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转型中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图书介绍


互联网与转型中国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李强,刘强 编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2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60314
版次:1
商品编码:1159792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0
字数:400000

互联网与转型中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相关图书



互联网与转型中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互联网与转型中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互联网与转型中国》从社会学角度对互联网进行观察。作者认为,互联网起源于西方,与西方社会的“个体主义”文化有着内在的契合性,传入中国后,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社会关系的冲击是根本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正在重新塑造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也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结构。互联网在推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受到现实社会的限制,形成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互构,这种新的社会互动推动中国社会走向未来。

作者简介

  李强, 现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兼职包括: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卫生部、民政部、北京市政府政策咨询顾问,北京市政府参事,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等。1978~198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学习,获法学学士学位和法学硕士学位。1985~1999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曾任社会学系系主任、教授、博导等。1999年9月调入清华大学。

目录

第一章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概述/1
第一节 互联网被引入中国/1
第二节 互联网蔓延信息高端部门/3
第三节 互联网进入民众视野/5
第四节 互联网全面渗透中国的经济和社会/7
第五节 互联网影响和改变中国社会/10
第六节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特点和不足/16
第二章 互联网研究综述/23
第一节 互联网研究的先驱/23
第二节 国内社会科学对互联网的研究/28
第三节 有关互联网研究的述评/42
第三章 中外互联网比较研究/45
第一节 日本的互联网与日本社会/45
第二节 美国的互联网与美国社会/61
第四章 互联网与公民社会化/75
第一节 互联网与教育:中西对比的视角/76
第二节 互联网与大众知识信息传播/84
第三节 总结与讨论/88
第五章 互联网与社会交往/91
第一节 网络社会交往与传统现实社会交往的比较/92
第二节 网络社会交往的现状/97
第三节 互联网对社会交往的影响/105
第四节 实现网络社会交往合理化的路径设计/114
第六章 互联网文化与中国文化互构/121
第一节 互联网文化的内涵/121
第二节 互联网文化的特性/124
第三节 互联网文化与现实文化的差异/129
第四节 互联网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互构关系/131
第五节 管理和规范互联网文化环境的对策/135
第七章 互联网的变革与网络思想动态/138
第一节 互联网与自媒体:从Web1.0时代到Web2.0时代/138
第二节 话语权的变革与公共性的产生/143
第三节 网络思想动态及其社会成因/146
第四节 网络思想危机与应对/152
第八章 互联网:舆论和利益表达的新方式/155
第一节 互联网:一种新的舆论和利益表达方式/155
第二节 互联网在舆论和利益表达方面的优势与不足/161
第三节 合理利用互联网,引导舆论健康发展/172
第九章 网络群体运动与虚拟社会管理/175
第一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与表现/176
第二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分析/178
第三节 网络群体运动的发展机制/185
第四节 网络群体运动的类型/187
第五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体现时代进步/196
第六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现实隐忧/199
第七节 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创新/201
第十章 互联网新媒体事件的文化解读/205
第一节 作为神圣与世俗的互联网/205
第二节 互联网新媒介与互联网新媒体事件/208
第三节 互联网新媒体事件研究的文化路径/211
第四节 案例分析/218
第十一章 全球化、社交媒体与社会抗争/232
第一节 网络时代的抗争性政治/233
第二节 全球抗争:阿拉伯、美国和中国/237
第三节 讨论:全球抗争性政治的特点/249
第十二章 互联网与社会结构/251
第一节 传统社会结构的特点/251
第二节 互联网社会结构的特点/254
第三节 本章小结/265
第十三章 互联网与社会资源配置/266
第一节 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267
第二节 配置资源的新机制——互联网/268
第三节 互联网平台上资源的特征/270
第四节 获取网络资源的途径/272
第五节 网络在配置资源中的功能分析/276
第六节 网络动员资源的未来/286
第十四章 网络与消费:虚拟空间的信任重构和公民自治/290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290
第二节 网络交易的信任重构/291
第三节 网络消费空间的公民自治/297
第四节 网络消费空间的未来展望/300
第五节 结语/305
附录1 互联网世界的管理:中西方网络立法比较研究/306
附录2 互联网研究的量化分析模型/320
参考文献/344

