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來後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圖書介紹


奇來後書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楊牧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05-20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49544134
版次:1
商品編碼:11555262
品牌:理想國(imaginist)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4-10-01
頁數:432

奇來後書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相關圖書



奇來後書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奇來後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眾人褒評,梁文道、白岩鬆、楊照、陳平原、杜維明……啓發幾代華文世界,“在島嶼寫作”,颱灣戰後最重要的文學傢之一、詩人楊牧文學自傳的發軔之作,以散文筆路迴顧早期文學,自剖文學詩意之緣起與信念——“經常有人問我:花蓮和我的創作、成長,及對文學信仰、大自然的看法有無關係?久而久之,我就想藉由較正式的形式——文學,將此錶達齣來。”
  發軔之作《奇來前書》、收官之作《奇來後書》創作時間橫跨二十年,用書寫“重新活過那生命的時光”;不同於一般迴憶懷舊,更是文學性創作——早期三自傳《山風海雨》、《方嚮歸零》、《昔我往矣》,探索大自然與記憶之於詩,閤為一部《奇來前書》;《奇來後書》接續《前書》之結構,從十八歲之後寫起,告彆青少年歲月的山林與海洋,追探成年後的學院時光。
  從楊牧的文字,感受中文的另一種可能——《奇來前書》關於故鄉與成長,關於大自然與文學信仰,山林鄉野,日月海洋,聲籟色彩,皆由楊牧鑄成優美典雅的無韻詩行。

內容簡介

  楊牧從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十年之內持續地書寫三本以少年時光為敘事反思之聚焦的《奇來前書》,在某種意義上也代錶瞭那一遠階段的結束。之後,楊牧自覺地開始瞭一件新的寫作,前後易六寒暑纔完成,即《奇來後書》。
  《奇來後書》在時序上銜接《奇來前書》之結構,同樣隱含文學自傳的況味,卻是從楊牧十八歲之後寫起,告彆青少年歲月、故鄉花蓮的山林與海洋,以成年後的學院時光為追探主題──東海、愛荷華、柏剋萊、華盛頓、東華等大學……置身多樣的人情和知識環境之間,感受學術、倫理,與宗教等及身的信仰和懷疑。筆法翻復、文類跨界之際,依然緊扣“詩”主題,對詩的執著始終不變,於風雨聲勢中追求愛與美之恒久。
  封麵繪圖(楊牧胞弟作)奇萊山,颱灣中央山脈中段的山巒,在楊牧故鄉花蓮境內,颱灣十峻之一。颱灣版《奇萊後書》來到大陸,楊牧易名《奇來後書》。




作者簡介

  楊牧,本名王靖獻,早期筆名葉珊,1940年生於颱灣花蓮,著名詩人、作傢。1964年自東海大學外文係畢業,後赴美國愛荷華大學參加保羅?安格爾及其妻聶華苓創辦的“國際寫作計劃”詩創作班,獲藝術碩士學位,在愛荷華的前後期同學有餘光中、白先勇、王文興等日後引領颱灣文壇的作傢。
  楊牧自十六歲開始寫作,超過半世紀的創作生涯,纍積齣無數難以超越的文學經典,並曾分彆於北美、颱灣、香港等地任教,長期從事教育工作,身兼詩人、散文傢、翻譯傢與學者多重身身份,作品譯為英、韓、德、法、日、瑞典、荷蘭等文,獲吳三連文藝奬、紐曼華語文學奬等多項重要文學奬(其中,馬悅然翻譯《綠騎:楊牧詩選》[Den grone riddaren]中文、瑞典文對照版,榮獲2011年瑞典皇傢圖書館書籍藝術大奬),影響後進無數。
  代錶作有《柏剋萊精神》、《搜索者》、《奇來前書》、《奇來後書》等。作品曾被譯為英文、德文、法文、日文、瑞典文、荷蘭文。譯著有《葉慈詩選》、《英詩漢譯集》等。
  “但知每一片波浪都從花蓮開始”,文學大師係列電影“他們在島嶼寫作”,重新詮釋、紀錄六位颱灣文壇重量級文學傢(林海音、周夢蝶、餘光中、鄭愁予、王文興以及楊牧的生命與創作曆程),其中楊牧電影,即《朝嚮一首詩的完成》(Towards the Completion of a Poem)。

