中列舉瞭大量具體的催化反應實例,詳細闡述瞭不同載體在這些反應中的作用。例如,在汽車尾氣催化轉化器中,貴金屬催化劑是如何負載於氧化鋁載體上,又如何通過載體的孔道設計和錶麵改性來提高催化劑的活性和穩定性,從而有效地淨化尾氣。讀到這些內容,我纔真正體會到,看似不起眼的載體,在現代工業和環境保護中扮演著如此重要的角色。 我特彆欣賞書中對“載體-活性組分相互作用”的深入探討。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將活性組分“掛”在載體上,而是詳細分析瞭載體與活性組分之間的電子相互作用、化學鍵閤、界麵效應等,以及這些相互作用如何影響活性組分的 dispersion、穩定性、催化活性和選擇性。書中還介紹瞭如何通過對載體進行錶麵改性,例如引入酸性或堿性位點,或者包覆特定的功能層,來調控載體與活性組分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優化催化劑的整體性能。 再者,書中關於“新型載體材料”的介紹,也讓我看到瞭催化劑載體發展的未來方嚮。作者不僅介紹瞭傳統的氧化物、活性炭,還探討瞭沸石、金屬有機框架(MOFs)、二維材料(如石墨烯、MXene)等新型載體的特性和應用潛力。這些新型載體往往具有獨特的結構和優異的性能,為設計高性能催化劑提供瞭新的可能。例如,書中關於MOFs的介紹,就讓我領略到瞭其高比錶麵積、可調控的孔道結構以及豐富的錶麵化學性質,這些特點使得MOFs在多相催化、氣體吸附等領域展現齣巨大的應用前景。 這本書對於載體錶徵方法的介紹,也給瞭我很大的啓發。作者詳細介紹瞭X射綫衍射、BET比錶麵積分析、透射電子顯微鏡、X射綫光電子能譜等常用的錶徵技術,並且說明瞭如何利用這些技術來分析載體的微觀結構、錶麵性質和組成。更重要的是,書中還強調瞭如何將錶徵結果與催化性能聯係起來,通過對載體結構與性能之間關係的深入理解,來指導催化劑的設計和優化。 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在講解過程中,還融入瞭大量的實驗數據和圖錶,這些都使得內容更加生動和直觀。我可以通過圖錶清晰地瞭解到不同載體材料的孔徑分布、比錶麵積,以及不同製備方法對載體性能的影響。這些圖錶不僅幫助我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也為我日後的研究和工作提供瞭寶貴的參考數據。 總而言之,《催化劑載體製備及應用技術(第二版)》是一本內容豐富、結構清晰、兼具理論深度和實踐指導意義的著作。它為我係統地梳理瞭催化劑載體領域的知識體係,讓我對載體的製備、性質和應用有瞭更全麵、更深入的認識。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耐心地引導我一步步探索催化劑載體的奧秘。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叫《催化劑載體製備及應用技術(第二版)》,說實話,我當初買它,是抱著一種“武裝自己”的心態,因為我發現自己在工作中經常會接觸到催化劑,但對其載體部分的理解總是模模糊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彌補這方麵的知識短闆。當我拿到這本書,翻開它的時候,我就知道,我當初的決定是正確的。這本書的編排和內容,絕對超齣瞭我的預期。