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社会研究:批判性思维的利器》生动易懂,图文并茂,是普通读者了解科学研究的入门图书。全书涵盖了社会科学诸多专业和实践领域;展示了评价和理解研究论文的方法和重要性;说明了科学研究在各种现实情境下的应用价值;能为你将来更高级的研究和统计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论你将来是否从事研究工作,《理解社会研究》都表明科学研究既充满趣味,又与你的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
《理解社会研究:批判性思维的利器》的主要特点:
介绍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为你将来更高级的研究和统计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利于培养你的批判性阅读技能,学会评价研究论文的方法,理解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从各个学科专业里选取素材和案例。
专栏丰富,让你活学活用,轻松掌握书中的知识,体会研究在各种“现实”情境下的作用。
《理解社会研究:批判性思维的利器》是介绍社会科学中所有行为学科研究方法的入门书。纽曼以自己学术生涯所涉及的多个学科领域为基础,以大量经典研究和新实例为依托,阐明了社会研究的目的(探索、描述、解释、评价等)和准备工作(文献总结、制定抽样方案、选择测量方法等)。详细说明了社会研究中经常要用到的各种描述性方法:观察法、调查研究、行为的隐蔽测量;实验性方法:独立组设计、重复测量设计和复合设计;应用性研究:个案研究法和单被试设计、准实验设计和项目评估。详尽描述了实地研究、历史比较研究和跨文化研究的意义、方法和技巧,简单介绍了定量数据的含义和推论性统计的基础,提出了撰写研究方案和报告的简要指导原则,并强调了研究的伦理道德及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理解社会研究:批判性思维的利器》是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政治学、教育学、管理学等所有行为科学专业的学生理解并开展研究的入门教科书,也是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教师及社会科学领域的工作者的参考用书。更是帮助普通读者了解科学研究、培养科学精神、学会批判性思维并改善人生决策的重要工具书。
★方法论和方法学历来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学的发展与更新一直比较滞后,大学教育中研究方法训练的系统性和前瞻性还存在明显的不足。我很乐意推荐纽曼教授所著的《理解社会研究》给普通读者。希望大家在阅读此书之后,有不同于过去的崭新感悟。
——辛涛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统计与测量研究所所长
★《理解社会研究》案例丰富,形象生动,读者完全能将书中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学会批判性思维和科学决策。本书结构紧凑,专栏众多,不仅有利于你理解社会科学研究,更能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做研究。
——凯伦·本顿(Karen Benton) 美国厄巴纳大学社会科学系教授
★《理解社会研究》文笔流畅,既有理论深度,又浅显易懂,内容几乎囊括了社会科学的所有研究方法。本书许多专栏和示例贴近社会生活,在剖析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同时教会你批判性地思考诸多社会现象,《理解社会研究》的确是社会科学研究入门必读的书籍。
——约翰·刘易斯(John Lewis)美国南密西西比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致学生
欢迎阅读《理解社会研究》。了解社会研究方法会给你带来很多乐趣,不过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对此知之甚少,或者有畏难情绪。其实,你已经接触过许多种研究结果了。在求学生涯中你已经听说过研究结果,从教材或其他书籍也会读到很多研究发现。只要你打开大学本科教材,都会看到各种研究结果。报纸、互联网和新闻节目也经常会提到研究。许多行业组织在实践中都一直在应用各种研究结果。虽然你可能已经对此略知一二,但这本书会帮助你看清做研究的过程及其结果。
任何一本书都会表达很多观点。你读这本书时,请牢记社会研究的三个基本观点:
■ 研究是一种过程。
■ 研究具有意义。
■ 你能理解研究,也可以做研究。
首先,我们说社会研究是一种过程,是指做研究是一种耗时而持续的活动。研究者要得到结果,就必须进行一系列的特定活动。研究不会自动发生;它不是静止的,就像你放在架子上逐渐落满灰尘的物品。研究并非被动的过程,研究者不能静坐一旁,观察它的发生。研究作为过程或活动,需要现实中的人采取行动,做出决定,承担风险,完成各种步骤,进行写作,以及严谨地思考当前的状况。研究程序的确立源自无数研究者的辛勤劳动,他们在数十年的工作中排除困难,找寻到了解社会世界新事物的最佳方法。随着你对研究过程的了解,你会进一步理解我们获取身边社会生活知识的过程。