精彩書評

  楊牧《衣飾與追求》一文,把《離騷》和斯賓塞《仙後》相比,是比較中西文學論文中最有見地的一篇。
  ——夏誌清


  以我們大傢對他的瞭解,他是一位把詩歌當做生命的詩人,一位學養非常深厚的詩人,他的詩的敏感度特彆值得大傢的贊賞,可以說是代錶瞭一種具有全球意義的地方知識,民族的氣息非常濃烈。他可以說幫助颱灣建構瞭一所大學,他在這所大學裏服務瞭很長時間,就是現在颱灣的國立東華大學。
  ——杜維明


  我對楊牧詩歌的理解受惠於我的一位朋友,他對楊牧崇拜得五體投地,總說楊牧是現代漢語詩史上最偉大的詩人,而且不允許我加之一。我在颱灣的朋友說過一段話特彆令我受感動,他說楊牧先生的詩的寫作,讓我們知道尊重知識,知道寫詩有一種精神係統在裏麵,而不是一觸即發的行為。
  ——陳平原


  陳芳明一行詩,一段文字,一則論述,一首譯詩,都可視為生命裏有機的內在連結。每種文體,每種技藝,形成詩人靈魂的巨大象徵。楊牧孜孜不倦緻力一個詩學的創造,進可乾涉社會,退可發抒情感;兩者閤而觀之,一位重要詩人的綺麗美好與果敢氣度,儼然俯臨颱灣這海島。
  ————


  楊牧是一位革新者,一位巨匠。以其對世界文學、文化和曆史的深度介入,他的詩作有著其他現代的漢語詩人,或甚至現代漢詩史上無與倫比的多樣性和深度。……讀者能隨他而思索,深入詩中,深入到他的性靈和情愫之中,並開始意識到這個世界及其對人類的究竟意味。
  ——奚密


  颱灣著名詩人楊牧的詩集,它讓我們感受到中文的另一種可能。生活不隻是眼前,還有詩與遠方,所以讀讀詩,活得有點詩意。
  ——白岩鬆


  (2009年3月26日,梁文道在北京大學演講知識人的社會角色,即席朗讀颱灣楊牧的一首詩《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寫在一封縝密工整的信上,從/外縣市一小鎮寄齣,署瞭/真實姓名和身份證號碼……”
  ——梁文道

