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暴风雪”号航天飞机

苏联“暴风雪”号航天飞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季晓光 编
图书标签:
  • 航天飞机
  • 苏联航天
  • 暴风雪号
  • 航天技术
  • 冷战
  • 航空航天
  • 工程技术
  • 苏联历史
  • 航天探索
  • 载人航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航空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650917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4395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字数:37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是苏联可重复使用航大飞机,可谓是苏联航空航天业界的巅峰之作。
  《苏联“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全面介绍“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使命用途、发展历程、总体气动布局、结构材料、动力装置、机载统与设备、热防护系统、制造与运输、首次太空飞行等详细情况的专著,图文并茂、内容丰富,选取的素翔实可信.可供相关科研人员、航空院校师生及爱好者参考借鉴。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1.1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由来
1.2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用途
1.2.1 搭载军用航天综合体
1.2.2 携带战略战术核导弹
1.2.3 其他军事用途

第二章 历史沿革
2.1 20世纪50~60年代航天技术预研究阶段
2.1.1 滑翔式航天器nKA
2.1.2 P系列火箭飞机
2.1.3 无人驾驶综合体且n
2.1.4 BKA——23
2.2 20世纪70年代航天器探索研究阶段
2.2.1 0C-120方案
2.2.2 垂直着陆式可重复使用航天运输机MTK-Bn方案
2.2.3 0K-92方案
2.3 20世纪80年代“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研制实施阶段
2.3.1 试验机BTC-o020K-r5114
2.3.2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

第三章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总体气动布局
3.1 总体布局
1.1.1 总体布局参数
3,1.2 总体布置设计
3.1.3 主要系统及功能
3.1.4 动力装置的选择
3.2 气动布局设计
3.2.1 主要气动布局论证
3.2.2 气动布局验证的主要方法
3.2.3 气动性能可信度评估
3.2.4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首飞时展现的气动特性
3.3 载荷状态分析
3.4 部分重量特性数据分析

第四章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结构及材料的应用
4.1 机体结构
4.1.1 结构概况
4.1.2 结构特点
4.1.3 结构承载形式
4.1.4 结构分离面状态
4.1.5 各部件结构详述
4.1.6 总体结构三维图
4.2 结构材料的选择
4.2.1 金属材料
4.2.2 非金属材料
4.2.3 新工艺

第五章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动力装置
5.1 涡轮喷气(风扇)发动机装置
5.2 火箭发动机装置
5.2.1 轨道机动发动机17Ⅱ12
5.2.2 控制发动机17Ⅱ15
……

第六章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机载系统和设备

第七章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热防护系统

第八章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制造及运输

第九章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首次太空飞行
附录1俄罗斯航天工业的发展情况
附录2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
附录3美国航天飞机
附录4“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与美国航天飞机对比
附录5“暴风雪”号航天飞机设计师
参考资料