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闡述各種載體材料的物理化學性質時,所展現齣的嚴謹性和深度。他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齣比錶麵積、孔體積、孔徑分布這些參數,而是深入分析瞭這些參數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們與載體材料的化學組成、微觀結構之間的內在聯係。例如,在講解沸石載體時,書中詳細闡述瞭沸石的晶體結構,包括各種拓撲結構(如CHA, FAU, MFI等)的特點,以及這些結構如何決定瞭沸石的孔道尺寸和形狀,從而影響其在催化反應中的形狀選擇性。 書中對於“製備技術”的講解,更是把我“鎮住瞭”。我以為載體的製備無非就是那幾種方法,但這本書讓我大開眼界。作者不僅列舉瞭傳統的沉澱法、噴霧乾燥法,還詳細介紹瞭近年來發展迅速的溶膠-凝膠法、模闆法、水熱法、微波法等,並且對於每一種方法,都進行瞭非常細緻的論述,包括其原理、操作步驟、優缺點,以及如何通過調整工藝參數來控製載體的微觀形貌和孔結構。我尤其對“模闆法”部分的介紹感到驚嘆,書中詳細講解瞭如何利用不同的硬模闆(如二氧化矽微球、氧化鋁微球)和軟模闆(如錶麵活性劑、聚閤物)來構築齣具有周期性納米結構的介孔或大孔載體,並且深入探討瞭模闆的選擇、引入和移除策略。 而且,作者在介紹這些製備方法時,並不是簡單地“堆砌”知識,而是非常有邏輯地將它們聯係起來。例如,他會分析不同製備方法所得到的載體的優缺點,並指齣哪種方法更適閤製備具有特定結構或性能的載體。書中還探討瞭如何將不同的製備技術進行組閤,以獲得性能更優異的載體。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是什麼”,更是在講“為什麼”和“怎麼做”。 讓我感到受益匪淺的是,書中在講解載體應用的部分,花瞭大量的篇幅來分析“載體-活性組分”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絕對是催化劑性能的關鍵所在,但往往容易被忽略。作者詳細闡述瞭載體如何影響活性組分的分散度、穩定性、電子結構,以及這種相互作用如何最終影響催化劑的活性、選擇性和壽命。他通過大量的實例,說明瞭如何通過選擇閤適的載體,或者對載體進行錶麵改性,來優化這種相互作用,從而提高催化劑的整體性能。例如,在多相催化中,金屬納米顆粒在載體錶麵的“anchoring”效應,以及載體對金屬顆粒的電子效應,都得到瞭深入的討論。 書中還讓我看到瞭催化劑載體材料的“未來”。作者不僅介紹瞭當前主流的載體材料,還對一些新興的、具有巨大潛力的材料進行瞭展望,例如金屬有機框架(MOFs)、共價有機框架(COFs)、二維材料(如石墨烯、MXenes)等。這些材料因其獨特的結構和可調控的性質,在催化領域展現齣巨大的應用潛力。書中對這些材料的介紹,讓我對催化劑載體的未來發展方嚮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此外,這本書在“錶徵技術”部分的講解也十分到位。作者不僅僅是列舉齣各種錶徵技術(如XRD、SEM、TEM、BET、XPS等),而是詳細說明瞭這些技術如何被用來分析載體的結構、形貌、錶麵化學性質,以及如何從錶徵結果中解讀齣載體性能的根源。他強調瞭“以錶徵指導設計,以錶徵解釋機理”的重要性,這對於我這樣的讀者來說,非常有啓發意義。 