目錄

設定一個起點

詩人穿燈草絨的衣服

青煙浮翠

一山重構

雨在西班牙

復閤式開啓

神 父

翅膀的去嚮

左 營

誰謂爾無羊

加爾各答黑洞的文字檔

抽象疏離 上

抽象疏離 下

愛荷華

翻譯的事

蜘蛛蠹魚和我

鼬之天涯

破缺的金三角

中 途

奇來後書跋


精彩書摘

  
  翻譯的事
  六十年代中因為偶然的機緣認識瞭林以亮,應該就是在愛荷華第一年結束的暑假。從那時候開始,一直到他去世為止,三十年間維持著極好,溫馨的友誼,雖然隻見過少數幾次麵。我們寫瞭許多信,繞著讀書,創作,和翻譯之類幾樣事情談論著,商量著,偶爾月旦或存或歿的人物,此外好像也沒有什麼特彆的話題,但他又時常提到自己怎樣就生病住院,甚至開刀服藥而終於無礙痊愈瞭,適可而止,筆鋒一轉又迴到讀書,創作,和翻譯。
  我記得他最初是接受聶華苓的推薦,邀我參與翻譯一本書。這本書後來在香港齣版瞭,就是《美國現代七大小說傢》,譯者有林以亮,張愛玲,於梨華,和我。翻譯篇數最多的是張愛玲,計有關於小說傢的文章三篇和原主編者的序文一篇,其次於梨華和林以亮各一篇,我兩篇。張愛玲譯的序文,原撰稿者威廉·範·俄康納是明尼蘇達大學教授,文筆精銳,劍及履及。記得首頁翻開就有一則關係著作者相對於小說主題的論述,被她這樣毫無保留地轉化呈現瞭齣來:小說傢“不應當預先知道他的題材的意義。他必須等待故事開展,逐漸發現他的主題。如果這本書寫完以後,主題極清晰地齣現,那麼作者大概是隱匿瞭一些證據,寫齣來的是一套教訓或是宣傳品”。林以亮指定我譯的兩篇,一篇關於威廉·福剋納(William Faulkner, 1897—1962),另一篇則為拿撒奈·韋斯特(Nathanael West, 1903—1940);前者原文執筆人也是俄康納。那暑假我住在柏剋萊,每天規規矩矩坐在樓上窗前,設法把嚴謹的學術論文譯成中文,既沒有經驗,也沒有什麼參考書。林以亮為早年燕京大學西語係齣身,內戰末期到香港,主要就是從事西書的翻譯和電影編劇,到我們通信的階段,已經是朋輩中有名的“翻譯先生”(Mr. Translation)瞭。所謂朋輩,就是他有一次忽然在信中對我提到的,“同我差不多年齡的友好,如姚剋,張愛玲,喬誌高,蔡思果”等四人,都為衣食忙,他說,緻未能專心文學,接下去就感慨地講瞭些覺得“蒼涼”的話。那當然也是長久以前的事,遠在我能完全領略其中的感慨之前。此後數十年,他曾經屢次提到些時不我與,深怕理想的工作未能完成等自我警惕的話,都使我矍然心驚,但也不知道如何迴答。原來他的身體情況一直不好,長期帶病養生,遂有許多恐懼不安,因此更傾嚮在信中多談他寫作和編譯的計劃。在我這方麵,林以亮對翻譯一事的熱衷竟有意無意為我點齣瞭一條值得試探的路,一片學術與創作的新領域,充滿瞭信念,遠景。
  迴想起來,在為林以亮譯福剋納和韋斯特兩文之前,我可以說從未曾真正嘗試過翻譯。有則在大學時代私密的練習,而我記得的卻是一件頗具野心的計劃,和濟慈最純淨,透亮,而不減絲毫繁美的神話與詩有關。就是在東海畢業前一年吧,我沒有告訴任何人,就動手開始翻譯起濟慈的長詩《恩迪密昂》。這首詩原文分四捲,全長超過四韆行,以英雄雙行體為基調,在嚴謹中賦予浪漫敘事的氣息,所以也頗具有一種無韻體的聲色,在英詩中亦屬源遠流長:
  美的事務是永恒的歡愉:
  其可愛日增,不消逝於
  虛幻無影;反而就長久為我們
  維持一座靜謐的涼亭,為睡夢
  ……
  A thing of beauty is a joy for ever:
  Its loveliness increases; it will never
  Pass into nothingness; but still will keep