第二,研究的过程和结果都具有意义。有时,某些研究结果意义模糊或深奥难懂,但绝大多数结果都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与人们作为公民、朋友、父母、专业人士、雇员或业主的身份有关。大多数研究于人都有现实的启示和实践意义,虽然这一点并不总是立刻显现。有时你可能必须思考一番,才能找出其中的关联,但大多数时候研究都具有意义。一些人由于无知,认为研究“不过是科研”或“仅仅是一项研究”,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研究与他们及身边之人的生活、组织及各种事件之间的关联。
第三,你能理解研究,也可以做研究。固然,许多研究都是由大学教授、科学家和一些受过多年高等教育和训练的人实施的,但不能说研究于你这样的大学新生就遥不可及。你有能力思考,搜集证据,寻找事物之间的关联和影响——这些正是做研究的前提条件。大学新生也许不能掌握或进行高度复杂的研究,但只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努力,就能学会基本的研究原理和程序,以及整个过程和启示。你一旦理解了研究过程的基本原理,很快就能着手进行小规模的研究。理解和从事科研工作可以为你开启一扇窗户,让你了解研究及其结果,获得新的见解。
致教师
无论你是讲授社会研究课程的新教师,还是有数十年经验的老教师,你都可能注意到很多学生怕上研究方法课程。但研究方法通常又是各专业的必修课,这会引起不必要的担忧和焦虑。之所以说“不必要”,是因为学习研究方法并非必然困难重重、让人不快和充满压力。做研究的过程实际上应该充满趣味,令人兴奋,因为学生可以探索和学习新事物,以新的方式考察社会生活的特征,并有能力发现新的研究结果和知识。虽然从事社会研究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意识、严谨态度和自我约束,但这些特征并不必然令人不快。只要对某项运动或业余爱好感兴趣,或对某个主题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就会认可和接纳对自我意识、严谨态度和自我约束的要求。
我讲授社会研究的热情和方法来源于我的教学经验。提到“热情”,因为看着学生学习,我真的非常喜悦,尤其是看着他们学习探索和创造知识,也就是被称为“社会研究”的过程。近三十年,我一直在为本科生和一些研究生讲授社会研究方法。这些年里,我并没有照本宣科地重复讲授,而是在不断反思、修正、学习并希望改进教学。另外,我的其他一些关于研究的教材已使用十多年了,这一本是在它们的基础上写成的。我从不试图用这些教材取悦别人,我只是写出了我认为重要的内容,并以学生容易掌握的方式来写作。为此,要把研究的核心观点和方法分解为基本要素,给学生提供简单的示例以及已发表的具体研究作为例证。我崇尚高效的教学法,但不喜欢跟风,从不模仿其他的作者。书中的内容我坚信都是最重要的,并力图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我希望学生不要仅为完成学业要求而学习研究课程,而要真正激发自己对研究过程的兴趣。
社会研究的主题非常宽泛。各行各业、应用和学术领域都会用到社会科学的方法和结果。我本人是社会学工作者,涉猎广泛,兼容并蓄。我的写作目标是把社会研究的原理、过程和步骤阐述得通俗易懂。为此,我希望避免“单一方法”的危害。科研界为进行社会科学研究运用了各种方法和技术。我认为固守一种研究方法是严重的错误,无论它是实验、调查、定量方法或质性的民族志研究。这样做既不利于我们拓展对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世界的理解,也不利于我们向新生讲授研究方法。学术生涯中我一直恪守社会科学研究要博采众长的策略。三十多年来,我曾热火朝天地参与了社会科学之根基的哲学讨论,采用了本书介绍的诸多技术和方法开展研究,并且密切关注各个学科领域中运用不同方法的研究。我坚信,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不能只对某一种研究方法情有独钟,而对其他研究方法不闻不问,或者一头扎进最新研究技术的热潮里,而排斥传统的研究方法。
人们写书的理由有很多。有些人追求名望、财富和终身教职。这些都不是我的理由。归根结底,我写这本书基于两条坚定的信念。首先,社会研究的原理、过程和结果的应用非常有价值,对于我们在日常生活和组织情境中所做出的选择和决策非常重要。最终,如果我们能开放式地理解社会研究的逻辑和结果,获得全面的信息,我们就很可能做出较优的选择和决策。其次,如果学生理解了研究过程,就能受益,改善自己和周边人的生活状况。由此可知,如果下一代人未能理解研究过程的原理,他们就可能落后于人,做出糟糕的决策,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学习了社会研究,大多数学生并不会沿着这条路成为全职研究的科学家,但他们总会为人父母,交朋友,就业,作为公民投票并成为社团成员。理解研究的过程,体会研究对我们社会生活的意义,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担负以上角色。总之,我个人坚信向学生讲授研究过程事关重大。