前言/序言

  传统上,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实体社会,譬如社区,强调的是在一定的地域上、有着面对面交往关系的人群。然而,互联网兴起以后,“虚拟社会”“虚拟社区”开始出现。而且,在博客、微博、微信等网络工具的助力下,跨空间的网络社会迅速普及。虽然人类在发明了信件、电报、电话以后,早已存在跨越地域的交往,但是,那时候手段毕竟十分有限,人与人的交往还是依赖着某些有形的物质,所以,“虚拟社会”“虚拟社区”是早期社会学家想象不到的。
  互联网在中国社会的发展速度惊人。曾经长期封闭的中国社会,“关系社会”的特征十分突出,那时人们的交往主要是通过面对面的方式实现的,因为跨空间的人际交流手段极为有限。电话机到了20世纪90年代才进入寻常百姓家庭,此前,它一直是“贵族身份”的象征,绝大多数老百姓只能使用公用电话。电影《牛三斤》里,看公用电话的人用大喇叭喊话:“牛三斤,你的媳妇问你最近还回来吗?”这是当年老百姓传递信息的真实写照。
  而今天,互联网的出现,真正改变了中国人的社会交往方式。接近14亿的中国人所组成的是“人口超巨型社会”。“人口超巨型社会”一旦有了共同的互联网平台,其“社会参与力”或“社会参与度”会令我们感到极为震惊。各种各样的网络参与,包括网络水军、网络运动等所造成的社会影响,都是史无前例的。
  互联网的威力再次印证了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互联网是一种新的技术,互联网社会则体现了新技术的兴起再一次改造了人类社会自身。技术进步会导致社会制度的变迁,我们都熟知马克思的那句名言:“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理论,将生产力发展视为最初的动力,显然是强调技术进步对于社会关系变革的重大意义。1959年,美国社会学家贝尔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的概念,此后,他在其专著《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中指出,技术,特别是“新智能技术”,对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变迁具有巨大影响。1996年,曼纽尔?卡斯特历时12年创作的《网络社会的崛起》出版。这些都是社会学学者关于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的最初探索。近年来,国内社会科学界对于互联网的研究也一时蜂起,社会学、经济学、传播学、法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都在对互联网领域进行探索。尤其是,学者们已经意识到“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网络、电子商务、移动通信形成的大数据、云计算让学者们感到振奋,学者们憧憬着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能给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带来变革。
  中国的社会学学者当然更加关心互联网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本书就是从社会学角度对于互联网的观察,大体上从个体、社会互动、群体、文化和社会结构这几个层次,分析了互联网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
  互联网在同一个网络平台上可以联系几乎所有个体,网络百万、千万倍地扩展了个体的交往范围和交往空间。过去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那是有些夸张了,但今天说“网民不出门,联系天下人”,却一点也不夸张。网络给个体带来了极大的社会便利和自由行动空间。所以,对于上网者而言,个体化的社会倾向更加凸显。再加上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家庭规模小型化,人们面对面的直接交往变得更少了。由于有了网络的便利条件,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依赖于网络,也可以说是形成了一种网络化、数字化的生存模式,于是,人们变得更加足不出户。“宅男”“宅女”成为新的流行称谓。所有这些,造成了“个体主义”盛行的局面。
  当然,在互联网上,个体的社会互动与传统的交往形式明显不同,并创造了诸多新的交往形式。尤其是在各种各样的社交网络平台上,人们可以向陌生人吐露心声,这在以往面对面的社会互动中是不可想象的。网络空间的匿名性,造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互动。网络上的互动具有平等和自由的特征,更具有多通道的特征,呈现“多点对多点”的全新模式。
  而且,原子化的个体又可以合成巨流,可以在网络上形成社会舆论、社会潮流、社会流行,甚至社会运动。传统上,社会舆论的形成受到传统媒介载体和传播方式的限制。思想、观点、态度往往只有通过集中的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传媒工具才能够广为扩散、影响他人,其结果是助长了一个比较集中的信息源的形成,比较容易形成集中管控的社会舆论。到了今天的互联网时代,舆论的形成不再仅仅来自统一控制的中心点。个体发布的一条有震撼力的微博,马上就可以引来无数的评论,巨大的乘数效应,使得信息源与其评论在极短的时间内汇集成流行观点或舆论。只要发布的信息具备如下特征,如公众吸引力、道德震撼力、话语夸张力等,其影响力甚至可以超过主流媒体。而且,网上的舆论、社会运动与网下的舆论、社会运动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近年来,有很多群体事件就具有网上、网下联系和呼应的特点。