我覺得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專業、嚴謹,但又不失可讀性。作者善於運用清晰的邏輯和生動的比喻,將復雜的科學概念解釋得通俗易懂。例如,在講解載體的孔道結構時,他會將其比作“迷宮”,形象地說明瞭孔道的麯摺和連通性對物質傳輸的影響。 這本書的排版也做得非常齣色,圖文並茂,內容清晰。大量的圖譜和數據,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書中闡述的內容。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各種載體形貌的SEM和TEM照片,讓我能夠直觀地看到不同製備方法所形成的載體微觀結構。 這本書的內容深度和廣度都非常可觀,它不僅僅是關於“催化劑載體”這個孤立的主題,而是將其置於整個催化科學的大背景下進行討論,讓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催化劑載體在整個催化體係中的作用。 這本書就像一位博學的導師,它循循善誘,讓我從一個對催化劑載體一知半解的門外漢,逐漸成長為一個對其原理和應用有所理解的“半個內行”。我非常慶幸能夠讀到這樣一本高質量的書籍。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叫《催化劑載體製備及應用技術(第二版)》,我拿到這本書已經有一段時間瞭,一直想好好寫點什麼,但總覺得心裏韆頭萬緒,不知從何說起。因為這本書的內容實在太豐富瞭,而且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從基礎的理論知識,到前沿的研究進展,再到實際的應用案例,幾乎無所不包。我是一個對催化劑領域充滿好奇,但又並非專業研究人員的讀者,所以我購買這本書,更多的是希望能夠係統地瞭解催化劑載體這一關鍵組成部分的方方麵麵。 初翻開這本書,就被其嚴謹的結構和清晰的邏輯所吸引。第一部分詳細介紹瞭各種催化劑載體的基本概念、分類以及它們的理化性質,例如比錶麵積、孔徑分布、錶麵化學性質等等,這些基礎知識對於理解後續內容至關重要。作者在講解這些概念時,並沒有止步於簡單的定義,而是深入剖析瞭不同載體材料(如氧化鋁、二氧化矽、沸石、活性炭等)在這些性質上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影響催化劑的性能。例如,對於氧化鋁,書中不僅介紹瞭其常見的幾種晶型(如gamma-Al2O3, alpha-Al2O3),還詳細闡述瞭不同晶型在酸堿性、熱穩定性上的不同,以及它們在特定催化反應中的優勢。對於二氧化矽,作者則著重介紹瞭其錶麵羥基的密度和反應活性,以及如何通過錶麵改性來調控其催化性能。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本書並沒有停留在理論的層麵,而是花瞭大量的篇幅來介紹各種催化劑載體的製備方法。從傳統的沉澱法、溶膠-凝膠法,到近年來興起的模闆法、微波輔助閤成法,書中都進行瞭詳盡的闡述。每一種製備方法,作者都詳細介紹瞭其工藝流程、關鍵控製參數,以及由此製備齣的載體在形貌、孔結構和性能上的特點。例如,在介紹溶膠-凝膠法時,書中不僅給齣瞭詳細的反應機理,還列舉瞭不同添加劑(如錶麵活性劑、聚閤物)對凝膠網絡結構和最終載體孔隙率的影響。對於模闆法,作者則重點講解瞭不同模闆劑(如P123, CTAB)的選擇與移除方法,以及如何利用它們來構建齣具有特定孔徑和通道結構的介孔材料。 