各章内容
本书每章的格式都类似,将研究的实际应用与做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技术结合在一起。每章在简短的研究引言之后,就会介绍研究过程某方面的具体内容。全书各处都能见到研究材料的交叉引用,从而帮助学生看清研究过程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1 章概述了社会研究的基本内容。阐述了理解研究过程有益于学生的原因。学生将了解,做研究要有批判性思维,谨慎而系统地运用特定技术来收集实证证据。他们会了解进行研究工作的步骤,做研究的若干目的。
第2 章介绍了研究的起步。学生将了解学术期刊上的实证研究文献。本章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研究结果,教会他们查阅文献的方法。他们将学习寻找与记录文献、准备文献综述的基本知识。此外,本章还要解释将宽泛的主题提炼为特定研究焦点问题的过程,并讨论理论与方法的联系。本章还会就研究计划的准备提出若干建议。在学生了解了社会研究过程的所有技术和组成部分后,最后一章会再次讨论研究计划。
第3 章探讨了从事社会研究的伦理道德及其重要性。本章回顾了区分社会研究是否符合道德的原则,指出了有道德研究的前提条件。本章还介绍了社会研究历史中的一些道德争议。学生还将了解价值中立或者客观研究的思想,以及伴随受资助研究或研究界受外部压力而可能出现的难题或紧张关系。
第4 章介绍了很多研究抽样的原因,以及从少量个案推广到较大总体的原则。学生将要学习随机抽样的逻辑、原因和技术。他们也会了解几种非随机抽样方法。本章既要探讨实践性问题,也要阐述一些较抽象的观念(如置信区间)。
第5 章主要向学生讲授定量测量。测量的目的是突显社会生活,以备研究所需。本章简短地讨论了定量与质性两种测量方式,以强化贯穿全书的观点:定量与质性同样重要。学生要了解测量信度与测量效度,还要知道怎样计算系数。他们也要学习社会研究中创建量表的基础知识,并将看到一些应用广泛的社会科学量表示例。
第6 章描述了如何进行调查。学生将了解怎样编写高质量的调查问题,安排问卷的结构以及进行调查访谈。他们要了解几种调查问题和调查形式。与其他章节类似,本章也注重理论结合实践,在介绍实施调查的动手实践时,结合讨论了调查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学问题。
第7 章介绍了实验研究的逻辑与方法。我把实验比喻为展示研究因果关系的“黄金标准”。实验本身不仅是一种严密的方法,其原则也为其他研究方法采用。故而,研究设计及审视结果中做比较的实验逻辑有着更广泛的意义。在第3 章中首次讨论的研究道德问题在其他章节也会谈到,包括本章。
第8 章探讨了一系列研究方法和定量数据的来源。本章介绍了研究技术(如内容分析),创造性地考察了无反应性的或无干扰性的研究证据。本章还要介绍不涉及直接证据收集的研究。学生会明白,查找和重新加工他人收集的数据也能解决研究问题。这类数据源有现有统计源(一般为政府或机构的文件)和二手数据源(如调查数据)
第9 章粗略地介绍了统计学知识。理解研究方法与统计知识关系的途径很多。有时学生在学习研究方法之前先接触了统计课程,有时则滞后,而有时则同时学习定量数据分析和研究方法。显然,这一章并不能替代完整的统计课程,而是强调理解定量数据分析的原理。本章为学习定量数据分析奠定了基础,并介绍了基本的统计思想,对于已经学过统计课程的学生权当复习,而将来再学的学生则可作为预备,而只学习本章统计知识的学生则是快速、实用和易懂的“速成课”。
第10 章探讨了民族志的实践与原则。质性实地研究是我们洞悉社会生活的另一种方法,有别于前面各章的诸多定量技术。与其他章节类似,本章在介绍实施民族志研究的动手实践时,也结合探讨了质性实地研究的核心原则和方法学问题。此外,学生还要了解焦点小组研究。这种研究技术越来越普遍,并不是民族志或参与观察,其得出的数据是质性的,通常与实地笔记相仿。
第11 章介绍了历史与比较研究,这类研究往往为方法类教材所忽略,但研究者在许多领域考察重要问题时都广泛地用到它。这种研究是我们探寻诸多宏观问题,获取知识的基础。正如需要高级统计训练的研究一样,鲜有学生具备在另一种文化进行研究所需的知识背景、时间或资源。尽管有些学生对涉及历史证据的问题感兴趣,但严谨的历史研究其实有别于就历史问题进行的社会研究。然而,历史与比较研究的原则、逻辑和过程通常对于社会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这种研究有利于我们严谨而实证地考察社会事件这类问题,而其他研究技术做不到这一点。通过学习历史与比较研究,学生通常能理解社会研究的核心原则,了解学者着手处理和解答重大社会问题的方法,若没有严谨的研究这些问题根本无从解答,或者只能依据意识形态妄断。
第12 章阐述了研究报告的准备及写作。本章还回顾了中学和大学英文课程中的写作基本知识,并将之运用到英文研究报告的写作之中。除了介绍写作基本知识和研究报告的结构安排之外,本章还探讨了申请研究基金的方法。
附 录
本书包含三部分附录。附录A 包括两篇研究计划示例:一项定量调查研究及一项质性民族志研究,目的是向学生展示研究计划的概貌。附录B 列举了多个学科的期刊和在线文献资源。附录C 是期刊文章的节选,用以展示已发表研究报告的特征。
本书教学法上的特点
《理解研究》有很多教学法上的特点:将研究应用到学生所学的专业领域;将研究与过去的经典研究结合起来;解释各种日常现象让学生了解研究的作用。从而让学生全方位地审视研究。