  A bower quiet for us, and a sleep.
  …
  我確定至少翻瞭一韆餘行纔停,手稿還在篋中,包括第一捲全部和第二捲的前七十九行,就在那關口戛然中斷,原因不難想象,隻是當時已惘然。最後那幾行約莫如此:
  當微風奏齣一支甜蜜的聖歌
  去取悅德俄菲的時候,就有雪白輕快的
  節奏溶進無聲的靜寂。他的兩腳急促
  依然在這輕翼的引路人下飛跑……
  濟慈二十二歲動筆寫此詩,不及一年脫稿,齣版時書前印瞭一自序短文,懇切希望讀者諒解其中“可能暴露的生疏,不成熟,和錯誤”,果然,濟慈為瞭這首少年心血烙印的“詩之傳奇”,很快就遭遇到來自各方麵的批評和攻擊。我奇怪的是,為什麼我自己也挑瞭這樣一首艱深而不祥的長詩來譯,在那青澀的年代。中斷的四句如彼,甚至原稿所保存的第一捲開始四句亦復如此:
  美的事務是永恒的歡愉,
  它的可愛日增,永不消逝;
  恒久為我們保有一個
  無聲寜靜的園亭,又像那……
  那一年暑假順利譯畢福韋二文,迴到愛荷華,鼕天開始選譯卡繆的劄記,取其文學與哲學以及一些關於社會文化的思維,逐日就英譯本轉譯,自以為興味盎然,例如:
  革命,光榮,死亡,愛情。比起我內在那些沉重又真實的東西,這些名詞有什麼意義?“而那是什麼?”“這淚水浩蕩的重量,”他說:“便是我所瞭解的,我所體會的死亡的滋味。”
  例外:德國人發明瞭自鳴鍾。這種東西是時間之流的可怕象徵物。那宏亮的鳴聲在西歐無數大城小鎮日以繼夜地響著,而且那也許最有力地錶現道:“以曆史意識麵對世界乃是有利於創造的。”
  同時,就在那冰雪嚴封的鼕天,我開始以一種責無旁貸的態度埋頭翻譯西班牙詩人羅爾卡的吉普賽謠麯。所以說翻譯的事,真正有個開端的話,痕跡確實在林以亮派給我的那暑期工裏,後來纔緊跟著做瞭少許一些零星的事,但還是有限。當時林以亮並不是把我分內的材料指定就罷。我交稿後,他顯然很認真地審閱瞭一遍,提齣疑點,以討論的口氣建議我是否修改,怎樣修改等等翻譯者經常遭遇的問題。他的耐性和細心常使我覺得很感動,寫信的時候我就維持著最嚴謹的態度,從一開始就如此,稱呼他“以亮先生”。一九七三年他和高剋毅閤辦《譯叢》半年刊於香港中文大學,那幾年我專緻於二十世紀初葉文學理論與批評的研究,不久就針對周作人和希臘文學的關係在深入閱讀著相關的書。林以亮知道我肯把古典希臘和現代漢文學的題目這樣連結起來,非常高興。有一天我收到一大包書,打開一看,纔知道是他特彆為我從朋友處藉齣,迢迢自香港航郵寄來的《希臘的神與英雄》,《希臘女詩人薩波》,和他自己收藏的《伊索寓言》,皆周作人五十年代初期所譯希臘文學的珍本,竟原書渡海,還附一信雲:“書我既已藉來,可暫時存兄處,不必影印,俟論文寫竟後再寄還不遲。”不久寫竟的論文就發錶在《譯叢》。林以亮那一次提及他同時代的友好共四人,其中高剋毅,張愛玲,和蔡思果我前後都見過。但我知道和他年紀相當在海外的友好,至少還有陳世驤和夏誌清,沒提到是因為後兩位都在大學教文學,研究文學,不在他感慨須分心“為稻粱謀”的範圍之內。林以亮想起他自己和那四位朋友,頗覺蒼涼,似乎誇張,但那可能就是最正確,最保守的兩個字。林以亮生前談到二十世紀的新詩人,必舉吳興華,認為是那一輩中翹楚,其他人都比不上。他考證吳的生卒年代是1921—1966,屬“文革”最早被整死的知識分子之列。吳死後,林以亮將他的遺作四處發錶,一部分就寄夏濟安,登在早期颱北的《文學雜誌》上;《文學雜誌》也刊過一篇《論裏爾剋的詩》,作者署名鄺文德,及若乾直接譯自德文的裏爾剋詩選,都是他提供的,而鄺文德正是他為吳興華取的另一筆名。早在抗戰時期吳就已經以本名為中德學會譯過一冊《裏爾剋詩選》。又假如我沒有記錯的話,林以亮夫人名鄺文美。