而且,這本書在介紹各種製備方法時,還特彆強調瞭“綠色化學”的理念,鼓勵讀者在實際操作中盡可能地采用環境友好的方法,減少溶劑的使用,降低能耗,並對廢棄物進行妥善處理。這一點對於我這樣一個關注可持續發展方嚮的讀者來說,非常有啓發意義。書中還探討瞭如何通過優化製備工藝,實現載體的規模化生産,並提齣瞭在工業應用中可能遇到的挑戰和解決方案,例如如何控製載體的批次穩定性,如何降低生産成本等等。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將理論和實踐緊密地結閤起來。在介紹完載體的製備方法後,書中緊接著就詳細闡述瞭這些載體在各種催化反應中的具體應用。無論是石油化工、精細化工,還是環保領域,都找到瞭具體的案例。例如,在石油煉製領域,書中詳細介紹瞭貴金屬催化劑負載於氧化鋁或二氧化矽載體上,在催化裂化、加氫裂化等反應中的應用,並分析瞭載體性質對催化劑活性、選擇性和穩定性的影響。 讓我特彆興奮的是,書中還討論瞭如何根據具體的催化反應需求,來設計和製備具有特定功能的載體。例如,對於要求高選擇性的反應,作者會介紹如何通過引入功能性基團或改性載體錶麵,來提高催化劑對目標産物的吸附和活化能力,抑製副反應的發生。對於需要高穩定性的反應,書中則會討論如何通過選擇耐高溫、耐腐蝕的載體材料,或者對載體進行後處理,來提高其在苛刻反應條件下的穩定性。 書中還探討瞭不同載體材料在納米催化劑製備中的作用。例如,如何利用介孔二氧化矽或沸石作為模闆,製備齣具有高分散度和高催化活性的納米金屬顆粒催化劑。作者在這一部分,詳細介紹瞭金屬納米顆粒在載體孔道內或錶麵上的生長機理,以及如何控製其尺寸、形貌和分布,從而優化催化性能。同時,書中也討論瞭納米催化劑在自組裝、納米反應器等前沿領域的潛在應用。 此外,書中對於催化劑載體的錶徵技術也進行瞭係統的介紹,包括X射綫衍射(XRD)、比錶麵積與孔徑分析儀(BET)、透射電子顯微鏡(TEM)、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傅裏葉變換紅外光譜(FTIR)、X射綫光電子能譜(XPS)等等。作者不僅解釋瞭每種錶徵技術的原理,還列舉瞭如何利用這些技術來錶徵催化劑載體的物理化學性質,並解釋瞭如何從錶徵結果中解讀齣載體結構與催化性能之間的關聯。 最為難得的是,這本書並沒有將目光局限於現有的技術,而是對未來催化劑載體的發展趨勢進行瞭展望。例如,書中討論瞭新型二維材料(如石墨烯、MXenes)作為催化劑載體的潛力,以及它們在電催化、光催化等領域可能帶來的突破。同時,作者也提到瞭智能材料、自修復材料在催化劑載體領域的探索,以及如何通過計算模擬和人工智能等手段,加速新型催化劑載體的設計和開發。 總體而言,《催化劑載體製備及應用技術(第二版)》是一本集理論性、實踐性、前瞻性於一體的優秀著作。它不僅是催化劑領域研究人員的必備參考書,對於化工、材料、環境等相關領域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以及對催化劑科學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都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這本書為我打開瞭理解催化劑世界的一扇新大門,讓我對催化劑載體的深邃之處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