开篇应用:每章开篇都是研究话题,均选自各行各业。有些研究话题是针对儿童的快餐广告(第1 章),测量老年人生活的质量(第5 章)和需要“情绪努力”的行业(第10 章)。
活学活用:这些专栏能让学生迅速浏览一下研究者的工具箱,因而他们能领会研究实践者如何在工作中运用研究方法。该专栏具有“快速起步”的向导作用,帮助学生自行开展自己的研究,或者努力理解他人的研究。例子有:利用文献搜索工具(第2 章),改进不清楚的问题(第6 章),记实地笔记的若干建议(第10 章)。
研究示例:研究示例专栏以真实的研究为例来说明一些研究概念。该专栏的研究来自各个学科。专栏的主题包括:评价D.A.R.E(第1 章),社会距离和残疾人(第5 章),杂志封面和文化信息(第8 章),上门推销的大学生(第10 章)。
要点回顾:全书每讲完一部分都会停下来,用列表或大纲为学生总结前面知识点。该专栏以提纲形式巩固之前几节的内容。专栏内容包括:合乎道德研究的基本原则(第3 章),做实验的步骤(第7 章),写作三步骤(第12 章)。
以史为鉴:以史为鉴专栏引用重要的研究作为例子,这些研究被学界视为社会科学的基石。该专栏向学生说明,研究思想与既定理论紧密相连。这些研究包括:著名杂志《文摘》的抽样错误(第4 章),谁是贫困者(第5 章),高尔顿与泰勒的发现(第11 章)。
聪明贴士:本书的一个重要主旨是认识到学生会经常用到研究,他们能以批判性的态度来理解研究。聪明贴士列出了学生在阅读研究时应思考的问题,从而消除常见的错误观点,鼓励深思熟虑地阅读研究结果。一些贴士内容是:利用互联网进行社会研究(第2 章),谁为研究买单(第3 章),请注意统计显著性(第9 章)。
本章回顾:每章都会给出帮助学生复习的材料,并在各种不同的情境运用所学知识。每章的结尾部分包括
■ 学习收获——本章内容的总结。
■ 学以致用——包含若干动手实践的活动,以帮助学生应用刚刚学过的知识。某些活动以练习手册的形式呈现,这样学生可以直接在书上记录。
补充材料
教师手册
俄克拉荷马科学与艺术大学(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Arts of Oklahoma)的斯蒂芬 ? 坎德(Stephen Kandeh)编写的教师手册给出了本书每章的总结、大纲、学习目标、带有定义的关键术语、在线资源、推荐读物、课堂练习和活动以及视频资源。
测试题库
盖特维社区学院(Gateway Community College)的克里斯? 威尔斯(Chris Wells)编写了测试题库,每章约有70 道问题,包括选择题、是非题、简答题和论述题。所有问题的类型和难度都根据布鲁姆目标分类法(Bloom’s Taxonomy)划分。每道题都提供了正确答案。
数字化的测试题库
除纸质版测试题库外,也可通过培生的数字化测试系统TestGen EQ 使用。该试题生成软件完全支持联网,可以在Windows 和Mac 版的光驱中读取。用户友好的界面能让你浏览、编辑和增加问题,将问题添加到题库中,还能以多种字体打印试题。搜索与分类功能让你能快速找到问题,并按任何你想要的顺序排列它们。
PPT幻灯片
圣地亚哥大学(University of San Diego)的安妮特? 泰勒(Annette Taylor)专门为本书准备了PPT 幻灯片。幻灯片主要展示每章的授课大纲,以及书中的许多图表和表格。
我的研究工具箱(www.myresearchkit.com)
这套在线附加资源由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诺斯里奇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Northridge)的多米尼克? 利特尔(Dominic Little)制作,内容包括每章总结,选择题的模拟测试,用于学习术语表的单词卡,视频片段和动画,研究练习,SPSS 教程,撰写研究报告和记录参考文献来源的技巧,定期更新的“新闻中的研究”(Research in the News)博客,以及可检索学术文章的人文社科数据库入口。
致 谢
Ken Baker,Gardner-Webb University
Karen Benton,Urbana University
Nina Coppens,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Elizabeth Easter,University of Kentucky
Molly Georg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Barbara
Phyllis Kuehn,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Fresno
John Lewis,University of Southern Mississippi
Angus McCartney,Troy University
Andrew Supple,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Greensboro
Annette Taylor,University of San Diego
我希望将此书献给戴安娜——感谢她的全部理解。
劳伦斯·纽曼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