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五子棋快速入门》在内容安排上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入门阶段的“理”、“练”为主,理是棋理,练是训练。考虑到读者自学研读的需要,在前面的章节中对于入门必须了解的技战术,从棋理的角度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同时列举了有代表性的实例。
目录
第一章 历史与发展
第二章 规则介绍
第三章 基本棋形
第四章 构形与子力
第五章 初识禁手的奥妙
第六章 再识禁手的奥妙
第七章 三识禁手的奥妙
第八章 认识胜形
第九章 勇敢的进攻
第十章 坚韧的防守
第十一章 VCT战术
第十二章 VCF战术
第十三章 一子双杀战术
第十四章 巧解一子双杀
第十五章 开局介绍
第十六章 常见的民间阵法
第十七章 民间阵法的应对
第十八章 问题与解答
精彩书摘
从现在掌握的五子棋各类历史文献记载来看,目前在正式的五子棋专业赛事中一致认可并普遍采用的竞技五子棋开局规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步发展形成的。
最初的五子棋是没有什么规则的,只要任意一方率先五连就算胜了。但是当五子棋从中国流经高丽再传到日本,又从日本的宫廷流传民间后,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五子棋。随着参与者的不断增加,一些热衷人士开始注意和关心起这个被视为游戏的棋种,并逐渐尝试举办了一些比赛。于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日本逐渐沿着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对五子棋技术进行了一系列规则上的改良。
当时由于没有任何规则对先行方进行约束,久而久之,不少人摸索出了一套先行方可以通过制造“三·三”棋形取胜的着法。随着问题的产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真思考应该如何削弱先行方具有的强大优势,以补偿后行方的弱势。大约在明治十年至十五年间(1877年-1882年),日本早期的五子棋界中产生了一股蔑视“三·三”棋形的风潮,并开始着手对如何限制先行方的优势进行研究,这也就是“禁手”的来源。
明治十五年至二十年间(1882年-1887年),行棋双方以自律为主,在对局中都自觉不下“三·三”棋形。明治二十年(1887年),日本五子棋界明确规定“行棋双方要自觉避免下出‘三·三’棋形”。明治二十四年至三十五年(1891年-1902年),日本五子棋界进一步规定“行棋双方禁止下出‘三·三’棋形”。明治三十六年(1903年),日本五子棋界再次对该规则进行修订,确定为只限定“先行方禁止下出‘三·三’棋形”。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高山互乐永世名人(即万朝报社社长、著名小说家黑岩泪香)、朝田(又辅)、三上雄石、磐井彦太郎等当时日本五子棋界领军人物经过共同商议,修订了两条规则:一是将“禁止先行方下‘三·三’棋形”改为“先行方下出‘三·三’棋形,一律判负”;二是将原来“行棋双方下出长连均为无效”的规定修改为“先行方下出长连判为无效,后行方下出长连判胜”。这次规则修订意义深远,不仅第一次对先行方一旦下出禁止棋形后的判决作出了明确规定,而且也是第一次明确对先行方规定了“禁手”有责追究制,而后行方无需承担责任。此后,日本五子棋界经过讨论再次统一了意见,明确规定“先行方下出长连判负”,并正式公布了关于“先行方在没有形成五连之前产生‘三·三’禁止棋形应当判负”的宣言,于是“四·三·三”棋形也被规定为先行方禁止下出的棋形。至此,除了“四·四”棋形还没有被规定为先行方禁止下出的棋形外,下出禁止棋形的那手棋就是“禁手”,禁手规则只针对先行方有效和“先行方下出禁手判负”等观点已经得到普遍共识,并深入人心。至此,历经40多年的探索和讨论,禁手规则的基本理论终于形成并在实践中采用。
虽然禁手规则的推出,确实在一段时间内制约了先行方的优势,并对比赛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但是好景不长,棋手们立足禁手理论加强了对五子棋的技术研究。经过研究和实践证明,执黑先行方仍然可以在比较少的着数内确立优势甚至胜势,比赛中先行方依然是胜多负少。与此同时,日本五子棋界在五子棋技术研究方面也公布了不少新成果,包括花月、浦月、残月、山月、峡月、恒星、名月、新月等布局在内的20多本介绍在该开局下先手如何必胜的书籍相继出版,五子棋技术变化得到了空前发展,先手必胜更是成为一种不容动摇的论调,这也从另一面推动了开局规则的发展。
鉴于这样的状况,也考虑到禁手规则是贯穿全局的一种理论,于是棋手们开始思考如何在序盘阶段就能约束先行方的优势,使其尽可能与后行方保持一种相对均衡的态势。大约在1925年-1927年,已经有棋手提出五手二打的概念,这是从开局就强迫黑棋无法走出最强的那招棋,并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尝试。但当时采用的更为普遍的是后行方指定开局规则,这是为了避免先行方下出太强有力的开局,造成双方对局客观上的不平衡。虽然后行方指定开局的规则为推动双方在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下较量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是实施了一段时间后,棋手们发现,可以选择的开局数量减少了,只存在极少数的开局可下。
……
五子棋快速入门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