  对于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而言,互联网与中国文化形成“互构”的关系。从技术上说,互联网起源于西方,与西方社会个体主义文化有着内在的契合性。中国社会自古源于家族、宗族社会,属于整体本位社会,与这种整体本位社会相对应,古代社会控制的方式是“连坐”,个体主义历来是被轻视或受到排斥的。所以,互联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社会关系的冲击是根本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正在重新塑造中国文化。与此同时,中国文化也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结构。譬如,传统中国社会结构被费孝通称为“差序格局”,通俗地讲就是“小圈子社会”。与这种“小圈子社会”相契合的就是近来急速膨胀的微信平台。腾讯公司推出微信平台不过两三年时间,但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披露,目前中国微信用户数已经突破六亿。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的“小圈子社会”塑造了微信网络。
  自传统帝制解体以来,中国政治运作形式经历多种尝试和实验,中国的文明、文化、社会结构一直在经历着解组与重组。这种解组与重组受到来自社会多方面力量的影响,包括:传统的影响,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影响,日本人入侵的影响,内战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的政治经济模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运动的影响,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包括市场体制在内的多种力量的影响。现在,又加上互联网社会的影响。互联网的一大特征是海量信息铺天盖地地涌入。在社会价值观、社会理念稳定的国家、区域或社群,海量信息的涌入本不是什么大问题,不过是提高了每个人的可及信息数量而已,但对我们这样一个原本社会价值观、社会理念就在解组和重组的社会则不然。海量涌入的互联网信息好坏掺杂、真伪难辨,会给已经发生信仰缺失、信任缺失等危机的社会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所以,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互联网对于中国社会的长远影响确实是一个重大课题。
  本课题组是笔者在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组织的学术群体,成员主要是笔者所带的学生,包括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以及博士后,也包括已经毕业走上教学研究岗位的学生,还包括学界的友人和同人。“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随着毕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新入学的学生不断加盟。所以,多年来,本课题组一直维持在一二十个人的规模。
  本课题组对于互联网的研究来自两大动因。最初是笔者作为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受“专家委”委托,研究互联网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后来,完成了一个内部的报告,曾向“专家委”报告。主要观点是:第一,互联网将重塑中国社会与文化模式,中国文化也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结构,也就是上文提到的“互构”;第二,互联网将极大地加快中国社会变迁的步伐。结论是,互联网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
  2012~2013年,清华大学设立“文化传承创新基金项目”,希望由笔者组织进行一些有创新意义的思想研究。在组织几个方面研究的同时,笔者意识到“互联网的出现意味着新的社会互动形态的产生”,对此进行研究是有创新意义的。于是笔者组织课题组进行多次讨论,从2012年底到2013年底,前后持续了大约一年的时间,在原来的报告的基础上做了较大的增删,几易其稿,终成此书。为使本书更加形象、直观,课题组使用了大量图片,基本上都注明了图片来源,少量没有注明图片来源的,大多源于百度。
  课题组的每一位成员对于本书的最终完成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刘强、王拓涵协助笔者做了很多统稿和修订工作。出版社的诸位编辑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做了大量的编辑工作。在此谨对所有参与者的贡献深表谢意。
  本书各章的执笔者如下:
  第1章:刘强
  第2章:刘强、刘精明
  第3章:郑路、于建明
  第4章:王莹
  第5章:李敏
  第6章:刘强、史玲玲
  第7章:胡宝荣
  第8章:陈宇琳
  第9章:吕鹏
  第10章:王迅
  第11章:葛天任
  第12章:高天
  第13章:刘强
  第14章:王莹
  附录1:卢国显
  附录2:丁辉文
  李 强
  2014年2月于清华大学

互联网与转型中国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互联网与转型中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互联网与转型中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分享链接


去京东购买 去京东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互联网与转型中国 bar code 下载
扫码下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