前言/序言


《暴风雪》:一段辉煌与失落的史诗 在冷战的铁幕之下,一个曾经辉煌的国度,曾以其磅礴的工业力量和不屈的科学精神,铸就了一项载入史册的壮举——“暴风雪”号航天飞机。这并非仅仅是一艘冰冷的钢铁巨鸟,它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梦想,映射着一个民族的雄心,更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交织着科技的巅峰、政治的博弈以及最终的黯然落幕。 故事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当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原型成功首飞,西方在太空竞赛中占据先机时,苏联的领导层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国家安全和国际威望的双重驱动下,一项代号为“暴风雪”的秘密计划悄然启动。这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基于苏联自身独特的航空航天技术体系,一次雄心勃勃的超越。 “暴风雪”号,一个凝聚了无数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其设计理念和技术实现都充满了苏联式的浪漫与务实。它并非追求与美国航天飞机完全一致的轨道,而是力求在性能、可靠性和作战效能上独树一帜。其核心的动力系统,采用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RD-170液氧煤油发动机,推力之巨,令人惊叹,为“暴风雪”号的腾飞提供了强大的心脏。而其独特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更是为了适应苏联宽广地域的飞行环境,展现了其对复杂大气层内机动的深刻理解。 建造“暴风雪”号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工业挑战。在苏联庞大但有时也略显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数千个工厂、研究机构和科研单位被纳入了这个庞大的工程体系。每一个螺丝钉,每一块金属板,每一条线路,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苏联人采用了极为严苛的测试标准,每一次的模拟演练都力求真实,每一次的部件检验都一丝不苟。这不仅是对技术的要求,更是对整个国家工业能力的极限考验。 1988年11月15日,这是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暴风雪”号,这艘承载着苏联太空梦想的巨轮,在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伴随着震彻天地的轰鸣,直刺苍穹。这次发射,没有宇航员随行,完全实现了自动化飞行。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证明了苏联在自动控制和飞行导航领域的领先地位。在长达37分钟的太空飞行中,“暴风雪”号以其矫健的身姿,在近地轨道上完成了预定的飞行任务,并以近乎完美的姿态,自动着陆在跑道上。这一刻,全世界都为之侧目,苏联的太空实力再次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然而,正如所有宏大的叙事都可能伴随着悲剧,“暴风雪”号的辉煌也未能持续太久。随着苏联的解体,这个曾经强大的国家轰然倒塌,经济的萧条和政治的动荡,使得“暴风雪”号的后续发展和批量生产计划,如同空中楼阁般化为泡影。曾经充满希望的太空计划,在现实的洪流中,不得不戛然而止。 “暴风雪”号,这个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辉煌,也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失落的航天器,最终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它见证了人类挑战极限的勇气,见证了科技进步的奇迹,也见证了历史进程的无常。虽然“暴风雪”号的航天生涯仅有一次,但它留给世界的,是关于勇气、梦想、科技以及一个国家兴衰的深刻思考。 本书将深入剖析“暴风雪”号项目从孕育、设计、建造、发射到最终命运的每一个环节。我们将追溯其背后的政治决策,探究其在冷战格局中的战略意义,详细解读其在技术上的创新与突破,并力图还原那些在幕后默默奉献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真实故事。从宏大的国家层面到个体的微小努力,我们将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暴风雪”号这段史诗般的历程,让这段辉煌而又令人唏嘘的历史,重新鲜活起来。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航天器的故事,更是关于人类探索未知、挑战极限、追逐梦想的永恒主题的生动注脚。

用户评价

评分

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相当独特,它并没有采用流水账式的编年体,而是仿佛从一个宏大的视角切入,然后逐渐聚焦到“暴风雪”号的每一个重要节点。我非常好奇书中对于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那些令人头疼的挑战的描写。毕竟,任何一项宏大的工程,都必然伴随着无数的困难与挫折。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那些曾经让项目团队焦头烂额的技术瓶颈?是材料的限制,还是制造工艺的难题?亦或是资金的短缺,或者人才的流失?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真实地展现出,在那些看似光鲜的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和汗水。那些曾经失败的试验,那些被推迟的发射日期,那些在深夜里苦思冥想的工程师们,都应该是书中值得浓墨重彩描绘的部分。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结构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它是否会对“暴风雪”号项目的最终命运,给出一些更具深度的解读?抛开政治和经济因素,仅仅从技术和战略的角度来看,这个项目本身是否存在着根本性的缺陷?它的设计理念是否过于超前,或者是不切实际?它所追求的目标,是否真的符合当时以及未来的太空探索方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我去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因素,决定了一个宏大工程的成败。是技术上的突破,还是战略上的远见,抑或是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

评分

当我开始阅读这本书时,一种强烈的历史现场感扑面而来。作者似乎有着非凡的叙事能力,将我置身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苏联航天工业的腹地。书中对“暴风雪”号项目的早期设想、决策过程的描述,让我看到了一个国家在极端压力下的决心与魄力。我尤其对那些关于项目决策层的会议记录和内部讨论的细节感兴趣,想知道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他们是如何权衡利弊,做出如此重大的决定。书中是否会详细剖析“暴风雪”号的设计理念?它与美国的航天飞机相比,有哪些独到的创新之处?那些关于空气动力学、材料科学、推进系统等方面的技术突破,是否会被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揭示出,是什么样的技术驱动力,促使苏联在与美国的竞争中,不惜投入巨大的资源,去追逐这个太空时代的“空中霸王”。

评分

这本书的文风给我带来了一种独特的阅读感受,它不像一般的科技书籍那样枯燥,也不像历史小说那样煽情,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既有严谨的考证,又不乏生动的细节。我特别关注书中对“暴风雪”号的实际飞行表现的描述。毕竟,理论上的辉煌,终究需要用实践来检验。书中是否会详细记录它唯一一次的无人驾驶飞行任务?那次任务的每一个细节,从发射前的准备,到升空后的运行,再到最后的着陆,是否都会被一一呈现?在那短暂而又关键的飞行中,“暴风雪”号是否展现出了它应有的性能?它在太空中的姿态,它的运行轨迹,它的科学探测,这些都让我充满好奇。