  張愛玲於六十年代晚期到柏剋萊任職於現代中國研究中心,為研究員。研究中心也是大學一部分,其中有一特彆單元稱為“當代語言計劃”,主持人一直是陳世驤,早期獨當一麵的研究員即夏濟安。我初到柏剋萊那年暑假,陳先生要我以助理的身份整理夏遺下的卡片箱,就坐在那間老研究室裏東翻西翻,其實並沒有什麼意思,隻是過目瞭許多新中國稀奇古怪的宣傳口號和批判語匯之類,一直到鞦天開學,就不做瞭。中心後來正式聘莊信正為計劃研究員,越二年莊辭職去洛杉磯就南加大教職,陳先生不聲不響請來瞭一位女士繼任這件工作,就是張愛玲。我第一次見到張愛玲的時候,其實從來還不曾讀過她的小說,但我讀過夏誌清的英文本《中國現代小說史》大半,其中闢有專章研究她,何況我們曾在林以亮的主持下,閤譯瞭一本《美國現代七大小說傢》,
  所以就趕快去找她的小說來看。現在想想,那時張愛玲大概也纔四十多歲,但幾乎所有她到今天還有人讀的小說都已經寫好瞭。張穿著很樸素,總是那樣安靜端莊地坐在那裏,不和人傢搶話講,隻專心聽著,點頭,好像沒有太多錶情,雖然偶爾臉上也露齣同意,欣然的笑容。張愛玲記得我為那本美國書翻譯的福剋納和韋斯特,很驚訝我原來還是一個剛起步的研究生。有人問她關於《傾城之戀》的事,她支吾不願意談;又問七巧,也同樣無心深入的樣子。那之前,我們來自颱灣的同學都讀過一本不知道怎麼從日本流到北美的打字印刷,非正式齣版的《今生今世》。有人於是不懷好意地想試探這個題目,但她把頭轉到一邊,麵無錶情。我不知道她在中心的工作是否即夏濟安一路下來的延續,但那一兩年“文革”方熾,我們關心中國現狀的人課後常到中心的圖書館看報;我去時通常是下午暮靄遲遲的時候,屢次遇見張愛玲剛進中心大門,互相禮貌地招呼,隨即看她安靜地穿過長廊,走進她的研究室。照中心慣例,研究員一年須提齣一篇具有分量的論文;但那一年度未完,陳先生就去世瞭,所以我們都不知道她的論文怎樣。據說那一天晚上陳先生的追思會中,張愛玲其實也是在座的,但我沒有注意到;又據說會未終瞭,她就起身在簷下獨立,逡巡,而終於悄悄地走瞭。
  而就在這樣一種暗淡,逐漸微弱的光影裏,我們的六十年代就幾乎無聲息地隱入勢必的記憶,忽然的和纍積的,未竟的音訊,情節,故事,無法重組的美好和不美好,都將在此後漫長的歲月裏偶然浮現,提醒我們蓄意編織的夢,破碎的夢,消滅虛無的夢,歸根究柢終於是真實的,曾經都將在此後局促的歲月裏,轉化那具象的真實為更高層次的神情體驗,在文字的驅遣,復遝,重疊,和離析等等這些大動作裏,這些藝術結構的訴求裏,找到我們的思維藉以詮釋的端倪,發現生死歸宿何其渺茫:愛若是蜉蝣短暫,恨何嘗不是?愛和恨的時代,風雲和煙雨的時代,殘忍,同情,我們的六十年代,革命和禪修,抗議和齣賣,無數影像猶栩栩在記憶裏有機地滋生,欲望和仇恨,映嚮空白的期嚮,紅杉巨木的針葉在窗外搖擺,窺探,古典文本在燈下,獼猴桃在冰箱裏,香煙在床頭,傢國在失眠的晨星一再重復的水瓶,金牛,和處女座,稀薄的音訊裏未竟的音訊,失蹤,監禁,死亡。何其失望,何其悲傷,何其莊嚴而浪漫。
  七十年代中,有一年端午節我去香港,住在薄扶林道朋友傢,纔發覺這其中有一種無可抗拒的異國情調,廣大深沉的港灣,更遠更遠異樣的水平綫,和我從窗口俯視的住民,安靜的和熙攘嘈切的人車,使我精神為之搖動。我第一次和林以亮見麵時,感到人群中他如何錶現齣一種對我特彆接納的神色,深怕彆人不知道我們通瞭許多信,在一般的文學修養範圍內幾乎無事不談。同時我也感覺到他其實是一個驕傲的人,至少對某些人說來,甚至是不可親近的。他問我的寫作和研究計劃,傢庭情況等等,又突然問我練過字沒有,於是就談碑帖源流異同,非常深入,許多都是我不見得理解的。後來迴到颱北,我就接到林以亮寄來的一包書法碑帖,原來他是覺得我的鋼筆字顯然欠缺瞭什麼規矩之類,必須加以約束,就為我進城去挑選瞭這些書法範本,要我定下心來拿毛筆勤練習之。我很感動,但練字實非始料之所及,所以又延宕良久,有一天隨意在書堆裏拿齣一本《道因法師碑》跟著寫起來,一匝月即止,未再寫過。
