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李士懋 田淑霄医学全集:平脉辨证脉学心得》倡导“溯本求源、平脉辨证”,对脉学的临床和理论作了深度探索。
《李士懋 田淑霄医学全集:平脉辨证脉学心得》分为三个部分:脉学心悟、濒湖脉学解索、平脉辨证脉案。
《李士懋 田淑霄医学全集:平脉辨证脉学心得》提出“以脉诊为中心”进行辨证论治的具体方法,“平脉辨证,以脉解舌,以脉解症”,脉诊占全部诊断的比重高达50%~90%。
《李士懋 田淑霄医学全集:平脉辨证脉学心得》作者李士懋教授、田淑霄教授历经由“舌诊为中心”到“脉诊为中心”转变,临床前十几年,主要倚重舌诊。因舌诊比较直观,易于观察。然临证既久,发现一些舌证不符的现象,逐渐动摇了作者“以舌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方法,转而渐渐倚重脉诊,反复验证于临床,发现“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方法,多能取得预期效果。尤其对一些疑难久治不愈的病人,常能另辟蹊径,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简介
李士懋,男,1936年生于山东省黄县,1956年毕业于北京101中学,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现任河北中医学院(曾名: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为第二、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8年获河北“十二大名医”称号。
田淑霄,女,1936年生于河北蠡县,1956年毕业于北京实验中学,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任河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医临床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工作指导老师。2008年获河北“十二大名医”称号。
李士懋、田淑霄教授夫妻相濡以沫,从医50年来,二人合著以“溯本求源、平脉辨证”为主线的十几本专著,纂为《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
内页插图
目录
脉学心悟
濒湖脉学解索
“溯本求源平脉辨证”脉案
精彩书摘
(二)脉理与主病
沉脉是非常重要的一部脉,因脉以沉为本,以沉为根。脉以虚实为纲,而虚实的区分,又在于沉候之有力无力。故尔,沉脉极为重要。
脉何以沉?因气血不能外达以鼓荡、充盈血脉,故尔脉沉。
气血何以不得外达?无非两类原因;一类是正气虚衰,气血无力外达,致脉沉;一类是邪气阻遏,气血外达之路窒塞不畅,亦可脉沉。
1.正虚脉沉
正虚脉沉,可见于阳虚、气虚、血虚、阴虚。阳主动,可推动激发全身之机能,阳虚无力推动激发气血循行,脉乃沉。气为囊龠,鼓荡血脉,气虚则无力鼓荡,故脉沉。血虚者,无力充盈血脉,致脉沉。且血虚往往兼有气虚,气血皆不足,脉失充盈鼓荡,故尔沉。阴虚者,血脉失于充盈,脉亦可沉。正虚而脉沉者,当沉而无力。
当临床见到沉而无力的脉象时,病的性质属虚无疑。但究竟判断为阳虚还是气虚、血虚还是阴虚,这就要结合沉脉的兼脉及望闻问三诊来综合分析判断。阳虚者,脉沉迟无力,伴畏寒肢冷、舌淡苔滑的寒象。气虚者,脉沉无力,伴有气短、无力等虚象。血虚者,脉沉细无力,伴面色无华、心悸、舌淡嫩等症。阴虚者,脉沉细而数,伴虚热、舌红少苔等症。
前论浮脉时,言正虚可致脉浮,此又日正虚脉沉,岂不矛盾?非也。正虚脉可沉可浮,取决于正虚的程度与方式。阳虚者,虽虚但不甚重时,脉可沉而无力;若阳虚者,导致阴阳格拒时,阳气外脱,脉可由沉而无力转为虚大、洪数、浮散等。若阳虚进一步加重,连浮越之力亦丧失时,则脉可由浮大转为沉而微细欲绝,或脉绝。气虚不甚重时,脉不任重按,或按之无力。若气虚而贼火内炽,则气血因贼火之迫激而外浮,可见洪大虚数之脉。气极虚时,脉可浮散,亦可转为沉而微细欲绝。因血为气之母,故血虚时,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气虚。气血不足,无力鼓荡血脉,而脉沉细无力。若血虚不能内守,气失依恋,则气浮于外而脉虚大。尤其当血暴脱时,气乃外越,出现虚大芤革等脉象。阴虚者,若阳气尚未浮越时,脉象多呈沉细数。若阴虚较重,阴不敛阳而阳越,则脉浮大洪数,或阴竭于下而阳越于上,呈阳旺阴弱之脉。所以,同为正虚,脉可沉亦可浮,乃取决于正虚程度及方式。
2.邪阻而脉沉
内外之邪阻遏气血外达而导致脉沉,包括六淫、七情及气血痰食等。
(1)六淫外袭,可致脉沉。俗皆云浮脉主表,表证脉浮,六淫外袭,脉皆当浮。然临证既久,悉心体察,发现表证初起,脉竞多不浮,反以沉者为多见。固然,正虚外感之人,脉可不浮;然素体健壮者,外感初起脉亦多不浮。究其原委,盖因邪气闭郁使然。
阴邪袭于肌表者,以阴邪其性凝泣收引,腠理闭郁,经脉不畅,气血不能外达,故脉不仅不浮,反而见沉。如《四诊抉微》云:“表寒重者,阳气不能外达,脉必先见沉紧。”又云:“岂有寒闭腠理,营卫两郁,脉有不见沉者乎。”
……
前言/序言
李士懋 田淑霄医学全集:平脉辨证脉学心得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