手裏的這本《催化劑載體製備及應用技術(第二版)》,簡直是我近期科研工作中的“定海神針”。我之所以會買它,是因為我所在的實驗室正好在研究新型催化劑,而載體部分一直是我們的一個瓶頸。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找到一些新的靈感和解決方案。 這本書在“載體材料的理化性質”部分的講解,讓我深刻理解瞭載體材料是如何影響催化反應的。它不僅僅是介紹瞭比錶麵積、孔徑分布這些基本參數,更是深入分析瞭載體的錶麵酸堿性、親疏水性、熱穩定性、機械強度等如何直接影響活性組的分散、活性位點的形成、反應物的吸附與擴散、以及催化劑在苛刻條件下的穩定性。例如,書中對沸石載體的介紹,就詳盡地闡述瞭不同沸石晶型(如ZSM-5, Beta, Y等)的孔道結構特徵,以及這些結構如何賦予沸石優異的形狀選擇性,這對於精細化工閤成來說至關重要。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在“載體製備技術”這一章,就像一本“武功秘籍”,詳細介紹瞭各種製備“神功”的要領。從經典的沉澱法、溶膠-凝膠法,到近年來湧現齣的模闆法、水熱法、微波輔助閤成法,作者都進行瞭細緻的講解。他不僅闡述瞭每種方法的原理,還深入探討瞭各種工藝參數(如pH值、溫度、濃度、時間、添加劑等)如何影響最終載體的微觀結構、形貌和性能。書中還包含瞭很多“獨門絕技”,比如如何利用油滴法製備多孔球形載體,如何通過模闆法構築具有特定介孔結構的載體。 而且,作者在介紹製備方法時,非常注重“可操作性”和“規模化生産”的可能性。他不僅給齣瞭實驗室製備的詳細步驟,還探討瞭在工業生産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如何進行優化和放大。這對於我們這些希望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産力的人來說,非常有價值。 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載體在催化反應中的應用”部分的描述,簡直就是一本“催化應用指南”。它列舉瞭大量的催化反應實例,涵蓋瞭石油化工、精細化工、能源轉化、環境保護等多個領域。作者詳細分析瞭在不同的催化反應中,載體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以及載體的性質如何直接影響催化劑的活性、選擇性、穩定性和壽命。例如,在汽車尾氣淨化領域,書中詳細介紹瞭如何選擇和製備具有高比錶麵積、良好熱穩定性的氧化鋁載體,以及如何在其錶麵負載貴金屬催化劑,並對其進行改性,以提高催化劑的淨化效率和耐久性。 書中對“載體與活性組分相互作用”的深入探討,更是讓我茅塞頓開。我一直認為,載體不僅僅是一個“架子”,它與活性組分之間一定存在著復雜的相互作用。這本書證實瞭我的想法,並詳細闡述瞭載體如何影響活性組分的分散度、電子結構、錶麵吸附能力,以及這種相互作用如何最終影響催化劑的性能。書中還介紹瞭如何通過對載體進行錶麵改性,例如引入酸堿位點、改變錶麵潤濕性、包覆特定的功能層等,來調控載體與活性組分的相互作用,從而優化催化劑的性能。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新型載體材料”的介紹。作者不僅介紹瞭傳統的氧化物、沸石、碳材料等,還對近年來備受關注的金屬有機框架(MOFs)、共價有機框架(COFs)、二維材料(如石墨烯、MXenes)等新型載體材料進行瞭詳細的介紹,並探討瞭它們在催化領域的巨大潛力。這些新型材料因其獨特的結構和可調控的性能,為設計高性能催化劑提供瞭新的可能性。 書中對“載體錶徵技術”的講解,也十分係統和全麵。作者不僅介紹瞭X射綫衍射(XRD)、BET比錶麵積分析、透射電子顯微鏡(TEM)、掃描電子顯微鏡(SEM)、X射綫光電子能譜(XPS)等常用的錶徵技術,還詳細說明瞭如何利用這些技術來分析載體的晶型、微觀形貌、孔結構、比錶麵積、錶麵化學性質等,並且強調瞭如何將錶徵結果與催化性能聯係起來,以指導催化劑的設計和優化。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嚴謹、專業,但又不失清晰和易懂。作者善於用簡明的語言解釋復雜的科學原理,並輔以大量的圖錶和數據,使得內容更具說服力。 總而言之,《催化劑載體製備及應用技術(第二版)》是一本內容翔實、技術前沿、兼具理論深度和實踐指導意義的著作。它不僅為我係統地梳理瞭催化劑載體的知識體係,更重要的是,它為我提供瞭許多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極大地提升瞭我的科研和工程能力。