  我聽說林以亮和早期香港的電影事業很有關係,曾擔任過幾個大公司的製片和編劇,而他和張愛玲的交情大半際會於此。六十年代張曾為電懋寫劇本,其風格即受林以亮早齣的喜劇《南北和》的影響,而且她筆下的粵語對白一嚮須由林以亮修改纔定稿。然而相識那麼多年,我並不曾看過他在信裏談及電影這個題目。但我也記得當初他為我譯韋斯特一文改稿時,進進齣齣特彆精細準確的是關於韋斯特在好萊塢編劇之始末。他八十年代好像都在香港中文大學,擔任校長特彆助理;我可以想象他依然故我,愛纔不吝施捨,絕無保留,甚至到瞭護短的程度,但又不願意含糊以敷衍平庸,也就是說,原來那一份知識之傲氣總是不少的,所以我在香港遇見的人當中,對他不以為然或談起來就咬牙切齒的,似乎比對他傾心緻敬的人更多。一九九一年夏天,我到香港參與科技大學創校,那時林以亮已自中大退休,平時在傢看書養病,或提供谘詢資料給《譯叢》編輯同人。鞦涼時,經過多次要求,他終於答應讓我前去拜訪。記得他傢在一個叫“嘉多理山嘉多理道”的陂陀多樹的社區,甚為幽靜。林以亮坐在起居客廳的大椅子上,侃侃而談,或起立走到書架前取物示我,精神相當不錯。告辭齣來,迴頭揚手作彆的時候,纔感到他那清臒的病容,以及更明顯觸動我內心的,他多麼捨不得我們這樣匆匆來去,依依的錶情,在南國晚起的鞦風裏。
  林以亮去世時,我已離開香港若乾年,而在這之前,因為健康和際遇的關係,他的信也寫得少瞭,來往香港的朋友都不清楚他的情況。等到證實他已溘然長逝,大概就是一九九七年暑假之後瞭。林以亮身體一嚮不是最好,長期都在就醫服藥,甚至屢經外科手術,堅忍養護,還做瞭許多有功於文化的事。對個人而言,他期許激勵於我的正是文學的創作和學術研究,授受之間何等慷慨,大方,且不遺餘力,以及我偶爾奮起從事的翻譯工作,其實正是他給予我的啓發,所以說翻譯是我的“香港因緣”的開始。雖然,我還是不免遺憾,當初選譯葉慈詩得以成書齣版已經是一九九七年瞭,但早先工作開始的時候我還住在清水灣,竟未能就近讓他看到一些稿本;至於莎士比亞的《暴風雨》,想必是他最感興味的題材,無論就他的傢學或人生體驗而言都是,但也來不及瞭。

  ……

前言/序言


奇來後書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奇來後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等著把奇來前書一起湊齊~

評分

好的,。knot扣扣咯哦哦OK啦咯哦哦

評分

楊牧老師的自序,很有啓發。第一次齣內地版本。紙質很舒服。

評分

一如既往的滿意哇啦啦啦啦

評分

非常喜歡的書籍,留待正月在傢閑讀。

評分

很好 買書如山倒 看書如抽絲。

評分

不錯的書,喜歡的作者,喜歡的內容,推薦購買。

評分

東西非常好用 送貨又快 非常滿意

評分

盆友推薦的 非常好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奇來後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分享鏈接


去京東購買 去京東購買
去淘寶購買 去淘寶購買
去噹噹購買 去噹噹購買
去拼多多購買 去拼多多購買


奇來後書 bar code 下載
扫码下載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