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是另一個大規模製造和使用火器的東南亞國傢。從16、17世紀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的沉船中打撈起來的槍炮,以及雇用歐洲的槍炮鑄造工匠,使得越南人能夠得知歐洲新式火器的發展,並將之運用在他們的槍炮鑄造工廠中。17世紀北越鄭(Trinh)王的兵器庫中藏有50至60門鐵炮(cannon),從隼銃(falcon)到半寇飛寜(demi-culverin)一應俱全,並包含兩三門全寇飛寜(whole culverin)與半加農(demi-cannon),以及一些臼炮(mortar)。北越極看重火炮的價值,隻有鄭王有權購買火炮,並且在水陸交通綫上布置崗哨防止火炮的齣口。而南越阮(Nguyen)王朝廷則擁有1200門左右大小口徑不一的銅炮。
評分尹曉鼕,科技史博士,德國馬剋斯?普朗剋科學史研究所博士後,現任首都師範大學物理係副教授。2010年英國劍橋李約瑟研究所梅隆基金訪問學者,美國物理學會(APS)2014年貝勒講席(Beller Lectureship)獲得者。主要研究領域為技術史、力學史、物理學史,主持2010年、2012年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發錶科技史論文40餘篇。
評分很好的書,讀起來很舒服。
評分在1637年的一份諭令中,一支部隊的典型是:總員1000人,其中撘配10門火炮(cannon)、100枝槍(gun)以及300把弓。除瞭外籍火器手,緬甸人也建立瞭他們自己的火器部隊;每個單位裝備100枝槍和必要的配備,每個人都有他的槍和必要的補給。緬甸人有他們的火器鑄造工廠和磨製火藥的碾坊,但他們比較屬意從海外貿易取得中的歐洲人的槍炮和火藥。
評分評分
在爪哇,古老又受人尊敬的蛇形匕首(kris)製作工藝提供瞭製造火炮的技術基礎。工匠的靈力(spiritual power)匯入火炮,就和蛇形匕首的製作一樣。17世紀早期泗水(Surabaya)的爪哇人已經在製造他們自己的銅炮,而17世紀中期的馬塔蘭(Mataram)能夠在三個月之間製造800挺槍枝。
評分我使疲憊的身體稍微休息瞭一下,然後又順著荒涼的山坡走去,所以腳底下最穩的,總是後麵那隻較低的腳。瞧!剛走到山勢陡峭的地方,隻見一隻身子輕巧而且非常靈便的豹在那裏,身上的毛皮布滿五色斑斕的花紋。它不從我麵前走開,卻極力擋住我的去路,迫使我一再轉身想退迴來。
評分16世紀的東南亞藉由購買和強製居留槍炮鑄造師傅的方式取得火器。大城(Ayyutthaya,今泰國西部)的中國人和庇古(Pegu,今緬甸南部)的印度人首先在東南亞建立瞭火器鑄造工廠。
評分喜歡!非常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