评分

当我翻阅这本书时,一种对未知的探索欲被彻底点燃。我知道“暴风雪”号项目的最终结局,但这本书能否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它为何走到那个地步?书中是否会详细分析,在苏联解体前后,“暴风雪”号项目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是政治体制的动荡,还是经济的崩溃?亦或是国际关系的转变?我渴望了解,在那个剧烈变革的时代,一个曾经如此辉煌的项目,是如何逐渐失去支撑,最终走向终结的。书中是否会呈现出那些令人唏嘘的决策,那些无奈的妥协,以及那些未能实现的梦想?

评分

阅读这本书,我仿佛在与一位历史的讲述者进行对话,他用一种沉静而又充满智慧的语言,为我揭示了一个被尘封已久的故事。“暴风雪”号项目的失败,在某种程度上,也标志着苏联航天工业的一个时代的落幕。书中是否会探讨,这个项目的失败,对后来的俄罗斯航天工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是否汲取了哪些教训?是否还有延续“暴风雪”号的某种技术基因?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让我看到,即使是一个失败的项目,也可能孕育着未来的希望。那些曾经的技术积累,是否还在某个角落默默发光?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就带着一股浓浓的历史厚重感,黑色的封面上,几个棱角分明的俄文字体,以及一幅略显斑驳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设计草图,瞬间就将我的思绪拉回了那个冷战的巅峰时期。翻开书页,第一眼就被那泛黄的纸张和略显粗犷的印刷风格吸引,这仿佛不是一本现代出版的书籍,而是一件从那个时代穿越而来的文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那个全民狂热、科技竞赛异常激烈的年代,苏联是如何将如此宏伟的航天计划付诸实施的。这本书是否会像它的名字一样,描绘出一场席卷世界的航天风暴?我尤其好奇的是,它是否会深入探讨“暴风雪”号项目背后的政治博弈、技术难题,以及那些为之奋斗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故事。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对那段错综复杂的历史留下了一个充满期待的入口,我希望它能带我深入了解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激情与魄力。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给我带来了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我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亲身经历那段波澜壮阔的航天历史。我特别希望了解“暴风雪”号项目对苏联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一个如此庞大的国家级项目,其影响必然是全方位的,不仅仅体现在科技领域。书中是否会涉及它在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国民心理层面的影响?它是否成为了一代人的精神象征?是否激起了无数年轻人的航天梦想?亦或是,它也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空中楼阁”,在经济发展的重压下,显得有些虚幻?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让我理解“暴风雪”号不仅仅是一个航天器,更是一个时代和社会的一个缩影。

评分

我被这本书所呈现出的信息量所震撼。它不仅仅讲述了一个航天器的故事,更像是一部宏大的时代史诗。书中是否会涉及“暴风雪”号项目与其他苏联重大科技项目之间的联动和竞争?例如,在太空军事竞赛的背景下,“暴风雪”号的出现,是否会引发一系列的军备竞赛,或者对当时的军事战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将“暴风雪”号项目置于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审视,让我看到它在整个冷战时期,以及在人类太空探索史中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

我被书中对于“暴风雪”号项目背后人物的描绘所深深吸引。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都离不开那些默默奉献、敢于担当的个体。书中是否会深入挖掘那些为“暴风雪”号项目奋斗过的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甚至是一些普通工人?他们的家庭生活是怎样的?他们是否有牺牲个人的时间与精力?他们是如何面对压力与失败的?书中是否会描绘出他们的个人故事,他们的梦想与坚持,他们的喜悦与悲伤?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关于一个航天器,更是关于一群人的群像,展现出他们的智慧、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评分

居然还有很多图片

评分

对暴风雪有兴趣的确实该看 毕竟这段历史也并没有美国航天那么高的知名度 难得一本全面专注介绍的书

评分

书不错!可以看看,推荐!

评分

不错,还是有些参考意义的

评分

物流一如既往的快,书不错

评分

好书,买了不后悔,打折入手,让人满意

评分

居然还有很多图片

评分

该书对苏联航天飞机的发展历程作了很好的介绍。

评分

东西还是不错的,只是抢券太烦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