評分

我手裏這本《催化劑載體製備及應用技術(第二版)》,自從我拿到它以後,就一直是我案頭的常客。作為一個在催化領域摸爬滾打多年的研究人員,我深知催化劑載體的重要性,但一直苦於找不到一本能夠係統、深入地講解這一領域的書籍。直到我遇到瞭這本書,纔感覺找到瞭“寶藏”。 書中關於“載體材料的結構與性能”的講解,讓我耳目一新。作者不僅僅羅列瞭各種材料的名稱,而是深入剖析瞭其微觀結構、化學組成、錶麵性質(如酸堿性、親疏水性)如何與其宏觀性能(如比錶麵積、孔徑分布、熱穩定性、機械強度)以及最終的催化性能相互關聯。例如,書中對於沸石載體的講解,就詳細闡述瞭不同沸石分子篩的晶體結構(如SAPO-34、ZSM-5、Beta等)如何決定瞭其內部的微孔、介孔和宏孔結構,以及這些孔道結構如何影響反應物的擴散、産物的脫附,從而錶現齣不同的形狀選擇性和催化活性。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載體製備技術”的論述,幾乎涵蓋瞭所有重要的技術。從傳統的沉澱法、共沉澱法、溶膠-凝膠法,到近年來發展迅速的模闆法、水熱法、微波法等,作者都進行瞭詳細的介紹,並且對於每一種方法,都深入分析瞭其反應機理、工藝流程、關鍵控製參數,以及所製備載體的特點。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對“溶膠-凝膠法”的講解,不僅給齣瞭詳細的化學反應方程式和反應機理,還對水解、縮聚過程進行瞭深入分析,並探討瞭如何通過調整pH值、催化劑、添加劑等來控製凝膠網絡的形成,從而獲得具有特定孔結構和高比錶麵積的載體。 而且,作者在介紹製備方法時,非常注重“綠色化學”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他積極倡導采用環境友好的溶劑,減少能源消耗,並對廢棄物進行有效處理。這對於我們科研人員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指導。書中還對載體的規模化生産進行瞭探討,分析瞭在工業化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技術難題和解決方案,例如如何控製反應器的傳質傳熱,如何保證批次間的穩定性等等。 書中對於“載體在多相催化中的應用”部分的講解,更是讓我驚嘆不已。它不僅僅是列舉瞭一些催化劑體係,而是深入分析瞭載體在不同催化反應中扮演的角色。例如,在石油化工領域,作者詳細介紹瞭氧化鋁、二氧化矽、沸石等載體在催化裂化、加氫裂化、重整等反應中的應用,並分析瞭載體的酸性、孔結構、熱穩定性等如何影響催化劑的活性、選擇性和壽命。在環保催化領域,書中也列舉瞭多種應用於空氣淨化、廢水處理的催化劑,並分析瞭載體如何提高貴金屬催化劑的分散度、穩定性和催化活性。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載體-活性組分相互作用”的深入分析。作者詳細闡述瞭載體如何影響活性組分(如金屬納米顆粒)的分散度、電子結構、錶麵化學性質,以及這種相互作用如何最終影響催化劑的性能。他通過大量的實驗數據和理論計算結果,說明瞭載體材料的錶麵性質、錶麵缺陷、與活性組分的化學鍵閤等,都對催化劑的活性和選擇性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此外,書中對“新型載體材料”的介紹,也為我提供瞭很多新的研究思路。作者不僅介紹瞭傳統的氧化物、碳材料、沸石等,還對金屬有機框架(MOFs)、共價有機框架(COFs)、二維材料(如石墨烯、MXenes)等具有獨特結構和優異性能的新型載體材料進行瞭詳細介紹,並探討瞭它們在電催化、光催化、生物催化等領域的應用潛力。 書中對“載體錶徵技術”的講解,也十分係統和全麵。作者不僅介紹瞭X射綫衍射(XRD)、BET比錶麵積分析、透射電子顯微鏡(TEM)、掃描電子顯微鏡(SEM)、X射綫光電子能譜(XPS)等常用的錶徵技術,還詳細說明瞭如何利用這些技術來分析載體的晶型、微觀形貌、孔結構、比錶麵積、錶麵化學性質等,並且強調瞭如何將錶徵結果與催化性能聯係起來,以指導催化劑的設計和優化。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嚴謹、專業,但又不失清晰和易懂。作者善於用簡潔明瞭的語言解釋復雜的科學概念,並輔以大量的圖錶和數據,使得內容更具說服力。 總而言之,《催化劑載體製備及應用技術(第二版)》是一本內容翔實、理論與實踐相結閤、具有高度參考價值的著作。它不僅為我係統地梳理瞭催化劑載體領域的知識體係,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許多前沿的研究進展和發展趨勢,為我今後的科研工作提供瞭重要的啓示和指導。

評分

質量好,送貨速度快,方便,不錯的書籍。

評分

書質量一般,專業書還是很好的

評分

瞭解催化劑製備的好書

評分

有參考價值

評分

值!

評分

很好,很快,很不錯

評分

書的質量很好,作者寫得比較認真,有參考價值。

評分

專業書籍,抽時間看看

評分

瞭解催化劑製備的好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